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治医师肾内科学复习指导: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合集下载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的结构和功能(各种转运体的分布)不同,小管液的成分也不同,肾小管各段的物质转运方式、转运量和转运机制亦不相同。

以下讨论几种重要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哺乳动物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率不同,其机制也不一样。

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3~5g,表明滤过的Na+中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小管液中约65%~70%的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约12%的Na+和Cl-和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是Na+、Cl-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图8-8);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H+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耦联。

由于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作用,造成细胞内低Na+,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由顶端膜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H+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小管液中的Na+则顺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内。

小管液中的Na+还可由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与葡萄糖、氨基酸共同转运,在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顶端膜进入细胞的同时,也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内的Na+,再经基底侧膜中的钠泵被泵出细胞,进入组织间液。

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则以经载体易化扩散的方式通过基底侧膜离开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液,使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升高,水便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液。

由于上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故细胞间液的静水压升高,可促使Na+和水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肾小管是肾脏中的一个重要结构,承担着重吸收和分泌物质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的机制以及其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排泄废物物质中的作用。

一、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管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由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和分泌两种功能,通过调节尿液的成分来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1. 重吸收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指的是将滤过液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回体内,并将其返回到血液中。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水和有益物质的流失。

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中。

近曲小管主要负责重吸收尿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后进入近曲小管,通过细胞内的转运蛋白将其重新吸收回血液中。

远曲小管主要负责重吸收尿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物质。

这些物质在近曲小管中的滤过率较低,需要通过肾小管细胞内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进行重吸收作用。

2. 分泌功能肾小管的分泌功能指的是将体内过多的废物物质和药物等有害物质从血液分泌到尿液中,以加速其排泄。

肾小管的分泌主要发生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

远曲小管分泌的物质主要包括酸性物质和尿素。

酸性物质是体内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进入远曲小管细胞内,然后分泌到尿液中。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其分泌过程受到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集合管是肾小管中最后一段,也参与了分泌废物物质的作用。

集合管中的分泌物质主要是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通过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将其分泌到尿液中。

二、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的调节机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控制,以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排泄废物物质。

1. 肾小管自主调节肾小管细胞具有自主调节功能,通过细胞内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对重吸收和分泌物质进行调节。

例如,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由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介导,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SGLT的活性增加,从而增加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整体认知.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整体认知.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整体认知血浆在肾小球处发生超滤,是生成尿液的第一步。

超滤液还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过程,才能形成最终的尿液。

肾小囊腔的原尿,经肾小管流向集合管,称小管液。

重吸收(reabsorp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重新转运回血液。

分泌(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管壁上皮细胞能选择性重吸收小管液中的水分和各种物质与分泌后成为终尿,最后排出体外。

据测定牛两侧肾脏每天产生的原尿在1400L以上,而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只有6〜12L,终尿量通常仅占原尿量的不到1%。

其中水分99%被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全部被重吸收,Na+、Cl-、尿素大部分被重吸收,而肌酐则完全不被重吸收。

肾小管各段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的物质是不同的。

如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能吸收原尿中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小分子蛋白质、钾和磷等,大部分水、钠、氯等物质也被重吸收。

原尿的成分除了不含血浆蛋白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使原尿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入血,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随终尿排出,终尿的量与成分和原尿大不相同。

表1 肾脏对正常血浆成分的滤过量、重吸收量与排泄量单位:g/24h 物质滤过量重吸收量排泄量物质滤过量重吸收量排泄量Na+540 537 3.3 葡萄糖140 140 0 Cl-630 625 5.3 尿素53 28 2.4 HCO3-300 300 0.3 肌酐 1.4 0 >1.4 K+28 24 3.9近端小管上皮形成皱褶,增大吸收面积,是滤过液中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中67%Na+、Cl-、K+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有85% HCO3-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质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H+在此段被分泌入小管液中。

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泌功能

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泌功能

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泌功能
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泌功能是什么?为了帮助各位考生了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下:
肾小管的重吸收
1.近曲小管:物质重吸收最重要/主要的部位。

●原尿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蛋白等几乎全部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原尿中的水、Na+、K+、Cl-、HCO3-、磷酸盐等也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不经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肌酐。

肾糖阈:近曲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时,尿中出现葡萄糖。

2.髓袢:具有“逆流倍增”的功能,在尿液浓缩、稀释等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重吸收水、氯化钠。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主要功能为参与机体的体液酸碱调节,在抗利尿激素ADH和醛固酮的调节下,继续重吸收部分水和Na+。

肾小管的分泌或排泌功能
分泌或排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其产生的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比较一下正常血浆成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小球的滤过量和在尿中的排泄量,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肾小管有两个重要功能:
①将肾小管内的溶质和水向其周围组织间液-血液中转运,称重吸收。

②从肾小管周围的血液-组织间液向肾小管内转运溶质和水,称分泌。

两者方向相反,但机制相似。

通过肾小管转运物质的方式,有顺浓度差和电位差的被动转运及逆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主动转运两种。

前者不需要代谢供能,如尿素、水、HCO3-等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后者需要代谢供能,如葡萄糖、氨基酸、Na+等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此外,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入胞作用,将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或将血液中异物排出到肾小管内,也是一种主动转运。

人肾24小时内的滤过量、重吸收量和排泄量
肾小管各段的转运能力是不同的。

在任何情况下,近曲小管都是等渗性重吸收,吸收量大(占滤液的60~70%),重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抗坏血酸等)在这里全部被重吸收,无机离子也主要在此被重吸收。

髓襻细段的转运能力小,主要是被动转运,但其升支粗段的细胞结构与近曲小管相似,富有线粒体,有旺盛的主动转运。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在某些激素作用下,通过对水和Na+的重吸收,以及K+、H+和NH3的分泌,最后决定了尿的量和成分。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总结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总结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总结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很多,包括激素、药物、酸碱平衡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素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激素在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1. 抗利尿激素(包括ADH和ANP)的作用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ADH主要作用于集合管,通过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从尿液中被重吸收到体内。

AN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它抑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2. 醛固酮是一种重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增加钠的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

醛固酮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细胞内的钠和钾的转运蛋白来实现的。

二、药物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许多药物也可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对尿液的成分起到调节作用。

1. 利尿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增加尿液排出量。

常见的利尿剂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等。

2. 抗生素也可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改变尿液的成分。

例如,某些抗生素可以抑制集合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量,从而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三、酸碱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影响酸碱平衡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也有一定影响。

1. 酸中毒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氢离子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减少氢离子的排泄,维持酸碱平衡。

2. 碱中毒则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氢离子的重吸收减少,增加氢离子的排泄,从而调节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的改变还会影响尿液中其他离子的重吸收和分泌,进一步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总结起来,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激素、药物、酸碱平衡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尿液的成分和体液的电解质平衡,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如高尿酸血症、水肿等,可以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ppt课件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ppt课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约300 mg/100ml
同向运转体的结合位点达饱和时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男性:375 mg/min 女性:300 mg/min
5.钙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 近曲小管 65%-67% 溶剂拖曳(80%)以细胞旁途径:
跨细胞途径(20%) 顶膜:顺电化学梯度(浓度梯度和电梯度) 基底侧膜:钙泵和钠钙交换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
1. Na+、Cl–、H2O的重吸收
Na+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重吸收65%-67%
髓袢:20%
远曲小管、集合管:12%
(1)近曲小管前半段:
Na+的重吸收机制: Na+泵作用
Na+和葡萄糖、AA同向转运 H+ - Na+逆向交换
水被动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以跨细胞转运为主的主动重吸收
(2)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主动分泌 H+(质子泵) 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转运
泌H+的理意义: 1. 排酸保碱 2. 酸化尿液 3. 促进泌NH3
2.K+的分泌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K+的分泌与Na+的主动重吸 收有密切关系,是顺电化学梯度 的被动过程。
K+分泌特点:
① 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 Na+-H+ ↑, Na+-K+↓→泌K+↓→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 Na+-K+ ↑, Na+-H+↓→泌H+↓→酸中毒 ②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受醛固酮调节, K+浓度和小管液流速影响。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 , 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 低血钾症的发生。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之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已达极限。 ④ 人体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称为葡萄
糖的吸收极限量。 ⑤ 肾糖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 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NaCl:主动重吸收 水:渗透性被动重吸收 K+:近端小管重吸收,远端小管分泌 葡萄糖:仅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重吸收 氢离子:分泌 氨:分泌
N皮a+质重吸肾收单,位C和l-重近吸髓收肾单位
近端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跨细胞途径 ,
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 细胞旁路途径,1/3;Cl- 被动重吸收(主要)
肾外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原因:髓袢升支粗段钠氯钾同向转运体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造成
肾内髓质部高深梯度形成
① 尿素及其再循环 ② NaCl的扩散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2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掌握: ❖ ❖ ❖ ❖
了解: ❖ 尿浓缩与尿稀释 HCO3-的重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肾小球每日滤过的原尿可达180L,其中电解质成分与血浆基本相似。

但正常人每日排出的尿量仅1500ml左右,原尿中99%以上的水和很多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

近端肾小管主要承担滤液的重吸收功能,滤过的葡萄糖、氨基酸100%被重吸收,通过Na+-K+ATP酶,Na+在近端肾小管中主动重吸收,主要的阴离子碳酸氢根(HCO3-)和Cl-随Na+一起转运。

HCO3-重吸收还继发于H+的分泌。

这样90%的HCO3-、70%的水和NaCl 被重吸收。

髓袢薄支在逆流倍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髓质问质的高张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薄升支对Na+和Cl-非常容易透过而不透过水,小管腔中NaCl浓度降低,即滤过液被稀释,越靠近皮质浅部其浓度越低。

从上升支转运出去的NaCl在相邻肾间质中,可以把下降支的水析出,而薄降支上皮对水易透过,对Na+和C1-低透过,于是下降支管腔中渗透浓度升高,当下降支内的液体再次到达上升支时,NaCl再次被转运出去,结果除继续稀释管腔液外,还使同一平面肾间质NaCl梯度更高,这样反复循环,相同间质渗透梯度朝髓质深部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个从浅部到深部递次增大的渗透梯度。

加之,直小血管排列呈发夹样,与髓袢平行走向,因此也有逆流交换,使髓质已形成的渗透梯度不致因为水的重吸收而明显改变。

髓质间质渗透梯度的存在是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起抗利尿作用的条件之一。

远端肾小管,特别是连接小管是调节尿液最终成分的主要场所。

连接小管上有AVP的V2受体及加压素调节的水通道水孔蛋白表达。

集合管管腔膜在AVP作用时通透性明显增高,但AVP 仅能促使皮质部小管透过水而不透过尿素,这样,尿素得以浓缩;而在髓质部集合管,AVP 既可使水又可使尿素通透,在间质高渗透梯度的吸引下,大量水被重吸收,高浓度的尿素则进入间质,而后进入髓袢下降支,再逐段循行至集合管,此即尿素再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