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空间设计与步行交通方式的选择_扬_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_1_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盖尔作为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创造舒适、便捷、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该理念注重人的多样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将人的需求置于设计的核心地位。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还是城市文化、历史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品质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功能多样性:设计应考虑空间的多种功能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空间人性化: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3. 空间互动性: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交流与沟通。
4. 空间可持续性: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五、扬·盖尔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扬·盖尔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法:1. 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2. 空间规划:根据调研结果,进行空间规划和功能分区,确保空间的多样性和宜人性。
3. 细节设计:关注空间的细节设计,如照明、绿化、无障碍设施等,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
4. 参与式设计:鼓励市民参与设计过程,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往往更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效益,忽略了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扬·盖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旨在将人的需求放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位置。
一、理论分析1. 人的需求扬·盖尔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包括身心需求、社交需求和文化需求。
身心需求指人们对于舒适、安全和便利的需求,社交需求指人们对于彼此交流、碰撞和合作的需求,文化需求指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的需求。
2. 人的参与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扬·盖尔主张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让居民、专家和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具有活力和创意的公共空间。
3. 人的体验扬·盖尔强调了人的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的体验,如美感、互动和参与感。
二、方法探讨1. 参与式设计扬·盖尔提倡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即通过各种方式邀请居民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可以进行公开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和工作坊等活动,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和数据分析,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2. 多功能设计扬·盖尔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段,打造出灵活和可变的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多个区域,包括娱乐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 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扬·盖尔强调注重人的体验感。
PSPL调研法_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_省略__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

34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互动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活动产生的“催生器”和“发生器”,也对丰富市民生活和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改善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与途径。
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
其中,“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下文简称POE)就是比较典型和成熟的一种方法,即一种对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评估的方法。
其内容不仅包括室内的设施和建筑结构,还涉及影响人们使用的许多定量和定性因素。
其中定量因素包括光线、温度、湿度、声音、材料的耐久性及空间分布等,定性因素则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动态感知和色彩感知等因素。
1988年经由美国学者Preiser 等人的总结与定义,该方法得以成型[1],并被广泛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且得到完善。
与POE评价法以建筑为对象、以人的使用为核心有所不同,PSPL 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PSPL Surve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and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3)摘 要:“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
交往与空间终极版ppt课件

镇
卡莫兹(Socamozzi)所建。
• 该城所有的街道,不管其使用目的和
在规划中的位置如何,宽度都是14m。
这些尺度主要不是由于使用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形式上的考虑。
• 该城的大广场由于采用了几何构图, 面积达30000m2,比锡那城中的坎波 广场大了一倍以上。因此,它作为一 个小镇的市政广场来说,是显得大而 无当的。
斯特鲁根步行街吸引力研究
9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
室外空间生活与城市规划思想
•除了少数中世纪晚期的殖民城市外,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间形成的城市都没 有被真正规划过的。它们是需要城市的地方开始发展,由市民自己直接建设而形 成的。 •虽然这些城市不是按规划建设的,但它们的发展却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进程,由 于发展缓慢,所以可以不断地调整周围的物质环境适应城市的功能。 •城市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由于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工具。 •不同城市模式之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但实际 上只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与户外活动这个论题有关。 一种源于文艺复兴 一种源于现代功能主义运动
行文脉络: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 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 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内容摘要: 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 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 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 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 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 见解。
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物质环境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步行交通空间浅析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步行交通空间浅析摘要:本文结合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实际调研对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步行交通空间的各个要素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说明,期望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步行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步行交通空间。
自1969年10月出于军事考虑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开通至日前(2012年9月6日)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了近期批复的24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18市和两个城市群,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轨道交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准时舒适,大大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压力: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了在运行区域碳的零排放,是一种环保的交通方式;再次,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使得社会相对更公平的交通方式。
上面三条合在一起,恰恰反映了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社会公平这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
因此,发展城铁是可持续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繁荣时期,我国的城市轨道通车里程将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轨道交通必将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如何创造良好的步行交通空间环境,尽量多地吸引周边的出行者,是轨道交通建设者和城市规划者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良好的步行环境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区目标处与出发处的步行距离与时间要合适,不能过长。
其二,城市空间必须是符合步行方式的要求,涉及到步行系统的舒适尺度,连续性,沿街建筑立面,空间以及适当的公共休憩空间等的合理设计。
一.周边地区的范围周边地区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步行合理影响区,是指乘客到轨道交通车站的合理步行时间内所达到的距离范围。
根据对美国部分城市的统计,发现大多数人的舒适步行距离为150m之内,40%的人愿意步行300m,只有不超过10%的人愿意步行800m。
国外通常采用步行5-15min的距离,约400-800m的半径作为步行合理影响区范围。
停留空间设计与公共生活的开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2)

性活动引发的驻足情形下,只有当空问质 量符合或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
要的时候 人们就会停下来。盖尔通过对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行为表现的细 致观察与研究,发现
赵春丽 / H OCh nl ZA u i 杨滨章 Y N Bn za g / A G i—h n
捕
彗 : 于 多年心 理感 和 物 质环境 2 基 个方 面 的研究 与实 践 ,扬
盖尔 对停 冒空 问的 设计 提出 了 比较 系统的 主张
从 驻 足宅
间和 坐歇 窑问2 个方 对 其停 留空 问的 理 }进行 丁研 究 .其中 对影 响驻 足空 问的 3 i 苦 个敏 l( 越 即边 界 、 龛 和捍 晰技 J件【 壁 坐戢 . l 宅 的 4 要素( 个 即数 最 、材料 、位最 和疑 观) 进 行 了探 时 希望湎 过 对扬 分 4 中停 留空 间的设 计 与建 蹬起到 有益 的借 鉴作 用。 关 键 词:风 景 园林 :扬 文章i r t e e et f adn pc ( cuig d e fc n h ef t n cd f c a d u c r fr i n w s e t wh h a r f c r t i s a e i l n g e t i e f c a d f a e f t n r f t s t g s c ehe so s n g n d e e , c e a ee) o f a o st o i sae s t unt,et tr l saI ao n e ee p c ( a qaty s eas et e t a ma i , t n d s m s n  ̄)T r u h ̄ e r n t d c o f a e [ e r , h i t t n  ̄ i a c h g sac adir ut n nG hs hoytene i o h no i oJ t no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扬·盖尔作为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研究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扬·盖尔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关注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交流和体验。
这一理念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
三、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扬·盖尔强调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
他主张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交通区、商业区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同时,各区域之间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空间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 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扬·盖尔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在公共空间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植被、水景等,以营造宜人的环境。
此外,他还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3. 交通组织在交通组织方面,扬·盖尔强调人性化交通设计。
他主张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设计,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这包括对道路、桥梁、步行道等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四、实际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例如,某个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遵循扬·盖尔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活动特点,设置了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
在景观设计上,设计师融入了自然元素,如湖泊、草坪、花坛等,营造了宜人的环境。
扬盖尔的主要学术观点总结和评价

扬盖尔的主要学术观点总结和评价扬·盖尔(Jan Gehl)个⼈简介扬·盖尔(丹麦语:Jan Gehl,1936年9⽉17⽇出⽣)。
建筑师、城市规划与设计师。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级讲师(现已退休),致⼒于通过重新设计都市空间来提升⼈们的⽣活品质。
扬·盖尔先⽣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达拉哈拉、、、东京等地的⼤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设计咨询。
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
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颁发了帕特⾥克·阿伯克罗姆⽐(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亚特⼀⽡特⼤学(Heriot-Watt University)授予他荣誉博⼠学位。
RIBA\AIA\RAIC\PIA的荣誉会员。
研究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及⼆者的相互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贡献1.空间中⼈的感知与⾏为-“⼈本主义”⼈是城市中最具吸引⼒的⼀道景观,公共空间中⼈的感知与⾏为-⾏为⼼理学通过长时间观察、调查、访问,并从⼼理学⾓度剖析⼈的⾏为特征2.场所设计理论-对必要性、⾃发性、社交性活动极其所需空间的关注和研究3.公共空间设计⽅法-“城市为⼈⽽造”,回归中世纪宜⼈的城市尺度,遵循“⽣活、空间、建筑”的城市设计序列城市公共空间理论1.他对良好城市社交⽣活的设想——从中对其推崇的城市设计⽅法可见⼀斑“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个城市的⼴场,在⼀个风和⽇历的下午,我和⼏个朋友坐在⼴场的⼀边,⼿⾥拿着从⼩贩那买的珍珠奶茶,⽆聊的扯着闲段⼦,听着街头艺⼈跑掉的⾳乐和周围⼈流的嘈杂……”“有吸引⼒的城市公共空间,就像⼀个成功的聚会,⼈们在这⾥逗留时间总是⽐预期更长⼀些,因为这⾥有吸引⼈们可以逗留的有趣的事情正在发⽣。
”1)空间中⼈的感知与⾏为设计⼈性化公共空间出发点的实质,就是把握⼈的移动和⼈的感官,⼆者为空间中的活动、⾏为与交流提供了⽣物学上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近些年来,随着私家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无论超大型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如瘟疫般蔓延。
为了缓解交通难题,许多城市都加大了以新建、拓宽和高架为特征的道路系统改造力度,力求为机动车的出行创造更多便利。
令人遗憾的是,在“汽车优先”的交通理念驱使下,这些便利多是以侵占城市绿地和挤占步行空间为代价获取的。
由于步行空间的萎缩和丧失,消减了人们选择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意愿,也迫使人们更多地依赖私家汽车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进而影响到市民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开展。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在探讨改变此种现状的办法,而步行作为缓解城市交通难题和提高城市宜居性、可持续性的方式之一,无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对步行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商业步行街领域,而对城市交通体系中的步行空间研究甚少。
相较于我国,西方学者则更早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丹麦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扬·盖尔(Jan Gehl,1932—)就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位。
步行空间设计与步行交通方式的选择——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1)Design of Pedestrian Space & Option of Walking Behavior—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1)摘 要:扬·盖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心理感知和物质环境2个方面对城市步行空间设计以及其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对扬·盖尔相关设计项目及设计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其有关步行环境、距离、路径、畅通和效益5个方面的步行空间设计理论。
希望通过对扬·盖尔有关步行空间设计理论的介绍,推动我国城市步行空间设计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扬·盖尔;步行空间;空间品质;步行交通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6-0039-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8-21; 修回日期:2012-03-20Abstract: Based on the human-oriented principle, the well-known Danish architect and urban planner Jan Gehl has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urban public spaces and its impacts on the urban public spaces and quality of urban life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fter long time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his relevant design projects and thoughts, this paper presents Jan Gehl's theory about the spatial design which is summarized into the five aspects such as walking environment, distance, across street, accessibility and benefit. Through introducing his theory,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authors expect to play the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pedestrian spac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an Gehl; pedestrian space; spatial quality; walking赵春丽 / ZHAO Chun-li 杨滨章* / YANG Bin-zhang自1960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后,盖尔一直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最初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领域,随后逐渐扩展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
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盖尔先后承担了50多个国家70多座城市的近百项有关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的项目,特别是在步行空间设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学术声望也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显赫。
盖尔很早就开始关注汽车入侵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并积多年研究经验形成了其“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他认为,应阻止因汽车增加而侵占城市公共空间、损害公共生活的现象,“建设更多的机动车道就意味着更多的人选择小汽车”,因此,“要鼓励人们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就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1]。
本文通过对扬·盖尔相关设计项目及设计思想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其在步行环境、距离、路径、畅通和效益5个方面的空间设计理论,希望能够对推动我国城市步行空间设计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借鉴与启示作用。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angbzh@规划设计理论40规划设计理论在的危险。
4)不利于鼓励人们步行[2]。
街道拥挤不仅会带来上面提到的负面效应,而且也无法带给行人愉悦和舒适的感受,也就无法吸引人们选择步行方式出行。
因此,在设计或改进步行街道时,应首先做好行人流量的分析工作,以确保步行道不会发生拥挤现象。
2.2 步行距离关于适宜的步行距离——即可达性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对此,不少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以到达某一开放空间的距离为例,当距离超出300~400m距离时,人们前往的意愿就会骤降[3]。
基于此,西方国家常常将小区幼儿园、学校或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设为不超过500m,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一般也不超出300m。
不过,当人们为到达某一景点或在公园散步时,其实际的步行距离都可能会超出可达性预设的范围,并且会忽略或忘记疲惫。
由此,盖尔认为人们“可接受的步行距离”是一个变量,它可因环境、动机等因素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在道路空间设计时,如果将路面铺装得很舒适,沿路景观设置得具有趣味性,就可能使行人忘记步行的距离,甚至忽略行走本身带来的疲劳;反之,如果道路的舒适度很低,两旁的景观乏味,疲惫和厌倦的感受就会很快袭来,进而使人们的步行意愿下降,可接受的步行距离也随之缩短。
因此,盖尔在《人性化城市》一书中,将步行距离区分为“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
“实际距离”即两地之间道路的实际长度;“感知距离”则是由人的心理感受确定的长度,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距离。
他认为,“感知距离”是由实际距离和步行环境的质量共同决定的。
因此,在步行空间设计时不能仅从交通功能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从街道的整体环境设计上入手。
2.3 步行路径走捷径是人的一种本性。
通常一些行人会在无交叉路口的情况下穿越马路,这种行为也被视为“不遵守交通秩序”。
不过,如果从道路斑马线设置是否得当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本身是否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呢?盖尔认为,人之所以横穿马路是因为人们习惯走捷径,而这一习惯就像人们喜欢其他美好事物一样,是人的一种天性。
所以,当校园内草坪上被踩出新的小径,或行人并没有走在设计好的道路上时,这类现象并不一定都是行人的过错,也可能是设计者忽略或违背了人的行为习惯,至少是没有完全从关怀行人的角度进行设计,否则正常情况下行人所辟出的“蹊径”就应该是设计师方案中的“正路”。
同样,路径的合理性和斑马线及红绿灯等都应依据行人的需要而设计。
为此,盖尔认为作为一名合格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按照人的行为习惯去设计,这比花更多精力去考虑其他因素要重要得多。
2.4 步行畅通步行的通畅性是步行环境中另一个重要因素。
盖尔提出:一是应确保形成完善的有机步行体系,使人们可以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二是应清除所有阻隔行进的路面障碍。
针对前者,应形成与不同尺度公共空间相连接的密集步行路网,使人们有路可行,并且沿路有景可看,不会因步行空间的单调而放弃步行;同时所有交通设施都应以方便行人为第一要素,使行人走到哪都能感觉受到尊重。
针对后者,应消除阻碍步行的一切1 步行与步行空间步行是人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移动,也是一种最为简便与普通的出行方式。
在早期城市中,由于城市规模较小,机动车辆较少,道路通常是人车(即行人、人力车和畜力车)混行,且步行空间占据着主导地位。
步行不仅为生活所必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而步行空间则是这一切的舞台。
在现代城市中,由于城市规模和形态的变化,步行除了其原有的价值与功能外,更多被当做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部分而存在。
通常情况下,步行空间都是遵循道路系统规划与交通规则来建设的,仅关注其交通属性而忽视了其提高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质量,鼓励人们选择步行方式出行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在其规划和设计上,也就谈不上关注行人的感受和塑造城市的形象。
步行空间通常是指所有由建筑边缘所界定的用于步行的道路空间。
它不仅包括传统步行商业街道的环境,而且也包括城市内部所有的步行空间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步行空间的舒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人们是否选择步行出行,特别是在私家车普及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步行环境对人们步行的影响更是超过了以往。
因此,西方国家已经将对步行空间的关注,提升为对城市公共空间形象和公共生活品质关注的高度。
在这方面,扬·盖尔认为,步行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2个方面,二者共同决定着步行者的使用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反过来影响到人们公共生活的质量。
例如,当人行走在橱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的步行街上时,会因欣赏的愉悦而暂时忘却疲惫;而当人走在阴冷的高墙下,则会因环境的冷漠而感到恐惧,从而加快行走的速度。
基于这种对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扬·盖尔对如何创造高质量的步行环境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
2 扬·盖尔步行环境设计理论2.1 步行环境步行环境设计首先应确保步行者在行走时感到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