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的热力学基础
制冷与低温工程

第一章制冷的热力学基础1、分析高低温热源温度变化对逆向卡诺循环制冷系数的影响。
答:制冷系数与低温热源的温度成正比,与高低温热源的温差成反比。
当高低温热源的温度一定时,制冷系数为定值。
制冷系数与制冷剂的性质无关。
2、比较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的异同。
答:制冷系数与热力完善度的异同:1.两者同为衡量制冷循环经济性的指标;2.两者定义不同。
制冷系数为制冷循环总的制冷量与所消耗的总功之比。
热力完善度为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逆向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
3.两者的作用不同。
制冷系数只能用于衡量两个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制冷循环的经济性,热力完善度可用于衡量两个工作于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制冷循环的经济性。
4.两者的数值不同。
制冷系数一般大于1,热力完善度恒小于1。
第二章制冷剂、载冷剂及润滑油1、为下列制冷剂命名:(1)CCI2F2:R12 (2)CO2 :R744 (3)C2H6 :R170 (4)NH3 :R717 (5)CBrF3:R13 (6)CHCIF2 :R22 (7)CH4 :R50 (8)C2H4:R150 (9)H2O :R718 (10)C3H6 R270 2、对制冷剂的要求有哪几方面?答:1、热力学性质方面(1)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要有合适的压力和压力比。
即:PO>1at,PK不要过大。
(2)q0和qv要大。
(3)w和wv(单位容积功)小,循环效率高。
(4)t排不要太高,以免润滑油粘度降低、结焦及制冷剂分解。
2、迁移性质方面(1)粘度及密度要小,可使流动阻力减小,制冷剂流量减小。
(2)热导率3、物理化学性质方面(1)无毒,不燃烧,不爆炸,使用安全。
(2)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经得起蒸发和冷凝的循环变化,不变质,不与油发生反应,不腐蚀,高温下不分解。
(3)对大气环境无破坏作用,即不破坏臭氧层,无温室效应。
4、其它原料来源充足,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便宜。
要大,可提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减小换热面积。
制冷与空调技术基础知识..

先以水蒸气的形成过程为例解释几个概念。图1–3所示的开口容器中装有 25℃的水,水面上有一个能上下自由移动,却又起密封作用的活塞,活塞的重 量略去不计,即水面有一个大气压的作用。若将水加热到饱和温度100℃时,这 时称为饱和水。25℃的水显然比100℃的饱和温度低,这种比饱和温度低的水称 为过冷水。饱和温度与过冷温度之差为过冷度。其中过冷水的过冷度为 100℃﹣25℃=75℃。若将饱和水继续加热,水温将保持100℃不变,而水不断 汽化为水蒸气。这时容器中是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混合物,称为湿蒸汽。再继 续加热时,水全部汽化为蒸汽而温度保持100℃不变,此时的蒸汽称为干蒸汽。 若再继续加热,干蒸汽继续加热升温,温度超过饱和温度100℃,此时的蒸汽称 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的温度与饱和温度之差称为过热度。
2. 工质 在热力工程中,把可以实现能量转换和物态改变的物质称为工质。在制冷技 术中工质又称为制冷剂或制冷工质,例如家用冰箱、空调器过去常用的制冷剂氟 利昂12、氟利昂22等。
3. 介质 在制冷技术中,凡可用来转移热量和冷量的物质,称为介质。一般常用的介质 是水和空气。
1.1.12 热传递与热平衡
对流传热是基本的传热方式。热对流的传热流量由对流速度、传热面积及对流的 物质决定。热对流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Φ aAt (W)
式(1–6)
式中:α —— 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Δt —— 流体与壁面间的温度差,单位为K ; A —— 换热面积,单位为m2。
1 称为传热热阻,单位为m2·K/W ,与导热热阻相对应。
1.1.7 压力和真空度
1. 压力 工程上常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作用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法定单位是Pa(帕)。 2. 绝对压力和表压力 测量气体压力时,由于测量压力的基准不同,因此压力有绝对压力和表压力 两种表示方法。绝对压力是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绝对值,而表压力是指 压力表上的读数。
项目一 制冷技术的基础知识

(2) 冷凝 1)物质的集态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冷凝,又称 为液化。冷凝过程会放出热量。 2) 气体液化的条件 是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 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压力。电冰箱制冷系统是采 用压缩机和毛细管来提高冷凝压力的。
2.湿蒸气 (1)湿蒸气 饱和蒸气与饱和液体的混合物,称为湿蒸气。制冷剂在蒸发器和 冷凝器中,进行的气液集态转变过程中,饱和液体与饱和蒸气是 同时存在的。 (2)干蒸气:完全不含饱和液体的饱和蒸气称为干蒸气。 (3)干度:湿蒸气中饱和蒸气的含量,用湿蒸气的干度X表示。 用mv和mw分别代表湿蒸气中所含饱和蒸气与饱和液体的质量, 则湿蒸气的干度值
五、 气液集态变化
1. 物质的状态 在自然中,物质的状态通常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的条件下, 这3种物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此转化过程叫做相变。物质从固态 变成液态叫融解(熔解),融解过程要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液态变 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升华过程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会放出 热量。 (1)汽化。物质的集态从液态转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过程要吸 收热量;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1)蒸发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可以在任何温度 和压强下进行。 2)沸腾 是在一定压力下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 剧烈进行的汽化现象。
项目一
制冷技术的基础知识
项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正确认识和应用热力学基本概念。 2. 掌握物质的集态变化,了解湿蒸气、干蒸气、干度、过热蒸气、
过冷液体。 3.掌握热、显热和潜热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制冷
上的应用。了解焓和熵、制冷量、名义制冷量和能效比的概念。 4.掌握液体汽化法制冷常用制冷的种类、性质和要求,了解制冷剂
制冷与空调作业

制冷与空调作业第一章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热力学基础知识,热传递基础知识和制冷原理教学方法:多媒体配合多种教学手法教学步骤:第一节热力学基础1 基本概念温度与温标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或者说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
表示温度的标度成为温标,常用的有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
K1 .2 热能、热量、功与功率(1)热能是能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分子运动的动能。
可以随物质运动由这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2)热量是物质热能转移时的度量,表示某种物体吸热或放热多少的物理量。
焦耳卡(3)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所移动距离的乘积。
J KJ (4)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W KW压力是工程设计和操作调整的基本参数,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控制参数。
工程上一般指物理学中的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垂直作用力。
气体压力是分子频繁碰撞物体表面的结果。
与气体密度和撞击力有关,即与气体的比体积和温度有关。
单位帕兆帕千帕物理大气压工程大气压毫米汞柱等(1)表压力压力表指示的压力。
实际上表示的是压力的差值。
(2)绝对压力器壁表面所受到的真实压力。
为表压力与当地大气压之和。
(3)真空度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的差值。
1.4比容与密度(1)比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有的容积。
V =V/G(2)密度单位容积的物质所占有的质量称密度。
比热容、显热和潜热(1)比热容用来衡量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2)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它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
温度计测量。
(3)潜热若单位质量的物体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其形态发生变化,而温度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无法用温度计测量出来。
沸腾、蒸发、冷凝和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1)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过程。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外露表面的汽化过程。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十二章制冷循环

由于吸收式制冷循环使用低品位热能 ,因此特别适合于使用余热或废热等 低品位热源的场合。
Part
05
热电制冷循环
热电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
热电制冷循环基于塞贝克效应或皮尔 兹效应,通过热电转换材料将热能转 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将多个制冷设备集成在一个模块中,实现 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提高系统效率和可 靠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十 二章制冷循环
• 制冷循环概述 • 制冷剂的特性 • 压缩制冷循环 • 吸收式制冷循环 • 热电制冷循环 • 制冷循环的节能与环保
目录
Part
01
制冷循环概述
制冷循环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制冷循环是指通过一系列热力学过程,将热量从低温处转移到高温处,从而实现制冷效 果的系统。
目的
制冷循环的主要目的是在需要冷却的物体或环境中,创造一个低温环境,以维持其所需 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参数,实现节能运行。
制冷循环的环保要求
01
02
03
0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采用高效制冷技术和环保 制冷剂,减少制冷循环中温室
气体的排放。
防止臭氧层破坏
选择不含有CFCs(氯氟烃) 的制冷剂,以保护臭氧层。
控制污染物排放
确保制冷循环产生的废水、废 气和固体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
和处置。
资源回收利用
对制冷设备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压力升高,温度也随之升高,然后进入冷凝器,在冷凝 器中放热给冷却水,自身温度降低并液化。
制冷技术手册

目录前言第一章制冷技术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1)第一节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3)第三节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6)第四节气液集态变化及蒸气的热力性质 (8)第二章空调器制冷原理 (12)第一节制冷剂、载冷剂与冷冻油 (12)第二节蒸气压缩式制冷 (18)第三节影响致冷系数的主要因素 (21)第四节制冷设备 (23)第五节空调器的性能 (37)第三章房间空调器的结构 (41)第一节空调器的型号 (41)第二节空调器系统的组成 (42)第三节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 (52)第四节分体式空调器的结构 (54)第四章空调器的电气控制 (58)第一节电工学基础知识 (58)第二节空调器基本控制电路原理 (62)第三节空调器电路举例与分析 (71)第五章房间空调器的维修 (75)第一节一般故障检测方法、使用故障与安装故障 (75)第二节制冷系统故障的维修 (79)第三节电控系统故障的维修 (85)第四节空调器常见故障与原因分析 (91)1第一章制冷技术热力学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上所谓的制冷,就是使某一系统(即空间或物体)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环境介质是指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制冷与空调设备以流体(气体与液体的总称)作为载能物质,实现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主要为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或热能的转移。
本章介绍流体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规律和热量的传递规律,这些知识是空调技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工质在制冷系统中,一会儿从气体变为液体,一会儿又从液体变为气体,制冷剂的这种物态变化以及温度的升降、压力的变化、吸热与放热等现象,是具有一定的热力学内在关系的。
现在介绍一些参数、术语和基本概念,为掌握热力学基础知识作准备。
1.温度:是用来度量物体冷、热程度的参数。
温度的指示单位有三种:摄氏温度(℃)华氏温度(°F) 绝对温度(K)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5/9(°F –32) °F=9/5℃+32 K=℃+273.15 2.干球温度:用一般温度计所测得的空气温度,它是该空气的真正温度.3.湿球温度:湿球温度计感温球部位包着潮湿棉纱,用这种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时,由于棉纱中的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空气的热量,当空气传递给水的热量恰好等于水表面蒸发所需热量时所测得的温度称为湿球温度。
1.2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

热力学相关的能量的总和. 热力学相关的能量的总和.
真空
真空
p1 V1
p2 V2
绝热系A
绝热系A
上面图示中的闭口绝热系A 上面图示中的闭口绝热系A中的黄色方块是一团 气体,它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2 气体,它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2,很显然,按照理 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分析,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 功,我们会得到u 功,我们会得到u1<u2的结论,但是根据能量守恒 定律,工质与外界无能量交换,因此工质的能量 总和应当不变,再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得到 u1+p1V1=u2+p2V2 即H1=H2的结论.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其实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 领域中的应用,由于热力学领域总是把某一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强调的是系统和外部环境的 总的能量守恒. 在对单一热力系统进行分析的时候,系统本身能 量变化 ,系统与外界的功交换 量变化E,系统与外界的功交换W,系统与外 界的热交换 界的热交换Q,还有涉及物质进出系统带来和带 出的能量 出的能量e之间满足下列关系:
(五)热力过程
热力过程: 热力过程: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外一个状态 的时候经历的所有的中间状态的集合称为热力过 程,简称过程.如果系统经历一系列过程最终又 回到初始状态,则说这些过程构成一个热力循环 回到初始状态,则说这些过程构成一个热力循环. 热力循环. 准静态过程:在一个热力过程中,初始状态和最 准静态过程:在一个热力过程中,初始状态和最 终状态都是平衡态,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 说明了原有平衡被打破,然后经历一些列变化最 说明了原有平衡被打破,然后经历一些列变化最 后形成了新的平衡.这个变化不会是一瞬间完成 后形成了新的平衡.这个变化不会是一瞬间完成 的,因此意味着在这两个状态之间,系统经历了 一些列连续的,依次相差为无穷小的平衡状态, 一些列连续的,依次相差为无穷小的平衡状态, 这个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例如系统原来的状态 用参数表示为(A,B,C,D,E,F),最终状态表示为 用参数表示为(A,B,C,D,E,F),最终状态表示为 (A',B',C',D',E',F'),如果该过程是准静态过程, ,B',C',D',E',F' 那么6 那么6个参数的变化全部是连续的,如果表示在状 态参数坐标图上,有关6 态参数坐标图上,有关6个参数的曲线全部应当是 连续的.
空调用制冷技术-第一章_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

理论循环的假设
(3)离开蒸发器和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为 蒸发压力下的饱和蒸气, 蒸发压力下的饱和蒸气,离开冷凝器和进入膨 胀阀的液体为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液体 (4)制冷剂在管道内流动时,没有流动阻力损失, 制冷剂在管道内流动时,没有流动阻力损失, 忽略动能变化,除了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管子外, 忽略动能变化,除了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管子外, 制冷剂与管外介质之间没有热交换 (5)制冷剂在流过节流装置时,流速变化很小, 制冷剂在流过节流装置时,流速变化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忽略不计,且与外界环境没有热交换
空调领域的制冷技术原理
制冷技术:
普通制冷:高于- 普通制冷:高于-120℃ ℃ 深度制冷:-120℃~20K 低温和超低温:20K以下
食品冷藏和空调用制冷技术属于普冷范围 液体气化制冷法
蒸气压缩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
制冷技术的应用
空气调节 食品的冷藏链 机械、电子工业 医疗卫生事业 土木工程 体育事业 日常生活
N.L.Sadi.Carnot 1796-1832
萨迪.卡诺
1812年进巴黎查理曼大帝公立中学学习,不久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工 艺学院,从师于S.-D.泊松、J.L.盖-吕萨克、A.-M.安培和D.F.J.阿喇 戈等人。1814年进工兵学校。1816年任少尉军官。1819年在巴黎任职 于总参谋部,次年请长假回家,编入预备役,继续从事他所酷爱的自 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大概从1820年开始,他潜心于蒸汽机的研究。 1820 1824年,卡诺发表了名著《谈谈火的动力和能发动这种动力的机器》 1824 (Reflexions sur la puissance motrice du feu etsar les machines propres a developper cette puissance),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 他逝世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827年,卡诺又被总参谋部召回服役, 并将他以上尉身份派往现役部队任军事工程师。在里昂等地经过短期 工作后,1828年卡诺永远辞去了在军队中的职务,回到巴黎继续研究 蒸汽机的理论。1830年卡诺因父亲的关系被推选为贵族院议员,但他 断然拒绝了这个职务,因为他是一个共和主义者,认为职位的世袭不 符合共和主义的思想。1832年因染霍乱病于 8月24日逝世,年仅36岁。 由于害怕传染,他的随身物件,包括他的著作、手稿,均被焚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制冷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在制冷循环中,工质不断地进行着热力状态变化。
描述工质所处热力状态的物理量称为工质的热力状态参数,简称状态参数。
一定的状态,其状态参数有确定的数值。
工质状态变化时,初、终状态参数之间的差值,仅与初、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过程无关。
制冷技术中常见的状态参数有:温度、压力、比容、内能、焓与熵等。
这些参数对于进行制冷循环的分析和热力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温度温度是描述热力系统冷热状态的物理量,是标志物体冷热程度的参数。
物体的温度可采用测温仪表来测定。
为了使温度的测量准确一致,就要有一个衡量温度的标尺,简称温标,工程上常用的温标有:二、摄氏温标又叫国际百度温标,常用符号t表示,单位为℃。
2.绝对温标常用符号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代号为K)。
绝对温标与摄氏温标仅是起点不同而已(t=0℃时,T=273.16K),它们每度的温度间隔确是一致的。
在工程上其关系可表示为:T=273+t(K)二、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垂直作用力,常用符号P表示。
压力可用压力表来测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实际应用时也可用兆帕斯卡(MPa)或巴(bar)表示,1MPa=106Pa而1bar=105 Pa。
压力的标记有绝对压力、表压力和真空度三种情况。
绝对压力是指容器中气体的实际压力,用符号P表示;表压力(PB)是指压力表(或真空表)所指示的压力;而当气体的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力(B)还低时,容器内的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力低的数值,称为真空度(PK)。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P=PB表压力+B大气压力或 P=B大气压力-PK真空度,作为工质的状态参数应该是绝对压力,而不是表压力或真空度。
三、比容比容是指单位质量工质所占有的容积,用符号υ表示。
比容是说明工质分子之间密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比容的倒数为工质的密度,即单位容积工质所具有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
比容和密度之间互为倒数关系。
四、内能内能是工质内部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位能的总和,用符号u表示。
分子动能包括分子的直线运动动能、旋转运动动能和分子内部振动能三项,其大小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而分子位能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亦即与工质的比容有关。
既然气体的内动能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内位能决定于气体的比容,所以气体的内能是其温度和比容的函数。
也就是说内能是一个状态参数。
五、焓焓是一个复合的热力状态参数,表征系统中所有的总能量,它是内能与压力之和。
对1kg工质而言,可表示为:h=u+Pυ(kJ/kg)或(kcal/kg)式中h—焓或称比焓(kJ/kg或kcal/kg)υ—比容(m3/kg)u—内能(kJ/kg或kcal/kg)p—绝对压力(N/m2或[wqp1] [wqp2] Pa)在工程单位制中,压力单位常用工程气压、物理大气压和毫米水柱等单位。
由于内能和压力位能都是温度的参数,所以焓也是状态参数。
确切地说,焓是一定质量的流体,从某一初始状态变为任一热力状态所加入的总热量。
六、熵熵是一个导出的热力状态参数,熵的中文意义是热量被温度除所得的商,熵的外文原名意义是“转变”,指热量可以转变为功的程度,它表征工质状态变化时,与外界热交换的程度。
熵是通过其他可以直接测量的数量间接计算出来的。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热量传递和热、功转换时,热力学第一定律只能说明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不能揭示热功转换的条件和方向性。
对于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进行的方向、条件和限度则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来揭示的,它指出:“热量能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这正象石头或水不可能自发的从低处向高处运动一样。
但这并不是说石头和水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由低处移向高处,只要外界给它们足够大的作用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石头或水就能由低处移向高处,这个外界作用力称为补偿。
同样,不能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说法理解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是只要有一个补偿过程,热量就能自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制冷装置就是以消耗一定的外间功作为补偿过程而实现人工制冷的。
二、循环与理想制冷循环1、正循环及热效率膨胀--压缩循环按瞬时针方向进行的,称为正循环。
在P—υ图上,正循环的膨胀线1—2—3位于压缩线3—4—1之上。
正循环的单位质量净功w0 为正值,若设高温热源加给工质的热量为q1,工质放给低温热源的热量为q2,则:(一)循环热变功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工质的膨胀。
为了持续不断地将热转换为功,工程上是通过热机来实现的。
但工质在热机汽缸中仅仅完成一个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满足要求的。
为了能重复地进行膨胀,工质在每次膨胀之后必须进行压缩,以便使其回到初态。
我们把工质从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状态变化又回到初态的封闭过程,称为“循环”。
循环按其进行方向不同又可分为正循环和逆循环。
如下图所示:评价正循环的好坏,通常用循环热效率ηt来衡量,循环热效率是指工质在整个热力循环中,对外界所作的净功w0 与循环中外界所加给工质的热量q1的比值。
即:2.逆循环及性能系数膨胀--压缩循环按逆时针方向进行的,称为逆循环。
如图2-1所示。
逆循环的压缩线3—2—1位于膨胀线1—4—3 之上。
其循环的净功为负值。
若用q1表示工质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量,用q2表示工质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则有:w0=q1-q2 或 q1=q2+w0上式说明,外界对工质作功,且热量的传递方向也全部改变。
也就是说,逆循环的效果是消耗外界的功,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如逆循环的目的是从低温物体中吸收热量,则称为制冷循环。
如逆循环的目的是给高温物体供热,则称为热泵循环。
逆循环的好坏通常用性能系数ε来衡量。
对于制冷机来说,是指从冷源吸收的热量q2与消耗的循环净功w0的比值ε1称为制冷系数。
对于热泵来说,是指供给热源的热量q1与消耗的循环净功w0的比值ε2称为供热系数。
从上述分析可见,伴随着低温热源把一部分热量q2传送到高温热源中去的同时, 循环的净功w0也将转变为热量并流向高温热源,这就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所必需的补偿条件。
没有这个补偿条件,热量是不可能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的。
(二)理想制冷循环理想制冷循环可通过逆卡诺循环来说明。
逆卡诺循环如图2-2所示,它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
假设低温热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为T0,高温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为Tk, 则工质的温度在吸热过程中为T0,在放热过程中为Tk, 就是说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工质与冷源及高温热源之间没有温差,即传热是在等温下进行的,压缩和膨胀过程是在没有任何损失情况下进行的。
其循环过程为:首先工质在T0下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吸取热量q0,并进行等温膨胀4-1,然后通过绝热压缩1-2,使其温度由T0升高至环境介质的温度Tk, 再在Tk下进行等温压缩2-3,并向环境介质(即高温热源)放出热量qk, 最后再进行绝热膨胀3-4,使其温度由Tk 降至T0即使工质回到初始状态4,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由上式可见,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质的性质无关,只取决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T0和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Tk;降低Tk,提高T0,均可提高制冷系数。
此外,由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可以证明:“在给定的冷源和热源温度范围内工作的逆循环,以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为最高”。
任何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都小于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
总上所述,理想制冷循环应为逆卡诺循环。
而实际上逆卡诺循环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可以用作评价实际制冷循环完善程度的指标。
通常将工作于相同温度间的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ε与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εk之比,称为该制冷机循环的热力完善度,用符号η表示。
即:η=ε/εk热力完善度是用来表示制冷机循环接近逆卡诺循环循环的程度。
它也是制冷循环的一个技术经济指标,但它与制冷系数的意义不同,对于工作温度不同的制冷机循环无法按其制冷系数的大小来比较循环的经济性好坏,而只能根据循环的热力完善度的大小来判断。
一、制冷剂的相态变化众所周知,物质有三种状态,就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通常我们把固态的物体叫固体,液态的物体叫液体,气态的物体叫气体。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转化过程分别称为:1.汽化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其中,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过程叫蒸发,在液体内部产生气泡的剧烈汽化过程叫沸腾。
在一定压力下,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而沸腾只有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才开始进行。
当汽液两相共存并且保持平衡状态时称为饱和状态。
此时的蒸汽和液体分别叫做饱和蒸汽和饱和液体,处于饱和状态的压力与温度称为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
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总是相互对应的,即一定的饱和压力对应着一定的饱和温度,反之亦然。
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饱和温度愈高,饱和压力也愈高。
反之,饱和压力愈高,饱和温度也愈高。
这是饱和状态的一个重要特点。
2.冷凝物质从汽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冷凝或叫做液化。
汽体的液化温度与压力有关,增大压力,可使汽体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
液化的基本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增加压力。
3.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4.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例如空气中的水蒸汽在膨胀阀上结霜时发生的过程。
二、制冷剂的压—焓图及热力性质表制冷剂的热力状态可以用其热力性质表来说明(常用制冷剂的饱和热力性质表见附表),也可以用压—焓图来表示。
压—焓图(lgP—h图)是一种以绝对压力的对数值lgP为纵坐标,焓值为横坐标的热工图表。
采用对数值lgP(而不采用P)为纵坐标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图的尺寸,提高低压区域的精确度,但在使用时仍然直接从图上读出P的数值即可。
1. 压—焓图(lgP—h图)的结构压—焓图中有两条比较粗的曲线,左边一条为饱和液体线(干度χ=0),右边一条为干饱和蒸汽线(干度χ=1),两线交于一点K,且将图分成了三个区域。
其中K称为临界①等压线P:水平细直线。
②等焓线h:竖直细直线。
③等温线t:点划线,其在过冷液体区为竖直线,在湿蒸汽区为水平线,在过热蒸汽区为稍微向右下方弯曲的曲线。
④等熵线S:为从左到右稍向上弯曲的实线。
点,饱和液体线左侧为过冷液体区,干饱和蒸汽线右侧为过热蒸汽区,两线之间为湿蒸汽区。
⑤等比容线υ:在湿蒸汽区和过热蒸汽图2—3 压—焓图区中,为从左到右稍向上弯曲的虚线,但比等熵线平坦,液体区无等比容线,因为不同压力下的液体容积变化不大。
⑥等干度线χ:只存在于湿蒸汽区和过热蒸汽区域内,走向与饱含液体线或干饱和蒸汽线基本一致。
压—焓图上每一点都代表制冷剂的某一状态,在温度、压力、比容、焓、熵、干度六个状态参数中,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在图中确定其状态点,从而查出其它几个状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