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分析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

有 自己的俄 罗斯 的尊严和骄傲 , 他们 不管 怎么努力也不能把我变
在 小说的结尾作 者 的沉思肯 定和赞扬 了俄 罗斯人 民。就战争而
言 ,作者对小说所 做 出的最 大的贡献正是 从索科洛夫 的角度 出
发 ,所做 的纯洁 、崇高 ,具有全人类 意义的人道主义思考 。这与 肖洛霍夫个人地经历 密切相关 。 在斯维特兰娜 哨 洛霍娃祝贺《肖
【 摘 要】 来哈依 尔 ・肖 洛霍 夫( MH x a H月 A I I I o J I O X O B 1 9 0 5 — 1 9 8 4 ) ,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 ,1 9 6 5 年 的诺贝 尔奖得主 ,苏联 著名
作 家。1 9 5 7 年发表的短篇 小说 《 一个人 的遭遇 》 又译 《 人的命 运》产生 了 很 大的影响 ,小说 一经发表便获得 了极 高的荣誉。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称 赞 小说 “ 揭示 了普通人复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 “ 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 “ 对 文学的发展有着原则性的意义”,被称为 当代 苏联军 事文 学新浪
庭 悲剧 、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 。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 【 关键词 】 俄 罗斯性格 ;个人命运 ;人道主义
这个短篇小说叙述是 以第一人称的 口吻展开 的, 作者在小说 中积极地参与 ,同读 者共 同感受和思考主人公复杂 的生活道路。
P e B P a T H 几H, K a K H H c T a P a ⅡH c b. f 译 文 :我
炸死在 自己的家屋旁边。他 自己从前线返 回时 ,也曾由于飞机失
事 而受 到严重震伤 。 或许正是因为有 了这样 的经历让他在文章 中 能够不过分的渲染战争的残酷 , 而恰如其分地向读者展示法西斯 分子 的罪行 以及 主人公的英勇无畏 的俄罗斯性格 , 使得 这部短短 几 十页的短篇小说具有 了深刻的意义 。 《 一 个人的遭遇 》描写 的不仅 仅是一个普通士兵 的命 运 , 而且是代表 了俄罗斯性格主要 特征 的人 的命运。在作品中 , 作者 将 人的个性 和尊严上升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 索科洛夫的命运 是人 类 不幸的命运 ,是整个苏联 民族的命运。要知道 ,第二次世界大 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和教训 , 而且是席 卷全人类 的悲剧 。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本让人深有感触的书籍。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克服了一切困难,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或放弃。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在书中,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另外,书中的情节也让我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最终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考验。

只有在经历了磨砺和磨难之后,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我不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书中的主人公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要相信自己,要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有力量的人。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浅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浅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浅析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

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无所不知和毫无阻碍地讲述故事。

他可以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人物的生活,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索。

第二人称是一种极少见的叙述视角,“你”不再是古典小说中的“各位看官”,不再是作者期待的对话者,而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但并未广泛用于叙事类作品中。

在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遭遇战争”模块中,有两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本文将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艺术。

《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41岁应征入伍,离别家园,妻子女儿被炸死,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儿子阿拿多里牺牲在胜利的那天早晨,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他收养战争孤儿凡尼亚,和凡尼亚相依为命,远走他乡。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概括情节,梳理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不艰难,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伊琳娜、阿拿多里、凡尼亚中,任选一个人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如此,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带着这个问题重读小说,开始关注主人公以外其他人物的命运。

我们以伊琳娜为例,学生这样表述:“我在拥挤的车站送别丈夫,告别时,我扑在他身上痛哭。

火车启动时,他用力推开我,我看着火车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四二年六月,德国人开始轰炸,夜深了,外面特别喧嚣,到处是震耳的炮声和人们的哭声,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房屋在摇晃,玻璃都震碎了。

我抱紧女儿,我们陷入巨大的无助和恐惧。

我听见一颗炮弹下坠的声音……”原文中对伊琳娜的描述并不多,只有“他和同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

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

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

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

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

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

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

《一个的的遭遇》主题分析

《一个的的遭遇》主题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主题分析——从“小人物”的分析角度来看该作品第一、选题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遭遇》虽然只是一篇3万余字的短篇小说,但它在当代苏联文学中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在人物塑造上,肖洛霍夫开赞美普通人、平凡的人和“小人物”之先河。

他重视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展示平凡中的伟大,展示人性美。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又当过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却具有普遍性。

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自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妻子儿女。

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

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

这是一个坚强的苏联公民的形象。

小说以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

20大以后赫鲁晓夫指出“战争除了带来眼泪,带来破坏和毁灭人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不会带来任何东西。

”肖洛霍夫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观点写作的,他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

”他还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

战争造成“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

”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小说在叙述视角的更新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称叙述。

一个“我”是作者,他有时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有时作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另一个“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

全部故事由主人公自己讲述,语言朴实,深沉,与他的一生经历相适应,读起来也更为亲切、可信。

而作为对话者的作者,虽然插话不多,但总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特别是全篇结束的那一段作者抒情插笔,明确地点出主题。

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联系苏联的社会背景,可以知道小说的意义:真正揭示苏联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牧童
04
粮食委员
06
伊留哈
05
希巴洛克的 种
1
阿廖沙的心
2
看瓜田的人
3
道路
4
野小鬼
5
漩涡
1
有家庭的人
2
共和国革命军 事委员会主席
3 顿河粮委会和
副主席普基津 同志的厄运
4
歪路
5
两个丈夫的女 人
委屈 死敌
小马 蛀孔
浅蓝的原野 雇农
套鞋
高尔察克、荨麻和别 的
人家的骨肉 同一种语言
学会仇恨 一个人的遭遇
精彩摘录
这是《一个人的遭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这本书看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但是由于可以算作《一个人的遭遇》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___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人们做错了什么,要被无情的战争夺走一切呢?但无论敌人如何劫掠,都抢不走、杀不死苦难中人们对生命 的信念、对生活的渴望。 小人物的故事更具魅力,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个时代下万千人的遭遇,同样也是不同时代下相似背景的群体 遭遇。 战争让一切变得荒诞,人性的光辉试图与之抗衡,但那是悲剧般的胜利。 书写战争的残酷与真实,引发读者苦难与惨剧背后的因果。 《别人家的孩子》与《一个人的遭遇》最打动我,宏大的战争叙事往往会遮蔽小人物的声音,普通人的血泪 与情感,在炮火面前是寂静的,然而它们往往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又见肖洛霍夫,又见草婴。
一个人的遭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男人
套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废墟中哭泣
1100万人死 于集中营
被战火摧毁的房屋
我的孩子啊!
我们还会来看你!
2.谈谈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
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
坊主家庭,代表作有《静静的顿 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 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 “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
2.小说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通过一个普通人的 遭遇来反映战争的罪恶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 他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而是整个苏 联人民在战争中的遭遇,是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他是整个苏联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代表,是艺术作品 中的典型形象。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谈谈我们 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世界 上的人们如何才能和平共处。

1.小说主人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普通人 的遭遇、普通人的胆怯(被俘后头缩在肩膀里)、普通 人的悲伤(多次写到他的泪水)、普通人的欢乐、普通 人的愿望(知道儿子成了大尉,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 想)、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忠厚和朴实。他有坚强 的一面,但是也经常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情绪。
人物
揣摩索科洛夫的形象
首先,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进行分析
1、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最能揭示人物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性格特征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2、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来 (侧面描写): 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是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服饰、神情 3、细节描写: 变化以及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 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 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 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围 困 。 城 内 饿 死 近
格 勒 城 下 , 开 始 了 长 万 达 人 。 天 的 900
提示:以上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用到,而是 有所侧重。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索科洛夫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 用
的折磨
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 “习惯头缩在肩膀 受尽了肉体
里” “眼前一片漆 “倒在床上,躺 妻女被炸死 黑,心缩成一 了一会儿,才把 团,怎么也松 信念完” 不下来;穿心 的刺痛” “心里仿佛有 “摇摇晃晃,勉 强站住脚跟;没 儿子牺 牲 样东西断裂了” 有哭,眼泪干枯 了”
写作背景
• 本文发表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 当时苏联卫国战争已经结束十年。战争结束 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 根据他的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极其普通的苏维埃公 民在卫国战争中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再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 命运,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
战争的罪恶
• • •
• •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 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 多万。 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有128万人向 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124.7万人。 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 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400万平民死 于战火,1400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 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20余 万人。 1990年苏联公布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 万——2800万人。
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
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 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研究探讨
1.《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 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人?
2.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嗯,让我仔细想想!
小说情节
• 我和索科洛夫结识
• • • • •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 1942 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 校,回到队伍 • ……
本文主题
3、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方法点拨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旨?
第一、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第二、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第三、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思考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认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通过本文的阅读,你 有何感悟、启发?)
1941 6
年 月 德 国 法 西 斯 兵 临 列 宁
70
奔赴前线
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
战场上
战争的本质就是破坏,对一切的破坏。
累 累 尸 骨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 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 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 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 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结尾的艺术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 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 心情?为什么要转过脸去?
• 悲悯的心情 • 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 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保持一颗童心。 • 作者心愿的抒发: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 经战火……
第四、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气质等方面揣摩
• 索科洛夫的身份、地位如何? • 索科洛夫的口述就像平日说话般,没有 华丽夸张的词汇,语气近乎平淡。从他 的口述中,你觉得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 结论:退伍军人 普通的俄罗斯人 朴 实 忠厚
概括索科洛夫的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 退伍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 摧残却心地善良,历尽磨难而 坚忍不拔,执着地追求生活的 幸福。他是千千万万具有不屈 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写照。
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变化:
兴奋激动 成功逃亡
重燃希望 找到儿子
心轻松变软 领养凡尼亚
妻女炸死 穿心的悲痛
儿子牺牲 埋葬欢乐
出车祸 悲愁的心
战争让我尝尽了 人间的悲欢离合。
小说情节
• 我和索科洛夫分手
• 车祸失业 • 外出谋生
我憎恶战争!
通过这部分节选,我 们能看出小说主人公有 哪些遭遇?在遭遇那些 事件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 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 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 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 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1、索科洛夫所经历的遭遇是在什么样特定的环 境里发生的? • 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从他的经历 中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 结论:勇敢、刚强,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 的意志,是千万俄罗斯人的代表。
四、课文探究
• • • • “一个人的遭遇”是谁的遭遇? (1)指索科洛夫的遭遇; (2)战争孤儿凡尼亚的遭遇; (3)战俘的遭遇----卫国战争期间,苏 联大约有700万官兵被捕; • (4)是一代人、几代人的遭遇,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遭遇。
本文主题 •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人—--索科洛夫
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苏联人民 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揭露了战争给人 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的创伤,控诉 了战争的罪恶。
结合原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写凡尼亚这个孩子的? 他是怎 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孩子?
分别从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通过这些描写 表现战争给这个孩子带来的灾难和心理创伤。有些地方用了很多笔 墨描写孩子的天真可爱,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 酷。 和小说主人公一样,凡尼亚也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战争让他 失去父母成了一个孤儿。 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也 给无辜的人、尤其是下一代带来伤害。小说的主 人公是因为战争失去妻儿的一个典型,凡尼亚则 是因战争失去父母的一个典型,这就说明了战争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灾难,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和残 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1.说说你所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
被战火彻底摧毁的城市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
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 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1939年9 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 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 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 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 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馀万人, 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 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 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内心极度痛 苦,精神受 到严重摧残
其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 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
• 1、索科洛夫为什么会收养凡尼亚? • A.凡尼亚是个孤儿,父母都死于战火;而我所有 的亲人都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由于自己的不幸更 能同情别人的不幸。 • B.凡尼亚是索科洛夫后半生的精神慰藉,是他重 新生活的希望。 2、索科洛夫为什么要“骗”凡尼亚? • 用善意的谎言“骗”凡尼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 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 结论:善良 追求幸福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