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

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在古代中国,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发展得非常繁荣和精致。
中国古代的园林,不仅仅是一片栽种花草的地方,更是一个集合了景观、建筑和文化的完整艺术形式。
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既注重空间的布局与造景,又强调与人的互动和情感的体验,形成了独特而精美的园林艺术。
首先,古代中国的园林设计强调以自然为本。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艺术中的造景主要是模拟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园林中。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以自然为基调,通过巧妙的水景组合和景观布局,塑造出了宛若人间仙境的美丽景致。
这种自然主义的设计理念不仅能给人带来舒适感,也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其次,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强调以心灵为核心。
园林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种情感与灵感的表达。
设计者通常以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以便能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心灵愉悦与情感释放。
比如,元代建造的扬州瘦西湖,以其恬淡雅致的氛围和精致的园林设计,成为了无数文人雅士释放情感,吟诗作画的胜地。
这种注重情感表达的园林艺术,使园林成为一个寄托感情和思考的场所。
此外,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强调与文化的融合。
在园林的设计中,经常会融入一些文化符号和传统元素,以增强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比如,经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常常以书画、诗词为主题,从而强调园林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园林中的石刻、雕塑等艺术品更是为园林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园林不仅是一处美景,更是一座艺术殿堂。
最后,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体现了“小见大”的美学观念。
园林的设计往往以小小的一方场地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设计,营造出宏大而壮丽的视觉效果。
这种“小见大”的设计原则,既展示了古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也给观者带来一种超越尺度的精神体验。
无论是擅长水景的苏州园林,还是以山石为特色的黄山园林,都是以小巧的空间呈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理念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理念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理念有四个主要方面:
1. 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古代园林设计追求自然景致的再现,以人工构造的景观来营造自然的氛围。
园林中常常出现山水、湖泊、草地、花木等元素,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工构造的环境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反映人文思想:古代园林设计强调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表达。
设计中常运用诗词、书画等文化形式,来表达对自然、寿命和宇宙等题材的思考。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往往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人们对于人生、命运和永恒之道的追求。
3. 结构与组合的对称:古代园林设计注重结构的对称与组合的平衡。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往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呈现出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合,使得不同景观之间形成互为补充、构成整体的关系,给人以完整而和谐的感觉。
4. 空间的流动与变化:古代园林设计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变化,强调游览者在园林中的体验过程。
通过设置曲径通幽、景随人移的路径,使得游览者在园林中可以不断发现新景、体验不同的空间感受。
园林中常常设置山水画境、迷宫等特殊元素,通过创造变化的空间氛围来增强游览者的审美享受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法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法古代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法是一种巧妙的手法,通过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将其融入到园林中,从而增加园林的景观效果。
借景法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景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人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一个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
借景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园林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丽的景观。
借景法的使用需要考虑园林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点。
在选择借景的对象时,要注重与园林风格的协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呼应。
例如,在山水园林中,可以借用远处的山峦、水流或者树木来衬托园林的景致,增加层次感和深度感。
借景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注重布局和构图的合理性。
借景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建筑物。
在布局中,要注意借景对象与园林主题的关系,并且要合理安排观赏的角度和位置。
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借景对象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并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借景法还可以通过引导视线的方式来增强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的路径设计和景点设置,可以引导游客的视线,使其在欣赏园林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借景的对象,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引导视线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还可以让游客在园林中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除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借景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有广泛的运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选择在园林中写作,借用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借景法,将自然景观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
总的来说,借景法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手法。
它通过借用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将其融入到园林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借景法的应用需要考虑园林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注重布局和构图的合理性,以及通过引导视线的方式增强景观效果。
借景法不仅在园林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也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借景法,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园林景观,也为后世的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国古代园林工程的成就

我国古代园林工程的成就古代中国的园林工程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些精美的园林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从园林设计、建筑技术和景观布局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园林工程的成就。
一、园林设计我国古代园林工程的设计精妙独特,注重以小见大,以微观的布局展示宏观的意境。
在设计上,古代园林工程常常采用“隐而不见”的手法,通过设置屏风、廊桥、假山等遮挡物,使人在游览中逐渐发现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惊喜感。
另外,古人注重园林的情境布置,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意境,将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二、建筑技术古代中国园林工程在建筑技术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石构造”。
木结构建筑以榫卯连接为主要特点,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胶水,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而石构造建筑则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固,寿命长久。
这些独特的建筑技术为古代园林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景观布局古代园林工程在景观布局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古代园林工程往往以山水为基础,通过布置石山、假山和水池等景观元素,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同时,古人注重营造园林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通过设置远景、中景和近景,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美感。
此外,古代园林工程还注重将园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常常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使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我国古代园林工程在园林设计、建筑技术和景观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的园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这些古代园林工程,让它们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第一,强调自然景观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创造一个与自然融合的环境,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如山水、湖泊、池塘、石头等,将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
通过使用透景、借景等手法,使得园林的景观延伸到周围的山水之中,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第二,追求微妙的变化和细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使用花草树木、石头和水等自然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来突出变化和细节。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精致的花卉、奇石以及各种独特的建筑构造,这些细节展示了园林主人对美感和审美细节的追求。
第三,注重空间序列和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采用多层次和多个区域的布局,通过设置门户,回廊,湖泊等,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创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
这种空间序列设计让游客在园林中可以逐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同时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第四,强调隐逸和寂静。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有个别的精致园林,常常被人们用于修身养性和隐逸思考。
此类园林通常通过精致的建筑和布局,创造出一种宁静、寂静的氛围,让人能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抚。
第五,注重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文人雅士的书法、绘画作品和诗词碑刻,这些作品与园林的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一种文人境界和人文氛围。
第六,强调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风格和工艺,如四合院、廊亭、石桥、亭台楼阁等。
这些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木材、砖石和瓦片等传统材料制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雅和精细的工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自然景观、建筑和文化元素。
它通过强调自然景观的融合、追求微妙的变化和细节、注重空间序列和布局、强调隐逸和寂静、注重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强调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等特点,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人文的园林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呈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园林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特点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强调“人合天和”的理念,通过独特的布局、景观和建筑,打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首先注重的是自然环境的利用与变化。
古人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自然元素被广泛运用。
比如,利用山水、湖泊、溪流等自然地貌,通过仿造小景观、灌木花坛、石舫等手法,打造独特的园林景色。
同时,古人还会做一些艺术创新,如利用亭子、池塘、假山、花草等手法,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其次,古代园林设计也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认为园林是人情的凝练,是精神的舒适所在。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人文元素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古代园林内通常会有一座假山,假山代表了世界的山水之美,而人们在假山下来游玩,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
同时,园林内还会有一些回廊、亭台、水榭等建筑物,供游人休憩。
这些建筑物不仅能增加园林的美感,还能提供给游人一个致静修身的场所。
另外,中国古代园林设计非常注重布局的精巧与意境的呈现。
古代中国人注重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园林的设计。
园林中常见的有中轴线式布局和对称式布局。
中轴线式布局是以一条主轴为基准,将园林分为左右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对称式布局则是以一条中心线为基准,将园林划分为均匀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庄严宏伟的气势。
而在意境的呈现上,园林设计师会通过景观结构、景色变化、植被布置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意和意境的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它集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布局设计、意境塑造等多重要素,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创造出了许多极富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灵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供人赏析的美景,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感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以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与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元素和特点,其中包括古典建筑、园林景观、水池湖泊、假山以及植被等。
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林的面貌。
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颐和园和苏州拙政园。
园林景观则通过山石、假山以及建筑物的布置和组合,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美感。
水池湖泊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用来呼应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则是通过石材或土壤塑造而成,形状各异,给人以虚实相生的错觉。
植被的选择与布置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方面,以树木、花卉和草坪为主,通过精心打理,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强调“人合自然”,追求园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的每个构造都力图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通过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假山是天然山水的再现,树木和花卉的种植则进一步增强了园林的自然氛围。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精神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意境的表达。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园林设计应体现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摆放,营造出寓意深远的意境。
比如,庭园中的建筑物和假山的摆放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以龙为主题的假山象征着帝王之气,而不同类型的桥梁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园林中的建筑物通常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既可以供人们赏景休憩,又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PPT64页)

4、秦汉时期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建立了前所未 有的民族统一的大国后,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 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 阿房宫,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 馆,弥山跨谷”。
秦代的理水技法已有相当的水平,不仅以水造景, 更把水景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巧妙的结合起来。 苑中还有涌泉、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规 模相当壮观。如:秦代把樊川的水引来作池,成为 风景秀丽的兰池。兰池使整个景区因水而活,同时 也是一项蓄水拦洪的水利工程。
7、明清时期(园林艺术顶峰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无论是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超出前代的辉煌创造。保存至今 的园林尤以清代最多,设计成就也最高,代表了古典园 林设计的高峰期水平。明清皇家园林大都在成了西苑(今北京北海、中海),并 扩大西苑水面,增南海。 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掀起了皇家园林设计建设的高潮,在北京 筑有“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后改名为 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在河北承德建有避暑山庄。 现仅避暑山庄和重修后的清漪园较为完整,其余大部分毁于英法 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 明清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的苏州、南京扬州和杭州一带,尤以 苏州为盛,广州地区则有独具岭南风格的园林。著名的明清私家园 林主要有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无锡寄畅园和上海 豫园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其中,明末清初 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了《园冶》一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 其宝贵的价值。
即便是到了旧、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有了 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 已出现,用手制的形态和花纹都很精致的彩陶,有 些陶器上还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但该时期的劳动 生产率还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极其微小的多余 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澹泊敬诚殿,为避暑山庄正殿
烟波致爽殿
清代皇帝在避 暑山庄的寝宫。
拙政园玉兰堂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 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 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
拙政园 远香堂 、 倚玉轩
避暑山庄烟雨楼: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 “烟雨楼”即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所建。阴雨天气,雨打荷 叶,乒乓有声,(“声景”)湖上雾漫,状若烟云,别有一番 景色。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 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 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 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 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豫园历史有400多年 ,是明代四 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 其名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 年”,故名“豫园”。素有 “奇秀甲于东南”美名。
玉玲珑: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 漏、瘦、透”之美。据说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扬州个园假山
扬州个园假山
留园 冠云峰:
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 园主生性爱石,聚奇石为十二 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 之佳话,
留园赏石中山石之奇特以冠云、 岫云、瑞云三峰为最,尤以冠 云峰为首。具“皱、瘦、透、 漏”的特色。 峰高6.5米,为宋 代花石纲遗物,取名“冠云” 意为腾云驾雾高为群峰之冠。
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奇秀幽趣著称,有“假山王国”之誉。
理池
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 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无水不活”。
1980年后,中国建筑的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 西方世界。
伦敦克欧花园中的中国塔:
早年到过中国的钱伯斯 (Chambers ,1723---1796) 1761年在伦敦克欧花园 中曾建造过一座高达十层 约49米的八边形平面的中 国式塔,它与花园中的自 然景致相协调,并以“英 华园庭”的美名流传到欧 洲许多国家。
清人所绘的汉 建章宫图。太液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神 山”,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御花园内叠筑石山——“堆秀山”,山上御景亭,是帝、后重阳 节登高的去处。
慈宁宫花园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
豫园大假山:
以大假山而闻名的城市山林,大 假山是明代遗物,由叠石名家张 南阳亲自设计建造,是豫园的精 华;其中的“玉玲珑”是豫园的 “镇园之宝”,是“江南三大名 石”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 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 二讲色美;三讲味美。
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 二讲色美;三讲味美。
豫园四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 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 的意境。
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 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 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 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 数桠不妨封顶。”
豫园理池之“破”法: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 竹野藤、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扬州个园理水之“破 “法
无锡寄畅园山池
无锡寄畅园
拙政园廊桥小飞虹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 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 名扬海外。
17、18世纪又远传欧洲,引起英、荷、德、法等国园林设 计者的纷纷仿效。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推 崇和摹仿,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当时在欧洲各国 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终极目的, 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经过三 千年的发展,文化含量极其丰富,形成独特民族风格, 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 术珍品。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 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及诗意和曲韵于一身,在世界 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被 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 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 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 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 或用来观赏风景。同时,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一景。
豫园花厅及古戏台: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 小型表演的建筑,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 要求较大空间,门窗装饰考究,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 开门窗的四面厅。
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 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 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 蓄。
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 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 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 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 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 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 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拙政园浮翠阁 :笠亭山上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 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 做“浮翠阁”。
无锡个园理水之“掩””隔“法: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 以掩映,同时架曲折的石板小桥于水上,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 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苏州狮子林之理水手法:”掩“、”隔“、”破“三者并用。
苏州狮子林理水之”隔“法
“破”法之应用:水 面很小时,可用乱 石为岸,并植配以 细竹野藤、朱鱼翠 藻,令人有山野风 致的审美感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论之 “坚画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 理中极好的借鉴。造园家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在大大 缩小山的真实尺度的同时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 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上林 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两汉私园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园林山水要素,都是真山 真水般的大小,人工堆筑的土山、石山都是“延亘数十 里”,“高十余丈”的大尺度之物。尚未显现后世园林 “浓缩天地于一方”的高度提炼精神。
榭:多借周围景色构成,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平台周 围有矮栏杆,屋顶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显得十 分简洁大方。榭的功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
舫: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从画舫而来。舫不能移,只 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 中、尾三部分。 船头有眺台,作赏景之用;中间是下沉式,两侧有长窗, 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楼梯,分作两层,下实上虚。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 记、字画。
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
拙政园笠亭
御花园中卵石镶拼的路
园中地面也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文字及花卉、人物等 各种图案,将花园点缀得极其富丽。
留园.花街铺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 观赏风景的愿望。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 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 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 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1、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 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2、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 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榆,白色广 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3、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 兰花最为清幽。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 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 桥”。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3、破: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竹野藤、 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瑞典著名的园林艺术史家玛丽.路易丝.歌特认为:“世 界上所有风景园林,包括日本园林,它们的精神之源在 中国。”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七、八世纪时已影响日本,(日本 园林的早期构造多模仿中国园林的局部,如“曲水流觞”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布局上, “一池三山”也成为日 本园林的经典构图方式。 )
拙政园留听阁 :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 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 名。阁与楼近似,较小巧,多为两层,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 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拙政园松风水阁 :
阁与楼近似,较 小巧。平面为方 形或多边形,多 为两层的建筑, 四面开窗。一般 用来藏书、观景, 也用来供奉巨型 佛像。
古树名木同样对创造园林的气氛非常重要。 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
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 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 不妨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