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指南录后序主要内容

指南录后序主要内容
在杨宗保《指南录》这部伟大的诗篇中,后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词语,是作者对这部作品的一种总结和评价,也是反映他对历史、社会、家庭和革命等重大问题的全新认识。
指南录后序从正面思考和理解历史进程的角度,论述了关于历史的内涵,具体表达为:孔子的四书五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源和历史灵感之源;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以及西汉朝开启新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在唐朝,中华文明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宋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社会活动;另外,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建立一系列新的机构和制度,这些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此外,杨宗保在《指南录后序》中也强调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说明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于进行革命性斗争,在现实中提出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推进民族复兴的宣言,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杨宗保在《指南录后序》中也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重要性。
他指出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发展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家庭文化的发展引发文明的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会影响家庭文化的发展,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螺旋,家庭文化的发展要靠的是教育,家庭的发展要靠的也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性。
总之,杨宗保《指南录》的后序概括了历史、社会、家庭、革命等重大问题,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加强了人们认识历史进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励了中国人民坚定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高中语文苏教必修三教学案第二专题第5课指南录后序Word含答案

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十八《指南录》后序.doc

十八《指南录》后序教学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
卷首有自序两篇。
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
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
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有一定了解。
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
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
明乎此,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氛围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
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
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
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
《指南》解读完整版

《指南》研制过程
•(二) 效度检验 专家组用两年时间对《指南》初稿 进行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 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 师和家长的意见,检验《指南》的内容的全面性和 准确性。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 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 1200名,共360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 检验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 恰当。
给儿童建构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素:
六岁前的幼儿不适合说教的教育。因此蒙特梭 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 训练着手,在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 具,让儿童自发性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 教师和家长是协助和引导者:教师的工 作是观察儿童的内心需要,为他们设计环境, 并示范教具的操作,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 施教,提供适时的引导。这种不教的教育能使 师生关系和谐,儿童自然能愉快学习。 ”
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但不绝对中心, 要注重成人与儿童间的互动:在儿童的探索
活动中,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 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儿童发现问题,帮助儿童 提出问题。 教师是引导者:“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 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 洛里斯.马拉古兹 1902-1994
1、尊重儿童的发展自然规律 2、育人为本
分析我国现代学前教育事业 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分析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
1.我们中国正式的第一家幼儿园建立于1903年 9月,清末“洋务运动”后期,两户总督张之洞宣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办新式教育。湖 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湖北幼稚园,其办园方针和 方式均采用日本模式; 其教育保育任务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能、培 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开设的科目有行仪、训话、 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7项。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揭示了为官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巨著。
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读懂这篇经典的文章并掌握其中的精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材中提供了一套精品教案,下面我们从教案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本篇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明事理、守中庸、知足常乐。
作者一开始用明事理来表示为官者必须有清醒而明确的头脑,正确看待世事,理性分析事物的本质,不能受制于利益和情感。
而守中庸则告诉读者要恪守中庸之道,避免性格偏激和极端主义,循序渐进地做好本职工作。
最后的知足常乐则告诉我们要淡泊名利,以宁静的心态看待权力和地位,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二部分:深层解读韩愈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唐朝时期胡人权臣的一种抨击,同时也是在为官员提供一些处世之道。
这些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同样存在,我们如何从这篇文章中获取启示呢?首先,明事理。
为官者必须有头脑清晰,正确看待事物的本质。
现如今,有些官员往往被升迁、利益等方面迷惑,以致于无法真正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身,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大众的利益。
其次,守中庸。
避免性格偏激和极端主义,循序渐进地做好本职工作。
这可以理解为,为官者要把握正确的节奏,不能仓促行事,也不能过于迟缓;既有决断力,又有灵活性。
现在有很多官员缺乏思辨性,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官员警惕,不能被一些流言蜚语或网络声音左右。
最后,知足常乐。
淡泊名利,以宁静的心态看待权力和地位,获得真正的快乐。
韩愈认为为官者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并且不要忘记最初的初心,不能纵欲妄为,需淡泊名利,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快乐为主,而非权力地位。
第三部分:知识点归纳1.文本分析:对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把握文章本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完整word版)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对照版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对照版指南录后序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翻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
这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不论是迎战、防守或迁都,都已经来不及安排。
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的衙门里,都想不出办法来。
当时(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约邀(我国)当权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国家事态到了这地步,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而且)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以前,(我们的)使者往来,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同时)我更想探察一下元军方面的情况,回来好寻求救国的办法。
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任,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指南录后序第二段原文及翻译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翻译: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慷慨陈辞,(他们)上上下下都很震惊。
他们也不敢马上就轻视我国。
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干坏事,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才)被拘留不能回还。
国家的事情被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当面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
(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的)安危。
元军方面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愤怒。
(派来)两个高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人,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指南录后序》内容详解共74页文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
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又不忘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这种精神,进行兴趣的触发,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还是良好学习方法、习惯最好表现和必然结果。
通过教学,在提高他们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用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这无疑为今后在文言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目标设定1.通过预习诵读,借助工具书尝试口译,做到基本通顺。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为……所”被动句。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做两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1—4段。
通过预习诵读解决字音,借助学案,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序”的文体知识。
解决这部分的文言现象,重点语句的翻译,然后梳理每段的大意,整理情节,初次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5—8段。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天祥忠贞爱国的崇高精神。
学习作者文中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矢志不渝。
因此把作者在与元军坚强不屈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理解当作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这符合语文教学中要实行德育教育的原则。
二、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顺利实施,其主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及教学过程出现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理措施。
因此,教师应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选用与本文思想情感一致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在学生展示朗读完成后,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提前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这属于启发式教学,符合教育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2.反复诵读,以读促写,想象教学带动自主学习,进行知能转化训练。
第二课时重在讲释后四段及对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需要学生首先快速回忆全文,而朗读能加深认识,并使学生具有想象的空间,因此,首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可以让学生对文天祥南逃时"死"的经历进行想象,并口头表达出来。
然后水到渠成地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巨大作用和魅力。
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文天祥作出公允的评价,也可借鉴为议论文写作的证据。
以上仅是阅读这类文章方法的一种,更主要的是把它转化成能力--进行知转化的训练。
这样的学习也可延伸到课外,如可找出相应的类似例子进行课外训练,且可通过训练反馈调整下堂课的教学。
这些都符合《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利用教具辅助教法如课文朗读带、电脑课件、《指南录后序》作者行程图等。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通过直接的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符合教育学中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说学法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其掌握一般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实行略读→细读→精读,学会设疑,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讨论,逐步释疑,加深理解,并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过零丁洋”导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入设计意图:文天祥是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
而《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是对他爱国精神的完美的诠释。
所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想让学生通过对这篇序文的学习,来更加了解文天祥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
且以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导入课文,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环节一:复习文天祥相关文学知识,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序”这一文体。
接着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音、断句等问题(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错误,教师适当点拨)此程序依据:反复诵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学生想象空间,同时又是语感积累的过程,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再次诵读前四段,梳理文章大意,借助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展成果,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前四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中的三个相关问题,体会作者在艰难境遇中仍心系祖国,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头展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本节课内容)预设问题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针对第1段内容设定,主要突出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动机)预设问题二: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样做的?(针对第2—3段内容设定,突出文天祥在元营的斗争以及被驱诣北)预设问题三: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请结合本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分析。
(针对第4段内容设定,突出他在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可操作的原因:本文虽有个别段落不易理解,但是课下注释却比较全,学生借助课下注解,以及前面三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自主完成。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出示课件,复习前四段相关知识)此程序依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这一习惯复合大纲要求。
二、第二课时目标完成环节一:全班齐读,再次回忆全文。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梳理文章5—8段大意,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展成果,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5—8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中的相关问题,体会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头展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全文)预设问题一:在现下流行的谍战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死很容易,但活着才是最难的”。
本段中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
请结合以下角度分析。
①从本段文字的结构②从“死”的词性③从“死”的危险来源④从“死”的方式(针对第5段内容设定,主要是通过对这22个死字的分析,了解作者痛定思痛,借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预设问题二:第六段中,作者自言“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是为了“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请结合第七段,联系前文,谈谈你对作者“志”的理解。
(针对第7段一个“志”字设定,但是却需要联系全文中能反映作者“志”的方面)问题探究: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历来为后人称颂。
但是《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自言“分当引决”而又“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你如何看待文天祥两种不同的态度与选择?(从导入入手,到全文结束的分析思考,注重学生对全文的回忆和思考)可操作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前四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式,所以第二课时应该会比第一课时更顺利,且本部分内容课下注释比较全,通过注释以及工具书或是小组的讨论,学生能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总结全文作者通过叙述《指南录》诗集的成书经过,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巨大毅力。
作者的悲剧遭遇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购追捕,又有来自内部的误解和中伤。
因此,这非同寻常的九死一生的经历,越发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和毅力的非凡。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