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至《杜甫传》

读冯至《杜甫传》
读冯至《杜甫传》

读冯至《杜甫传》

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

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平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平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近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

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

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是的,一千多年了,或者再过几千年几万年,药的气息不会改变,它缭绕人世的疾病和痛苦,它使短暂的人生与无穷的自然久远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我采了一枝薄荷夹进随身携带的杜甫诗选里,杜甫采过的药和杜甫写下的诗又在一起了,诗与药见面了,它们彼此呼吸着对方的苦香……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赏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赏析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泰斗级人物。他创作的的154首十四行一向为时人推崇。十四行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英诗史上璀璨的明珠。这理所要赏析的是莎翁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其热烈的情怀,精致的措辞和美妙的比喻,,不知令多少学者和诗人叹服,赏析文字者莫不称颂其妙。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诗人一开头就把他的爱友比作美好的“夏天”,其中“夏天”一词颇有争论,很多学者认为应该翻译成春天,但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应该译成夏天。因为英国的夏天相当于我国的春天或春末夏初,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暖,枝头绿叶冒新芽,百花含苞待开放,大地充满一派生机活力,迷人可爱。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用一问一答得方式毫不含蓄的点名她的美。虽然夏天如此美丽,但仍然不及她之美。作者意不在提出疑问,而是通过疑问句,引出第二句肯定的回答,恰如其分地达到赞赏的目的,诗人如此煞费,说明她的美丽不仅令他赞赏,而且还令他崇敬。这比开篇便用一陈述句更有说服力。 接着第3456句,诗人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你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那是因为“狂风”会把“五月的嫩芽摧残”,“夏天的期限”太过于短暂,阳光过于“强烈”,有时却也会被“遮掩”。这一系列的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副夏景图,引人遐想。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副副图景产生的是一种怜惜之情,这时让我们不禁思考,那诗人对她的怜爱,该有多么深沉。 后接着的两句:“世上娇艳之物都会凋零,受机缘或大自然的局限”,为我们阐释这样一个哲理: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有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虽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却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所感叹。 接着,诗人用一个转折,说“你的长夏永远不会消逝,永不会失去迷人的光彩;不会在死神阴影中漂泊”这的用暗喻的手法,将她的美丽比作“长夏”,意为有夏天的美丽,而且比夏天更长,有取夏天之长,补夏天之短的意味。后面接着补充,他的美丽不会时间而失去光泽,永远留存。 “这诗将与你同在,只要人活着,眼睛还能看。这诗将永存,赋予你生命。”到最后,诗人转向写诗歌,说诗歌是永存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内心是矛盾的,他大肆笔墨去描写他的美,去高歌他的美是永存的,事实上他只是在欺骗他自己,他深知“世上娇艳之物都会凋零,受机缘或大自然的局限”,当然他的美丽也属于“世上娇艳之物”,可是诗人不愿意承认,他无法说服他自己去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想把他的美丽长存于他的心中,但是每个人都会到死神那里报到,怎么办呢?这时,他知道了,永存的,只有诗歌,他只有将他的美丽写入诗歌,才能永恒。 本诗的主题思想为:爱和美。这首诗以夏天的意象展开了想象,我们的脑海会立即浮现出绿荫的繁茂,娇蕾的艳丽。夏日既表示诗人的友人可爱,让人感到可意,又暗指他的友人正处于年轻、精力旺盛的时期,因为夏天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万物在春季复苏,夏天旺盛,所以夏天是生命最旺盛的季节,诗歌前六句,诗人歌颂了诗中的主人公“你”作为美的存在,却把“夏天”、“娇蕾”和“烈日”都比下去,因为它们不够“温婉”、“太短暂”、“会被遮暗”,所以“你”的魅力远远胜于夏天。第七和第八两句指出每一种美都会转瞬即逝,禁不住风吹雨打,而第九句到第十二句指出“你”的美将永驻,连死神都望而却步,与时间同长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为“你”在诗歌中永恒,千百年来天地间只要有诗歌艺术的存在,诗歌和“你”就能够永生。所以“你”的美永不枯凋,这是一种生命的美,艺术的美,永驻人间。 这首诗语言优美,不仅体现在用词的精确上,而且还体现在表达方法的多变上,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 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 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1] 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何谓“从相反的方向看”?因为冯至这时尽力想摆脱他早年诗歌的悲剧意识[4],转向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但透过他的诗歌的表面,我们仍然能够解读出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也就是说,冯至此时对生命的观照充满着悲剧意识。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来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生存与毁灭的矛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八首赏析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注:第11行语出《旧约?诗篇》第23篇第4节:“虽然我穿行于死荫之幽谷,但我不怕罹祸,因为你与我同在……”英文赏析:Thi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of all the sonnets, justifiably so. But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take it entirely in isolation, for it links in with so many of the other sonnets through the themes of the descriptive power of verse; the ability of the poet to depict the fair youth adequately, or not; and the immortality conveyed through being hymned in these 'eternal lines'. It is noticeable that here the poet is full of confidence that his verse will live as long as there are people drawing breath upon the earth, whereas later he apologises for his poor wit and his humble lines which are inadequate to encompass all the youth's excellence. Now, perhaps in the early days of his love, there is no such self-doubt and the eternal summer of the youth is preserved forever in the poet's lines. The poem also works at a rather curious level of achieving its objective through dispraise. The summer's day is found to be lacking in so many respects (too short, too hot, too rough, sometimes too dingy), but curiously enough one is left with the abiding impression that 'the lovely boy' is in fact like a summer's day at its best, fair, warm, sunny, temperate, one of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that all his beauty has been wonderfully highlighted by the comparison。这是整体赏析 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is is taken usually to mean 'What if I were to compare thee etc?' The stock comparisons of the loved one to all the beauteous things in nature hover in the background throughout. One also remembers Wordsworth's lines: We'll talk of sunshine and of song,And summer days when we were young, Sweet childish days which were as longAs twenty days are now.Such reminiscences are indeed anachronistic, but with the recurrence of words such as 'summer', 'days', 'song', 'swee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permeating influence of the Sonnets on Wordsworth's verse. 2.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he youth's beauty is more perfect than the beauty of a summer day. more temperate - more gentle, more restrained, whereas the summer's day might have violent excesses in store, such as are about to be described. 3.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May was a summer month in Shakespeare's time, because the calendar in use lagged behind the true sidereal calendar by at least a fortnight. darling buds of May - the beautiful, much loved buds of the early summer; favourite flowers. 4.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Legal terminology. The summer holds a lease on part of the year, but the lease is too short, and has an early termination (date). 5.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Sometime = on occasion, sometimes; the eye of heaven = the sun. 6.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his gold complexion = his (the sun's) golden face. It would be dimmed by clouds and on overcast days

美文佳句鉴赏

美文佳句鉴赏 1.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林语堂 2.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阎肃 3.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高晓松《如丧》 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巴尔扎克 5.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木心 6.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伏尔泰《格言》

7.时间赐我青春与死亡,尽管我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8.生活安逸时会做出绝望的诗,生活窘迫时会不断写出生的喜悦。 ——太宰治《叶》 9.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 10.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荒漠》余秀华 图源微博钱忆_冉梦生 11.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2.善的追随你,恶的倾慕你。 光明的渴望你,黑暗的也希冀你。

你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神为万物镀上的色彩。——《浪漫传说》 13.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 14.要是你老是认为自己配不上一个更好的人, 那么,你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甚至最好的自己。—— 张小娴 15.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 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 萨冈 16.楼道角落里阳光每天盛开 你很久前也在 很久前的花肥肥地开在窗外 你很久前也毛茸茸地在窗里开 它们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我们为什么屡战屡败 ——冯唐《记梦》

十四行诗18英文赏析-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的英文赏析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在于它有着双重主题:一是赞美诗人爱友的美貌,二是歌颂了诗歌艺术的不朽力量。其次就是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新颖的比喻,但又自然而生动。 Sonnet 18, often alternately titled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is one of the best-known of 154 sonnets written by the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William Shakespeare. Part of the Fair Youth sequence (which comprises sonnets 1-126 in the accepted numbering stemming from the first edition in 1609), it is the first of the cycle after the opening sequence now described as the Procreation sonnets. Most scholars now agree that the original subject of the poem, the beloved to whom the poet is writing, is a male, though the poem is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a woman. In the sonnet, the poet compares his beloved to the summer season, and argues that his beloved is better. The poet also states that his beloved will live on forever through the words of the poem. Scholars have found parallels within the poem to Ovid's Tristia and Amores, both of which have love themes. Sonnet 18 is written in the typical Shakespearean sonnet form, having 14 lines of iambic pentameter ending in a rhymed couplet. Detailed exegeses have revealed several double meanings within the poem, giving it a greater depth of interpretation. Sonnet 18 is a typical English or Shakespearean sonnet. It consists of three quatrains followed by a couplet,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rhyme scheme: abab cdcd efef gg. The poem carries the meaning of an Italian or Petrarchan Sonnet. Petrarchan sonnets typically discussed the love and beauty of a beloved, often an unattainable love, but not always.[5] It also contains a volta, or shift in the poem's subject matter, beginning with the third quatrain. A facsimile of the original printing of Sonnet 18.The poem starts with a line of adoration to the beloved—"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e speaker then goes on to say that the beloved being described is both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han a summer's day. The speaker lists some things that are negative about summer. It is too short—"summer's lease hath all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代表诗歌翻译及赏析

2011—2012第一学期 实践教学

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26 April 1564- 23 April 1616)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 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is surviving works, including some collaboration, consist of about 38 plays, 154 sonnets, two long narrative poems, and several other poems. His pl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very major living language and are performed more often than those of any other playwright. 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 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nne Hathaway, with whom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 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 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 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genres he raised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He then wrote mainly tragedies until about 1608, including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considered some of the famous works. Shakespeare was a respected poet and playwright in his own day, but his reputation did not rise to its present heights until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was repeatedly adopted and rediscovered by new movements in scholarship and performance. His plays remain highly popular today and are constantly studied, performed and reinterpreted in divers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roughout the world. (Sonnet1 和sonnet5的相关资料由张文瑞提供) Sonnet 1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nauges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七我们来到郊外和暖的阳光内

快乐童年的句子,形容童年快乐的句子

快乐童年的句子,形容童年快乐的句子 1、我的童年,是在快乐中度过的,是在幸福中度过的,是在整天的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2、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快乐的歌;童年的往事就像美妙的小音符,活波、动听令我久久难忘。 3、童年是一支笔,描绘出美妙的图画;童年是一幅画,开满了艳丽的鲜花;童年是一束花,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4、童年呵,可以无拘无束地拉起心灵的手,超越重重的叮嘱;可以毫无掩饰地扑到在一起,滚进那牵伴的黄昏;可以惬意地碰撞那透明的眼神;可以随便地去亲吻朋友的红润。——这,就是童年的真淳与“心恋”。 5、在我的童年,发生过许很多多的事,有的早就被淡忘了,可有的却像百年大树的树根一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内心。其中一件事,让我想起来就不禁捧腹大笑,永远记在了心底。 6、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它是你一生的开始,拥有着它那你就拥有一生,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 7、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善 良的桥,童年是一本精彩的书。当回忆童年时,我感到十分快乐,却有带着

一点留恋和向往。 8、童年的天特别蓝,水特别清,花特别香,月也特别圆。 9、童年,有童心的无邪和稚气。童年,总是充满着滑稽的幻想 有趣的故事。童年,是这样的迷人,这样的无忧无虑。金色的童年,留下了多么美好的记忆,留下了一幅幅天真烂漫的画面。 10、童年是纯白的百合,美丽,清秀又不失典雅;童年是一朵朵白云,承载着希望与欢乐;童年是一朵含苞未放的花骨朵,虽然没有绽放但以开始成长;默默的回首童年我笑了-- 11、童年,无忧无虑的童年,心敞开得像一朵云彩;梦飞翔得像 一只蝴蝶;笑绽放得像一串歌声;它像一首老歌回荡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12、童年就像一条船儿,扬着帆,划着浆,在记忆里走着,它会小溪里溅起朵朵水花,它会在河塘里嬉戏那些莲蓬,当然,总会有一个地方,在那里它可以停泊靠岸。 13、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14、似曾想过,这个缤纷的童年里什么事最有趣:考试得满分的惊喜;

十四行诗欣赏

十四行诗 Sonnet,又译为商籁体,这是欧洲抒情诗中占首席地位的一种诗体。自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之后,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了世界各国:15世纪流传到了西班牙,16世纪流传到了英、法;17世纪传到德、美;19世纪传到俄国;20世纪初又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总的说来,十四行诗有两种基本的体式: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和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 彼特拉克体 彼特拉克(1304——1374),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其代表作《歌集》对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当时整个欧洲的桂冠诗人。 学者们一般认为,十四行诗源自13世纪的意大利,但彼特拉克并不是这种诗体的创立者,也不是其最早的使用者(例如,但丁);但是因彼特拉克几近完美的创作使得这种诗体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诗体。于是它便被冠上了“彼特拉克体”的名称。 具体说来,它可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个“八行组”(八行体);后面是一个“六行组”(六行体)。一般说来,前面的“八行组”用于展现主题或提出疑问;后面的“六行组”是解决问题或作出结论。 从韵式上看,前八行又包括两个“四行组”,使用抱韵,韵式固定:abba abba;后六行则又包括两个“三行组”,韵式则多变,常见的有:cde cde; cdc dcd等。这样全诗就形成了“4 4 3 3”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富有结构美,韵律美。 爱的矛盾 我结束了战争,却找不到和平, 我发烧又发冷,希望混合着恐怖, 我乘风飞翔,又离不开泥土, 我占有整个世界,却两手空空; 我并无绳索缠身枷锁套颈, 我却仍是个无法脱逃的囚徒, 我既无生之路,也无死之途, 即便我自寻,也仍求死不能; 我不用眼而看,不用舌头而抱怨, 我愿灭亡,但我仍要求康健, 我爱一个人,却又把自己怨恨; 我在悲哀中食,我在痛苦中笑, 不论生和死都一样叫我苦恼, 我的欢乐啊,正是愁苦的原因。 我形单影只 我形单影只,思绪万千, 在最荒凉的野地漫步徘徊, 我满怀戒备,小心避开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英文评论和赏析[珍藏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英文评论和赏析 18 18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 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十四行集》中依稀有着里尔克的影子。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自我承担和生命的互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力,有着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惊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描写童年的优美句子

描写童年的优美句子 描写童年的优美句子一1、日子慢慢流淌,昔日扎着羊角辫的我们也长大了。不再三五成群地在小巷子里游荡;不再追着蜻蜓跑,只为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自以为是的成熟;不再为一颗水果糖而满足;不再因为犯错而大哭大闹。偶尔的心事,亦像一只流浪猫,躲在黑夜的过道里独自舔着伤口,默默地,不与谁诉说。那时天真单纯的笑容,在阳光中一点一点褪去稚嫩。暮然回首,才发现,我们是一群奔跑在旧时光里的孩子,却最终在时光中低头认输。原来那时的倔强早已不再…… 2、有时你也会恶作剧一般戏弄自己的同桌也是最好的朋友。你会笑他穿个羽绒服经自己包得像个包子的样子。你会在和他争东西是忽然假装哭泣看他一脸无奈和焦急的表情。你会陪着安静的他在午后一起想心事而往往是耐不住寂寞的泥浆他的思绪打断然后笑个不停。你也会看着他上课时认真的样子,以及看着他光滑的皮肤禁不住想伸手去捏他的脸却被老师眼里的目光所逼回。时光一恍而过,我想再次告诉你的是,曾经的他已经变了,变得复杂起来,让人捉摸不透起来,变了太多太多,变得我都无法再从他的身上看到童年的影子。 3、梦回童年,我独枕一轮孤月,仰头凝视着满天闪烁的星辰,似笑,似是在向我招手。微风吹过,凌乱了我的长发,轻理发梢,我梦回童年。 4、童年,像一道记忆的阀门;童年,像一本厚厚的相册;童

年,像一首优美的歌曲;童年,像一朵柔美的花朵。童年记载了许多搞笑又有趣的事,需要我们慢慢地细细地品味。 5、童年的趣事犹如一颗颗挂在天上的小星星,数也数不清。但其中有一颗小星星我却数得格外清楚。那颗小星星就是我在童年发生的一见趣事。 6、心累了,好像坐上时光穿梭机,让我回到童年时代,穿过村前幽幽的竹林小径,趟过村后清澈的小溪流,爬上当年与小伙伴们嬉戏的小山坡,看红的,白的,紫的,粉的山稔花儿,漫遍山野。 7、童年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童年是一朵绚丽的浪花,尽情地跳跃在广阔的海洋。童年是一弯皎洁的明月,无穷地变换着美丽的姿态。 8、呵,幸福的年代,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生活。 9、童年是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 10、童年是小姑娘发稍的红头绳,童年是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童年是小姑娘手中的牵牛花。童年是小伙子手中的泥娃娃,童年是小伙子心里的保国家,童年是小伙子还能光着小脚丫。 11、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远、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 12、童年是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我绘声绘色的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器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声在我心中旋绕,一每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弦外之音,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为了摸清他是不是“狗掀门帘子———只凭一张嘴”的巫师,便自动担任起福尔摩斯的任务。当时,我是学校里的住宿生,去他的宿舍十分方便,便在一天下课之后,敲开老师宿舍的屋门,借口是来补交作文课堂上没能完成的一篇作文。就在这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记得,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是记载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去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家在白洋淀、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文章中,我把他誉之为《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更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犹如一个大顽童,在与全班的同学嬉戏。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同学们有的笑,有的叫———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擂鼓,因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目光都抛向了我———从小学到初中,虽然作文课也曾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没有被老师朗读过。多少年后,我感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还是源于作文。有一次在自由命题的作文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童年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他不仅臂力过人,还曾有过骑在一匹没有马鞍的马,驰骋过家乡的北山,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的纪录。可是当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他走了之后,让这个小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上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它,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阴气便顺着地下中轴线进了他的家……我年纪小,心中没有那么多迷信传说,只是再看那满山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我之所以写出这样一篇作文,全然因为通师附中院内盛开的桃花,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 田秀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通读,而是拿着我的作文去找了我的家叔从陆人去了。家叔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当时的天津《大公报》冯至主编的副刊上,发表过模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之诗作,此时家叔在通师任教导主任之职。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并把我写的作文从抽屉里拿了出来,问我说: “这真是你写的吗?” 我答:“叔叔,你该知道咱们村‘小马驹子’这个人呢!” “他真的死了?” “长疔毒死了!” 家叔告诉我:“这篇作文是田老师送来的。他认知你身上蕴藏着有待生发的文学细胞,我看了你的作文之后,也认同他的意见。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 从此,田秀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一边用拳头敲击着木桌,一边激励我要多读多写多投稿。他说他虽然不是算命的先生,但他能管窥到我的未来,有可能是与文学结缘的人生。我仔细地搜索过他的书架,想看看这位老师有没有其他的著作,找了许久还是只看见他那本《一串念珠》;尽管这位老师难与胡风、雪峰相比,但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还是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可惜,他只执教了我们一年国文课,就被调往天津去任教了。一年之后,我也来到北京师范学校求学,并于两年之后的1951年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所以,我对这位老师给我的文学初步加薪助燃之情,一直牢记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