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草田轮作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课程编号:19371166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一、水土流失二、土壤侵蚀三、水土保持四、水土保持学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及动态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如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面降水计算方法,下渗概念及公式,径流的涵义和径流的形成过程蒸发和土壤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草地学重点——精选推荐

草地学重点——精选推荐

第一章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稃的一面,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紧包着颖果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

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系中脉延伸而成。

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部分。

芒柱常螺旋状扭转,有的作两次膝曲,芒柱或芒针上有时被羽状毛,如针茅属(Stipa)的草种。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植物。

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种孔、种脊和种瘤。

三、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生育期长短由遗传特性和各地气候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决定。

根据各牧草或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发育特征,将整个生育期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化的几个时期。

根据株丛形状和植株高度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半上繁草和莲座状丛草。

三、分蘖特性和繁殖方式:根据分蘖特性和营养繁殖方式分为根茎型、根蘖型、疏丛型、密丛型、根茎-疏丛型、匍匐型、鳞茎型、根颈型、莲座型等。

四、根茎型草类根茎生长的特点:①茎分布在距地表5~20cm深处;②根茎自母枝长出,形成节和节间;③根茎的节上生长的垂直的更新芽,并可形成枝条④直枝条长出地面后形成绿色的茎和叶。

根茎状草类每年从老的根茎上生长出新的根茎,而新的根茎上又长出新的枝条,这样就形成具有大量枝条的根茎网。

有些植物的根茎每年只延长几厘米,有的则每年能延长1~1.5米。

疏丛型草类根茎生长的特点:①疏丛状草类茎的基部有短的茎节,位于地表1~5cm深处。

②枝条从分蘖节上以锐角形式伸出,形成株丛。

③可形成草皮,但丛与丛之间缺乏联系,所以草皮不结实,易破碎,放牧过重时,丛间下凹形成很多小丘。

④疏丛状草类新枝条形成是从株丛边缘开始,所以年代较长的株丛中央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植株残余物,影响了草丛生长,降低了牧草产量。

所以管理上常以耙耙去中央的残余物,同时施以有机肥料。

根颈型草类(轴根型):有垂直于地面的粗壮的主根,由主根上生长出许多粗细不一致的侧根,根入土由十几厘米到2~3米或更深。

根颈上生有更新芽,由芽可生长出分枝条,枝条上也有芽也可以生长枝条。

课后习题库_牧草栽培学

课后习题库_牧草栽培学

《牧草栽培学》课后习题集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牧草:2、饲料作物:二、填空题1、牧草栽培属于 范畴,为第一性生产,是种植业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直接服务于 ,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 一门紧密联系 的综合性学科。

2、牧草栽培学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 饲料作物在各种丰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的规律,从而为畜牧业 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同时使牧草以及饲料作物在 和 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论述题1.简述国内外饲草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如何理解饲草生产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牧草的分布和区划一、名词解释并举例1、放牧型牧草:2、刈割型牧草:3、上繁草:4、下繁草:5、莲座状草:6.根茎型禾草:7.疏丛型禾草:8.根茎-疏丛型禾草:9.密丛型禾草:10.轴根型豆草:11.根蘖型豆草:12.匍匐型牧草:二、填空题1、人类最早栽培牧草是用于 ,后又从这些牧草中分出用于农田肥地,故在近代牧草栽培中, 牧草较 牧草有了更大的 发展。

2、美国学者J.R.Harlan(1981)对目前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利用的栽培 牧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就其起源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 为栽培牧草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有如下四个起源中心:(1) 中心 ;(2) 中心;(3) 中心; (4) 中心。

3、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法,将全国分为我国共分为个栽培区和 个亚区。

4、地球陆地表面按接收太阳能热量的不同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 带,其中寒带因处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内而几乎没有植物能够生长,所以牧草仅 在 和 有分布。

5、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可将牧草划分为: 、 、和过渡 型牧草。

三、简述题1、简述牧草的类型划分。

2.简述牧草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3.举例说明牧草区划的命名方法。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长:2.发育:3.生育期:4.生育时期:5.春化现象:6.光周期现象:二、填空题1、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 、 、 和土壤。

草田轮作的作用范文

草田轮作的作用范文

草田轮作的作用范文草田轮作是一种农业耕作方式,它通过定期改变作物种植顺序和效果,为农田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益处。

以下是草田轮作的一些主要作用:1.保持土壤肥力:草田轮作将农田分为不同的作物区块,并在每个区块中种植不同的作物。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中特定种类作物对土壤中特定营养元素的过量利用,以及对土壤中特定病虫害的过度暴露。

相反,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以及能够与特定害虫和病原体竞争的能力,因此可以帮助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疾病和害虫的发生率。

2.控制害虫和病害:草田轮作可以打破害虫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因为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的害虫和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抵抗力,通过不同种类的作物交替种植可以降低害虫和病害的传播和发生概率。

此外,一些植物还具有驱避害虫的效果,可以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3.改善土壤结构:草田轮作中,可以通过种植具有强大根系系统的植物来改善土壤结构。

例如,豆类作物可以滋养土壤中的氮元素,并增加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性能。

此外,根系系统还可以促进土壤的结构形成,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和抗风蚀能力。

4.保持水分平衡:草田轮作可帮助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平衡。

由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根系系统的特点不同,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扩大农田中的水分获取范围,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此外,特定的作物如雨水选择性多叶期,以抓住降雨并减少水分流失,进一步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

5.促进有机物循环:草田轮作可以促进有机物在农田内的循环。

不同的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为土壤提供营养,并经由微生物的分解转化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层次结构。

通过草田轮作,有机物的输入和分解被平衡和促进,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

6.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草田轮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合理的轮作安排,可以在农田内保持最佳的土壤肥力状态,提供充分的营养和水分供应,以及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2 2 2 4] 联的草田轮作著作也被译成中文出版 [ 。
在“ 六五 ” 和“ 项目 , 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粮草
2 5] 轮作模式 [ 。2 国家发出了在 黄 土 高 原 “ 种草 种 树” 的 号 召, 一时间西北地区各地掀起了种草的 0 世纪 8 0 年代 ,
至今 、 经久不衰 。
] 1 8 据《 吕氏春秋 》 记载 , 公元前 1 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将苜蓿 ( 引种至我 国 [ 。 汉 代以 来 , 2 9年, 犕 犲 犱 犻 犮 犪 狅 狊 犪 狋 犻 狏 犪) 犵
苜蓿就因为养马而大量种植并逐渐成 为 轮 作 牧 草 。 据 陕 西 三 原 杨 秀 元 《 农 言 著 实》 对关中地区的轮作复种制记
(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吉林 长春 1 1. 3 0 0 2 4;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内蒙古 音德尔 1 ) 2. 3 7 6 0 0
摘要 :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本 研 究 概 括 了 我 国 从 作 物 连 作 制 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 产 、 减 少 病 虫 害 及 杂 草 危 害、 改 土 肥 田、 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 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 ; 经济效益 ; 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 “ 黑麦草 → 水稻 ” 轮作等 7 个主要草田轮 作 模 式 ; 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 结合 农业结构调整 、 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 富 需 求 阐 述 了 大 力 推 行 草 田 轮 作 的 现 实 必 要 性 ; 从 政 策 保 障、 我国粮食安全 、 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3 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 的 可 行 性 ; 分析了我国2次“ 种 草 高 潮” 的 经 验 得 失, 提出了今 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 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 优 化 研 究 、 建议 。 关键词 : 草田轮作 ; 轮作模式 ; 草地农业 ; 农业结构 ; 农耕制度 ;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 ( ) S 3 4 4. 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7 5 9 2 0 1 1 0 3 0 2 4 5 1 1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3)--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3)--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 牧草栽培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专业年级: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考生姓名: 学 号: 考试成绩: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春化现象:指一、二年生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

2. 生育时期:指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几个时期。

3. 草田轮作:一年生牧草与大田作物轮换种植的方式。

4. 植物生长大周期:牧草及作物在生长速度上表现出初期生长缓慢,中期逐渐加快达到高峰,随后又逐渐减慢,以至停止生长,这种“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称生长大周期,也叫“S型曲线”。

5. 保护播种:指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牧草或作物的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 放牧型、刈割型、牧刈型2. 遗传特性,气候环境,栽培管理,营养生长,生殖生长3. 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

4. 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适当的温度5. 增温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B2.ABDE3. ACDE4.D5.ABDE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禾本科宜高些”或“豆科比例宜低些”2. 播种当年不宜采种3. 正确 3. 较低4. 越弱5.“一倍”应改为“一半”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 简述牧草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答:区划原则:1)自然规律为主,与农业经济规律结合2)同一栽培区内,其自然条件、农牧业发展方向、布局、措施基本一致3)基本不考虑行政界线(尽可能一致)4)同一区划范围保证地域连片区划依据:1)以自然地理位置和地貌、气候带为主2)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一致3)“当家”草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生产条件和利用方式为亚区分区条件2. 简述牧草混播的原理及优越性。

答:混播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 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混播的优越性:(1)提高单产;(2)改善品质,营养完全;(3)易于收获和调制;(4)减轻杂草病虫害;(5)恢复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草田轮作在发展西藏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建议

草田轮作在发展西藏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建议

草田轮作在发展西藏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建

草田轮作是一种通过轮换种植草地和农作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农业技术。

在西藏的严酷生态条件下,草田轮作可以减少耕地的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以下是草田轮作在发展西藏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和建议。

作用:
1.改善土壤质量:草田轮作可以增加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风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2.维护水源:在西藏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草田轮作可以减少农耕对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源。

3.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通过轮换种植草地和农作物,可以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建议:
1.加强科技支撑:在西藏的高寒环境下,需要有适应当地气候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支撑,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提高草田轮作的技术含量和效益。

2.提高农民素质:草田轮作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包括科学肥料的使用、合理灌溉、作物保护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提高草田轮作的效益。

3.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草田轮作的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等方面,提高草田轮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草田轮作在西藏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民素质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