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五套)

《10.1 劝学》同步练习一

【课前自主梳理】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①(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②(合乎)绳,③(同“煣”,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④(以之为,把它做成)轮,其曲.⑤(名词,弯度、曲度)中规.⑥(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虽.·⑦(即使)有.⑧(同 “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⑨(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故木受绳则直,金.○10(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⑪(接近、靠近)砺.

⑫(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⑬(乎,相当“于”,对)己,

则知.·

⑭(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⑮(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⑯(极短的时间,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⑰(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⑱(大,洪亮)也,而闻者彰.⑲(清楚)。假.⑳(借助)舆.○21(指车)马者,非利足..○22(善于奔走)也,而致.○23(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4(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

○25(横渡)江河。君子生.·○26(同“性”,天赋、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7(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8(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29(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30(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备.○31(具备)焉。故不积跬步..○32(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

○33(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4(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锲.○35(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6(雕刻)。蚓无爪.牙.○37(古义:爪子和牙齿)之利,筋骨之强,上.○38(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39(泥土、尘土),下.○40(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用心一.○41(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2(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除了蛇洞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假⎩⎨⎧

善假.

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 )因求假.

暂归( )

(2)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有疾.

在腠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疾.恶如仇( )

(3)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以为妙绝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

(4)于⎩⎨⎧

青,取之于

.蓝( )

而青于.

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

(5)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

.思矣( )锲而.

不舍(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蟹六跪而.

二螯( )

(6)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 )

答案 (1)借助 假装 借 假期,休假 (2)强,这里形容声音的宏大 疾病 快、迅疾 痛恨、憎恨 (3)停止 与世隔绝 达到极点 横渡 断绝关系 (4)从,介词 比,介词 介词,表对象,不译 (5)表转折,但是,连词 表递进,而且,连词 表修饰,连词 表假设,如果 连词,表结果,因而 表并列,连词 (6)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代“青” 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的

【课堂自主探究】

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案 □01提高改变自己 □02学习的作用 □03正反对比设喻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B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

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D.本文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答案 C

解析“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

【课后同步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就:趁着、顺便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验

C.而绝.江河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答案 A

解析就:接近、靠近。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答案 D

解析A.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B.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C.表示结果,因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D.均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

心语,相当于“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

B.蚓无爪牙

..之利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答案 C

解析C.古今意义相同。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和。

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卑鄙:古义,指身份卑微,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下。D.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狼洞.其中(《狼》)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其一犬.坐于前(《狼》)

C.木直中绳,以为轮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C

解析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C.:使动用法,使……弯曲;劳、饿: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筋骨劳顿,使他的体肤饥饿。D.名词作状语,上:往上。下:往下。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

B.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C.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驽马十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

答案 C

解析跬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荀子认为“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在《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6)《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答案(1)学不可以已

(2)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内精段阅读

阅读文章第三、四段,完成7~11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备:全、齐

B.而闻者彰.彰:清楚

C.而致.千里致:到达

D.锲而舍.之舍:停止、舍弃

答案 A

解析动词,具备,完备。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D.蟹六跪而.二螯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C

解析C.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于:介词,表对象,不译/介词“在”。

B.焉:兼词,相当“于此”/疑问代词,哪里。D.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9.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农历每月十五那天。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C.跂,踮起脚后跟。跂望,踮起脚跟远望;跂踵,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D.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泛指车。

答案 B

解析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

答案 C

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课文中有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答案(1)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关键词: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博见,见得广。)

(2)所以不累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大海。(关键词:故,所以;跬步,一小步;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到达。)

《10.1 劝学》同步练习二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而寒于水于:介词,比

B.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

C. 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而:助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顺风而呼

④而闻者彰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⑦吾从而师之

⑧而耻学于师

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 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

B. ①④⑧⑨∕②③⑥∕⑤∕⑦

C. ①④⑧⑨∕②③∕⑤∕⑥⑦

D. ①⑧∕②③∕④⑥⑦⑨∕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④⑧⑨转折②③⑥修饰⑤并列⑦顺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有疾在腠理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疾风知劲草

【答案】B

【解析】疾病。A.洪亮;C.快;D.猛烈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中的“君子”是古今异义词,在《劝学》中应理解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答案】A

【解析】

1题: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答案】D

【解析】

1题: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介词,相当于“向”/介词,表示比较;B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答案】C

【解析】

1题: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故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解析】

1题: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疾、彰、躁、跪。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句子默写

10、名句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无以至千里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峥、嵘、稠、知、至、须、臾。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1 劝学》同步练习三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题干中“之”,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称其为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翻译成“的”,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A项,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句的标志词,无实义;

B项,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C项,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D项,结构助词,的。

故选D。

【点睛】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具体辨析,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

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是连词,表修饰。A.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连词,表转折。B.项,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已。而,连词,表递进。C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连词,表修饰。D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A项都是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 《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所举例子应该互换。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误。“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送宗伯乔白岩序

王守仁

大宗伯

..,过阳明子而论学。

...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

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

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

(选自《四部

..丛书》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

【注】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给予忠告。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

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B.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

/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C.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

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D.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

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答案】A

【解析】

1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

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

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半部分句式较整齐,有重复的结构

“学……则谓之学”,“则”是连词,其前后内容关系紧密,不应断开,据此可

排除C项、D项。后半部分,虚词“也”表判断,据此“也”后要断开,排除B

项。句意:学下棋也叫作学,学辞章也叫作学,学道也叫作学,但是它们的结果

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从生的小路,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大路了。

故选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宗伯,同宗的大伯,是王守仁对乔白岩的敬称,将其视为同宗的前辈,

表达内心的敬仰。

B. 南都,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南京作

为陪都,亦被称为南都。

C. 耄,古时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有时引申为昏乱之义,

常和“耋”组成“耄耋”一词。

D. 四部,一般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

【答案】A

【解析】

1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大宗伯,同宗的大伯”错误。《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明清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故选A。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 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 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就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 王守仁认为为学的根本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辞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答案】B

【解析】

1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

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只要真正做到……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错误。结合“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

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分析可知,王守仁认为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精于辞章而不精于道,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距离道就远了。故选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答案】

(1)在一年内让全城的人屈服,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相当的。学习果真是贵专的啊!

(2)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先生可要无愧于武公啊!

【解析】

1题: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盖”,句首语气词;“而”,连词,表修饰;“诎”,使动,使……屈服;“之”,助词,的;“莫”,代词,没有人;“当”,相当;“学”,学习。(2)“之”,助词,的;“于”,介词,比;“而”,连词,表转折,却;“功”,功业;“倍”,成倍;“之”,代词,他的;“其”副词,可要;“于”,介词,引出对象,对。

三、句子默写

10、《劝学》(节选)(荀子)

(1)君子曰:。

(2),,輮使之然也。

(3),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0)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答案】

(1).学不可以已(2).虽有槁暴(3).不复挺者(4).故木受绳

则直(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而致千里(7).君子生非异

也(8).无以至千里(9).驽马十驾(10).功在不舍(11).锲而

不舍(12).金石可镂(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易错字:有槁暴、挺、知、致、生、至、驽、锲、镂、鳝。

《10.1 劝学》同步练习四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生:生来,出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查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这里指听得清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没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人篱下或因寄.所托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劝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qie 跬步(guǐ)kui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yǒu)又槁暴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shēng)xing非异须臾(yú)镂刻(lóu)lou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劝(劝勉,鼓励)学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快)变得宏大而闻者彰(清楚) D.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又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非异也性⑥徐公来,孰视之熟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动本身词性→语境词性 A.輮以为轮动词使动 B.上食埃土名状 C.既来之,则安之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D.然而不王者名动 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

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6.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状后、定后、宾前 状后:介词于(以)+名词位于句尾 定后:两个例子,宾客知其事者,蚓无爪牙之利 宾前:疑问句中有“何”,否定句中有代词 A.石子铿然有声者定后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后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劝学》练习卷含答案

《劝学》练习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3、下列句中加黑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学不可以已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6、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7、下列句中的“而”与“蟹六跪而二鳌”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黑质而白章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 ..(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 ..(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9.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10.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得无衰乎 二、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1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荆州之民附操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1 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五套)

《10.1 劝学》同步练习一 【课前自主梳理】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①(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②(合乎)绳,③(同“煣”,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④(以之为,把它做成)轮,其曲.⑤(名词,弯度、曲度)中规.⑥(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虽.·⑦(即使)有.⑧(同 “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⑨(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故木受绳则直,金.○10(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⑪(接近、靠近)砺. ⑫(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⑬(乎,相当“于”,对)己, 则知.· ⑭(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⑮(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⑯(极短的时间,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⑰(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⑱(大,洪亮)也,而闻者彰.⑲(清楚)。假.⑳(借助)舆.○21(指车)马者,非利足..○22(善于奔走)也,而致.○23(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4(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 ○25(横渡)江河。君子生.·○26(同“性”,天赋、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7(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8(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29(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30(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备.○31(具备)焉。故不积跬步..○32(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 ○33(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风雨兴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善假于物也战于长勺 D. 吾尝终日而思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6、下列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恻隐之心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6.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劝学》练习卷含答案

《劝学》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 ..槁暴(....p .ù.) .輮使之然....(r ..ó.u) ..舟.楫.(j ..ì).. 舆.马(..y .ú).. B ...蛟.龙(..ji ..ā.o .). 跬.步(..ku ..ǐ).. 骐.骥.(j ..ì.) .爪牙(...zh ..ǎ.o).. C ..镂金...(l ..ó.u .). 弩马(...n .ǔ).. 生.非异(...x .ì.ng) ...洞穴..(xu ...é).. D ...跂.而望(...q .ì.) .锲.而不舍(....q .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 ..ǐ.ng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 B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 D .、行李之往来。.......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 .、君有疾在腠理.......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 .、先达德隆望尊.......。. C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 .、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明而行无过矣........。. B .、.终日而思矣.....。. 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 ). A ..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8....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人强马壮..... 9..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 A ..无可...寄.托者.. 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 ..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 ..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日食..饮.得无衰乎.... 二、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1.0.、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雁荡具体而微者........。.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木直中绳中:合乎 B.金就砺则利就:靠近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乃:竟然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跨出一脚 B.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 D.圣人无常师常:经常 4.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积善成德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是故圣益圣 C.孔子师郯子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 A.锲而舍之B.筋骨之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下列选项中,与“而”字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吾尝跂而望矣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顺风而呼 7.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不可以已②无以成江海③锲而舍之④蟹六跪而二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 劝学课时作业 一、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 [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①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 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 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 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筋骨 ..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 以为 ..之利 ..轮D.蚓无爪牙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之所学也 ..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 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 ..者D.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 生,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 乎,。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

消极息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威,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能为力茫然失措漠不关心长此以往 B.力不从心茫然失措掉以轻心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茫然若失掉以轻心长此以往 D.力不从心茫然若失漠不关心积微成著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B.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C.这种落后的学习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育D.这种落后的学习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四、语言表达 8.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__________;“坚持学”是指①___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9.(1)__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劝学》练习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劝学》练习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劝学》挖空练习和情景默写填空(附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 一、重点字词释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 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骡b)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 •••• 功在不舍(K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o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上,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螫,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理解式名句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说明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活

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在《劝学》中也说“,"。这些至理名言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3.《劝学》中的开头“,”两句,以“木”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4.《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5.《劝学》一文中阐释“思”与“学”的关系,强调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通过骑马可以奔驰千里的事例,从反面证明积累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7.《劝学》中作者通过人乘船就可以横渡江河的事例,证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更容易成功”的句子是“, , 8.《劝学》中点明有道德学问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并非他们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 “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10.《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 两句就借“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用“ , ”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12.《劝学》中以劣马为例说明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句子是(1)“,”:以良马为例说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成功的句子是(2 ) 14.《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就像雕刻打磨。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的句子是“, 15.《劝学》中蚯蚓能够“,”的原因是用心专一。 16.《劝学》中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 ”的后果。 17.(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8.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HI)《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的观点。 19. (2018年高考全国卷HI)《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婵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14.《劝学》中蚯蚓能够“,”的原因是用心专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6-10-1《劝学》同步 练习(原卷版)

6.10.1《劝学》 同步练习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受:经。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迅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D.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备:具备,完备。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学》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劝学》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是故圣益圣益:更加 D.或师焉,或否焉或:或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___ 而耻学于师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则群聚而笑之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其身也

10.1《劝学》(同步习题)(解析版)

《劝学》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劝学》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运用举例论证来”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是比喻论证。故选A。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

【高中语文】《劝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10.1《劝学》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 ..》,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劝学》同步练习测试卷(含解析)

劝学测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参_____________ (2)属_____________ (3)如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B.句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壬戌,“壬”是天干,“戌”是地支;共十二个天干,十个地支。

D.白露,文中是指“白茫茫的水汽”,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册 10.1《劝学》作业检测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

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C.第四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说理生动透彻。 D.本文大量运用短句,又适当运用长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文气流畅而不板滞,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4.下列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B.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C.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D.上食埃土。(《劝学》) 5.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大王来何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二、古代诗歌阅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 [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②沿洄:分别

《劝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 基础练习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以为轮( ) (2)就砺.( ) (3)槁暴.( ) (4)须臾.( ) (5)驽.马( ) (6)跬.步( ) (7)金石可镂.( ) (8)跂.而望( ) (9)骐骥.( ) (10)爪.牙(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以为轮( ) (3)君子生非异也( )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①古义: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②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古义: 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故木受绳则直.( ) (2)金就砺则利.(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6)积善.成德( ) (7)·以为轮( ) (8)非能水.也( ) (9)用心一.也( )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6.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