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李白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唐朝为伟大的诗人李白 做写的一首诗,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一起来看看吧!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1/7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题解:天宝三载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破灭。
去朝以后,他多次在诗文中忆及在朝事,时而以寄君国之思,时而以抒愤懑之情,其中尤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最为杰出。
李白在东鲁寄居了约二十年。
天宝五载(746),他南下越中,行前作此诗,向东鲁的朋友告别。
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点明是借梦境来写,未必真有其梦。
“天姥”,是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吟”,歌行体的一种。
“留别”,是指临行前留诗告别。
“梦游天姥吟”与“留别”是诗题的两个组成部分。
这种前半部分歌赋某物,后半部分说明为何而作的格式,是唐诗中常见的题式,不能将“吟”字连后二字读。
句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上来的人,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雾波涛中,朦胧缥缈,实在很难寻访。
越地的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有时尚可见到。
“瀛洲”是一座仙山,传说东海上共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诗人把它和天姥山并提,这是以虚衬实,使天姥山显得神秘,近乎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实在。
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5)天横:遮住天空。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翻译 迷花倚石忽已暝翻译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翻译迷花倚石忽已暝翻译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语文课的重要一篇,你还会背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受权贵排挤而被放出京。
两年后,他告别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做此诗,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诗仙李白小编我才疏学浅,写不出杜甫的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但这首诗读完后还是有一种既为李白的遭遇感到惋惜,又羡慕他的飘逸豪放,“且放白鹿青崖间”简直是神来之笔,毫无离别诗的凄凄惨惨戚戚,诗仙就是诗仙,他的灵气注定了不能被囿养于宫廷官宦的朱门之内,他是携剑出山的游侠,也是衣袂飘飘的仙人。
如果你体会不到李白的诗词之美,就请你好好地读,三遍五遍十遍,大概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山:在浙江东面。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天姥山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
【海客:航海的人。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烟雾笼罩波涛。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
【赤,山名,在浙江天台西北。
向天横:遮盖住了天空。
】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天台山)好像要向东南面倒下似的。
(意思是天台山虽然高,但是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天台山【注:小编我特意查找了天姥山的位置,发现天姥山原来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约围30公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30公里论其规模无论如何是没法和五岳相比的,就是和天台山相比,很难相提并论。
《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译文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⑸盍仲饩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 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1/7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 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会稽, 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 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 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 岩重叠, 道路盘旋弯曲, 方向不定, 迷恋着花, 依倚着石头, 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 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 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 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通用10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通用10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篇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释(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实在。
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
横,遮断。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赤城拔:超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
"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积累“信”“因”“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题目、作者、背景简介(知人论世)
(一)解题
诗题中的“梦游”二字,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种想像的浪漫主义手法。
“吟”,表明了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形式。
“留别”则表明了写作本诗的目的。
(二)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李白到长安来。
40岁的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报有很大的希望,以为“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长安后仅供奉翰林,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能。
李白又一身傲骨,不趋炎附势,并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遭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李白在长安呆了一年多,公元744年,玄宗就以“赐金还乡”为名,将李白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李白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怀着悲愤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行前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
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