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临床好发疾病之一为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疾病类型为颅内动脉瘤,该病临床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临床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该病每年发病率达到6~10/10万人,传统治疗措施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但缺点为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

现代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发展,现阶段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遵循脑血流重建为主导的治疗模式,以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为主,逐渐向复合手术、杂交手术发展[2]。

文章就颅内动脉瘤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以下总结。

1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1.1锁孔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动脉瘤开颅术式中锁孔入路操作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

凭借近40年的解剖学发展和临床经验积累,现阶段该术式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3]。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眉弓下锁孔入路,并通过临床不断改进,逐渐取代翼点入路,成为用钥开颅锁孔夹闭动脉瘤的主流方式[4]。

通过切开约4cm 的眉弓,骨窗形成后仅2cm 大小,可以获得第1、第2、第3间隙以及端板间隙通路,脑脊液完全释放后,Wills 环前后交通动脉暴露在显微镜的“门窗”效应下[5]。

该术式临床应用干预中,可夹闭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往往多见于紧急开颅术式,以破裂颅内动脉瘤多见,术式开展中利用终板造瘘方式及时清理血肿,并利于脑脊液循环恢复。

但往往术式应用存在局限,临床A2段、A3段动脉瘤、突段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上述操作模式较为困难。

有学者利用纵向锁孔入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

在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等[6]研究中,对外侧裂区、床突段动脉瘤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ndovascular therapy has become the ma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e 70-year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herapy mainly includes 3 stages:firstly,the electric coagulation induced thromb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the period of 1940-1960;secondly,ballo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1970-1990;thirdly,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the present.In recent years,the widespread use of flow diverter devices and 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or have opened up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17)011【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球囊和椭圆囊;支架;医学史;综述【作者】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指出,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死率为8%~60%[1]。

《2024年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日趋成熟。

其中,血管内治疗术已成为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内治疗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再次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在我院接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了XX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治疗术,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接受了替罗非班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替罗非班的应用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1. 手术情况替罗非班的应用并未显著影响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但有效降低了术后再次出血的风险。

2. 术后恢复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期表现出较好的恢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3. 并发症发生率替罗非班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

4. 数据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的应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再次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这为临床医生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参考文献
[】 Baad 1 rcr S,Lbdnk A Axont eei y , n i a R,e a. Edvsu r s n t 1 noacl a
t e t e t f h n a d es g a e I a d V a e r s s A N m J e r rd o , a m n o u t n h s r d V n n u y m . J R A N u o a i l r
颅 内动脉瘤 的血管 内治疗主要 有载瘤动 脉 的闭塞 和动脉 瘤
的囊 内栓塞两类 。17 年S r ie k 首先用可脱性 乳胶 球囊 栓 9 3 ebn n o 塞颅 内动脉瘤 ,开辟 了血管 内治疗颅 内动脉瘤的先声 。18 年 , 98
Hi l l 报告用机械解脱 铂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1 9 年G gil 报 a 9 1 u l mi e
1 治 疗 方 法
1 1 回顾 .
S AH 后脑 血管痉 挛主要 是以预防为主 ,症状性血管痉 挛药物治
疗多无 明显疗效 , o n r C g ad等 主张动脉瘤栓 塞后 ,应 常规静滴
尼莫地 平和罂粟碱 ,三 H” “ 疗法 ( 高血压 、 高血容量 、 高血液稀释 ) 以防动脉痉 挛。术后 即行腰椎穿刺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或脑 室外 引流清除积血 ,可有 效防治脑血管痉挛 ,降低后期脑积水的发生
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 u l l eah a l o , G gi mi d tc - be c i GDC e l )
率 。加强随访 ,于术后 1 、5 2个月行 D A复查 。 、3 、1 S
2 预后
栓塞颅 内动脉瘤 ,成为 目前治疗颅 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又称颅内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疝、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诊断方法的进步韦尼克脑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只有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韦尼克脑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也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治疗方法的改善在过去,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介入治疗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等器材,可以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供血来源,达到截断动脉瘤的目的。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血、抗纤溶、抗痉挛等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来治疗韦尼克脑病,即将手术干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合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对于韦尼克脑病患者来说,术后康复和随访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干预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期,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

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疾病方面的进展发表时间:2019-05-15T16:46:00.8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2期作者:张海霞1 孙国鹏2 刘超2 周兰梅3 [导读]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发病率占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

(1.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3.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本文分别从脑动脉瘤疾病的现状及治疗手段、脑动脉瘤疾病治疗手段存在的局限、脑动脉瘤疾病治疗方面前沿技术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前沿技术发展方面,分别从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MRI引导下的脑动脉瘤治疗、生理的影像技术四个方面进行相关讨论,对目前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理的影像技术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发病率占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

病理学上认为,动脉瘤常表现为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异常扩张、膨出,常呈囊状。

囊状动脉瘤是由血管起源处或分叉处先天性缺陷造成血管内压升高,使管壁缺陷部分向外膨出[2]。

临床统计发现,动脉瘤因为容易破裂出血,而随时危及生命,其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

其中半数造成重残或死亡,脑动脉瘤已经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疾病之一,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3]。

一、脑动脉瘤疾病的现状及治疗手段临床上,在过去的20年中,在心内科、神经内科、放射科等基础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神经血管内治疗已经迅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

这些巨大的变革,归功于在材料科学进步基础上的一系列不断改进的、安全的、有效的新装置和血管内输送材料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新进展(一)【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内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1〕,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效果也更加肯定。

近期一项多中心合作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3〕,这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择这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时机1.1随着血管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使其治疗适应症更加拓宽。

目前认为适应症主要有: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IVV级)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

当然,直接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更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佳适应症。

而且血管内治疗因其创伤极小、疗效好,能解决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1.2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目前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SAH后24h内进行〔4〕。

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h内,约10%的动脉瘤可能再破裂出血,同时在出血后24h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很少,不至引起血管痉挛,如果等到3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无疑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和危险。

Laidlaw〔4〕研究表明,在SAH24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GDC栓塞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而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d后栓塞治疗低。

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GDC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

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

对超早期不能完全栓塞或瘤颈残留的患者,虽然没有达到完全治愈,但却能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的可能,为患者安全度过SAH急性阶段后再栓塞或手术夹闭争取了宝贵时间。

对于HuntHessIVV级病例超早期介入治疗为其生存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5〕,在这方面成功救治的病例多有报道。

对破裂动脉瘤及时确诊,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这一观点已成功神经外科同行的共识。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新技术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治疗的时机不同,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和康复有很大的差别。

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由原来单一的DSA方法发展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3DCTA技术、超声技术等。

2.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3DDSA是建立在球管旋转技术、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的。

1998年Heautot等〔6〕首次报道球管2次旋转后DSA的3D成像,即3DDSA。

目前3DDSA在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其无法代替的优越性,它可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2DDSA无法显示的小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特别是可显示巨大动脉瘤瘤腔内或瘤壁上有无"危险"动脉穿支。

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3DDSA图像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角度和解剖显示,使术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增加手术自信心。

3DDSA图像非常精确地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从而使术者准确选择微弹簧圈的直径,一次放置到位,减少了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

3DDSA图像能正确显示瘤颈,分辨出窄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可分别用栓塞技术、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

2.2MR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MRVE是一种新的无需插管、完全无创的获得血管类似纤维内窥镜效果图像的仿真内窥镜技术,采用MRI薄层无间隔交叉扫描获得3D容积影像数据,经计算机专用内窥镜成像软件包重建后形成管腔内表面数字影像。

由有经验的医师观察、分析所得动脉瘤内窥镜成像表现形式并写出报告,作为动脉瘤内窥镜表现的最终描述,这样报告的准确性很高。

相对于DSA,MRI增强MRA即可较真实反映动脉瘤的情况,又无插管带来的损伤,易为人们接受。

同时,MR采用多平面断层血管重建技术,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颈部、瘤体大小和载瘤血管与周围血管的关系〔7〕。

并可进行动态观察,对动脉瘤患者行MRI内窥镜成像以观察瘤腔内形态,对判断动脉瘤颈后面有重要价值。

2.3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的一种高级应用,是一种新的微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后,连续快速容积扫描,而后用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这就是3DCTA技术,3DCTA的优点是在显示血管的同时可显示脑组织,可了解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并可识别钙化灶。

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

3DCTA在诊断动脉瘤方面有其优势,方便、快捷,不受病情的影响,可作为一种筛查方法。

Zouaoui等〔8〕提出应用3DCTA在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甚至优于MRA与DSA,可显示3mm以下的动脉瘤,Lenhart等〔9〕报道3DCTA能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瘤底、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只有3DCTA才能显示。

3DCT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3%及100%。

3DCTA对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及破裂出血后的动脉瘤均是较好的检查方法。

2.4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技术TCD在监测,诊断脑血管痉挛并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通过TCD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现在多主张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后立即行TCD检查。

随着彩色编码技术的出现,彩色多普勒技术应运而生,将其与切面超声成像及频谱多普勒相结合,即形成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

TCCS的应用弥补上TCD的不足,可直观、实时、动态显示脑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动脉瘤等病灶,极大地丰富了颅脑超声诊断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检查、诊断的需要。

新开发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经静脉注射后可达到颅内血管,从而增强多普勒信号,对Willis'环及颅内小血管、低流速血管的显示达到了质的飞跃。

Griewing等〔10〕应用超声造影剂后,可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到89%,且所测量的动脉瘤大小与DSA基本一致;同时对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准确性达到100%。

对TCCS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即成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TCCS),它可真实反映血管的解剖学变化,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减少了误差。

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新材料3.1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弹簧圈栓塞治疗AN,经历了游离微弹簧圈技术,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技术和电解可脱微弹簧技术等几个阶段,1991年Guglielmi设计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使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闭塞动脉瘤的主要原理有两方面:一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二是电解脱卸弹簧圈时诱发血栓。

由于GDC的柔软性好,可控性强,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目前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接受。

Debrun等〔11〕用GDC栓塞治疗144例动脉瘤患者和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结果优良为74%,89例非急性期患者,优良结果为90%,手术致死残率为2.2%,无手术死亡。

Cogmard等〔12〕、Vinuela等〔13〕报道的结果比外科手术更令人满意。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为70~85%。

而对于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完全填塞比较困难。

Moret等提出应用瘤颈重塑形(remodeling)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疗效可靠,近来支架结合GDC治疗宽颈,梭形,夹层动脉瘤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4〕。

除了技术改进之外,人们开始研制能提高动脉瘤栓塞致密度,减少并发症的弹簧圈,在普通GDC之后,又出现了超柔软和抗解旋GDC,第4代GDC则在解脱装置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特殊解脱装置使电流局限于解脱区,大大缩短了解脱时间。

新一代机械解脱弹簧圈(DCS),材料改为铂金,解脱装置也进行了改进,包括反旋解脱,水压解脱等,其柔韧性和可控性也有提高;另一种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可以多点解脱,解决了GDC填塞过程中尾端遗留载瘤动脉的问题,Guglielmi于1998年2月在脑血管外科会议上公布了3DGDC的体外体内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3DGDC作为填塞宽颈动脉瘤的"第一枚"弹簧圈有重要作用〔15〕。

这种3DGDC看上去是在宽颈动脉瘤内提供了一种固有的稳定的框架,从而能够继续填塞普通GDC。

新一代GDCMatrix是共聚物涂层的铂金弹簧圈,共聚物是聚乙二醇-聚乳酸(polyglycolicpolylacticacid,PGLA)其体积占弹簧总体积的70%,在90d内可在体内完全吸收〔16〕。

Matrix同老一代GDC相比有以下特点:①致血栓能力强;②增加了成熟的动脉瘤内的结缔组织的数量;③增加了瘤颈部组织的厚度;④可减小动脉瘤的体积,而对载瘤动脉直径无影响。

另一种水解脱微弹簧圈TRUFILL?DCS:该系统由高压注射器,弹簧圈输送管和铂金弹簧圈组成。

弹簧圈的解脱依靠高压注射器产生液压,其栓塞体积比(弹簧圈体积与动脉瘤体积之比)高达40%,利用液压解脱弹簧圈安全、可靠、迅速(平均解脱时间为8s),解脱时微导管头偏移微小,实现弹簧圈的精确定位。

还有一种可膨胀性水凝胶-铂金弹簧圈(hydrocoilembolicsystem,HES):HES是铂金弹簧圈外被覆生物水凝胶。

水凝胶在生物生理环境中可以膨胀以完全填塞动脉瘤,而无需继发血栓填塞动脉瘤,其解脱方式为液压解脱〔17〕。

近年还出现与动脉瘤壁贴附更好的球形弹簧圈,致血栓能力强的带纤毛弹簧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