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背诵指导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示范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潮》。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潮”、“堤”、“震”等。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想来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壮丽景色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了解钱塘江大潮作为我国自然奇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文中描述的观潮顺序和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难点:•理解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通过想象和语言描述来再现观潮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壮观。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2. 朗读与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展示PPT上的生字词,如“潮”、“堤”、“震”等,并带领学生一起认读和书写。
•学生自主练习,并在小组内互相检查。
4. 文本深入与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解读课文,讨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作者是如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钱塘江边观潮的情景,并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5. 情感升华与文化认同(5分钟)•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作为我国自然奇观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观潮课文教案(通用7篇)

小学语文观潮课文教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观潮课文教案(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观潮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
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
(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
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
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观潮。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背诵指导

《观潮》三、四段背诵指导——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一、微课目标:理解课文,掌握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二、微课过程【点击呈现Ppt1】《观潮》第三、四段背诵指导——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本文的三、四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了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怎样积累这优美的语言,省时省力地把这段课文背诵下来呢?【潮来时,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知道它主要讲了什么,才能比较顺利地背诵,而且记忆牢固。
【点击呈现Ppt3】抓住难点,逐句突破。
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背诵的难点,进行重点背诵。
如:点击课件: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先写声音,然后写了浪的样子像“一条白线”,最后写人们的表现。
点击课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通过对浪潮样子和声音的描写,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浪潮汹涌澎湃的景象。
【点击呈现Ppt4】配合图片,整段背诵。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要边背诵边浮现文中描述的景象。
这样更有助于记忆。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聪明的你,用老师这种方法,背诵这段较长的课文,不会超过十分钟哦。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主题与目标设定
(一)微课的具体主题为《观潮》。《观潮》作为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核心课文,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至关重要。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自然之美,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为后续学习其他课文奠定了基础。
2.在线课程: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在线语文课程,深入学习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
(三)确保微课的总结与后续学习资源之间连贯性的措施包括:
1.在总结环节中,预告后续学习资源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方向。
2.后续学习资源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微课内容,形成知识点的自然延伸,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定期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需求,调整后续学习资源的提供,确保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四、教学媒体与技术应用
(一)微课中将使用的媒体资源包括:
1. PPT: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展示生字词、词语搭配、句子结构等知识点。
2.视频: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况视频,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受。
3.音频: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韵律。
4.动画:通过动画形式展示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的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针对性的辅导材料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3.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资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课程总结与拓展资源
(一)微课的总结环节设计如下:
(二)微课的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1.引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微课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精选8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
“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
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也是我国著名风景之一,你看过潮涌么?文章作者逼真地写出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感受潮水的浩大。
下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观潮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
隐: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
一、微课目标:理解课文,掌握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二、微课过程
【点击呈现Ppt1】
《观潮》第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本文的三、四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
了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怎样积累这优美的
语言,省时省力地把这段课文背诵下来呢?
【点击呈现Ppt2】弄清叙述顺序。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景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
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
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知道它主要讲了
什么,才能比较顺利地背诵,而且记忆牢固。
【点击呈现Ppt3】抓住难点,逐句突破。
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背诵的难点,进行重点背诵。
如:点击课件: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先写声音,然后写了浪的样子像“一条白线”,最后写人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