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9 苏州园林教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轩榭、丘壑、嶙峋、镂空” 等词语,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2)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提炼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学习如何形象地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

(3)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2)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苏州园林吗?(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下列词语,教师正音。

轩榭(xuān xiè)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g)因地制宜(yí)2.提问:谁能说说“因地制宜” 这个词语的意思?明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明确:作者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角落的图画美、门窗雕镂的图案美、建筑颜色的色彩美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课名八上《苏州园林》教师姓名学科(版本)语文(部编版)章节第五单元第19课课时 1 年级八一、设计思想本单元的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从知识能力要求方面,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导入——检查预习——欣赏美——概括美——探究美——交流美——书写美,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安排的。

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又设置了一些过渡的语句,这样会使整堂课显得紧凑。

二、课标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要求,精心设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紧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知识能力目标安排教学,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训练到位。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减化教学环节,让学生活动充分,思维得到锻炼。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园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三、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主要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苏州园林》这一课,说明思路清晰、说明顺序明显、说明方法多样,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佳作。

四、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有大致的了解,但知识可能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引导着重新梳理形成知识网。

所以应让学生学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容易存在眼高手低,表述不清,答题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教师规范答题格式,引导学生重视说明文。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轩榭、雷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能力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实地考察(或视频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特色的细致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学生对园林艺术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文风著称。

《苏州园林》是其描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PPT课件,包含叶圣陶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园林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心中的园林”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园林美景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苏州园林特色的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园林美学:讨论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设计的艺术原则和文化内涵。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9 苏州园林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3、领略江南园林的风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难点: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课前导入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

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

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四、知识链接1.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略有删节。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

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79年2月6日。

作者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

因自小生长于此,他早已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尽收心胸,而且由文章可知,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9 苏州园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整体梳理,逐段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读,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层次结构、说明顺序;通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园林之美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叶圣陶、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字词清单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蔷薇(qiánɡ)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2)重点词语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文中指考虑光和影等是否恰当。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峦,连绵的山。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出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

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整体感知文意要求:①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生字词。

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设问1:苏州园林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在文中画出关键句)预设:“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是指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个别同学对一些难点内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将在课后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今天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念。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以其精致、典雅、富有诗意而著称。它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体现了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智慧和审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课文《苏州园林》中对园林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苏州园林在设计上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营造出和谐自然的园林环境。
-学习并仿写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务必求真”时,可通过举例说明园林中如何通过假山、水池等手法营造出真实的山水意境。
-在学习“镂空”一词时,可通过展示园林中镂空窗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文章结构,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可能存在困难。
2.针对难点内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
3.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
4.课后及时跟进,了解同学们的疑问,并提供相应的解答和帮助。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没有围绕主题展开,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能够更加聚焦主题,提高讨论效果。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但仍有部分同学表现较为沉默。为了激发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过程:一、引入激趣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

(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

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

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

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

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第19课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跟它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的园林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一同领略它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风姿。

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芳容。

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明确目标环节二:知人论世,识记生字认识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欣赏园林首先要扫除阅读路上的拦路虎——生字。

准备一分钟,请同学范读——纠错强调——出示答案,齐读两遍。

1.为下列字加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竿.() yìng()衬 bài( )笔丘hè() léi( )同嶙峋..( ) 芭蕉.( ) ..()依傍.( ) màn( )延蔷薇雕镂.( ) 斟酌..( ) 明yàn( ) 因地制宜.( ) 自出xīn( )裁重峦叠嶂.( ) fǔ( )仰生姿轩榭.( ) 池沼.( ) 模.( )样相间.( ) 庸.( )俗(答案)gān 映败 lín xún bàng 蔓 qiáng wēi jiāo 心 zhàng 俯 xiè zhǎo mú jiàn yōng环节三:默读新闻,整体把握(一)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苏州园林教学目标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快速阅读全文,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著有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背景材料《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拙政”即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诸”即许多,表明文章不单单讲某一个园林,而是总讲苏州园林。

“寄深眷”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写照。

读准字音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蔷.薇(qiánɡ)斟酌..(zhēnzhuó)重峦叠嶂.(zhànɡ)辨清字形理解【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JP2]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鱼戏莲叶间】语出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依傍】依靠。

【阶砌】台阶。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广漆】天然漆的一种。

由熟漆或生漆加入熟桐油调制而成,色棕黑。

【檐漏】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教学过程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

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令人回味。

【感悟精彩句子】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能去掉吗?)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探究方法说明】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探究表达方式】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

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

”(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

”(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把握文章主旨】细读课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与才能,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

(1)用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以生动的描写再现景物特点。

例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树木布局的层次美;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

例如,对布局不讲究对称的理解以及对花墙廊子作用的分析,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思路清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有力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例如,“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教学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反思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一说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将其买下,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沧浪亭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该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叙说了沧浪亭的建亭过程,也写尽了沧浪亭情景交融的风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热爱自然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