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陈省身: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中国著名数学家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数学家有 张丘建、朱世杰、贾宪、秦九韶、李冶、刘徽、祖冲之、胡明复、冯祖荀、姜立夫、陈建功、熊庆来、苏步青、江泽涵、许宝騄、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吴文俊、陈景润、丘成桐、冯康、周伟良、萧荫堂、钟开莱、项武忠、项武义、龚升、王湘浩、伍鸿熙、严志达、陆家羲、苏家驹、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宝社、高扬芝、徐瑞云、王见定、吕晗等等。1.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2.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向左转|向右转

魅力数学答案

魅力数学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欧拉是世界上最高产的数学家之一,他出生于那个国家? A. 法国 B. 德国 C. 瑞士 D. 俄罗斯 2. 运筹学中经常需要在很多条件的约束下,寻找某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在运筹学中,这种方法被称为: A. 数理统计 B. 数学规划 C. 决策树 D. 启发性算法 3. 在植物中会发现很多与黄金比例有关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叶序,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 A. 植物中的黄金比例只是偶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 B. 黄金比例令植物更加美观 C. 植物成长时,按照黄金比例生长的枝叶,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和阳光 D. 按黄金比例生长的植物,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4. 迈一步通常是在半米左右,那么估计一亿步是多远的距离? A. 相当于中国从东到西的距离 B. 相当于从中国上海到美国洛杉矶的距离

C.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多 D. 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5. 自然界中存在丰富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是由12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其书中所产生的。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的关系是? A. 黄金比例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一项 B. 斐波那契数列相邻两项的比例逐渐逼近黄金比例 C. 黄金分割是指用斐波那契数列对一个量进行分割 D. 黄金比例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别名 6. 运筹学是最为重要的应用数学分支之一,运筹学始于那个年代? A. 20世纪20年代 B. 运筹学出现于二战时期 C. 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D. 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 7.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综合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数学成就而得到的。文献和资料的搜集对于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起到重要作用的古代图书馆是: A. 亚历山大图书馆 B. 阿拉伯智慧宫 C. 罗马梵蒂冈教廷藏书 D. 大不列颠图书馆 8. 我见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我的同学所见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所以天鹅是白的这个推理过程所使用的推理方法是: A. 归纳方法

几何学的发展简史

几何学的发展简史 上海市第十中学数学教研组王沁 [课前设计] 中国古代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数学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是算术、代数还是几何、三角,中国古代数学在各方面都十分发达。而且在数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的联系中,创造出了与古希腊等欧洲国家风格迥异的实用数学。 可惜的是,现行的教材对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介绍得很少。即使教材中有,但是也基本上出现在阅读材料中,几乎没有老师会去介绍,当然,学生也很少去看。 我本人接触这些数学历史知识也是拜赐学校提供的再学习机会。我校有一个由秦一岚校长总负责、全校老师共同参与的市级课题:史情教育与各学科校本课程的整合。如何在数学学科上整合史情教育,在数学课中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渗透德育教育,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第一步,确定课题。高二正在上立体几何,于是确定上几何学(偏重立体几何)的发展简史。 第二步,收集资料。主要是阅读大量有关数学史的书籍。 第三步,理清脉络。把看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梳理,按照时间顺序、

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相关程度、在几何史上地位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选取。 第四步,组织教案。确定前一部分讲几何学发展简史,后一部分让学生用学习过的几何知识(主要是立体几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应用能力是基础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学里的数学内容多半是纯粹的数学基础知识,而现在国家提倡数学素质教育,那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同学对立体几何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四道应用性较强的例题:平改坡问题,遮阳篷的角度,飞机高度测量和蜂巢表面积最小问题。鉴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与能力,我没有让学生从数学实际问题出发自行建立数学模型,而是在帮助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后,指导学生如何看懂模型,如何联系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我希望通过我的课,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中国数学的历史,为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而自豪。同时让同学看到数学是多么有用的一门学科,多么有趣的一门学科,希望无论是数学成绩好还是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能对数学永远保持一分兴趣。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大致了解几何学(主要是立体几何)学在中外的发展简史;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 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 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数学大师陈省身访谈录(悼念陈省身先生)

走近数学大师 这场雨从睡梦中就下起来,到中午了还在哗啦啦下个不停。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街道,车辆,树木,路旁的建筑,撑开了的伞,全都湿漉漉的,显然洗去了不少市面上的喧嚣与浮躁,以及与浮躁同样轻飘飘的漫漫杨絮。从天津西站到南开大学大约要走二三十分钟,出租司机是一位长相粗犷神色生动的中年人,高喉咙大嗓门,非常热情,一路上用他那地道的天津腔跟我们说话。我们跟他说起陈先生,他立马接过话说,陈省身?知道。大数学家,不得了!天津人懂点儿事的谁不知道啊!市长是谁咱不管他,你要说这陈省身,那可是人才哪。司机一边骄傲着,一边还要左顾右盼,忙着找路旁哪儿有花店,以方便我们给陈先生买鲜花。在随后同陈先生交谈时,我曾将这件事讲给陈老听,并说人们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却知道数学家,这是一个好现象。陈先生神情沉静地说,也有些是夸张了的。 宁园坐落在南开大学校园东南隅,浅黄色的小楼为两层建筑,周围绿树掩映,草木环绕,是南开大学专为陈省身先生建造的。宁园门前是一斜道,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去,也便于陈老的轮椅行进,这样富于人性化的设计,能看出人们对陈先生的尊敬与爱戴。进入楼厅,只见陈先生坐在轮椅上,鹤发童颜,上身穿一件紫红色的对襟唐装,显得特别雍容高贵。我们从长桌的这一端望着他,犹如望着一座遥远星辰的降临,他那高风绝尘的风度与智慧,那温馨而持久的光芒,都令人不能忘怀。 甫一坐定,陈先生就颇有些出其不意地说,你们今天应该向我道喜。看到我们面露疑惑,陈先生停顿了一下才解释说,以前患有静脉血栓,前些时候还住了两个来月的医院。今天上午刚又去查了,一看,血栓竟然没了。我们听明白后,忙说这倒真是件喜事,好消息。陈先生如小孩儿一般得意,连连说,是,好消息,好消息。 世界上最要紧的是自由 陈省身的父亲是秀才出身,他的名字来源于曾子的一段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陈省身只上过一天小学,原因是家里太珍爱他,怕他年幼体弱,上学不安全。直到八岁那年,陈省身才去秀水县城里的县立小学上学。可那天下午放学时,不知什么缘故,老师却用戒尺挨个打学生的手心。陈省身虽然因为老实没挨打,可这件事却对他刺激太大,从此便不肯再迈进小学校门一步。 对小孩子不能管得太凶,管得太多的小孩子不会有出息。陈省身先生说,我小的时候上学很晚,但出来以后家里就没再管过,后来的每一步路也都是靠自己。现在好多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把孩子管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这样管出来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他将来有自己

怀念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夫人由昆采访录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介绍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教授、一级研究员。 数论研究是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战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陈景润投入了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当时,西方科学界对他有一句评语:“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享受如此之高评价的科学家,在全世界不多见。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陈景润的“1+2”现在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历40年而无人能够超越。 2006年3月19日,我们一起来到数学家陈景润的墓碑前,悼念这位将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并走近了他的家人,朋友和昔日的同事。此时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为您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追思这位优秀的科学家,讲述他身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陈景润。 2006年4月4日19:50 BTV—3《世纪之约》栏目播出《特别节目——对数学家陈景润十年的怀念》。以下是该节目采访陈景润夫人由昆的精选: 记者:我想从陈先生去世到现在,整整有10年的时间了我想这10年对您来讲是怎样的一个十年?觉得日子过得很慢还是很快?

由昆:好象说,纪念先生10周年的时候,我就觉得一下很快的,但是平时的日子里我不觉得快, 由昆:尤其是先生刚走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觉得自己搞不清楚了,那种日子特别难,度日如年的感觉, 由昆:应该说,10年的时间不算短了,应该可以忘记了,但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和我先生一起走过16年,认识应该是18年,认识两年以后结婚,尽管是时间比较短,但是的话,可以说,刻骨铭心,一辈子忘不掉 1978年秋天,已在单身生活中度过了45个春秋的陈景润,在一次生病住院中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陈景润和妻子、儿子在一起,这是最后一张全家福) 记者:那个时候他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一个印象? 由昆:我觉得他很善良,而且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他很热情的。(他对我说)你是新分来的?还是来学习的?后来我说是来进修的,他就说,家在哪里,就聊起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 2019年12月3日,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土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

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一本读了20多遍的书——《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特别,他成名之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 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手拈来应用。 拆开书一页页地读,《堆垒素数论》读了20多遍。 要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尤其是数学方面的书,没有故事情节,只有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符号。但是在陈景润眼中,却闪烁着幽远、神奇的异彩。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便,陈景润就把它一页页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读到哪里。这位可爱的“书痴”奇怪的读书方法,曾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误会:数学系的老师时常看到陈景润拿着一页页散开的书在苦读,以为他把资料室的书拆掉了。后来,经过查实,陈景润拆的书全是自己的,对于公家的书,他惜之如金,从不去拆。公私分明,数学家的逻辑同样是毫不含糊。 我们不得不佩服陈景润脚踏实地的精神,他把鲁迅先生的做学问的经验融入到了数学研究之中。他在资料室工作期间,读过多少书,很难计算,也无法计算。陈景润知道知识的积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高峰的攀登,更需要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功底。他这一段时间的钻研苦读,是为日后的腾飞一搏奠定了的坚实基础,是非常关键的。 刻苦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20多遍 陈景润回厦大后,他曾问厦大的教授李文清,我应该读什么书?李文清告诉他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李文清说,陈景润将华罗庚的这本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简史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数学形成时期(——公元前 5 世纪) 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创造简单的计算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也称初等数学时期,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 何、代数、三角。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1.古希腊(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面积、体积 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托勒密——三角学 丢番图——不定方程 2.东方(公元 2 世纪——15 世纪) 1)中国 西汉(前 2 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 3 世纪——5 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π 宋元时期(公元 10 世纪——14 世纪)——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 天元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求解; 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式组求解 2)印度 现代记数法(公元 8 世纪)——印度数码、有 0;十进制

(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也称阿拉伯记数法) 数学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阿耶波多——《阿耶波多历数书》(公元 499 年) 开创弧度制度量 婆罗摩笈多——《婆罗摩修正体系》、《肯特卡迪亚格》代数成就可贵 婆什迦罗——《莉拉沃蒂》、《算法本源》(12 世纪)算术、代数、组合学 3)阿拉伯国家(公元 8 世纪——15 世纪) 花粒子米——《代数学》曾长期作为欧洲的数学课本 “代数”一词,即起源于此;阿拉伯语原意是“还原”,即“移项”;此后,代数学的内容,主要是解方程。 阿布尔.维法

陈省身:几何人生

陈省身:几何人生 https://www.360docs.net/doc/5a626097.html,消息(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谁都没想到20多天前还和我们记者谈笑风生的老人会突然离开了我们。12月3日,也就是上周五晚7时14分,93岁的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与世长辞。一代天才巨星陨落,举世震惊。2004年11月11日,就是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之后,我们记者专程赴天津南开大学宁园采访了这位睿智、快乐的老人,据陈老的秘书说:这也是这位国际数学大师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的专访。 2004年11月11日天津南开大学宁园陈省身住所 李小萌:今年的11月2号,有一颗小行星用您的名字命名了。 陈省身:是的。 李小萌:以后就有一颗陈省身星了。 陈省身:小得不得了。 李小萌:您把这个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荣誉吗? 陈省身:得了荣誉,这个热闹热闹,看见几个有名的人也有意思,好玩。 李小萌:好玩。 陈省身:好玩就是,不什么要紧。 1911年,陈省身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选择数学几乎是一个传奇:小学只上了一天,中学连跳两级,15岁考上南开大学,大三成为老师助手,23岁赴德留学,只用了一年就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李小萌:有时候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是因为好多事我都做得好,我就挑一件做得最好,还有的是因为很多事我都做不好,就挑一件做得不是那么差的,您选择数学是哪种情况? 陈省身:我别的不会,现在还做数学,就是我别的不会,我数学还是做得蛮好的。 李小萌:您在求学过程中怎么发现自己别的都做不好,只有数学可以做呢? 陈省身:我这个人有一点优点,就是我会跟不会很容易看出来,我在20岁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我想我跑路,我就跑不过女孩子,对不起,我百米跑也就20秒,当时很不行,所以我不能运动,这个音乐,音乐我这个好坏听不出,好音乐、坏音乐听不出,好音乐也吵得很,所以我对于许多东西太无能了,所以结果就转到数学来了。 在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之后,1936年,陈省身又前往法国拜当时最伟大的几何学家嘉当为师,跟随嘉当10个月,陈省身受益终身。 李小萌:我看过您的资料,觉得您这个求学的这条路走得特别远,您看从南开到清华,从中国到德国又到法国再到美国,怎么走了这么辗转的一条路呢? 陈省身:就是我对于现状不满意,我要进步,我要是最好,我要做最好的东西,数学研究,数学研究最要紧的还是找名家,还是名家跟不名家很不一样。 李小萌:怎么不一样? 陈省身:他的了解深刻,他的了解深刻,他许多问题他想过,没有写成文章的,都有许多意见都是值得学习的。 李小萌:像您到德国碰到的是布拉施克。 陈省身:布拉施克。 李小萌:在法国就是嘉当。 陈省身:嘉当当时是差不多都公认的最伟大的微分几何学家,我这一行最伟大的,所有人都要看他。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他的数学,至美,至纯。 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建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 ●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他殚精竭虑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心血。 12月3日,从早晨一直到下午5点,陈省身的病情都显得很平稳。他静静睡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一间单独的病房里,神态宁静而安详。他的女儿、女婿,南开大学数学所的几位弟子,还有常年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几位工作人员,不时蹑手蹑脚走到他的床前探望。 从11月30日开始,死神就频频想带走这个顽强的老人——他的心脏,出现了两次剧烈的心房颤动,血压最低降到了63,他多次昏迷过去。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心脏方面的病症。他也从来不喜欢看医生,像一个孩子一样不喜欢医院的味道,甚至每次体检都要南开大学的校长亲自做半天动员。 真的是老了。在11月25日,他居然主动打电话给他的保健医生,说“我要去看你”,但当时的心电图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到了29日上午,他的护工发现他没有什么精神,也不爱说话了,便赶紧叫医生过来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和心肌酶指标都很高。在大家的劝说下,这一次他才住进了医院。 昏迷,然后是略微清醒一点,再是昏迷。先生在弥留之际说,“我要走了,我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在自己心脏错误的运算公式上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号,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这一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依然在太空闪耀。 一篇未完成的论文 就在11月中旬,他还不断约人到他家里去谈他最关心的4个数学难题,当时他声音洪亮,争论起来精神头十足。 “我很后悔,我们当时应该劝他少做一点、少想一点。每个人都去跟他谈一两个小时,去的人多了,更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这对他的健康是很不好的。” 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汪徐家事

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它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发展才逐渐兴盛起来。同时数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而数学的历史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发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是这一方面的创造者,因此人本身的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是否爱数学,是否愿为数学贡献毕生的精力。正是这主导着数学。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数学出现于包含著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困难问题内。一开始,出现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今日,所有的科学都存在着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且数学本身亦存在了许多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源于数学的历史。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测量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方面的研究。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目前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最新中国著名数学家资料

中国著名数学家资料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10—1985)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岁的华罗庚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陈省身与沃尔夫奖

陈省身与沃尔夫奖 发布日期:2009-04-08 1984年5月,以色列总统贺索,亲自在国会颁赠5万美元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给国 际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S.S. Chern)教授。 同时取得5万美元的,还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罗·厄多斯。 这个奖金是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事实上,诺贝尔奖有物理、医药、文学、和平等项,但从 来没有数学奖。 因为是诺贝尔希望奖金能给在科学上的发现或发明,能“马上”给人类带来福利。而数学发现的东西,很难说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就能看出对人类幸福有什么贡献的地方。 陈省身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 在1978年,以色列政府创设了沃尔夫基金会(Wolf Foun dation),纪念发明家、化学家沃尔夫,每年颁赠在农业、数学、医学、物理、化学及艺术6大类的奖金。数学界认为,这奖 金是数学界最高的荣誉奖。 陈省身教授,现在是美国柏克莱数学研究所所长。 在198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两个新的国家数学研究所:一个是建在柏克莱大学,另外一个建在明尼亚波利(Minneapolis)的明尼苏达大学。 陈教授现在已是72岁了,他从事几何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公认为当代几何学权威。 在1970年,他获得美国数学学会颁给的Chauvenet奖,1976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这是在美国科学、数学、工程方面的最高成就奖。 他不久前,还获得了美国数学学会颁给的史提勒奖(SteelePrize),以表扬他在数学研究 上的贡献和数学教育上的努力。 他教过杨振宁、丘成桐 他指导差不多50多博士学生的论文。可以说,“桃李满天下”。给他教过的学生,在大陆的就有吴文俊、杨振宁等,在美国的廖山涛(后回大陆)、丘成桐等。丘成桐还是第一个中国人,以他的卓越工作取得国际数学学会给予的Fields奖章。 陈教授是在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省的嘉兴。他在10岁以前,靠自修就能做相当难的算术题目。中学时,念的英文书是Hall和Knight合写的“Algebra”代数和“高等代数”(Higher Al gebra)Wentworth的“几何”(Geometry)及Smith写的“三角学”(Trigonometry有中译本), 他做了许多习题,打下好基础。 他后来相信:如果年轻人打算一辈子搞数学,他必须在求学的任何段落,与老师一样好!老

陈省身

陈省身 R.帕勒滕楚莲 陈省身 1911年10月28日诞生于浙江嘉兴.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微分几何、拓扑学. 早年 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晚清秀才,后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在司法界服务.母亲韩梅,弟陈家麟,姊陈瑶华,妹陈玉华. 因为祖母钟爱,不放心陈省身进小学,由他的姑母在家教他国文.他的父亲在外地做事,不常在家.有一年,父亲回来,教他认阿拉伯数字,学四则运算.父亲走后,陈省身做了很多数学习题.因此,他虽然没有上过初小,却能在9岁时轻易地通过考试进入秀州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922年,陈宝桢在天津供职,决定把全家接到天津.陈省身进天津扶轮中学,仍然喜欢数学,觉得它既容易又有趣,做了霍尔(H.S.Hall)及奈特(S.R.Knight)的高等代数及温特沃思(G.A.Wentworth)和史密斯(D.E.Smith)的几何学和三角学书中的大量习题.他也喜欢看小说和写文章. 1926——1930,南开大学 15岁时,陈省身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数学.他的老师姜立夫对他的读书态度有很大影响.姜立夫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指导教授是库利奇(J.L.Coolidge)).当时全中国只有几个数学博士,而姜立夫的教学态度很严谨,总是布置很多习题,并且亲自批改作业,使学生获益极多,觉得数学非常有趣又有前途. 1930——1934,清华研究院 30年代,很多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任教.虽然各大学的数学系的水准有提高,但陈省身觉得那时的教学颇像学徒制,很少鼓励学生自己创新,所以要在数学上有长进,必须出国深造.因陈省身的父母无法供他出国念书,只有考公费.当时清华研究院规定,毕业后成绩优异者可以公费留学.所以陈省身在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考进清华研究院.那时研究院的四位教授是熊庆来、孙光远、杨武之(杨振宁的父亲)和郑之蕃(后来成为陈省身的岳父).陈省身随孙光远念投影微分几何.陈省身在南开大学时上过姜立夫开的空间曲线、曲面论的课,用的是布拉施克(W.J.E.Blaschke)的书.他觉得这门课深奥奇妙,所以当布拉施克在1932年到北平访问时,陈省身听了他的全部六个关于网络几何的演讲. 陈省身在1934年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得到两年的留美公费.因受布拉施克的影响,陈省身要求清华研究院让他去德国汉堡大学.当时数学系的代理系主任杨武之帮他安排去德国留学.

著名数学家趣事

著名数学家趣事 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陈景润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 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 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丘成桐的故事

6.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数学家陈省身的伟大贡献与故乡情

数学家陈省身的伟大贡献与故乡情 07113107 沈嘉琪 摘要 陈省身是国际著名的华裔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文对陈省身的生平、学术成就、治学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论,尤其是其作为微分几何第三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并在本文最后展现陈省身先生对故乡浓厚的感情。 Abstract Shiing-Shen Chem is the international famous Chinese mathematician. He is the member of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UC Berkeley's firs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Moreover, he is the foreig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is paper, on one hand,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Chern's lif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research ideas. On the other hand, I want to make comments on these contents, especially his great contribution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third stage of development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Chern’s true love to his hometown.

陈省身的故事

5.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派系之争整理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的派系之争 2008年07月03日09:29 2008年7月3日 / 第29期 “我很痛恨派系之争。做学问就是做学问,讲派系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讲亩产万斤差不多。现在在数学上,有一两个方向我们做得很好,还有很多方向做得不好,达不到世界第一流。”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文/ 庄清湄图/ 小武 采访在丘成桐下榻的复旦大学皇冠假日酒店进行。第二天上午,丘成桐就要给复旦大学学生做一场关于几何分析的讲座。丘先生说道:“在中国大陆,只要是和学问有关的我都不收钱,收了也会捐出去。由企业赞助的演讲我会收钱,可钱还是捐出去的。” 1976年,27岁的丘成桐完成了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1978年,29岁的丘成桐应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在他之前的华人数学家中只有陈省身有过这样的荣誉。 最近十多年来,丘成桐为了提高中国数学的学术水平,做了很多努力,他把自己做的事称为“尽本分”。丘成桐为中国数学“尽本分”的念头,始于1979年。 “我在香港长大,后来到美国去留学,1979年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能再回中国大陆。”丘成桐说:“所以,当我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非常激动。”为了迎接丘成桐的归来,广东梅州的老乡为他修了一条泥路,宰了一头牛。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数学馆中,墙壁上刻着几十个当代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三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和丘成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