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合集下载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祈福亡灵,祭祀的场所往往是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

这些建筑和村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古朴的韵味,闪耀着中元节的光芒。

本文将带您领略中元节时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的风情。

一、民间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特点民间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和特点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各具特色。

在中元节期间,各地民间传统建筑被装点得庄严而又热闹,与祭祀仪式相得益彰。

1. 四川木构建筑的雅致四川是中国著名的木构建筑区域,而四川所产的川花雕木桩是中国木艺之冠。

在中元节期间,四川的木构建筑犹如巨大的艺术品一般,悬挂着丰富多彩的彩灯和花式纸饰,散发着浓郁的巴蜀民俗风情。

2. 江南水乡的古雅情怀江南水乡以其独特的水墨风景和古朴雅致的建筑而闻名。

在中元节期间,江南水乡的民间传统建筑被装点得如诗如画,迷人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和红灯笼的组合,营造出幽静神秘的节日氛围。

3. 北方古寺的庄严肃穆北方地区的古寺林立,作为中元节祭祖的重要场所之一,古寺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元节时,寺庙中的殿堂、佛像、钟楼鼓阁被点亮,金光闪闪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

二、村落风情和民间传统习俗与民间传统建筑相辅相成的是各地村落的风情和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习俗。

中元节时,村落里的热闹景象和欢快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游人。

1. 吴山村的“夜秀”浙江的乌镇吴山村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文化底蕴而著名。

每年中元节期间,吴山村都会举办精彩的“夜秀”活动,包括舞龙、舞狮、灯光秀和民间音乐表演等,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2. 广东梅州的“迎鬼大道”梅州是广东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元节庆祝活动最为盛大的地方之一。

当地居民会在中元节期间挂红纸、点红灯,将庙宇和街道装饰得喜气洋洋。

节日期间,梅州的“迎鬼大道”活动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赏,人们身着传统服装互相玩耍,神秘又欢乐。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有着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土家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的创造和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土家建筑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独特表现,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是中国汉族的主体之一,土家建筑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

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受到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结构设计十分巧妙,可以有效地适应天气的变化,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舒适。

土家建筑的外观给人以简朴、自然、朴实的感觉。

土家建筑一般为木质结构,屋顶则采用黄土筑成。

这种筑法可以保证屋顶不漏水,同时还能够防止楼房屋顶的受腐,寿命也比较长久。

土家建筑一般由数室组成,前后左右对称,宽敞明亮,室内空气流畅,且光线充足,能够保证人们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土家人在建筑设计上也非常注重节约资源。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松脆、地基不稳,因此房屋的建设需要数百年的积累才能形成。

土家人采用的多数是松木、柞木等树种。

在木材不足时,土家人还用石头和土坯代替木材进行建筑。

在木材和石头的使用方面,土家人还有独特的设计方法。

比如,当土家人使用木材时,往往会在木材的末端留下一部分,用于支撑建筑的另一部分,这种构造方式极大地节约了资源,同时还能够保证建筑的坚固稳定。

土家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土家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也融合了土家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土家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土家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比如,土家建筑中的瓦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装饰元素,瓦当的形态丰富,包括“鱼鳞状”、“笋节状”等多种形式。

这些瓦当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屋顶不漏水,以及隔音和防火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村落

中国的传统村落

中国的传统村落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这些传统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1. 建筑风格:中国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如四合院、吊脚楼、木结构房屋等。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2. 生活方式:传统村落中的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如种植传统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从事传统手工业等。

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手工技艺。

3.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

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它们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村落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

1. 促进旅游业发展: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发展村落旅游业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

2. 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习俗、传说等。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确保这些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3. 打造城乡结合部: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村的象征,也是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与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村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得以落地实施。

2.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

3. 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维修与保护工作,确保村落的原貌得以保存。

4.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实现公私合作,推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目录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中国建筑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上,更表现在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中。

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多采用木材、砖瓦和石头等天然材料,以及传统的工艺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常常借助山石的自然形态,营造出一种山水画卷般的意境,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注重平衡和对称。

无论是古代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追求建筑的整体均衡和对称美。

这种对称美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还体现在布局和空间的组织上。

例如,中国传统庭院的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空间结构。

中国建筑还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考虑到人的需求和舒适感。

例如,中国传统庙宇和宫殿的建筑往往注重通风和采光,以及内外空间的衔接,使人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宁静。

中国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中。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建筑的装饰和雕刻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常常以龙和凤为装饰,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而民居中的门楼、屋檐和窗棂等装饰,则常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等元素为题材,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平衡和对称的美感、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感,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和庙宇,还是民间的传统建筑,都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人文的敬畏之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的概念

传统建筑的概念

传统建筑的概念传统建筑是指从古至今,在特定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具有独特形式、风格和文化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建筑美学的精髓。

以下是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1.地域文化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在其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注重庭院设计,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欧洲的传统建筑则以石材为主,注重建筑立面和装饰,强调秩序和对称的美感。

2.历史价值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时代的见证者,还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传统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因此,传统建筑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装饰上。

传统建筑的造型多采用对称或非对称的形式,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节奏感。

色彩方面则多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效果。

装饰上则多采用雕刻、绘画、镶嵌等工艺手法,以表现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4.工艺技术传统建筑的工艺技术特点体现在其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技艺和手法。

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包括木工、石工、砖工、瓦工等,每种技艺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技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细节处理,如门窗的雕花、墙面的彩绘等,都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工艺之美。

5.空间文化传统建筑的空间文化特点体现在其对于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规划上。

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轴线对称和层次感,通过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空间秩序和和谐感。

同时,传统建筑的功能规划也具有其独特之处,如寺庙建筑中的佛堂、道观中的丹房等,都体现了传统建筑对于空间文化和功能的关注。

总之,传统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类型。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构架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的核心技术。

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

庭院式布局有利于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3.屋顶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丰富,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

屋顶造型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止雨水侵入,提高房屋的防水性能。

4.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梁、枋、柱、墙等部位进行了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常见的装饰题材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寓意吉祥如意。

5.风水学说: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学说。

通过选择地理位置、朝向、地形等,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瓦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有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7.建筑规模与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8.建筑风格演变: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古朴厚重,到唐宋时期的雄浑豪放,再到明清时期的精细繁复等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9.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榫卯结构、悬挑结构等。

这些技术在现代建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0.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在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文化习俗
1.四合院的影壁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北京胡同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

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

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

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

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

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

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

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国,人觉得塌实。

3.南方自由式民居
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

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

自由式民居的造型特点为:
3.1多数是在平面和屋顶都相连的一栋建筑上,施展多样手法,创造出内部上下左右都可走通的丰富空间,外向则开敞显露,不用院墙,和自然溶成一体;
3.2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

或屋坡前小后大,或楼房与平房毗连,或屋顶上又部分高出为阁楼,或在外墙某处局部挑出悬楼,上覆披檐;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或各种无以名之的形状。

内部空间富于变化,常在屋顶下铺板为阁楼,阁楼或在前坡、后坡,或在中部。

地面随基地标高的不同,不同室可以有高有低,同室也可不在同一平面,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层数不同。

总之,与规整式民居比较,处理无所成见,完全依据现场情况而定,极尽变化之妙;
3.3这些变化多是使用称为“穿斗架”的一种民间轻便构架完成的,仅只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3.4所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最易得最经济的产品,以小青瓦或茅草铺顶,以小青砖、编笆抹灰、木板、乱石、块石或泥土筑墙。

木不加彩,墙圬而已,随宜而用,形成了色彩、肌理、质感的自然对比。

墙面上自然暴露木结构,显出其结构穿插之美,另有一种单纯天真的趣味。

4.傣家竹楼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

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4.1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

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

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

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4.2 竹楼内外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
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

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

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

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云南能看到美丽的竹楼,在许多旅游景区,也能领略它的独特风采。

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