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24h)检查中晨峰血压的研究

合集下载

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及其晨峰的疗效

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及其晨峰的疗效

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及其晨峰的疗效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氨氯地平(络活喜)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程度的影响。

方法:对入选的150例1、2级高血压患者口服氨氯地平,服用前及8周后应用ABPM评价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

结果:1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8周后,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MBPS(+)的患者减少,MBPS (-)的患者增多,治疗前后频数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控制24 h血压,而且还能降低血压晨峰程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mmit (MBPS) degree of amlodipine grade to 1, 2 level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after taking wit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Methods: 150 cases of 1, 2 level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given oral amlodipine, evaluated the change of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mmit degree application ABPM before taking and after eight weeks. Results: 150 cases of hypertension were treated after eight weeks, no matt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decline (P<0.01); MBPS (+) of patients were reduced, MBPS (-) of patients increas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requency comparison,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Conclusion: Amlodipine besylate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24 h blood pressure, and still can reduce 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mmit level.[Key words] 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mmit; Amlodipine besylat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Effect苯磺酸氨氯地平是长效的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血压晨峰现象的进展

血压晨峰现象的进展

血压晨峰现象的进展[摘要]血压晨峰管理有助于早期高血压的诊断,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预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学者对血压晨峰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一些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加以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心血管疾病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rning bloodpressure surge Chen xiao-jie,Zou chun-yan,Zhang ya-l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Guangxi,530021 )英语翻译。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morning bloodpressure surge is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early stage, to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vessels, and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com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show that morning bloodpressure surge of the mechanis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spective research on som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is paper is 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ians'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dynamic 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cardiovascular disease正常情况下,人的血压呈昼夜节律性波动,清晨醒来后,血压持续上升,9:00~11:00时达到高峰,随后血压逐渐下降,15:00~18:OO时再次升高,人睡后血压呈持续下降,02:00~03:00时最低,觉醒前血压又缓慢上升,呈双峰一谷。

血压晨峰的探讨

血压晨峰的探讨

0.02)。 Gosse等对PRISMA I和PRISMA II两个随
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共1279名患者的资料进行了 合并分析,对比了替米沙坦(80 mg/d)与雷米普 利(10 mg/d)每天清晨给药1次对血压晨峰的影
万方数据
为1.34,95%CI:0.95—1.89,P=0.10)。
血压晨峰可进一步加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
险。 血压于清晨急剧升高。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
乱,增加血管壁张力及剪切力,一方面可损伤血管 壁,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斑块形成 及心血管重塑,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 可使硬化动脉的血管壁上的易损斑块破裂。 许多急性心血管事件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破裂所致。斑块破裂后暴露胶原,加上清晨时 血液的高凝及低纤溶状态,更易形成血栓.导致血
究(ACAMPA研究及J—MORE研究)显示,大部分
响。
结果示替米沙坦控制血压晨峰的作用显着
好于雷米普利(收缩压晨峰变化,一1.5 raraHg比
+O.3
mmHg,P=O,0049),在血压晨峰最高四分位
mmHg.
组的患者中尤为显着(一12.7 mmHg比一7.8 P=0.0004)。
利尿剂有较长控制血压的效果,并可预防心
值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根据90百分位值,将患 者分为晨峰组(血压晨峰≥55 mmHg)和非晨峰组
(血压晨峰<55 mmHg)。在41月的随访期间,晨峰
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着高于非晨峰组(19% 比7.3%,P=0.004)。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
及24 h收缩压后,两组间发病风险仍有显着差异 (相对危险比=2.7,P=0.04)。
此,采用针对清晨高血压及血压晨峰过大的降血 压治疗,可能可以更好地预防靶器官损害及心脑 血管事件.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研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
YU S i n WANGY n C ptl nv ri f dc l cecs (e ig 10 6 ) h- we a a i iesyo Meia S i e B in 0 0 9 aU t n j
Ab t a t sr c: T e h pe tn i n i l ey r l t d t a i u a d o a c lr d s a e n h c u a e b o d p e s e m e s r me s n to l h y re s o s cos l e ae o v ro s c r iv s u a ie s s a d t e a c r t l o r s u a u e nti o n y r
p e s e c nv n i na l e e t e fu t t ns i l o r s u e o e d y m o e a c a ey t a a ua l o r s u e r s u o e to l r f c s t cuai n b o d p e s f t a r c u t l n c s lb o d p e s r .Th s r y l h l o r h r h i a i l e e o er s a c r g e so er c nt 4一 o ra ult r l o r s u e mo i rn t r c er viw n t e e r h p o r s ft e e h u mb a o y b o d p e s r n t i g. h h 2 o Ke r s y wo d : h e e i n, a u ao l o r s u e m o t rn p t y r nso mb l t r b o d p e s , y r ni i g o

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与动脉缓冲功能的临床研究

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与动脉缓冲功能的临床研究

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与动脉缓冲功能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

方法根据24 h ABPM结果将97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晨峰变异>10 mm Hg为晨峰组,余非晨峰组。

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和血管超声检查测得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CSC)、动脉可扩张系数(VD)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FMD)。

结果晨峰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保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非晨峰组( 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晨峰组IMT明显高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晨峰组的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动脉可扩张系数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均明显低于非晨峰组(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和动脉缓冲功能密切相关,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缓冲功能动态血压监测显示:从睡眠到清醒并开始活动以后,血压由较低水平迅速上升,是血压变异最大的一段时间,清晨6:00~10:00时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 Hg,甚至可上升80 mm Hg,这种临晨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即血压晨峰[1]。

多项国际高血压临床研究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晨峰高反应导致阻力小动脉重构和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内皮功能紊乱,带来潜在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减退是引起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2]。

本文研究应用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人清晨高血压与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本院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均未服降压药或停服降压药2周,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测量要求和高血压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为老年男性97例,年龄63~86岁,平均(76±3.7)岁,测量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BMI)并常规血脂及空腹血糖检查,排除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阈值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阈值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阈值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讨血压晨峰阈值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昼间和夜间平均血压,以测得血压晨峰,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血压晨峰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P<0.01);大于60岁患者血压晨峰比小于60岁患者血压晨峰高(P<0.05)。

结论不同年龄和基础血压水平下的血压晨峰阈值不同。

【关键词】血压晨峰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正常人体血压存在昼夜变化规律,即夜间血压多维持在较低水平,清晨觉醒后血压水平迅速上升,上午8:00~10:00达到峰值,此后血压持续维持较高水平,下午4:00~6:00时出现第2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凌晨3:00~5:00达到谷值[1,2]。

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血压晨峰(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BPMS)。

一定程度的血压晨峰是一种生理现象,过度的血压晨峰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

血压晨峰加速靶器官损害,并引发心血管事件 [4]。

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压晨峰(BPMS)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BPMS是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的独立危险因素[5]。

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MBPS程度,有利于较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然而血压晨峰的计算方法及阈值国内仍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讨血压晨峰的阈值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于本院门诊就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4.24岁,男性42例,女性38例。

确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坐位血压标准:140 mmHg≤SBP< 180 mmHg且90mmHg≤DBP<110mmHg;DBP在90~99mmHg为轻度高血压,DBP在100~109mmHg为中度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明确其对患者靶器官的潜在损害。

方法选取我院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该项实验研究,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分为两组,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研究组,非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对照组,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常规检查所有患者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计算其体质量指数、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以上数据。

结果两组患者血脂、血糖以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24 h白昼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动态血压检查水平,而研究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心电图QT离散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压晨峰现象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增加,临床应遏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确保患者健康安全。

标签: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靶器官损害;相关性分析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即指高血压患者早晨醒后血压值急剧上升的现象[1]。

正常人血压都有着明显的规律性,通常情况下人体从睡眠中醒来并开始活动后,血压会从较低水平开始上升,而高血压患者这段时间上升值会更加高[2]。

有学者研究指出[3],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和靶器官的损害间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按常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理想以后,仍有部分患者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持续进展,证明其另有原因存在。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示[4-5],高血压晨峰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

有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通常伴有靶器官功能损害,例如肾功能衰竭、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我院选取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关于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详细汇报如下。

年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相关性研究

年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相关性研究

年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270 mm Hg,DBP<40 mm Hg或>140 mm Hg时的数据去除,24 h动态血压监测有效数据>95%。

人体夜间睡眠状态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血压上升至较高水平,清晨醒后2 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与夜间最低收缩压平均值的差值,其数值>28 mm Hg,即可诊断为存在“血压晨峰”现象。

1.2.4 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血压晨峰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均明显高于0.05)。

2.2 两组动态血压指标的比较≥60岁组的动态血压值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的血压晨峰值和血压晨峰发生率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3 血压晨峰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血压晨峰与年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见图2。

而不同性别间血压晨峰并无差异(P=0.204),见图3。

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血压(24h)检查中晨峰血压的研究发表时间:2013-09-13T17:22:04.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邓宪姚均迪吴建祥郭润华汪燕[导读] 而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高低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反应性表现,可以作为治疗时降压药物筛选应用参考指标。

邓宪姚均迪吴建祥郭润华汪燕(上海解放军第411医院干部病房科 200081)【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24h)检查中晨峰血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动态血压检测394例,根据晨峰血压与相关指标(日间平均血压、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比较分析。

结果全部对象的不同血压组收缩期晨峰血压增高与日间平间收缩压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

晨峰血压在不同年龄组中和不同性别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血压检查中晨峰血压随着日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增高而增高,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动态血压检测晨峰血压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076-02 人体的血压存在着节律性变化(昼夜节律、晨峰现象等),其中晨峰血压现象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2]。

动态血压(24h)检查是对受检者进行全天24小时日夜间动态血压检测,记录血压波动及峰谷值,特别是可以记录血压的节律性变化,可以全面、科学的评估受检者的血压情况。

本研究是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一系列的血压检查中的晨峰血压进行配对分析,观察晨峰血压与平均血压水平,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394例,其中男性266例,女性128例,年龄18-90岁。

1.2方法动态血压检测仪(美国,SpaceLabs Medical,Inc),型号(90217-1B)。

检测袖带固定于右手臂,收检者正常生活,检测时右手臂静止活动。

时间(24小时检测):日间血压6:00-22:00,每30分钟检测1次,夜间血压22:00-6:00,每60分钟检测1次。

定时自动检测记录,有效记录次数》80%,本文全部数据取日间6:00-22:00检测血压数值(mmHg)。

晨峰血压计算方法(以目前认为相对更合理的方法Kario):以收缩压的变化幅度计算(mmHg),起床后2h内的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h的平均值)[1][3] [4][5][6]。

晨峰血压异常标准按照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以》35mmHg为血压晨峰异常,<35mmHg为正常[4][6][7]。

日间检测的全部血压数值根据动态血压检测仪电脑程序计算日间血压均数。

1.3统计学方法全部配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相关系数应用查表法。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不同血压组的晨峰血压(表1)按照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1mmHg=0.1133KPa)对全部对象的收缩期血压(SBP)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120mmHg,正常高值血压组120-139mmHg,高血压组>140mmHg 。

表1中,不同血压组的收缩压晨峰血压水平随着收缩压平间血压水平的增高逐渐增高,正常血压组与正常高值组、高血压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通过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增高(P<0.05)。

各个分组的组内配对资料分析: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总体配对资料分析: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收缩压晨峰血压增高与收缩压平均血压增高相关。

表1.全部对象不同血压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均数的比较(x-±s,mmHg,n=394)注:各组比较,*P<0.052.2按照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以》35mmHg为血压晨峰异常,<35mmHg为正常[4][6][7]。

各个血压组的晨峰血压异常数随着平均血压水平增高而增多,统计比较异常率均有明显异常(P<0.05)。

表2.全部对象不同血压组的晨峰血压异常数的比较(>35mmHg,n=394)注:各组比较,*P<0.052.3不同年龄组的晨峰血压(表2)按照年龄对全部对象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

各年龄组的收缩压晨峰增高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全部对象不同年龄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的比较(x-±s,mmHg, n=394)注:各组比较, P>0.052.4不同性别的晨峰血压(表3)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组,收缩压晨峰增高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全部对象不同性别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的比较(x-±s,n=394)注:各组比较, P>0.053 讨论无论血压正常者还是高血压患者,清晨觉醒并恢复直立体位后血压会迅速上升,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高水平,这一过程称为血压的晨峰(morning blood surge)[1]。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及脑卒中等都于早晨高发(6-12AM),而夜间发生率较低[2]。

最近研究证实: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确实会增加心血管风险[3][4][8]。

目前认为:晨峰血压的发生机制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皮质醇高峰)[9][10][11]。

故明显的晨峰血压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目前有关晨峰血压的研究多局限于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对正常血压者的晨峰现象研究甚少。

本文表1中,根据不同血压分组,观察晨峰血压与平均血压的关系。

显示:晨峰血压的增高与平均血压的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正常血压者的晨峰血压增高较低,高血压者的晨峰血压增高较高,晨峰血压随着平均血压的增高而增高,提示:晨峰血压可能是血压增高的节律性的特殊表现,其机制就是高血压增高的机制。

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以》35mmHg为血压晨峰增高的标准[4][6][7]。

故可以认为:<35mmHg晨峰血压为生理性增高,正常血压者的节律性变化;》35mmHg晨峰血压为病理性增高,高血压病的特殊表现。

本文的表1中提示:正常高值组的收缩压晨峰增高值为24.14mmHg,高血压组的收缩压晨峰增高值为28.08mmHg,故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界标准大约在24.14mmHg-28.08mmH。

比较现在的标准(》35mmHg)为低。

故有关晨峰血压异常及正常的标准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表2中,随着平均血压水平的增高,晨峰血压的异常率也增高,提示:正常血压者的异常晨峰血压可能是高血压病的前期表现,即神经体液的反应性增高,在体检时注意筛选、复查。

而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高低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反应性表现,可以作为治疗时降压药物筛选应用参考指标。

有关研究显示[6]:年龄、24h血压变异(24hSBP的标准差)、靶器官损害程度是影响血压晨峰程度的主要因素,尚未发现性别、身高、体重、诊所血压水平、动态血压平均水平明显影响血压晨峰幅度。

本文表3中,各个年龄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异常,与有关报道不符,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本文表4中,男性组与女性组的晨峰血压增高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异常,与有关报道符合,证明性别对晨峰血压无明显影响。

本文研究中提示:晨峰血压与平均血压互的相关性明显,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即可以观察晨峰血压,又可以观察平均血压,结合两者可以全面的评估受检者的血压情况。

参考文献[1] 郭艺芳,胡大一.血压的晨峰现象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9):521-3.[2] Gosse P,Cipriano C,Bemurat L,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measured on rising[J].J Hum Hypertens,2001,15:413-417.[3] 冯秀华.血压晨峰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 2,5:1-3.[4] Kameda R,Kario K,Hoshide S,er al.Morning blood pressure hyper-reativ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ve cardisc hypertrophy in a community-dwellingpopulation[J].Am J Hypertens 2005;18(12Pt1):1528-1533.[5] 杨德庆,曲红光.几种血压晨峰程度定量判断方法的比较[J].新疆医学,2008,38:20-9.[6] 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7-8.[7] 杨瑜莹,范亮,拓步雄.血压晨峰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2):162-4.[8] 郑霞,王鑫,朱艳利,等.清晨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8):801-7.[9] Takagi T,Ohishi M,Ogihara T.Morning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autonomicnervous activity [J].Nippon Rinsho,2006,64(6):44-49.[10] Pimenta E,Haddam KK,Pratt-U bunama MN,et al.Aldosterone excess and resistance to 24-h blood pressure control[J].J Hypertens,2007,25(10): 2131-2137.[11] Su DF,Miao CY.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organ damage[J].Clin Exp Physiol,2001,28(9):709-7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