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形态变迁
成都历史文化简介

成都历史文化简介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成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
一、历史沿革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当时成都是蜀国的都城。
而蜀国后来被秦统一,成为秦朝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变,成都成为了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
二、文化特色1. 风景名胜成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而闻名遐迩。
成都拥有川西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大地理特点,山水相间,景色优美。
著名的自然景点包括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而青城山则以其秀丽的山水和古老的道教文化而著称。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著名的锦里古街是成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宽窄巷子是成都的另一个特色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豪华的餐饮、娱乐场所而吸引着游客。
2. 巴蜀文化成都是中国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巴蜀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反映在语言、饮食、戏剧和艺术等方面。
成都的方言属于巴蜀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成都方言在中国的喜剧演员中广泛应用,成为了国内流行的喜剧表演风格。
成都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闻名于世。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辣味和麻味而著称。
成都拥有众多的特色小吃,如麻辣烫、火锅和香辣干煸等,吸引了大量的美食爱好者。
四川地区的戏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成都的川剧以其激情四溢、豪放洒脱的表演风格而备受推崇。
此外,成都还有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蜀石雕、蜀绣等,展示了巴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艺术传统。
3. 梨园文化成都是中国梨园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而著名。
从绳纹演变看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变迁

杨占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最主要的纹饰,文中将绳纹的发展分为六个年代组,结合各年代组内绳纹陶罐及伴出陶器的变化,将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为六个发展时段。
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
最后提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可划分为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四支考古学文化。
关键词:成都平原;绳纹演变;绳纹陶罐;文化变迁成都平原的先秦文化一般认为从早到晚依次经历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上汪家拐遗存[1]四个文化发展阶段。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将三星堆遗址统归入三星堆文化,[2]即将三星堆遗址包含的宝墩文化遗存、三星堆文化遗存、十二桥文化遗存皆归入三星堆文化。
也有学者提出将宝墩文化四期遗存作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即鱼凫村文化。
[3]不同的学术观点,必然会促进人们的深入思考,推动研究的不断进步。
然而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研究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完整陶器少),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只保留口沿或底部,使得很多陶器无法清晰、准确地归类,型、式的划分更是举步维艰,致使传统的类型学研究陷入了困境,给考古学文化的界定与区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带来了较大困难。
这些在关联比较紧密的文化之间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宝墩文化四期[4]与鱼凫村文化[5]关系、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关系、以及一批兼有三星堆文化因素和十二桥文化因素遗存的文化归属问题等。
绳纹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纹饰,在纹饰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装饰绳纹的陶罐在各文化阶段的陶器群中均属主体器类。
绳纹及绳纹陶罐的演变能够反映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
一绳纹的演变绳纹的施纹方法大体分为拍印和滚压两种,这两种施纹方法在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的绳纹中都有使用,发现有拍印绳纹的工具绳纹陶拍。
[6]如果想准确的区分出拍印绳纹和滚压绳纹,乃至这两种施纹方法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需要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绳纹做详细的比对、统计。
30年改革开放,家乡成都的变化

30年改革开放,家乡成都的变化今天开始写论文了,坐下来想想,思绪可谓汹涌澎湃,耳畔隐约又传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每每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总会回想起年少时代的我。
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成都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
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和暖的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广东深圳打工的我现在成为一家大型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生活稳定幸福。
弹指一挥间,计算在外已经15年之多。
在这15年中家乡经过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变化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每次回家我都切身感受到这变化已经展现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来不及看明白却已经感受其中了。
思绪在脑海中不停回荡,关于过去和现在家乡成都变化的点滴已经慢慢浮现在面前。
一家乡基础设施道路的变化回首刚离开家的时候,村里通向镇里道路是碎石填充,经过拖拉机、汽车长期的使用变得坑洼不平、泥泞不堪。
自己的记忆也停留在小时候下雨天上学跌倒在泥泞的路上,衣服、书包都是弄脏了。
2004年村里集资返修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2009年经过成都市财政拨款对现在得水泥路又再一次进行加宽、改造并专人进行长期养护,极大的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问题。
现在的小朋友也真是幸福,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弄得像泥猴似的去上学了。
而以前去成都市区每次都要换几次车才能到达,现在去成都每天都有360路专线车就直接到达市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都市逐步建设了三环路、第1绕城高速公路、到各区县的直达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第2绕城高速公路等等极大的方便了大家的出行生活,也把我们这些成都市郊区的居民渐渐的推进了城市生活。
以前到旅游区青城山需要换3次车,自打今年开通了青城山到成都的高铁动车,去青城山只要花15元就可以坐上安全、高速、便捷的动车直达了。
成都的变化

成都的变化1. 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经历了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概述成都在不同方面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城市建设2.1 城市规划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规划措施,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各类公共设施、交通网络、绿化空间等方面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使得成都能够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2.2 市容整治成都市政府加大了对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
在市区各个角落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改善和美化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
此外,成都还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结合,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3 城市建筑近年来,成都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建筑。
新兴的高科技园区,如天府软件园和高新西区,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入驻,为成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3. 经济发展3.1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成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传统产业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如制造业、建筑业等。
3.2 对外开放成都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
成都的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量也逐年增长。
通过对外开放,成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 交通发展4.1 建设高速公路成都加大了对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力度。
新建和改建了多条高速公路,连接了成都与周边城市和景区。
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4.2 建设轨道交通系统成都在轨道交通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已经建成了多条地铁线路,方便了市民的通勤和出行。
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和高效,减少了车辆拥堵和空气污染。
5. 生活品质提升5.1 教育资源成都不仅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入驻。
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城市居住形态变迁的理论分析

销售 空间 自然融 为一体 , 分工不 明确 , 大部分 生产 活动都 以家 庭为单 位 , 外部联 系的要求较低 , 外交流并无 很大必要 , 对 对 加 之受 到政治—— 主要是王权 的 主导 , 市中心往往被 政治活 动 城 占据 , 导致 了城市空 间结构具有 明显的封 闭性且演变 缓慢 。尽 管如此 , 城市 居住 形态依然在缓慢 的发展 。 首先 , 生产力 的逐步 发展使得 城镇居住 的建筑质 量不断提 高 , 其是做 为生产工具 尤 的铁器 、 做为 主要建材 的砖 、 瓦等烧 制技 术及其 产 品都逐 渐成 熟 并得 以广泛 应用 , 工建 筑技术 逐渐 成熟 , 进 了住宅 建筑 手 促 的飞跃 ; 同时 , 城市 规模 的扩 大 、 市经济 的发展也使得 住宅开 城 始增 加 了许 多早期所不 可能具有 的功能 , 如娱乐 功能 和标 志身
份 的社会 功能等 。 在战 国时期 , 上层社会住宅 中出现 了取 暖 、 排 水、 冷藏 和洗浴等功能 ; 随后 , 住宅 中已经开始有 了类 似客厅 的 空间, 具备 对外交流 的功能 , 到了j 方十六 国时期 , E 由于少数 民 族移 居 中原 所带来 的影 响 , 汉族 由席地而 坐 、 使用 低矮家 具改 变 为高坐具 , 筑物 内部高 度增加 , 宅真 正具有 了社会 交往 建 住 的功 能。 传 统 社 会 中 的城 市居 住 形态 考 察 尽管 中国古代城市相 比同期西方城 市而言规模较 大 , 没 却 在远古 的原始共 产 主义 生产与生活 方式下 , 人类 的集 中居 缺 住与最大 程度 的进 行原始分 工与协作生 产密切相 关 , 同居住 有 出现诸 如西方城市 那样 的公共 空间 , 乏社会活动 的场所和 共 是生存 与生 产 的共 同必要 , 其基本 特征是 : 求温 饱 , 风寒 、 蔽 防 机会 ,城市居 民依 贫富贵贱 以及行 业的分化 居住 在不 同地 区 , 虽然住宅形式 因地 兽 虫 , 女老幼 同住 一室 。 男 当人类社会 的居住 形态从原始 的“ 混 如 同乡村 居 民一样被 封闭在 内向型私宅 中, 但其空 间始终反 映了浓郁的农耕 文化 特色 : 第一 , 每个 居形式” 逐步发展 到分居形式之后 , 私人住 宅也 同时出现 。 早期 区而异 , 所 堂 ) 对外 的私人 住宅 只是相 对原来 的群 居 、 杂居 而 言 , 建筑 形式 十分 家庭都有 独立的活动 中心 ( 谓“ 屋” 对 内供生 活起居 , 其 第 生 家庭 的公共性 与 简 单 , 我 国古代 南方 出现 的干 阑式建 筑 、 如 北方 出现 的木骨 泥 接待亲友宾 客 ; 二 , 活起居室与 卧室分开 , 但是 由于大 家庭 聚居 , 密性 多数 时候并 不 私 墙 等。但是 , 它毕 竟是社会 生产力 与生产方式 发展到一定水 平 私密性 有所 区分 , 第 生产 、 生活 结合 紧密 , 前店 后坊是 一种较 为 后 的要求 , 体现 了人们 对住宅 的一 种新 的功 能追求 , 即住宅 的 能得 到保 证 ; 三 , 常见 的形 态 , 尤其 在商品经济 相对发达 的城镇 。各地 民居虽 然 私 密性 。 但 堂屋 ” 为中心 的住宅 原型还 是明显 的 , 例如 北 从 生产方式 的角度 看 , 业化之前 的传统社会 的经济活 动 形式不 同 , 以“ 工 以第一产 业为 主 , 社会生 产力 水平低 下 , 会分 工和 商品生 产 京的 四合 院 ,这也是数 千年来 中国传统 城 乡居住形 态的原型 。 社 不发 达 , 业 以外 的生产组织 方式主要 为小规模作 坊式 的手 工 向 内封 闭的居 住形 态 同封 建社会 与世 隔绝 的治国政策 和严 格 农 而 劳动, 就业 者主要是 各类 低层 次服务 业人 员 , 而且 大 多从事 与 控制 的统 治制度有关 , 自给 自足的生产方式 则是基础性 的决 农业 相关 的职业 , 生产者 间联系偏少 , 活动范 围较小 。即使是 大 定因素 。 在 中世纪 之前 , 中外城市都具 有非常相似 的社 会阶层 以及 城市 , 其经 济功能也 十分微弱 , 城市规 模普遍较小 , 产 、 住 、 生 居
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郫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

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20-21.[2]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西安市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Z].2018.⑶郭药,李进,王正.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3):83-88.⑷程卓,肖勇.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硏究[J].规划师,2015,31(S1):254-259.⑸茹伊丽,李莉,李贵才空间正义观下的杭州公租房居住空间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107-117.[6]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等.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硏究一一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3):57-61. [7]LEVINE J.Rethinking Accessibility andJobs-Ho u sing Balance[J].Journal of the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8,64(2):133-149.[8]CMAP GOTO2040:Jobs&HousingBalance Regional Snapshot[R/OL].http://.⑼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S].2018. [10]吴玲玲,黄正东,江海燕,等.公共交通网络下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可达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117-124.[11]ONG P,BLUMENBERG E.Job Access,Commute and Travel B urden among Welfare Recipients[J].Urban Studies,1998,35(1):77-93.[12]朱菁,董欣,贺建雄,等.中国西部平原型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一一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3):118-124+49.[13]严海,杨荣荣,熊文,等.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J].城市交通,2013,11(2):83-90.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郸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engdu Plain:A Case Study of Baoguang Temple Area,Pidu District陈阳I Chen Yang舒波I Shu Bo张睿智|Zhang Ruizhi龙宇翔I Long Yuxia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基于能源绩效的历史城市低碳转换机理与规划方法研究”(编号:51561135004)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类)“西安建成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规律与利用绩效评价”(编号:17JS069)作者信息:李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夏余丽,陕西省城乡规^设计研究卿研中心师崔小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84-06收稿日期2019-12-22摘要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
成都往事一座城市的两千年变迁史

成都往事一座城市的两千年变迁史成都自秦建成【成都】以前的时候,古蜀帝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1.黄帝的后代;2.来自中原;3.周武王的后裔;4.蜀王是自古以来土生土长于此的——土王(好像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记不清楚了)。
不管是什么来历,古蜀国的都城一直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搬来搬去的,并不是没有)。
只是到最后古蜀【开明】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觉得应该搬家了。
于是就搬到了成都——今天上南大街一带,也有考证是北门凤凰山附近。
【开明】搬家到成都了以后,觉得这地方还行,就是岷江老是发大水搞的自己一到夏天就很狼狈——于是,他就把岷江的支流——沱江给挖宽了。
结果还比较满意,成都不太容易被淹了,只是从此以后,金堂人民……你们要怪也就怪古代的这位蛮王吧!估计当时这项工程太过巨大,劳民伤财。
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这么大的工程所有的包工头和地产商肯定都高兴的要死(以上是我研究出来的,纯说胡说八道)。
反正修完这工程没多久,秦惠王27年,张仪和司马错就把【开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给灭了。
然后,张仪就修了下图这座城市——成都。
图里面实线的城墙就是张义修建的,当时同时修的还有另外两座城,就是今天的郫县和邛崃。
因为【开明】地产公司虽然倒闭了,但几个项目经理能力还是可以,躲到这两个方位准备反击大秦地产驻成都的办事处……张仪经理先修的右边的“大城”,修的还是很辛苦,成都是平地,修成需要就地取土,就在北面的位置挖了几个大坑,就是图中的四个“池塘”。
其中的龙堤池,据考证就在今天青龙街北面一点,后来是汉代著名辞赋家杨雄住在这个位置,天天洗砚台就成了——“墨池”。
(其他几个池塘名字的来历实在是考证不出来了,应该都有故事)。
那时候李冰还没修都江堰(几十年以后去了),成都附近还有很多沼泽地,水当当也很多,犀牛大象鳄鱼老虎这些到处跑,张仪不少员工都遭吃了。
所以城墙刚修好,遇见大雨岷江就发洪水把成都给淹了,新修的城墙垮了好几次。
搞的董事长秦惠王很生气,公司里甚至有小人散布谣言,诬告甲方代表张仪和当地包工头串通一气吃回扣。
现代成都发展历程

现代成都发展历程成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
古代成都时期,成都曾是蜀国的都城,先后经历过三国、西晋、唐代等不同朝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来临,成都逐渐展现出了崭新的风貌。
20世纪初,成都开始步入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开始逐渐完善,街道拓宽、铺设铁路和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与此同时,工业也开始在成都兴起,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成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市场化改革,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都开始成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进入21世纪后,成都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
城市的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高楼大厦、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都开始展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
同时,城市的交通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地铁的建设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如今的成都已经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成都,各类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同时,成都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得城市内外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在未来,成都将继续努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环保产业发展等措施,成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也将继续保持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支持,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总之,现代成都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在历经漫长的变迁后,成都已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城市,为国内外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大城与满城图
• •
按照正南北的方向描绘,没有按照实际的方向; 蜀时,成都平原无固定河床,易受水灾,雨水实 难宣泄,故沼泽极多。筑城取土,新出数泽。晚 唐时期,郫江改道,残余河身,变为池塘,随后 逐渐湮灭,消失或成若干小池塘。故清代成都地 图,东北及西北池塘尚多;西北池塘,后来逐渐 淤填,今已无存。
•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
放射状的水网
•
两千多年来,成都城池的位置基本不变、扩而不迁,这种稳定性,在我国古城 中非常罕见。这说明支持成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古时四川盆地内发达的水陆交通网是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成都平原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环境最优越的所在; 任乃强: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积之江浙平原比, 则无备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相比 ,则无霜雪之灾; 这是对成都平原优越自然环境的准确描述。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变迁
关于成都
• • 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集,三年成都”,故名成都。(成都下属大邑县 也是因此得名) 李冰治水 蜀锦名誉天下,“锦官城”“锦城” 城墙上遍钟芙蓉,“芙蓉城”“蓉城”
• • •
文殊院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空 间轴线
满城范围
青羊宫主要空 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宣统三年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
• •
• • •
公元1718年,城西修一道较为低薄的砖墙,一般称为“满城”; 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二条。(满城东西向胡同的 形态应是为了方便划分土地的规划,与唐里坊内园宅地分配情况类似,或是唐里坊内部曲经过规划 的一个证明) 较准确的一张地图,反映的内容也很丰富; 满城形态与北京城形态的关系; 满城规划与成都原有形态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反映在城市建设上,是自上而下规划的证据;
文殊院主要 空间轴线
青羊宫主要 空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民国27年(1948年)成都市区测绘图
文殊院主要空 间轴线
青羊宫主要空 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当代成都市中心区地图
当代成都市区地图
•
•
两江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水系对成都城 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性; 宽窄巷片区自满城规划及文殊院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以来,格局保留至今, 是成都目前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两个;
参考文献
• • • • • • • •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著.成都城坊古迹考[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12. 曾九利.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6. 马方进.近代成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1840-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09. 高敏.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时空演化过程及其规律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9. 陈岚 曾坚 周波.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建筑学报.2009.12:14-17. 陈岚 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J].山西建筑.2009.08:5-8. 陈岚 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J].山西建筑.2009.08:5-8. 唐成超 何磊 杨昌平. 成都古城墙变迁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63-34.72.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 • •
•
都江堰与成都
• 提到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江南地 区密集的水网上生长出许多有特色的 城市形态,如苏州,绍兴等;独特的 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 城市形态与文化; 自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后,岷江水系 灌溉成都平原,形成放射状的水网, 养育了平原上的人们,成就了“天府 之国”。
宋元罗城与子城图
•
宋时主要对城墙进行修筑,基本恢复至唐时的形态;
明代大城与蜀王城图
蜀王府复原图
• •
明初尽废汉唐旧城,筑大城;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于大城之中筑蜀王府,又环以萧墙,于是又成为内、中、外三重城垣。
• • •
1646张献忠屠城,只剩下一片荒无人烟和残 垣断壁;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年于明蜀王府内城 旧址建贡院,其四周建城墙; 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与大城之西,增 筑满城;于是成都大城内包有二小城。
汉代少城西南发展图
• • • • •
纺织业的发达,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 道路增多,运输工具增加,遂设“车官城”;四周之营垒小城,又为车官之比邻护卫; 南市:少城南部,本为商业区,其后发展至城外郫江之南,故城门曰市桥门,桥曰市桥。桥南为南 市,在少城西南; 锦官、车官,皆属大城少城之卫星;(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卫星城了吧) 城市功能的拓展,使得不同功能属性的区域各自为政,形成独特“二小城抱大城”的主城-卫星城 形态;能看出城市功能的拓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态产生的影响
•
影响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最主要的三个要素: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功能的发
展、礼制制度的要求
1、主要片区采取北偏东30°的轴线进行规划,只是顺应地势而为;偏转的轴线与成都 市主导风向的暗合应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或许正是成都自然地形地势与气候风水相依的 证明; 2、明代蜀王府体现了强烈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在清代满城的规划中,同样能看出; 3、发展至清代的重城格局,奠定了近代城市空间的雏形和现代城市空间的基础; 4、文殊院、青羊宫轴线同样北偏东30°而非正南北,古时的宗教信仰也结合具体的地 形地势和气候条件,而非单纯的制度规划;蜀王府正南北的中轴的定位,说明人对礼制制 度的信仰深度超越了对自然的信仰;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如神对自然的态度。
•
府河南河源流示意图
历代变迁
古蜀成都城址图
• • •
“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武担山一带; 蜀城没有采用正南北中轴线的要求,因地制宜、依势傍路地采用了一条约北偏东30°的轴线来定位 建城; 这条偏心的轴线在后来的秦大城、唐罗城中发展出方格路网结构,一直沿袭至明初,总共一千七百 多年不曾改变。
秦代创筑大城少城图
• •
成都城形方位不正,非方非圆,又因西有少城,故东西狭而南北长,大体为不规则之长方形。所谓 曲缩如龟(故又习称龟城),大约首尾由西南斜向东北,乃顺地势形态之自然趋势; 李冰于秦庄襄王时(公元前249-前247年)穿郫江、流江(即检江)于成都,双流城南。基本形成 了“二江并流”的城市形态。
唐季扩筑罗城图
• • •
经济文化繁荣,“扬一益二”; 公元879年,高骈(西川节度使)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墙; 与此同时,将经过城南的郫江经人工改造绕过城北、城东后至合江亭与流江汇合;形成现今府河、 南河“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
前后蜀宫城和羊马城图
• • •
公元907至公元965年,58年的五代时期是极盛时期; 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公 里; 城墙上遍种芙蓉树,秋天花开如锦,称芙蓉城,为今日“蓉城”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