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综合实验(参考提供)

合集下载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n m C Nu Pr Re = (1)系数C 与指数m 和n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

对于气体,Pr 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可视为一常数,因此,式(1)可简化为:m A Nu Re = (2)式中: λαd Nu 2=μρdu =Re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外壁温度与壁面的平均温度近似相等),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查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关联式m A Nu Re =中常数A 、m 的值。

三、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1. 传热管参数: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2.空气流量计(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第1套)6203.00)(113.18P V t ∆⨯=………………………………………………………………[1] (第2套)6203.00)(113.18P V t ∆⨯=………………………………………………………………[1] 其中,0t V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P∆-孔板两端压差,Kpa1tρ-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

(m3/h)与压差之间的关系。

(2) 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 3/h)则需按下式计算: 02732730t tV V t ++⨯= (2)其中,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 ;t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t 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1综合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的结构。

2.了解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3.通过对内管是光滑管的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空气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4.掌握传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6.掌握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一)实验内容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

2.测定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3.对实验数据通过Excel进行处理,求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并绘制曲线。

4.实验原始记录光滑管记录:5.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光滑管:实验结果列表和作图:(二)实验原理1.准数方程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dlGr f Nu Pr (Re 1= (1-1) 式中l —为管长,m ; d —为管径,m ;强制对流时,G r 可忽略;对气体而言,原子数相同(如单原子、双原子…)的气体Pr 为一常数,当50>dl 其影响亦可忽略,故上式可写为:(Re)f N u = (1-2) 一般可写成m u A N Re = (1-3)其中A 为常数,λαd Nu =,μρdu =Re 。

2.准数方程中各参数的测定和计算(1)α值的计算: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

K 与α有下列关系:2111αλδα++=s K (1-4) 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

这里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上式中sλδ为黄铜管壁热传导的热阻,壁厚0.001米,黄铜导热系数λs =377(W/m·k), 故δ/λs =2.7×10-6;1/α2为蒸气冷凝膜的热阻,α2=2×104,故1/α2=5×10-5,空气传热膜系数α在100上下,热阻1/α=1×10-2,对比之下,上述两项热阻均可忽略,即K ≈α。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示例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示例

实验2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⒈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⒉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⒊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和Nu 之间的关系。

⒋ 通过对几种各具特点、不同形式的热电偶线路的实验研究,掌握热电偶的基本理论以及第三导线、补偿导线的概念,了解热电偶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内容与要求三、实验原理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i αp ∆⒈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因为<<,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热冷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 (W/m 2·℃)(2-1)式中:—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2-2)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2-3)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2-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2-5)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i αi αi αo α≈i α()i m i s t Q K ⨯∆=/im ii S t Q ⨯∆≈αi αmi t ∆)()(ln )()(2121i w i wi w i w mi t t t t t t t t t -----=∆ii i L d S π=)(12i i pi i i t t c W Q -=3600ii i V W ρ=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数据处理表模板(含公式)

5 104.3 103.54 R2值
6 均值 112.25 83.61833 112.06 83.42
0.99809047 四阶差商表 五阶差商表
11.53 -30.57
-25.87
5 1.08 33.3 87.6 99 3.77 54.3
6 1.35 39.3 88.1 99.1 5.01 48.8
6 39.3 88.1 48.8 63.7 1.131 1.049 1.006 99.1 35.4 1.35 26.002 28.034 24.8 8.169×10-3 401.039 163.995 2.922 2.03 112.248 0.695 2.563 5.01
yi 2 2.965 3.493 3.893 4.145 4.331 4.465 23.292
3.971 1.735 1.722
4.124 1.867 1.869
4.241 1.968 1.973
4.319 2.035 2.036
4.369 2.078 2.081
0.936 1.33 1.74 2.086 2.337 2.563
45.65 -0.066139803 64.08 0.285178942 81.39 0.553885113 94.039 0.735248357 104.292 0.848868056 112.248 0.941178447
4 0.84 28.8 87.4 99.3 2.95 58.6
x 3.971 4.124 4.241 4.319 4.369 4.409
理论y 1.735 1.867 1.968 2.035 2.078 2.113
yi 1.722 1.869 1.973 2.036 2.081 2.113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最新传热实验实验报告材料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各种材料的热导率,并分析其传热机制。

实验材料:1. 铝板2. 木板3. 玻璃板4. 陶瓷板5. 泡沫塑料板6.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7. 恒温水浴8. 电子秤9. 计时器10. 热风枪11. 红外测温仪12. 绝缘垫13. 实验室手套和护目镜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并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

2. 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在各类材料板的中心位置。

3. 使用电子秤确保每块材料板的质量和厚度一致。

4. 将恒温水浴设定在一个恒定的温度,如50摄氏度,并让其稳定运行。

5. 将材料板的一侧浸入恒温水浴中,开始计时。

6. 使用红外测温仪定时测量材料板另一侧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7. 每隔一定时间(例如每30秒)记录一次温度读数,直到温度变化趋于稳定。

8.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使用实验室手套和护目镜,以保证安全。

9. 对每种材料重复以上步骤,至少进行三次独立实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0. 收集所有数据后,关闭所有设备,并清理实验现场。

实验数据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或数据分析软件中,计算每种材料的温度变化速率。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可以得出它们的热传导性能。

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传热性能的因素,如材料的密度、结构和化学成分等。

安全注意事项:- 在使用热风枪和恒温水浴时,注意避免烫伤。

-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高温材料板,以防烫伤。

- 实验结束后,确保所有设备已关闭并冷却,再进行清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这对于材料科学、能源管理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应 用
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
化 学
并将风机挡位调至4处。
专 业
④进行风冷管路1小时,关闭整个
传热系统电源。
9
化 工
五、实验记录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0
化 工
五、实验数据处理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1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应 用 化 学 专 业
12
化 工
一、实验目的

理 实
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
联式Nu=ARem中常数A、m的值。
应 ②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化 ③掌握DC-3A微音气泵的使用。
学 专 业
2

工 原
二、实验原理

实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
验 准数方程:
l

Nu f1 (Re , Pr , Gr, d0 )
用 化
强制对流时,Gr可忽略;对气体而言,
学 专
原子数相同的气体Pr为一常数,当
业 其影l 响 5亦0 可忽略,
do
3

工 原
故上式可写为: Nu f (Re)

实 一般可写成 Nu A Rem

ln Nu ln A mln Re
K与α的关系:

用 化 学
11 1
专 业
K S 2
4

验 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改变
孔板流量R值约为200,再测取以上数
据记录,在R值为200到700间大约做5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传热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热传导实验;2、实验运用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考察传热过程中的热传导系数的数值;3、掌握恒定温度差的传热过程,并分析热传导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当一块物体介质之间存在温度差的时候,它们之间会发生热传递,应用热传形式的方式研究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本实验中采用的是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

在此形式的热传方式中,介质之间的温度差也是恒定的,传热过程中的物体质量和热容量也被忽略,只考虑物体介质之间的热流,这样就可以简化传热过程的模型,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三、实验设备实验中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加热片、铜片、温度计、加热源、电阻表等。

四、实验步骤1、将加热片和铜片装入实验装置中,并将它们的温度设置为相同的温度。

2、将加热源的电流调到一个基本值,并从电阻表中测量出来的电阻值。

3、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然后增加加热源的电流,再次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如此循环,直到记录下所有的温度差数据。

4、根据数据计算出两片间的热传导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出热传导系数的变化过程。

五、实验数据加热电流:0.1A~3A温差(℃):0.15~3.45六、实验结果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计算,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 W/(m·K)七、实验讨论比较理论计算出来的热传导系数(K=0.066 W/(m·K)),可以看到实验得出的热传导系数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因为实验时的不确定性所致。

八、结论根据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W/(m·K),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实验不确定性所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热传导系数进行准确的测定。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

综合传热演示实验报告引言传热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到热量的传递、储存和转换。

传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过程,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传热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2. 掌握传热的基本规律;3. 理解传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传热是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可以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进行传递。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

传导传导是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和相互振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分布不均时,高温区域的分子以较大的速度振动,从而传递给低温区域的分子,使得整个物体的温度逐渐均匀。

对流对流是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加热时,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并膨胀,密度变小,从而产生浮力迫使周围的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

对流传热是高温区域的气流与低温区域的物体直接接触,通过传导进行热量交换。

实验材料和设备- 烧杯- 温度计- 热水- 冷水- 烤盘- 塑料管- 流体介质(例如植物油等)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2.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3. 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记录初始温度;4. 同时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记录初始温度;5. 将烤盘加热,并将烤盘上放置烧杯,将热水加热至一定温度;6. 在加热的同时,将烧杯里的冷水倒入塑料管中,并通过塑料管将其喷射到热水中;7. 观察热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每隔一段时间的温度;8. 分别观察传热情况和过程。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热水的温度逐渐增加,而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在冷水喷射到热水中的过程中,热水的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这是因为冷水的加入增加了热水的表面积,从而增强了对流传热过程。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会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

这是一个自然趋势,也就是热的互相扩散的结果;2. 传热过程中,温度差越大,传热速率越快,而温度差越小,传热速率越慢;3. 对流传热比传导传热更加迅速,因为对流传热涉及到流体的运动,能够加速热量的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1. 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3.同一流量下,按实验1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 0。

三、实验原理(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因为i α<<o α ,所以: (W/m 2·℃)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Q i —换热器传热速率,W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mi t ∆—对数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 式中:t i1,t 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管外为蒸汽冷凝,因此,将壁面平均温度近似视为蒸汽的温度,且保持不变。

传热面积(内):i i i L d S π=式中:d i —传热管内径,m ;)()(ln )()(2121i w i wi w i w mi t T t T t T t T t -----=∆()i mi i i i S t Q K ⨯∆=≈/α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式中:V i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c pi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ρi —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c pi 和ρ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i 查得,221i i mi t t t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i1,t i2,T w , V i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空气在管内作强制湍流,且被加热,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其中: i i i i d Nu λα=, i i i i i d u μρ=Re , ii pi i c λμ=Pr 物性数据λi 、c pi 、ρi 、μi 可根据定性温度t mi 查得。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i 与i Nu ,再用线性回归方法即可确定A 和m 的值。

(二)、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5-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

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

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

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 与管内径d 的比值以及管壁粗糙度为主要技术参数,长径比H/d 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m B Nu Re =的经验公式,其中B 和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

在本实验中,采用普通管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i 与i Nu ,用线图5-1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部结构 )(12i i pi i i t t c W Q -=3600ii i V W ρ=4.0Pr Re i m i i A Nu =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 和m 的值。

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0Nu Nu ,其中Nu 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 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0Nu Nu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阻力系数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换热性能的降低和能耗的增加,只有强化比较高,且阻力系数较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

四、实验流程1.实验流程实验流程图见图5—2。

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换热套管,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不同的换热管的内管。

蒸汽由加热釜产生后由蒸汽上升管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套管壳程。

装置结构参数如表5—1所示。

图5—2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 8、9.空气支路控制阀; 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 14.蒸汽上升主管路; 15.加水口; 16.放水口;17.液位计; 18.冷凝液回流口2.实验测量手段① 流量的测定:孔板流量计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下式计算: ()6203.00113.18P V t ∆⨯=式中:V t0——20℃下的体积流量;ΔP —孔板两端压差,KPa (即数字显示仪表读数)由于被测管段内温度的变化,还需对体积流量进行进一步的校正:2932730mi t i t V V +⨯= 式中:V i —实验条件下(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t mi —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②温度测量:a) 空气进、出传热管测量段的温度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b) 管外壁面平均温度T w ( ℃ ),由数字式毫伏计测出与该温度对应的热电势E(mv,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将E 值代入公式:T w (℃)=1.2705+23.518×E(mv)计算得到。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①向蒸汽发生器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

②向冰水保温瓶中加入适量的冰水,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入其中。

③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④检查蒸汽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畅通。

⑤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操作A. 人工实验操作①合上电源总开关。

②打开加热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

③启动风机,用放空阀来调节流量,在一定的流量下,稳定5—10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壁面温度。

④改变流量,待流量稳定后再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壁面温度后继续实验。

⑤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

一切复原。

B.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试验①启动计算机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②合上电源总开关、加热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③计算机数据采集a.用放空阀调节流量,待操作稳定后,用计算机分别对空气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换热器水蒸气温度进行采集;b.改变空气流量,待操作稳定后,分别用计算机测量空气流量、空气进出口温度、水蒸气温度;c.用计算机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显示器显示或打印出来。

六、实验注意事项1.刚刚开始加热时,加热电压可在180V左右,但不能过大;2.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3.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个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4.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

在给蒸汽发生器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要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5.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

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6.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5~10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七、实验数据整理1.将普通管实验数据填入表一。

并以一组数据为例写出计算过程;2.将粗糙管实验数据填入表二。

并以一组数据为例写出计算过程;3.以Re为横坐标,以Nu/Pr0.4为纵坐标,将上述表中数据绘制在同一双对数坐标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