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复习课程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复习课程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 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4.0—36.0S 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机制
凝血过程涉及一系列的酶反应和 蛋白质互作,最终形成血栓以阻 止出血。
凝血四项检查内容
凝血酶原时间(P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血小板计数(PLT)
评估血小板数量,判断止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纤维蛋白原(FIB)
评估血浆凝血级联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形成情 况。
3 定期质控检验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确保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药物或血浆制品来纠
维生素K缺乏
2
正缺乏。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来补充。
3
血小板减少
补充血小板制剂进行治疗。
纤维蛋白形成异常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如 纤维蛋白浓度富集等。
凝血四项检查的注意液标本,避免造成误差。
2 严格操作规范
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检测,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结果。
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解读
1
PT延长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
APTT延长
2
问题。
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异
常等问题。
3
PLT降低
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疾病、骨髓抑制等
FIB异常
4
问题。
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异常、凝血酶原 缺乏等问题。
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常用于评估血液凝结功 能,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及临床疾病诊断。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原理、检查内容、结果解读以及在临床中的应 用和意义。

凝血四项培训课件

凝血四项培训课件

凝血机制
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P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原理: 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Ⅻ,以脑磷脂(部分凝血 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在Ca2+参与下,观察血浆凝 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PT。 APP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
2. 凝血酶原时间(PT)
3.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3. 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吸烟、避孕药及妊娠等, 均是FIB升高的危险因素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原理: 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 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 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2. 凝血酶原时间(PT)
4. 凝血酶时间(TT)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Βιβλιοθήκη 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降低:无临床意义。
4. 凝血酶时间(TT)
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 见于纤溶亢进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 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肝素作用:
谢谢您的观赏
凝血四项
哈医大 Steven 2016年5月8号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包括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2.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3. 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4.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V
IV
without IV
III
without III
II
II
I
I
Measure Clotting Time
Calculated for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
Thrombin
Normal Range 200-400 mg/dL
17
Fbg(PT演算法)
24
Manchester
38
12
1.33 3.2 2.49
12
1.50 2.4 2.65
13
1.62 2.0 2.62
11
2.18 1.2 2.54
14.5
2.62 1.0 2.62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
10
凝血实验的进展
— 仪器特有的ISI
仪器特有ISI
同一种PT试剂在不同的仪器上测定,其ISI是不 同的,不同仪器的ISI数值就是“仪器特有的ISI”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
16
Fbg (Clauss测定法 )
in Blood
in Plasma
Fbg Reagent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XI
Blood
XI
Sampling
X
X
Trisodium
IX
Citrate IX
VIII
VIII
VII
VII
IIa
IIa
37℃
I
Fibrin
V
凝血四项原理和临床意义
21
Normal range 200 - 400mg/dL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在液态状态并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紊乱与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凝血全套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活性(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DP)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来检测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Ⅶ、Ⅴ、Ⅹ、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活性。

P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或维生素K缺乏有关。

正常范围内PT可以排除因子Ⅶ、Ⅹ缺乏,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及抗凝治疗的效果。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来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APTT延长可以暗示有凝血因子缺乏、异常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

APTT也是监测肝功能、抗凝治疗等的常用指标。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正常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PLT数值的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而PLT数值的减少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异常、过度破坏或消耗有关。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会增加。

4.凝血酶原活性(FIB):FIB是机体产生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的重要物质,可以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FIB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急性血栓形成等相关;FIB降低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或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增加有关。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通常在血浆中很低。

一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D-二聚体明显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用作判断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概率,也可用于炎症、感染、炎症性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最新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最新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
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
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BE-Compact-x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一.B 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
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
常规四项(PT、APTT、TT、FIB)检测方法:凝固法
二.仪器开机步骤
1.检查蒸馏水量、废液量。

2.依次打开稳压电源、打印机电源、仪器电源、主机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

3.仪器自检通过后,无异常提示,进入升温状态。

4.达到温度后仪器提示可以进行工作。

三.试剂准备步骤(Biopool试剂)
1.P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APTT:CaCl2,液体,直接预温使用;APTT试剂,液体,直接预温使用。

T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FIB:Buffer(咪唑缓冲液),液体,用于血浆稀释。

FIB试剂,干品,用2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Kaolin试剂,液体,使用前须充分摇匀。

注:以上必须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溶解或稀释。

2.将各种试剂放置于设置好的试剂盘相应位置。

四.病人标本准备步骤
1.用血凝专用硅化真空管采集标本(枸缘酸钠与待测血液1:9混匀抗凝)。

2.1500转离心10分钟。

五.检测标本
1.将离心好的标本试管编号,放于样本托架上。

2.在“Plasma Prep”菜单中,在“ID No.”栏手工输入标本名称或病人名称,在“Test”栏中输入要检测的项目,然后回车确认。

3.按“ESC”键退出,光标回到主菜单。

4.再次确认试剂位置及试剂量及标本位置。

5.按“F2”开始实验。

六.检测结果
A.检测结果查看,在“Report”菜单中可以查找和处理数据,光标移到Report菜单回车确认,选择“Result Data”进行历史结果查看。

B.检测结果处理
1.设置好自动传输模式后,检测结果将自动传输到终端计算机上。

2.结果经审核确认后,打印报告单。

七.注意事项
1.确保标本采集时抗凝比例正确及充分混匀。

2.血浆不要放置超过4小时,否则对结果有影响。

3.试剂杯注意定时清洁。

4.Kaolin试剂使用前注意摇匀。

八.FIB定标曲线绘制
由于国际上没有标准品或者统一的标准试验方法的原因,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定标。

BEHNK ELEKTRONIK Thrombolyzer COMPACT凝血分析仪在“Calibration”菜单中,可以通过手工,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来制作定标曲线。

自动方式
在样品盘的X1—X4,29—32放置手工预稀释好的的血浆,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的试剂。

在表格中输入相应的稀释比例Thrombolyzer Compact 自动进行加样,检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

全自动方式
根据定标点数在样品盘的X1—X4,29—32放置空的HITACHI样品杯,在试剂盘的”Contral” 1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Thrombolyzer Compact自动进行稀释,加样,检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

手工方式
用键盘或条码扫描器输入或修改校正曲线,如果试剂生产厂商能为Thrombolyzer Compact条码系统提供特殊的校正曲线,那么可以仅仅通过条码扫描就能输入校正曲线。

定标操作过程:
a)将光标移到主菜单“Calibration”,回车确认。

b)用上下箭头在“Test”中选择定标项目参数,回车确认。

c)光标移到“Calibration”工作区,出现所选定标项目前一次的相关数据图表。

d)选择定标方式
e)必要时修改定标稀释比例Calibration Dilution;
f)选择各定标点的稀释比。

g)“Min Value”,“Max Value”显示定标曲线的坐标范围值。

h)根据定标点在样品盘的X1—X4,29—32放置空的HITACHI样品杯,在试剂盘
的”Contral” 1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全自动方式);或根据定标点在样品
盘的X1—X4,29—32放置手工预稀释好的的血浆(自动方式)。

i)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的试剂;放置好缓冲液或稀释液(固定位置)。

j)光标移到“start”,回车,进行试验。

显示信息:“Thrombolyzer Compact is working(Calibration)”
k)确认定标曲线
试验完成后将光标移到“Curve”处回车,屏幕显示图表和校正曲线,观察曲线情况,如需修整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如线性偏差较大必要时需重新定标。

按ESC
键退出,用空格键选择是否确认定标曲线。

九.关机过程(日常保养与维护)
a)试验完毕后,将试剂瓶盖盖好(注意不同试剂的不能混用),将试剂盘与试剂一同放入
冰箱2-8℃储存
b)准备5%的Naclo溶液。

c)选择“Fill System”,“needle special wash”用5%的Naclo溶液清洗采样针,以避免由于针
和液体的交叉污染而引起的检测错误。

回车显示“Fill 1ml Clean solution into the washing station 〈ENTER〉”。

将5%的Naclo溶液倒入清洗位,按回车键,仪器将自动灌注。

等待15分钟,按[ESC]退出菜单。

d)定期用略湿的纱布清洁测量通道上下。

e)在主菜单下,选“Quit”退出。

f)关闭主机电源、仪器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打印机电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