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绪论

1,历史是一门实验科学

2,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额历史

a,唐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1100左右【小报(古代主流媒体)官报(宋非法民间出版物)京报(合法民间出版物)】

b,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c,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次高潮期

①京报邵飘萍创现代京报

②1815年中文近代报纸起源,外国人在南洋地区办中文报,之后外国人到中国领土上办报中国近代报纸多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是由外国人开启的

③一战后,香港成为办报中心二战后1860年左右,上海成为办报中心

④种类:宗教类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商业类集中在上海,二战后上海新报申报

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徐宝璜

d,1911——1927

e,1927——1949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

①1927.4——1937.7 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形成

②1937.7——1945.8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

③1945.9——1949.10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较量期

在此时期国民党三管齐下,不分伯仲,报纸广播通讯社均有所发展。

共产党着力发展报刊,其他两者薄弱。

五种政权控制媒体(共产党报刊;国民党均发展;日伪;苏联广播美国广播)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第一节

背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

1906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两种周报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时期走向了商业报刊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

英国政府借助传教士改变人们思想信仰,用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伦敦布道会”1804年,设立了中国布道团。派遣罗伯特·马里逊到达中国。在到来之前学习各种,还编了字典。1807年9月,马里逊到达澳门,是第一位新教传教士。他的三项任务,学会当地语言,编纂字典,将《圣经》译成中文。他在澳门设立印刷所,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西式印刷所。

威廉·米怜创建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左下角署名“爱国者纂”。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章。刊出了第一份消息《月食》,第一份插图《事豆娘娘悬人环运图》这幅插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形状类似一本中国线装书。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的重病儿停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麦都思在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派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第一份葡文周报《蜜蜂华报》,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它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早出现近代报刊的地方。二、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杂文篇》是马里逊与1833年4月27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它为不定期刊物。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马里逊1833年5月1日创办,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涉及内容有中国文化知识,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各地消息及评论。

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7年11月8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马里逊,施赖德编辑。

《广州周报》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是英文报纸。

《中国差报与广州抄报》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1832年4月14日实行改版,改用简称《中国差报》。

《中国丛报》英文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参加编辑和撰稿工作的郭士立。

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主编郭士立,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在次要地位。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刊载,每期有目录,附会儒学,署名“爱国者纂”。

《各国消息》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

《香港钞报》1841年5月1日,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香港小马礼逊担任主笔。第二期起于《香港钞报》合并,改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

《广州记录报》1843年,由澳门迁至香港继续出版。

《德臣报》1845年2月20日创,肖德锐,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1857年10月1日创,是香港最早的英文日报。1941年停刊。

《香港电讯报》1881年6月15日创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办的《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创刊。由“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英华书院印刷。该报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时、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出来的。

《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周三刊,是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香港新闻》,1861年8月10日,德臣报馆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年3月18日,逢周六出版。《香

港华字日报》陈霭廷主编。《香港华字日报》与《香港中文新报》对垒而立。

《近事编录》中文报纸。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

《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周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人主编。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初期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自1859年起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出版的综合性日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字林西报》虽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信息,但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字林西报》重言论,言论版上写“公正而不中立”;新闻来源广泛;历任主笔和编辑大都曾亲自参与“掠夺”中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情报活动。

《中国之友》1866年由广州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继续出版,为上海的第一份晚报。

《文汇报》1879年4月17日创刊,晚刊,英人克拉克等人主编,为上海的主要晚报之一。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创刊于1857年1月26日。内容上,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

《万国公报》是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周刊,美国监理会林乐知担任主笔),1872年8月31日,《中国教会新报》自201期起改名为《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该报自301期起再次改名为《万国公报》。增出期刊《益智新录》。1883年7月28日休刊。1889年1月31日,该会恢复出版,复刊后的报刊是英美传教士控制下的舆论工具。林乐知在中国办报得到美国人的高度评价,被成为“传播种子的人”。在改为《万国公报》前,以宗教为主,改名后,以时事政治为主。对中国的时政评论尤为加强。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1907年5月31日,林乐知病逝,停刊。

主要目的:虽积极提出各种革新变法的措施和建议,但其目的和基本思想是要求中国投降日本,亲近美国,参加拒俄,最终将中国纳入受制于西方的殖民地轨道。这与维新派的观点其实有区别,康梁变法发展政治经济,最终保皇强国。

《格致汇编》英国人傅兰雅主持,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

《成童画报》1889年1月创刊,是隶属广学会。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

影响最大的是《申报》《字临沪报》《新闻报》。

《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为北华捷报馆与1861年11月19日创办。分为三个时期: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编辑方针为:“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所有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上海新报》是国内首次使用白纸印刷的报纸。

《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应该商人美查创办。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

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宣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a,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b 重视报纸言论工作,1875年10月11日,发表社论《论本馆作报本意》,标榜自己“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c 注意刊文字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必备栏目。

d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e广告设计吸引人

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出了出版申报外,还出版:

(1)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年11月11日,出版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1877年6月6日),1884年5月8日,又创办了《点石斋画报》,连史纸印

(2)兼营书籍出版业务,《聚珍版丛书》

管理上:重视广告和发行(采用廉价营销的方法;上门发行;广告策略,买赠)

四、上海早起报业竞争

1、字林洋行(即英文字林西报馆)在《上海新报》停刊近10年后,于1882年5月18日发刊中文日报《护报》,同年8月10日改名《字林沪报》。

2、《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故意乱排海报,以假乱真,造成混乱。

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发展

汉口和天津成为最发达的地方。

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报刊观念方面

()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

(3)报刊经营管理方面

(4)物质技术方面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背景:林则徐于1838年底受命于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提出采访夷情(林译报的主要目的;魏源思想“夷情备采”),林则徐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无名称,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纯粹翻译过来的,经过润色之后编成)。并不是真正的报纸,并非公开发行,只供官员查阅。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

《资政新篇》由洪仁玕,提出以下观点:

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措施:1、设新闻馆,发行新闻篇

2、各省设新闻官,新闻官要性品诚实不阿

3、准许“官民纳饷”出资办报

4、新闻应真实

(三)王韬郑观应陈炽的新闻思想

1、重报纸信息功能

2、办报目的立言,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3、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报

5、重视报纸工作人员的品质和专业素质

6、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

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次近代报刊

1884年4月8日,广州是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昭文新报》1873年8月艾小梅创办于汉口

《汇报》1874年6月容闳创办于上海

《述报》1884年4月8日,创办于广州,是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少报》1886年6月24日,创于广州。

(一)汉口的《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艾小梅。被视为国人自办报刊之首。

(二)香港的《循环日报》与其他国人自办报刊

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以“强中以攘外,瞰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最早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之一。

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一争论为灵魂的报纸。《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的政论文体。单独发行,因销路不畅出版不满一年即停刊。成为香港最早的中文晚刊日报。

《循环日报》王韬政论文章特色:1、直陈时弊,内容广泛

2、冲破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

3、文章短小集中,浅显易懂

《新报》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在上海出版。

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有性质的。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第五、在业务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思想家报刊政论家。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兴学舍。

《万国公报》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筹资,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该报委托民间报房用木版雕印。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北京强学会机关报。

《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不同:1、性质不同* 机关报;2、登载内容不同;3、印刷不同木版雕印木活字印刷;4、经费来源不同康有为多人募捐

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还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存在105天,出18期。

(二)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1月25日停刊,只存在14天。

(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变法再度兴起的第一枪。

1895年梁启超随康有为进京会试,参与“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黄遵宪在上海筹备办《时务报》,邀其南下办报。他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变法之后,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1898);《新民丛报》(1902);《新小说》(1902);《政论》(1907);在檀香山办《新中国报》(1900),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主编《庸言》(1912);《大中华》(1915)。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说:监督政府,向导国民2、对报纸与舆论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报纸健全舆论的方法“五本”(常识、真诚、公心、直道、节制)宣传方法“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3、提出报纸好坏的四个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4、提出评论及消息、通讯写作的要求(评论:公、要、周、适;采写:博、速、确、直、正)

梁启超形成“时务文体”。特点:1、不受八股和桐城派的文法约束,兼收散文骈文之长,灵活自如,洒脱奔放。2、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大量引入新知识和各种外来语3、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一)澳门的《知新报》

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年12月横滨《清议报》创刊前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内各地维新派报刊消失殆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

(二)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唐、谭二人合成为“浏阳二杰”。

(三)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它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提出“以通外情为要务”,创刊号上看在的《国闻报缘起》强调办报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敌,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当时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

1、报刊数量多

2、报刊种类多

3、报刊地区广

(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1、出现了妇女儿童报刊

2、许多专业行业类报刊1897年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农业刊物

3、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

4、维新运动中白话报的出现《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份白话报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主流是以维新派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政论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办报方式来看,从“开民智”“育人才”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冲破“言紧”、“报禁”,争取言论自由的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中国第一个政论家王韬《*园文录外编》。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6、有了“附近说部”即副刊的设想。

二、维新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于历史贡献

第一、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第三、维新报刊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紧。

第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我国的新闻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第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业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办报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开办了中文报刊史上最早的事实短评专栏“国闻短评”。1901年12月21日,报纸停刊。刊行了特大号,梁发表了纵论新闻学的长文《本馆第一百册祝辞之职责本馆之经历》。

1902年以《新民丛报》为名在横滨复刊,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主要内容的目录。内容分25个栏目,每期5万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内容丰富,编辑严密,

印刷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新民丛报》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的宣传活动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额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中国日报管除出版日报外,还出版《中国旬报》。

从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以《中国日报》为首。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1~5期,主编胡汉民,6~24期为章太炎。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第一个阶段留日学生报刊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份:《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

《开智录》是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性刊物,1900年12月22日创办于横滨,郑贯公主编。最早使用“帝国主义”。

19世纪初,海外留学生宣传特色:1、表现了强烈的的爱祖国爱家长情感,痛斥爱国主义,号召全国抵御外辱,2、宣传了欧美的民主革命理论3、在编辑业务上有一定改进,宣传手段多样化。

影响:首先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发出了激烈的抨击;其次,公开将矛头对准了清政府,展开了激烈的“反满革命”的宣传,民族革命的鼓动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五、革命派与保皇派额论战

《民报》创刊后,办报原则:“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力的行动,必然引起社会动乱,使帝国主义趁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论战进行了两年,时间长,设计问题多。

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场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了准备。

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1899年到1905年,共新创办354种报纸。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京华日报》

《东方杂志》是P116 是综合型文摘月刊,初创时主编为徐珂和孟森,是中国近代出

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大公报》历史P118

《苏报案》P121章太炎写《康有为与爱新觉罗君之关系》成光绪为“载湉小丑”,清

政府与上海零食密谋,决定有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章太炎。陈帆等进行拘捕,

清政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当局得拒

绝。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经过几次审理,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停刊,。

P123于右任“竖三民”《民呼》《民吁》《民立》三者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是“民”

字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

P125,“大江报案”《大江报》1911年7月17日发表何海明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0日发表黄侃撰写、署名“奇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发表后,瑞zhen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派军警查封报馆。各界集会抗议,新军士兵来到报馆声援,瑞zhen摄于民愤,对詹、何二人从轻判处18个月徒刑。

P143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新闻的控制和收买下各点,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只剩下39家,因而,中新史将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P153新闻编译社,邵飘萍创办,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的一家比较有影响力的通讯社,1916年8月成立

P154国闻通讯社

邵飘萍的新闻活动P157

黄远生P155

P159胡政之是中国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记者。

P163 《新青年》三段:陈独秀阶段(1915.9—1917.1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P167 1919年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P170《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P177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创新整节黑体字!

P181—P182《向导》

P190《热血日报》,

P183《中国青年》

P193成舍我“世界报系”,《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世界画报(名称,出版人,特点)新记《大公报》

P195奥斯邦“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xro,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电台”xoh,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P201,”中央广播电台”呼号xkm,xgoa。

P208红色中华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红中社”呼号csr,油印后为“看考消息”。

P214《申报》革新

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2、改革副刊《自由谈》3、改进副刊和增刊4、出版书刊《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5、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

有关《自由谈》把他变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阵地,推动了杂文的发展,鲁迅用40多个笔名发表140多篇杂文。

P216邹韬奋:报刊思想: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后舍,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工具;是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要有创新精神,形成办报的个性特色;文风要“明显畅快”;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行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任何和真才实学。

六刊一报、对后世影响(韬奋精神)

P217新生事件1935.5.4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日本驻上海领事接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查封,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的物理要求与六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杜重远被判刑一年两个月

P222范长江的两个成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3s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斯特朗,

??

P230《解放日报》是中共社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整风:P233 234 235

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有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主办,是低吼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1940年11月7日改名《晋察冀日报》邓拓社长

晋绥根据地,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于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兴县创刊,赵石宾担任总编辑,改名《晋绥日报》

P233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并开播,呼号xncr,

P241《新华日报》与国民党的斗争:破坏出版发行的斗争:为了扩大纸张来源,采取合法斗争和灵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扩大发行,招收报童,发行埠外报纸伪装;与国民党斗智斗勇。

控制新闻源的斗争:为了获取新闻源,抄文、发展通讯员、搜集国民党,与国外联系获取国际新闻

与检查制度的斗争:针对删削、涂改、扣押原稿的检查制度“暴检”“算账”“据检

整风改革:扩大加强与群众联系,反映要求呼声,加强在国统区对共产党的宣传增辟专栏,增加副刊

P257“洋旗报”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为洋旗报

258《每日译报》《文汇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邸报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概说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重点笔记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相同点:(补充在第6页空白地方)(1)都以农耕生活为主,种植农作物;(2)都使用磨制石器; (3)都过定居生活,建造房屋;(4)都制作陶器;(5)饲养家 畜。 3.原始农业的发展:(第9页) (1)兴起地区: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2)发展变化: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5)(补充在第9页空白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12页第3段第一句) 2.涿鹿之战:炎黄联盟和蚩尤(12页第3段第二句) 3.华夏族的形成:(12页—13页)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 自称。 4.炎帝发明:13页第1段 5. 黄帝发明:13页第2段 6. 远古传说的意义:14页中间一段 7.禅让制:(第15页第1段)即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和灭亡(18页—19页)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补充在18页空白部分: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5)国家机器: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6)统治范围:(19页第一段第一句)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 (7)末代暴君:(19页第二段重点标记)夏王桀 2.商汤灭夏:(20页第一段) (1)时间: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汤 (3)都城:亳(圈起来) (4)盘庚迁殷:(第二段第三行划起来)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5)国家机构: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