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赏析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赏析

行书优秀书法作品赏析在优秀的行书的艺术世界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样的美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行书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行书与书法中的地位自魏晋以来,行书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载体。
正因为行书没有成为官方文字,所以发挥起来相当随意,书写相当自由,抒情达意,形式多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工具。
行书从此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相当崇高,凡是著名书家无一不擅行书。
这有以下原因:第一,行书的崛起带动了对楷书、草书甚至隶书、篆书的学习。
第二,行书在落款中地位独特,可以落一切字体的款,使用广泛。
第三,行书最能表现书家的生命节奏,疾徐适中,表现中和之美。
第四,行书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与趣味性,可以满足欣赏者的各种需要。
所以,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后来居上,魏晋之后历代不衰,名家辈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楷、草、篆、隶诸体。
而一个优秀的书家必须学会行书。
魏晋行书的出现,虽然有字体演变的客观规律,但也和玄学思想的抬头有相当关联。
《宣和书谱》载行书第一人王衍:善谈名理,得庄老旨趣。
其书法则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
这种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能得到众多士人的青睐,确实能更好地表达他们那雅远清旷的胸怀。
不凝滞于物,不为物累,不拘于俗学而能风气自高,以做一个超然的达士为最终目的。
这种从容不迫、节奏适中的书体,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出书家的超脱气质和人格魅力。
如谢安的风流蕴藉,王徽之的傲达凌物等,都是人书合一,见书迹如见其心画也。
楷书过于严谨,可得法度但少意趣;草书多变化而规矩难寻。
而行书最能弥补这两项不足,综合而成其美。
甚至还可以杂糅多体,如郑燮的六分半书,杂糅了篆隶楷草甚至画法,熔于一炉,多见奇趣。
张怀瑾对二王的行书作了比较,认为杂糅的王献之行书超过了单一的王羲之行书: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辞。
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道健,过于家尊。
三大行书赏析

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博采众家之 长,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 邕、曹喜、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 增损古法,遂臻于神妙。
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 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 右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 发端也。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 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 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 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 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 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总之,《兰亭序》全 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 书之造诣。唐代被太宗巧取豪夺,随葬于昭陵,今人看 到的为唐人冯承素摹本,即神龙本。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修习 的楷书有哪几种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 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 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与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言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逾久 而逾可爱也。 ——欧阳修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 ,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 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 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 推崇世无间言。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对其多方面的赏析:一、文字内容与情感表达文章开头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人物,语言简洁明了。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短几句话,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基本信息。
接着,作者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描绘了当时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文字清新自然,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在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起初,众人在聚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享受着聚会的欢乐,体现出一种愉悦的心境。
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作者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情感逐渐变得深沉。
最后,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的变化自然而真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书法风格与技法1.笔法精妙:多以尖锋入纸,这种写法让字充满活力感,且能顺势引入下一笔,使前后笔画紧密相连。
例如字的起笔处,尖锋的运用使得笔画起始处形态各异,增加了字的灵动性。
笔画变化丰富:线条粗细、轻重、缓急的变化恰到好处。
在一些笔画较多的字中,如“群”“激”等,粗笔画显得厚重有力,细笔画则轻盈细腻,相互映衬,增强了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书写速度上,有的笔画书写较快,如一些连带的笔画,给人以流畅之感,而有的笔画则书写较慢,显得沉稳凝重。
2.字体结构独特:《兰亭序》中每个字的形态都独具特色,不拘泥于固定的写法。
比如“之”字,在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但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相同,或舒展、或紧凑、或端正、或倾斜,体现了王羲之对字体结构的高超驾驭能力。
3.重心稳定:尽管字体形态变化多端,但每个字的重心都保持得非常稳定,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即使是一些笔画较为复杂、结构较为特殊的字,如“羲”“鹅”等,也能通过笔画的巧妙安排,使字的重心稳固,不显得歪斜或失衡。
刘禹锡陋室铭行书书法作品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行书书法作品赏析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陋室铭一直以来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陋室铭用行书书法刻写,书法极具韵律,给人一种恢宏高远之感。
下面我来对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赏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其书法的韵律和内涵的深度而闻名。
陋室铭主要描述了刘禹锡所住的简陋房屋,但他却通过对陋室的赞美来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品开篇就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形容自己住的小屋,意味着高低贵贱不在于相貌的美丽与否,而在于有无令人仰望的品德与修养。
刘禹锡认为一个人的境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与品德,这正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所倡导的。
在行书的笔画中,刘禹锡的每个字都显得有力而稳定。
字体的衬线清晰可见,横竖撇捺之间错落有致,并且整体呈现出一种流畅的节奏感。
刘禹锡的字迹有着很好的“金之流动之势”(吴昌硕《书法入门》)。
在行书的结构上,刘禹锡的字体不拖泥带水,线条简洁有力。
从整体结构看,字的形状饱满而平衡,结构完整且协调。
横幅的布局也相当合理,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很好地体现了朴素、平易的风格。
同时,刘禹锡在运用书法艺术上也独具一格,比如字的比例、粗细与间距的调整等都非常巧妙。
这种简洁而又富有艺术感的行书风格为陋室铭增添了一分独特的魅力。
陋室铭的字体的书法手法不拘一格,采用适度的行简笔画,使整篇作品更具有活力。
刘禹锡以行书统领全篇,各字大小相宜,间不过大,浑厚饱满、磅礴有力。
特别是刘禹锡在描写形象描绘语言上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富有表情力。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行书风格而广受赞誉。
其行书书法质朴、雄健而富有韵律感,给人一种恢弘的气势。
通过对陋室的赞美,刘禹锡寄托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崇高品德的追求。
刘禹锡的陋室铭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传递了内在的思想情感。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之美学赏析——分析天下三大行书的气韵神采摘要: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关键词:尚韵尚法尚意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一、二、三是如何而来的,这些都是书法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凭空捏造的。
一方面是按时间的划分,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的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盛唐的作品;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时代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书法地位上,王羲之是“书圣”,“晋尚韵”的代表人物。
高中美术第8课行书知识与赏析

宋代 苏东坡 《黄州寒食诗帖 》
作业:欣赏《黄州寒食诗帖》,写100字观后感!
高中美术第8课行书知识 与赏析
2020/9/25
行书知识与赏析
一、什么是行书
• 行书又称“行狎书”, 是介于楷书、草书之 间的一种字体,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 较楷书生动简便。既有草书的流畅便捷, 且不像草书放纵难认,行笔不滞,如行云 流水,故名行书。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如 行,草如奔”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可以说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兰亭序 东晋 王羲之
点画:用笔或藏或露,点画精劲。注重提按顿挫,同 一点画,写法多样。
结体:同一字形,绝不重复,字形时正时侧,错落有 致。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前呼后应。
章法:疏密有致,前松后紧具有手稿的自然随意。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 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 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 ,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 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赵孟頫 《洛神赋》《定武兰亭十三跋》 《韦苏州诗帖》等
文徽明 《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董其昌 《琵琶行》《古诗十九首》等
洛神赋(局部)赵孟頫
清代早期
强调在行书里柔和篆书、隶书、北碑的东西。
傅 山 《丹风阁记》《集古梅花诗》等 王 铎 《行书诗册》《秋兴诗》
《拟山园帖》等
拟山园诗 王铎
三、行书的基本特征
苏 轼 《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
黄庭坚 《松风阁诗》《华严疏》 《伏波神祠卷》等
米 芾 《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 蔡 襄 《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
短歌行行书法赏析

短歌行行书法赏析短歌行行书法赏析欣赏:短歌行行书法赏析1短歌行行书法赏析2短歌行行书法赏析3短歌行行书法赏析4短歌行行书法赏析5行书的创作问题:1、开始练习行书前人提出不宜太大,大了不易掌握,以七八分见方的字为宜有一定道理。
为了练习悬臂,也无妨选一些大一点的,又易于物色到的碑帖去临习。
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黄山谷的松风阁诗等。
主张初学行书先走一个路子,若是你能悬腕了,可以继续写苏《洞庭》、《天际》等,然后涉猎百家,因为用笔是相通的。
临写行书虽然比楷书来的自由,但也不能写得太快,否则会形成信笔涂鸦,不但得不到碑帖形质,更谈不上得到碑帖的精神。
凡临一种帖,其过程都要先求形似,然后到神似。
临习行书帖,比临楷书还要难一些,不但要像楷书那样学它的笔划、字体、结构,而且要加学笔划与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白和呼应关系。
2、写行书不能理解为信笔,亦有其规矩。
例如在偏旁、部首、字头、字低、字框、整体结构都有着一定的规律。
彳、亻、氵等,简单说来,行书只是楷书的稍许简化,笔划相连点划呼应强,大小悬殊,错落有致而已。
只要注意学习,掌握写法规律,进步会很快的。
写行书以云书纸、玉扣、毛边纸、连史纸为宜。
因为这种纸发涩,有一定渗水性,可以增强腕力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物色不到这种纸,吸水的新闻纸或粗糙的一点的草纸也很好。
印刷过的报纸也能练习,如果开始写不直,下面可以放着带格子的纸。
3、写行书,视其字的大小,宜用大楷中楷羊毫(锋长一点更好)或兼毫,这种兼毫要羊毫成分多,紫毫成分少,如三紫七羊,二紫八羊为佳。
但要看临什么帖,如果你临王羲之的《圣教序》、文徵明的《滕王阁序》、褚遂良书《枯树赋》、欧阳询《张翰帖》、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米南宫的《游虎丘》等碑用中性笔为宜。
用中性笔或偏硬一些的为好,比如大白云、小书画笔、脱颖小狼毫等。
你写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用软性的羊毫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元代:崇尚“二王”,力追晋唐
代表人及作品:赵孟頫 《赤壁赋》、《定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帖》
5.明代:行书成就最高,名家辈出
代表人及作品:文征明:《腾王阁序》、《行草书词翰册》、《咏花杂 诗》……. 董其昌:《琵琶行》、《古诗十九首》、《李太白诗》、《书杜甫 诗醉歌行》……
《 快 雪 时 晴 贴 》 王 羲 之
清丽流变
洒脱自然
-----行书赏析
制作人:赵庆华 2009年09月20日
赵孟頫
《 三门记》
《丧乱帖》王羲之
一、行书的产生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文字也不断地 演变、革新、发展 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如殷商卜 辞、两周的金文、战国的大篆、秦代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相 继产生。 汉隶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隶书的产生不但为楷书、 行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了草书(章草)的先声。
代表:傅山:《丹风阁记》、《集古梅花诗》 王铎:《淳化阁帖》、《行书诗册》、《秋兴诗》、《拟山园帖》….
清后期: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
特点:学贴的时候学碑,碑意融入行草之中,别开生面。
四、作品赏析
1.《兰亭序》:王羲之 (东晋)——“天下第一行书”
纸本行书,28行,324字
《丧乱帖》:毛致爽劲,字态清新,神采潇洒 2.《二十九日贴》:王献之(东晋) 楷、行、草三书体穿插运用 3.《祭侄文稿》:颜真卿(唐)——“天下第二行书” 麻纸本,行草墨迹,纵28厘米,横73厘米,25行234字
4.《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宋)——“苏书第一” 诗、情、书融为一体 5.《蜀素帖》米芾(宋)——宋代书法“尚意”的代表 6.董其昌行书卷(明)—为他人撰写墓志铭 7.王铎行书条幅(明)—用笔淋漓尽致、夸张字形、新奇豪放 8.何绍基行书中堂(清)—奇崛苍老
五、行书的笔画特点:解散楷法
省变笔画 笔意萦带 字势连绵
六、行书的布局方法:错落大小、调整轻重、上下贯通、力求和谐 七、总结对比:
《黄州寒食诗卷》苏轼
《 蜀 素 帖 》 米 芾
基 行 书 中 堂
《 伯 远 帖 》 王 珣
谢谢观赏!
再见!
《 鸭 头 丸 贴 》 王 献 之
《 中 秋 贴 》 王 献 之
《 告 伯 父 稿 》 颜 真 卿
《松风阁》黄庭坚
《赤壁赋》赵孟頫
《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王羲之)
《 丧 乱 帖 》 王 羲 之
《祭侄稿帖》颜真卿
《 李 太 白 诗 》 董 其 昌
《滕王阁序》文征明
6.清代:帖学之外,碑学兴起
三、行书的发展
1.成熟于东晋——辉煌的高峰
特点:在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妍美流便的行书,影响深远。 技巧变化丰富,运用灵活,潇洒妍美,生动飞扬。 代表人:“二王”:王羲之 和 王献之父子。 代表作品:《兰亭序》 《快血时晴贴》 《丧乱帖》(王羲之) 《鸭头丸贴》 《中秋帖》 《二十九日贴》(王献之)
2.唐代——不断发展、创新
特点:唐楷高度普及,将唐楷技法原则灵活运用并充分自然流露,推动行书的 延续、创新。 代表人及作品:颜真卿 《祭侄文稿》 《争座位搞》 《告伯父稿》 李 邕 碑刻:《云麾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
3.宋代——又一个高峰期
特点:技巧娴熟,气韵流畅,个性面目明显。 代表人及作品:“四大家” 苏轼:《黄州寒诗帖》、《洞庭春色图》、《前赤壁赋》 黄庭坚:《松风阁》、《花严疏》、《伏波神祠》 米芾:《召溪诗卷》、《蜀素帖》、《虹县诗》、《研山 铭》 蔡襄:《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尺牍书礼》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楷书之工稳和草书之率意,具有使用 价值和审美价值。
◆技法上:比楷书稍显放纵随意,书写时更强调运笔的流畅和点画之 间的连带;
◆结字时:根据字的笔画多少、结构形状,呈现大小、长扁、聚散、 正欹的姿态变化; ◆章法上:讲究行气的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快慢节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