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 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

1932021年第5期牛争华: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牛争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 济南 250104)摘 要 传统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很难满足在极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勘探的需要。
为了达到勘探目的,经过专门研究,通过高精度卫星遥感成像并融入三维地震勘探要素[1] ,将地形地貌和设计炮点、检波点导入到高精度卫星地图,实现快速定位和监测每个炮点、检波点的施工条件及施工完成情况,科学合理布置施工队伍和施工设备,保证了在极复杂地形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并达到勘探目的。
关键词 高精度;卫星遥感;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801.2021.05.070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Extremely Complex Area based on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Niu Zhenghua(Geophysical Survey Team of Shandong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 Shandong Ji'nan 250104)Abstract : The traditional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exploration in the extreme terrai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through special research, through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elements[1], the topography, design shot points and detection points are imported into the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map to quickly locate and monitor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completion of each shot point and detection point.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construction team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sur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progress, construction safety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under extremely complex terrain conditions, and achieves the exploration purpose.Key words :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extremely complex area; 3D seismic收稿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 牛争华(1987—),男,山东济南人,201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士,工程师,现从事煤青龙煤矿属于国家总体规划云贵大型煤炭基地黔北矿区黔西区,工业广场占地面积0.303 km 2,规划设计120万t/a ,服务年限54 a 。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与应用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与应用作者:马海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地震勘探方式地方几个分类,又对地震探勘方法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几点总结,希望文章对相关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勘探;分类;应用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9-0380-01前言地震勘探技术对我国地质勘探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了解地震勘探的各种方法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地震勘探工作者有效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一、地震勘探方式的分类1、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的技术在勘探工作者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模糊成像区的成像效果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勘探工作者的勘探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讲怎样保证模糊成像区可以顺利成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勘探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要解决成像区的成像效果不良好的问题要以广角地震勘探技术为主。
2、山区地带的勘探技术山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复杂的自然环境,大多为深浅不一的沟壑以及复杂的土层结构,在山区,很难使用常规的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作业,面对山区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带,地质勘探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是山区地震探勘中比较常用的勘探技术并且勘探效果比较明显。
3、优化数据处理技术在探勘过程中观测系统所收集的数据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在所有的相位差之间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最后就会积攒成为勘探效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这对以后的石油开采工作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证勘探效果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在勘探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
二、地震勘探方法的实际应用1、广角地震勘探方式在广角地震勘探方式中有许多的应用方式,但是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有效利用折射波获取截屏层底层和截屏层基底的构造形态,与此同时利用折射波有效获得屏蔽层顶面与基底之间的有效距离。
绿山设计软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第 l 4卷 3期
2 02 年 9月 0
文 章 编 号 : 0 4—9 7 ( 0 2 0 10 1 7 2 0 ) 3—0 5 0 7—0 3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V0 .1 I 4 No. 3
CO AL EOLOG Y G OF CH I NA
震 工作成果 ; 目的层 的 双 程 旅 行 时 间 ; 底 深 度 ; 靠 基 紧
目的 层 的上 方 的层 速 度 ;目的 层 处 的优 势 频 率 ; 目的
软 件 , 束 了 多 年 来 手 工 设 计 烦 琐 的 工 作 , 计 简便 , 结 设
易 于施工 ,性能 比较 高 ,并 能及时提供 同一测 区不同 类 型观 测 系统 予 与 选 择 ,优 化 设 计 变 成 了现 实 。并 在 物 探 研 究 院 近 几 年 的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项 目设 计 中 取 得
S o. e
2002
绿 山设 计 软 件 在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中 的 应 用
牛 鹏 程
( 国煤 炭地 质总 局物探 研 究院 , 北 涿 州 中 河 摘 0 25 ) 7 7 0 外 观测 系统 的设计 软 件 , 依 据测 区 的地质 、 球 物理 参数 以及地 理 条件 , 绿 其 地
键 参 数 , 可 以进 行 计 算 机 设 计 工 作 。 并
3 三 维 观 测 系 统 的 质 量 控 制
3 1 炮 检 距 分 布 .
计 工 作 变 成 了 一 门 艺 术 ,要 使 震 源线 及 接 收 线 的 布 置 能 达 到 接 近 期 望 的结 果 ,因而 就 要 考 虑 到 各 种 参 数 的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21 年 9 02 月
安徽地质
Ge lg f h i oo y o An u
V0 -2 l No3 2 .
S p e e 2 1 e t mb r 0 2
文章 编号:0 5—6 5 ( 1)3—16—3 10 172 20 0 9
地表建筑物 下的三维地震 勘探方法及效 果
民房密集分布 ,各类建筑物及道路 、高压线路 、地下 好 ,有 利 于地震勘 探 。
收稿 日期 :2 1— 4 1 0 2 0 —1 作者简介 :姚磊 (9 4 ,男 ,山东枣庄人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煤 田物探工作 。 17 一)
第 2 卷 2
第3 期
姚磊 :地表建筑物下 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一
M 面元信息 的 炮 点 和检 波点 都有 自己唯一 的编号 ,以利 于野外 施 板分析、各种观测系统 自动布设、种C P
工及 资料 处 理 。施工 前完 成仪 器 的各 项调 试及 年 月检 实 时计 算 、显示 、分 析 、激 发点 、接 收点 实 时动态 编 工作 ,保 证仪 器 正常 运行 。生 产前 组织 有关 人 员进 行 辑等 。通过 现场实测 ,施 工前 ,使用 K S I软件 ,通 L ES
n w 操作平台上用 V +开发而成 ,它采用了最先 d C+ 统 (6 4 1线 炮观测系统 ) ,在村庄内使用大井深 、小药 Wi o s 量 激 发 ,力 争 使村 庄 中心处 覆 盖次 数达 到设 计满 覆 盖 进 的软件 技术 。三维 观测 系统设 计 是地 震采 集 工程 软
次 数 的 一 半 以上 。采 用 三 维 理 论 观 测 系统 图进 行 炮 件系 统 的子 系统 之一 ,也 是采 集 系统 的核心 部 分 。具 点 、检波 点设 计 ,确保 炮 点准 确无 误 。整个 工 区 的每 有如 下 功能 :偏 移镶 边处 理 、创建 各 种类 型模 板 、模
特殊观测系统在某黄土塬区的应用效果

获得高信噪比的原始资料 以及 看 , 区在 野外 施工 上 除 了在 该 黄土层 内激 发 和接 收 困难 外 , 有 地 表 地 物及 较 隐 还 蔽的地窖 的影 响。因此必须从数据采集上下功夫 ,
较 强 的 范 围 内进 行 有 选 择 地 叠 加 , 而 增 强 有 效 从
波 能 量 , 高 时 间 剖 面 信 噪 比 , 到 了提 高 剖 面 提 达
质 量 的 目的 。
h啦
I
n
● ∞ ■
l ∞
1
●
l ¨
1 ■
珊
l 2 ●
中图分 类号 :6 14 P 3 .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6 1— 4 X(0 8 0 05 0 17 79 20 )4— 0 1— 3
0 引 言
勘 探 区地形 为塬 、 、 、 壑地 貌景 观 , 面标 梁 峁 沟 塬 高 一般 110m左 右 , 7 沟谷 标 高一般 9 0m 左 右 , 5 相 对 高差 一般 20m 左 右 。地 表条 件 复 杂多 变 , 厚 2 有
维普资讯
5 2
陕
西
煤
炭
2 0 年 08
次 。采用特殊观测 系统后 , 为使 满覆 盖区均 达到 2 4次 以上 , 必 须 增 加 炮 点 , 样 某 些 地 方 将 高 就 这
达7 O多 次 覆 盖 ( 图 2 。 这 样 通 过 高 次 叠 加 , 见 ) 可 以消 除 时 间剖 面 多 次 波 的 干 扰 ; 外 通 过 一 些 另 处 理 手 段 的选 择 , 炮 检 距 限 定 在 反 射 波 能 量 比 将
较 隐蔽 的地 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察的一种方法,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效率和效益。
地震勘探中的特殊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优化地震勘探在地质分析中的应用,落实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实践性,进而发挥特殊观测系统的优势。
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标签:特殊观测系统地震勘探炮点
地震勘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地质勘测的压力,引发了多项勘探问题。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加强地震勘探在野外环境中的控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的作业水平。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完善地震勘探的环境,体现了特殊观测系统的积极性与控制性,强调地震勘探的准确度。
1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原理与布置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原理是:在矿区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地震波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物,不能保障地震勘测的质量。
特殊观测法在地震勘探中,取代了传统的勘探方法,通过研究激发点得出地震勘探反射波的路径,记录相关的反射点,合理安排信息处理。
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布置方法为:首先确定地震勘探的震源点,在震源处实行放炮激发,途中会经过需要勘探的障碍物,而障碍物的另一侧需要安置接收装置,便于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震源点和接收点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特殊观测系统移动震源位置,比对数据后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最后将震源位置与接收位置相互调换,重新安排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获得另一部分障碍物的信息,由此得出整个障碍物的信息,找准矿区勘探中的障碍物[1]。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布置方法,需要加强准确性的控制,保障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消除潜在的误差信息。
2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
特殊观测系统的综合性强,需要根据地震勘探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其符合地震勘探的需求[2]。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勘探地下障碍物的信息,得出障碍物的准确信息。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采取灵活修改的方式,合理安排修改,落实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
分析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如:(1)安排专业人员执行修测,按照地震勘探的方式,设计出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2)充分准备特殊观测系统应用中所需要的设备,促使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避免出现发送或接收问题,还能保障炮点分配的准确性;(3)特殊观测系统中应该保障覆盖次数设计的准确性,尽量设计出高于正常值的次数,便于特殊观测系统应用的调节,辅助地震勘探能够准确的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满足现代地震勘探的需求,表现特殊观测系统
的应用优势。
3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以煤层矿区为地震勘探的对象,分析特殊观测系统的具体应用,辅助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
3.1特殊观测系统施工
地震勘探在煤层矿区中设计了多个接收点,用于满足特殊观测系统的施工需求,炮点应该实行灵活的布设方法,保障特殊观测系统的可靠性。
特殊观测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结合煤层矿区的形势,如果遇到煤层覆盖稀薄的区域,还要适当增加炮点的数量,提高地层叠加的稳定性。
地震勘探中布设的接收线,需按照特殊观测系统设计,一般选择20条,同时每条接收线在规划出24道,共计480道。
3.2分析特殊观测系统的效果
特殊观测系统在煤层矿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其效果表现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表现效果,即:激发效果,同时依据勘探的记录,得出勘探的结果[3]。
特殊观测系统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勘探煤层矿区,由于煤层矿区的炮点可以处于半坡状态,所以限制了地震勘探的应用,此时可以通过特殊观测系统,收集炮点反馈出的信息,特殊观测系统在炮点中有特定的表现,例如:特殊观测系统在底层炮点上的表现,表现出了能量吸收的特性,促使地震波反射中表现出加强的趋势,不会产生有干扰的反射波,体现了高质量的勘探,由此,当炮点处于煤层矿区的地层时,推进使用激发效果,明确地震勘探的效果。
第二是剖面分析,利用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叠加次数,主要用于地震勘探的空炮位置,解决炮点布置困难的问题。
特殊观测系统在煤层矿区的剖面位置,正常的叠加次数是24次,如果煤层矿区中存在空炮,叠加次数会明显的少于正常次数,所以带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完成应用后,需要适当增加炮点的数量,防止剖面处的勘探干扰,还可引用叠加控制的方法,目的是加强地震勘探中的能量,保障剖面分析的质量[4]。
例如:在地震勘探的空炮位置,采取叠加的方式增加覆盖的高度,促使特殊观测系统的叠加次数达到70次,如图1所示,表明剖面分析中叠加次数的形态。
3.3特殊观测系统结论分析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灵活的特性,解释了煤层矿区的具体特性。
特殊观测系统能够得出煤层矿区的三维数据,提供了优质的结果,由图2所示,即可看出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效果,图中明显表示了时间段内地层缺失的变化特
点以及断点位置,即使在水平切片上也能表现出地质变化的情况。
4结束语
特殊观测系统解决了地震勘探中的问题,利用技术性的手段辅助地震勘探。
特殊观测系统应该以地震勘探的实际情况为主,固定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避免地震勘探期间特殊观测系统出现变动或误差,由此控制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体现出特殊观测系统的价值,保障其在地震勘探中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忠喜.特殊观测系统在某黄土塬区的应用效果[J].陕西煤炭,2008,04:51-53.
[2]李飞.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树枝型特殊观测系统研究[J].煤炭工程,2014,02:92-94.
[3]唐汉平.特殊观测系统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设计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160-161.
[4]赵岩.城区浅层盐岩矿床精细三维地震勘探特殊观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新,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