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词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晏殊:生平、地位、词风。
2. 欣赏《浣溪沙》词牌的特点。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晏殊画像,简介其生平。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解读关键词语。
4. 讨论晏殊的词风,总结其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晏殊的词风。
2.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理解词语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理解句子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的情感内涵。
2. 学会欣赏词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情感的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3. 讨论词人的情感内涵,如忧国忧民、感慨人生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情感表达。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理解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3)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author's emotional expression.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词,理解词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体会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词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浣溪沙》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心得体会。
7. 板书设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与其他唐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024年浣溪沙 晏殊 教学教案设计

2024年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三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了解作者晏殊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表达。
重点:《浣溪沙》的词牌特点,晏殊的创作背景,词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引入诗词意境的探讨。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浣溪沙》,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意解读: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词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艺术手法,如修辞、炼字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艺术手法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浣溪沙》词牌特点2. 黑板右侧:晏殊简介、词意解读、艺术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浣溪沙》中的一句,分析其艺术手法,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示例:示例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艺术手法:对仗、借代。
答案要点:词人借酒消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表达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艺术手法分析一、词中意象的解读《浣溪沙》中的意象丰富,如“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余恨,年年只相似。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浣溪沙篇一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
,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
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
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
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
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
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பைடு நூலகம்朗读基调)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
,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以下是小编带来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图片、古曲。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3、补充资料(出示PPT节选+印发的补充阅读材料)
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感受苏轼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3.苏轼由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能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他的抱负吗?(想象苏轼
遭遇的各种艰难情境,反复吟诵)
4.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其他类似诗句
5.再读品味。并补充其他体现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相关诗句。
6、出示其他诗人的豪迈之作,朗读感悟,学习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3.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1.引入背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2.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