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精华】

【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精华】

§4-1-1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教学理念】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舞学生。

结合“较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记忆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把知识比作“黄金”,那么良好的学习能力就是“点金术”,黄金固然可贵,但难以和点石成金的本领相媲美。

在课堂中我将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实现“为了不教而教,让学生自己成长”的教学原则。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一单元第一节。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的知识,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下一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足以见得,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酸雨作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继而通过性质来引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和酸雨的防治方法,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次我的合作对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转变,对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的化学实验感兴趣。

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的知识,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特别要指出的是学生对酸雨非常感兴趣,那么这可以作为切入点,更好地启发学生进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

根据学生抽象思维的薄弱的特点,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漂白性、还原性)。

2.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并能书写出反应方程式。

3.能说出硫酸型酸雨的防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做实验,学会合理、科学的运用观察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作用②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②借助于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内容,创设了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情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②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③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还原性与漂白性的区别【情景设计】:【教学反思】:1.反思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教学情景,体现课改新理念,从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入手,引到二氧化硫的性质,运用实验与理论探究同步的模式,使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不至于太急促,又可以尽量多地完成实验。

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来探究或验证的效果。

以酸雨作为教学的背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这与这一专题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2.反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本课施教过程中,基本上完成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与理论推理相结合,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同时要求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初步解决和解释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又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分组实验,相互配合,锻炼了合作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反思实验与理论推理探究的效果单纯的分组实验觉得有些单调,而且想在有限的课堂内多完成几个实验,突出实验探究的效果,也让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所以安排了实验与理论探究同步进行的设计,即全班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实验,一半理论推理。

可是这样做使做实验的同学受到了干扰,他们也在听着如何理论推理,所以此做法还需完善,怎样能达到效果,又不致引起干扰。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1000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二氧化硫在大气、工业和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物理状态: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较重
熔点和沸点:熔点为-75°C,沸点为-10°C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加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
2.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能够与氢气、氧气、氯气等发生化学反应
制备方法:氧化铜、蒸馏水和硫酸的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硫的制备过程
3. 二氧化硫的作用及应用
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引起雨酸的主要元凶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在工业中的应用:用作漂白剂、消毒剂、磺胺类化合物的原料等
在生活中的应用:用作防腐剂、保鲜剂等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案例分析,引领学生思考二氧化硫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程序
1. 介绍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演示制备二氧化硫
3. 讲解二氧化硫的作用及应用
4.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二氧化硫的作用与应用
5. 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其他有关信息
四、教学评价
1. 能够熟练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能够熟练掌握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3. 能够了解二氧化硫在大气、工业和生活中的作用
4. 能够对二氧化硫作用与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
5. 能够自主搜集、整理其他有关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2.掌握二氧化硫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方程式;3.了解二氧化硫在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二氧化硫的性质1.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2.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3.二氧化硫的密度、溶解性、溶解度等性质;4.二氧化硫的相对活性和氧化性。

二、二氧化硫的作用1.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和硫酸;2.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3.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硫化物;4.与碱反应生成亚磺酸盐和亚硫酸盐;5.二氧化硫的氧化和还原作用;6.二氧化硫的脱氧能力。

三、二氧化硫的应用1.二氧化硫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二氧化硫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二氧化硫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二氧化硫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的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

3.教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3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二氧化硫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学生观察和记录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4.教师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

三、二氧化硫的作用(3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二氧化硫与水、氧气、金属、碱等物质的反应。

2.学生观察和记录二氧化硫与不同物质的反应过程。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二氧化硫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方程式。

4.教师总结二氧化硫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

四、二氧化硫的应用(30分钟)1.教师给出二氧化硫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根据案例,描述二氧化硫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过程和效果。

3.教师解释二氧化硫应用的原理和机制。

五、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苏教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苏教版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作用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作用的掌握情况,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重点,强调与氧气性质和作用的异同,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硫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难点:
1.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其与环境问题的关联。
2. 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解决办法:
1.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加深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和作用,二氧化硫作为氧气的一种化合物,其性质和作用与氧气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殊性。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结合教材苏教版的相关章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新,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环保新闻,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设计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二氧化硫的学习既能体现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又能体现应用的广泛性和时代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师辅以引导、归纳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自学的,兴趣实验、课题探究等形式,更多地参与教学,使本节教学从准备到实施直至课后延续,都尽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硫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

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回归生活为主线,训练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多元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常见的化学反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稀硫酸溶液、二氧化硫气源、酸碱指示剂等。

2.实验药品:高锰酸钾、稀硫酸。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问:大家平时在工业、农业或家庭中接触过哪些有刺激性味道的气体。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2.实验观察(20分钟)实验1:制备二氧化硫气体(1)取少量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

(2)加入少量稀硫酸。

(3)用试管盖将烧杯口封严。

(4)观察试管中的气体。

问:试管中的气体是什么?颜色、气味如何?实验2:酸性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气体反应(1)取一小块酸性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

(2)用烧杯中制备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试管。

(3)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问: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归纳总结(1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二氧化硫的化学式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化合物?(2)二氧化硫的性质有哪些?(3)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4)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使得它有着许多广泛的应用?4.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制备和实验反应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为SO2,是一种非金属气体。

(2)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形成亚硫酸。

(3)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生成硫酸和亚硫酸。

(4)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在化学反应中可起到还原剂的作用。

5.应用拓展(2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二氧化硫的主要应用领域:(1)工业: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制取硫酸、二硫化碳等化工产品。

(2)环保:二氧化硫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1、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

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所以,在未上课之前,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后续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可多得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2)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
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学生收集的与酸雨相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视频的观看,能够激发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了解so2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的物理性质。

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
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思考问题二。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1)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下一个问题。

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

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境引入相呼应的效果,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

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

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收集图片和有关酸雨危害的实例,实验较大程度上靠学生自发地探究、感悟,培养了兴趣,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给学生必要的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思维积极,多方互动有效,教学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新理念。

2.本节课在教学之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及实例,并归纳符合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能够多方面、多层度地解读、处理教材。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适时进行自主实验、提问、练习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本节课教学之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及实例并归纳,所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完美,对课堂的顺利进行可能会有影响。

2.在课堂中进行较多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结论等的陈述不敢大胆,而是将教材所描述的现象和结论呈现给同学。

3.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课堂容量大,时间不易控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时间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余文森,郑金洲,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