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博采众家之 长,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 邕、曹喜、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 增损古法,遂臻于神妙。
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 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 右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 发端也。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 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 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 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 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 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总之,《兰亭序》全 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 书之造诣。唐代被太宗巧取豪夺,随葬于昭陵,今人看 到的为唐人冯承素摹本,即神龙本。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修习 的楷书有哪几种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 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 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与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言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逾久 而逾可爱也。 ——欧阳修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 ,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 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 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 推崇世无间言。

行书艺术瑰宝--以“天下三大行书”为例

行书艺术瑰宝--以“天下三大行书”为例

一、引言翻开中国书法历史的长卷,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法大家。

他们投入毕生心力,痴心钻研,通过反复实践开创了丰富又独特的书法风格,表现了各个时期的精神艺术,透过书法传递、交流思想情感。

其中,行书艺术的三大高峰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奉为三大行书佳作,流传千古,成为历代书法家们临摹的范本。

三大行书创作于不同时期,在艺术创作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二、三大行书的共性(一)所书为己作《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朋友们的推举下怀着兴奋的心情亲自为兰亭修禊集会撰写的序,记述他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一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的祭文草稿,此稿情感真挚、简洁凝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亲自撰诗并书,虽然这首诗不是苏轼的上乘之作,但诗中充满着惆怅悲凉的孤独之感,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其他诗所不可比拟的。

纵观三帖,三大行书所书写的都是作者自己即兴创作的文学作品,更能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作者心境的起伏会自然地流露于笔端,点画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虚实的变化无不反映着作者的情绪变化。

三大行书以书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书我合一,是书者心灵的表白与呐喊。

(二)不刻意创作苏轼曾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意思是创作时不刻意、不造作、不有意求工,反而能够出现更加理想的效果。

此乃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今天看到三大行书最伟大的地方。

三人的书法技艺毋庸置疑,但三大行书的产生都不是在一个刻意写书法作品的状态下成文的。

王羲之和友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首次兰亭雅集,微醺之中,感受到人生的洒脱境界,挥笔写下著名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篇任何人无法复制的作品,包括颜真卿自己。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时有涂抹,不顾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法家情绪起伏,纯粹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此稿也是一幅不遵循书法章法、在特殊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却成为了杰出的书法名作。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尚法尚意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

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尚法尚意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

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

颜真卿是学习书圣并加以创新以另外的书法形象与羲之并驾齐驱的书法中坚人物,“唐尚法”的代表;苏轼则是一位全能冠军,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中流砥柱,“宋尚意”的代表人物。

在此我们还是不分作品的含量,因为这三篇作品无论从文学性,还是书法的艺术性上都是我们顶礼膜拜的,我们还是抱着虔诚之心,学习再学习。

吸收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层面,我相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

一、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此帖是王羲之于兰亭集会时亲笔所书,行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10余里,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1岁,还在会稽当官。

《兰亭序》笔法上中锋提按,线条如行云流水,通篇以“意”流转。

墨法上浓、淡、干、湿层次分明。

结体上极其变化,有的象楷书,有的象草书,有的行楷结合,有的行草结合,通篇婀娜多姿,平衡中藏着险峻,灵秀中透出精神。

章法上参差错落,笔画映带左右,不离其中,是一首跳荡着的诗的旋律。

更可称奇的是,通篇上下,重复20多次的“之”,字字不同,并且姿势各异,真是鬼斧神工。

三百多字当中凡有相同的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因字异,因文异。

可以说,后来的行书的所有规则,美学原理,均能从中找到痕迹,从中去感悟真谛,不愧为金字塔的塔尖。

天下第一行书的成功,使我们不禁想到,艺术作品的创作状态。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产生一篇伟大的艺术作品需要有以下状态,其一、神怡务闲。

其二、感惠徇知。

其三、时和气润。

其四、纸墨相发。

其五:偶然欲书。

其中的“神怡务闲”与蔡邕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中山兔毫在这里指的是上好的书写工具)只有如上的“五合交臻”才会出现佳如此神品。

这五合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充分说明了书法家行笔用墨只有在达情的达臻后才会达到大美。

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王羲之写《兰亭序》“岂惟驻想流波,驰神,方思藻绘之文”。

其实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表达“岂知情动之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

这表明王羲之的艺术创作,不管是这篇散文,或者是这一书法作品,艺术家在创作时,只有心悟手从“风骚之意”,才能得乎“天地之心”,并最终表现出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等具有心理转换性质的美的书法形态。

所以说,天下第一行书所构建的美学思想,和技法内涵,我们要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去品读,它的存在与人的情感、意志、精神需求共存,无非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书圣——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天下人所知,永远地被写于中华文化的大辞典。

犹如金子,熠熠发光。

二、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唐唐代,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知名的书家,还有数目更多的民间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手写经卷,很有法度和特点。

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入唐,书法艺术经历了由隶到楷的发展,经历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又经过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逐步产生了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颜真卿。

其实颜鲁公,最为书道中人认可的,乃是他的行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篇悼文,用来祭奠死魂灵的作品。

因为是祭奠的对象是他的侄子,并且是直接书写,就是一篇草稿,所以人称《祭侄稿》。

在此我们可能会心生怀疑,怎么这样一篇草稿却获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呢?无非是一篇草稿啊!公元755年,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北方多数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惟独颜真卿的平原郡得守。

当时,颜真卿的兄弟杲卿任常山太守,与颜真卿一样忠心卫国,固守城池。

杲卿的儿子季明则在杲卿和颜真卿之间联络,充当联络员的角色。

安禄山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失守,杲卿被俘虏。

当叛军的兵器加在季明的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服,叛军就砍下了季明的头颅,季明当时正值英年,大义凛然,临危不惧。

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另外一个侄子泉明到河北、洛阳寻找杲卿一家流落人员,结果携带杲卿的尸骨,杲卿失一脚,其子季明仅得到一个头颅,运回长安厚葬。

颜真卿观此惨状,抚今追昔,悲痛欲绝。

三月,在回蒲州的时候,用血泪写下了这这篇不朽之作《祭侄稿》,当时颜真卿50岁。

此帖作为一篇祭文草稿,不作修饰,无拘无束,全凭感情所驱使,形成了心灵合奏曲。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颜真卿悲痛欲绝的心情,看着爱侄的头颅,一种对叛军的刻骨仇恨,一种对家人的疼爱与惋惜,多种情感在心中交织碰撞,火花四溅。

想说说不出,想哭哭不出来,只有通过这笔墨形式加以抒发出来。

书法的魅力就在这里,只通过一杆竹笔,饱蘸墨水,通过笔毛与宣纸的摩擦,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

从中直接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

中国书法更是借助文学内容和汉字的形体变化的高度统一,加以艺术化的组合,从而达到与书法家真实心灵的写照。

颜真卿当时悲愤交加,临文嗟悼,感情纵横千里,一发难收。

他一味沉浸在这种悲愤激越的情绪之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字型的组合,也无心蘸墨,而是纵情豪放,任情恣性。

出现了颓笔,飞白满纸,气势开张,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跳跃感。

接下来我们具体对照墨迹,详细比较一下,因为前面部分叙述基本情况,就是上文所叙写的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

因此书法的形式比较平正,尤其是开头几个字,悲愤压抑笔端,行笔缓慢,字写得比较规矩,比如乾元元年等字,随着感情的起伏,行笔速度的加快,字的牵丝出现了,逐渐打破了矜持与规矩,到了后半部分,高潮迭起,忽大忽小,时而快时而慢,甚至不满意的干脆圈去一行,半行,回望全纸,涂改多处,悲愤之情达到高潮。

甚至到了最后几个字似乎无心书写,哀痛欲绝,信笔书写。

《祭侄稿》千百年来能够震撼观赏者的心,就是在于颜真卿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世人难以摹写的书法天然美。

作品的线条遒劲而温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最难能可贵。

这一书法技巧中最难的技巧被颜真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只有这件作品最为遒劲,温润。

在此,我们不妨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来形容。

因此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把《祭侄稿》誉“天下第二行书”。

从性情的角度来理解,《祭侄稿》这是无法之法,直接抒写性灵,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如果比较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兰亭序》,比王羲之抒发的更加强烈。

相比照而言,《兰亭序》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但是作为学习的范本比之于《祭侄稿》更容易上手。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为中肯的评价。

三、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宋如果说唐代用隶书与建立丰碑的唐楷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到皇帝与大小臣、僚,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都把书法作为一项普通的爱好艺术,染墨挥笔成了是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更适应怡情养情、随意挥洒的行书便有了相应的地位,宋代行书十分昌盛,代表人物是蔡邕、苏轼、黄庭坚、米芾,世称“宋四家,”而苏轼则当排在首位。

他是继颜真卿之后,行书变法的第二代成功者。

他的《黄州寒食诗》为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三大行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

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

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

通观全贴,有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小及大的字体,有由细变精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愈愈洒脱,笔墨与心境相随起伏,如滔滔江河之泻,渲泄于纸卷之上,确是东坡兴到之笔致,当为“苏书第一”,明张亚在《清河书画舫》称此贴为“当属最胜”,想必是捕捉到了此贴所包孕的感情色彩,更有的是以此为坡公之《兰亭》,予以极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