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调理脾胃(一)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推拿-脾胃

小儿推拿-脾胃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要求: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

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

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

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

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

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

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按揉2~3分钟。

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其他方法:捏脊的部位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背俞穴等。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脾胃病的推拿调理及临床应用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五脏特性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这一论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1. 脾常不足1.1 生理方面:脾(胃)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完善成熟,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且日渐增多,故而脾胃的形态和功能与日渐增多的需求相较,在生理上就常显不足。

1.2 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呕吐、腹痛、泄泻、疳症等脾胃病症。

2. 肺脏娇嫩2.1 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

2.2 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3. 肾常虚3.1 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有关。

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盛。

即为肾常虚。

3.2 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等。

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

4. 肝常有余4.1 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

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

4.2 病理方面:小儿易动肝风。

5. 心常有余5.1 生理方面:心主神明,心属火,属阳,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心阳自然有余。

5.2 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

小孩补脾怎么推拿:这样给宝宝补脾胃的方法

小孩补脾怎么推拿:这样给宝宝补脾胃的方法

小孩补脾怎么推拿:这样给宝宝补脾胃的方法1、补脾经脾主运化,脾主运化,为身体生化之源,所以要补脾,首先要调脾经。

脾经又称脾经络。

经常按揉,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络止痛、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脾经穴位3-5分钟,以皮肤发红发热为止。

2、补脾经脾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脾出现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健康。

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运输等重要器官,因此如果脾出现了问题,身体的营养就会不良,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

如果脾出现了问题,会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养脾胃,可以多吃健脾的食物,如小米、薏米、芡实、红薯等。

脾虚的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乏力、食少腹胀、溏稀、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气短、心悸气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调理脾胃,可以选择健脾食物。

3、食疗脾是身体内脏的后天之本,脾的功效可以说是相当的多的,但是如果脾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护脾胃,可以多食用健脾食物,如茯苓、山药、薏米、红薯、山药等。

食疗是比较有效的,可以选择食用健脾养胃、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莲子、大枣等。

食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脾不能乱吃,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食疗。

4、保温杯泡茶人体的体温在37度左右,而脾的功能是正常运化的,如果脾出现了问题,人体内的热量会过多,从而导致人体出现口渴、咽干、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温杯泡茶,可以选择饮用健脾的茶饮,如枸杞茶、菊花茶。

5、补脾益气脾脏的作用非常的大,尤其是脾脏功能出现衰退的时候,就会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保护脾胃时,要注意补脾益气,可以多吃健脾的补脾益气的食物。

比如大枣、山药、扁豆、薏米、大豆等食物。

食疗是非常有效的,可以选择健脾益气、补脾益这样给宝宝补脾胃的方法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仅让妈妈的胃口大开,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厌食,厌食的表现。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补脾手法图解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小儿脾胃娇弱,外感或内伤都容易使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泄泻,消瘦等病症,还易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通过中医推拿法可有效保护小儿脾胃,下面就来看看小儿推拿补脾手法。

揉脐(神阙)
定位:肚脐。

推拿手法:用食指端或掌根置脐部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之,称揉脐;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摩或以掌心摩均称摩神阙,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次,摩五分钟。

功效:揉脐,摩脐能健脾和胃,温阳散寒,补益气血。

多用于腹痛,腹胀,吐泻,食积,便秘,肠鸣。

揉按中脘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推拿手法:用手掌按揉中脘100-20次,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

功效: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病患。

摩腹
定位:腹部。

推拿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为推阴阳。

用掌或四肢摩,称摩腹。

功效: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消化不良有缓解作用。

揉按脾俞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脾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揉脾俞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消水湿。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小儿推拿积食调理案例

小儿推拿积食调理案例

小儿推拿积食调理案例小儿推拿积食调理案例:1. 案例一:小明,男,3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干燥。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揉腹、拍背等手法,促进小明的消化功能,改善腹胀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

2. 案例二:小红,女,4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困难。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揉腹、按摩腹部穴位等手法,刺激小红的消化系统,缓解腹痛症状,顺利排便。

3. 案例三:小亮,男,2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稀烂。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拍背、捏脊等手法,调整小亮的消化功能,改善腹泻症状,恢复正常的大便。

4. 案例四:小芳,女,5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干燥。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揉腹、拍背等手法,刺激小芳的消化系统,改善腹胀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

5. 案例五:小强,男,3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困难。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揉腹、按摩腹部穴位等手法,促进小强的消化功能,缓解腹痛症状,顺利排便。

6. 案例六:小丽,女,2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稀烂。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拍背、捏脊等手法,调整小丽的消化系统,改善腹泻症状,恢复正常的大便。

7. 案例七:小健,男,4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干燥。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揉腹、拍背等手法,促进小健的消化功能,改善腹胀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

8. 案例八:小欣,女,5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困难。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揉腹、按摩腹部穴位等手法,刺激小欣的消化系统,缓解腹痛症状,顺利排便。

9. 案例九:小晶,女,3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稀烂。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拍背、捏脊等手法,调整小晶的消化系统,改善腹泻症状,恢复正常的大便。

10. 案例十:小良,男,2岁,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干燥。

经推拿调理后,采用推腹、揉腹、拍背等手法,促进小良的消化功能,改善腹胀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6、12月龄——按摩腹部和捏脊
1.摩腹
⑴位置:腹部(图1)。

⑵操作: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⑴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图2)。

⑵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二
18、24月龄——按揉迎香、足三里穴
1.按揉足三里
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⑵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2.按揉迎香穴
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⑵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三
30、36月龄——按揉四神聪穴
⑴位置: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

⑵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一)
· · ·
· · ·




厌饮小、厌调小、手食食儿小食脾儿小

食调食儿

疗脾疗食

方胃概疗
儿胃推儿 推常拿推 方用概拿
目 录

述学
穴述学



1、小儿推拿概述
萌芽: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 ”、《金匮要略》“膏摩法” 奠基:晋唐宋元时期 形成:明清时期——《小儿按摩经》等三部小儿推拿学专著 发展:近代现代——多个小儿推拿流派
推拿部位:上肢习惯推一侧(左侧),其他部位推双侧。 结束注意保暖,忌食生冷。
推拿顺序:头面 上肢 胸腹 腰背下肢 主穴 配穴(或先推配穴后主穴) 轻柔手法(推、揉) 强刺激手法(掐、拿)
左侧
清天河水
小儿推拿的介质
种类 滑石粉 爽身粉 葱、姜汁
薄荷水 凉水
作用 润滑皮肤 润滑皮肤,吸水 温热散寒
清利头目,润滑 清凉肌肤,退热
脾经
板门
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际处)。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推100-500次,多清胃经。
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手法: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揉之,揉100—300次。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气、疳积等。
内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所作圆周。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推拿特点: 肌肤柔弱,手法轻柔深透,适达病所而止。
小儿推拿对象:6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疗效更明显。
小儿推拿禁忌:皮肤有破损或皮肤病患处、急性传染病、出 血倾向的疾病、疑有关节骨折、严重脏器疾病。
揉法:带动皮下组织,环旋运动。指揉、掌根揉、鱼际揉 (不需介质,100-300次)
按法:垂直向下用力。指按、掌按
摩法:皮肤表面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不带皮下组织, 力轻柔。
直推 摩法
分推 指揉法
常用儿推手法
掐法:指甲切掐穴位,垂直用力切。强刺 激手法可最 后做。
捏法(捏脊):拇指与食中二指指面相对用力,夹住患 儿皮肤,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移动。
补法:轻手法(力度小)、频率慢、向心方向直推、次数多且时间长而轻柔 泻法:重手法(力度大)、频率快、离心方向直推、次数少且时间短而较重 平补平泻法:来回推或清后加补(虚实不明显或保健时用)
清补脾
2、调脾胃常用穴
脾经、胃经、板门、内八卦、外劳宫、四横纹、天河水、 三关、六腑、腹、中脘、脊、足三里、涌泉
运法: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的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力度比摩法、推法轻,速度慢。60-120次/分。
捣法: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有节奏的 叩击。5-20次左右。
掐法 运法
捏法 捣法
儿推穴位特性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穴位形状:点状、线状、面状
穴位补泻:清(泻)法、补法、平补平泻法
推三关
清天河水
腹定位:腹部。 分推腹阴阳:用双拇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100-200 次。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消腹胀、呕吐、积滞) 摩腹:逆摩腹为补,健脾止泻(主治脾虚腹泻)。
顺摩腹为泻,消食、通便(主治积滞、便秘、腹胀) 小儿保健三法:摩腹、捏脊、足三里。
中脘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揉中脘、摩中脘、推中脘。健脾和胃,消食止呕。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吐)
分腹阴阳
摩腹
揉中脘
足三里定位: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 按揉足三里20-100次,健脾和胃,强壮身体。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无力病症。(脾虚厌食、腹痛腹泻、呕吐等) 增强体质保健:揉足三里、艾灸足三里。
揉足三里
3、小儿厌食儿推方
厌食是指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 病因:喂养不当有关。(高蛋白高糖饮食、饭前吃零食、不定时吃饭、情绪)
表现:食欲减退、不欲食、进食少且时间长、拒食,精神状态均较正常。 病程长者: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多见于1-6岁儿童。
小儿推拿适应症 未病欲病期保健与预防:调体质、健脾、保肺、益智、护 眼、安神
既病期调理治疗:常见病症
病后期调养防复发:支气管炎、肺炎、肠炎恢复期调养、 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推拿时间:过饱、过饥推拿影响疗效,宜饭后1小时进行。 助眠手法可睡前推。一次一般20分钟左右,每日1次,高 热性疾病可2-3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顺运内八卦(行气化痰、消食。主治腹胀呕吐,纳呆;咳嗽痰喘、胸闷)
逆运内八卦(降气效好,主治气逆之咳喘、呕吐)
四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四缝穴) 掐四横纹、推四横纹、揉四横纹,主治疳积、腹胀、消化不良等。(开胃)
小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四小横纹,主治脾胃热结、口唇破烂、腹胀等,肺部干性啰音有一定疗效。
五经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从大拇指至小指分别为脾、肝、
心、肺、肾经。推100-500次。 五经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心经
(脾虚、气血不足:消瘦、消化不良、纳差) 肝经
肺经
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湿热证、食积:腹胀痛、口臭、苔厚腻、热泻)
肾经
清补脾:消食,增食欲 (胃胀、纳差、呕吐)
外劳宫定位: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温阳散寒,兼发汗解表要法。(外感风寒、鼻塞流涕、寒性腹痛腹泻、遗尿)
三关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 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 主治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一切虚寒证:食欲不振、面黄、 肢冷、疳积)
清天河水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从腕部推向肘。 清心火除烦、清湿热。(热性病症,五心烦热、唇舌生疮、夜啼等及外感风热)
适应证
夏季,各种病症 夏季,各种病症 冬春季,小儿虚寒症:虚
寒性腹泻 小儿外感热证
外感热证
芝麻油/茶籽油 加强手法透热效果
常用于刮痧疗法
蛋清
清凉去热,祛积消食 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
万花油
活血通络止痛
各种软组织损伤
常用儿推手法
推法:皮肤表面推动,不带皮下组织,单方向的直线或环 旋移动。直推、旋推、分推、合推(需要介质,随蘸随推, 100-300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