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检测.

合集下载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遴选方法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遴选方法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遴选方法研究进展易人行; 戚进【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9(047)017【总页数】4页(P24-26,39)【关键词】活性成分遴选; 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作者】易人行; 戚进【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5.7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与发现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之一,也是新药开发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由于传统的遴选方法多耗时耗力,具有较为明显的额弊端,不再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寻找新的遴选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

为了解决这些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新型的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检测与发现。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已经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和在未来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应用潜力新技术,并进行了综述。

希望为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检测与发现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生物亲和色谱生物色谱是利用固定化技术将一定的生物活性物质(酶,载体蛋白等)或仿生材料(脂质体等)等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二氧化硅、硅胶等)上,作为色谱固定相使用,上样后进行洗脱和分离[1]。

生物色谱同时具备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的双重特点,可以在筛选生物活性成分的同时实现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识别。

这减少了复杂体系中非活性成分的干扰[2]。

根据所用的色谱固定相,生物色谱主要细分为分子生物色谱法,细胞(膜)色谱法,仿生生物膜色谱法。

1.1 分子膜色谱分子膜色谱的固定相通常由活性生物大分子,如酶,受体,抗体,传递蛋白和DNA组成[3]。

上样后,提取物中的不同的成分可以在固定相内以不同的结合强度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利用不同极性的流动相洗脱,进一步对这些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遴选。

并且还可以确定活性化合物和靶标之间的结合变量(例如血浆蛋白结合率、配体-受体亲和力等)或者鉴定新的活性化合物及其靶标,并且更好理解靶标与化合物之间的作用机制[4]。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如Su 等[5]使用二氧化硅键合特定的DNA片段,用其作为固定相来筛选黄连和掌叶大黄中药提取物中的与该段DNA相互作用的有效成分。

药物化学中的天然产物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天然产物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天然产物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化学性质、药理作用和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学科。

而中药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则是药物化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由于天然产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活性强等特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药物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意义1.挖掘药物潜力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天然来源的具有防治效果的结构新颖、活性高、作用机制独特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化学领域中研究的应用很广,能挖掘到药物的潜力、发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化合物。

2.促进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提升对药物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可以使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不同的药物成分能够对不同病理过程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同时,对药物成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提高药物在体内的降解率,从而增强药效的持久性和耐受性,减轻患者的副作用。

3.有助于药物开发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为下一代药物和治疗方法开发打下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现有的药物只能治疗少数疾病,许多疾病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时,利用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药物研发,开发治疗失常的化合物,可以有效地突破药物研发困境,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1.现代化学拆分法通过将中药进行现代化学技术分离,可以根据成分部分获得中药的活性成分,从而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基于这种方法,开发了许多针对疑难杂症的药物,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癌症的治疗药物。

2.组合法以单一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综合不同中药成分,通过协同作用构建更加符合需要的药物成分。

利用这种方法开发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和肿瘤药物已有了很多的贡献。

3.生化测试法生化测试法是一种通过制定特定化合物实验,来研究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的方法。

通过分析化合物与不同分类的酶联系的定量数据,可以揭示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4.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范围包括了现代药理学和中医思想。

现代药理学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支持。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天然产物是从自然材料中提取出的化学物质,它们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也包括土壤、海洋和空气等环境中。

天然产物因其高度复杂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常被应用于药物、化妆品、食品、植物保护剂等领域。

在这些应用之前,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并分离提纯其生物活性成分是很必要的。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种类繁多,它们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进行鉴定和测定。

其中,实验室中常用的生物测定方法包括荧光定量法、细胞毒性测定、酵母菌发酵法、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等。

其他如酶活性测定、抗氧化活性测定等方法也被广泛使用。

荧光定量法是一种快速且灵敏的方法,在药物筛选和生物检测中十分常见。

该方法基于荧光分子在能量激发后发射荧光的原理,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来评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在细胞毒性测定中,化合物的毒性可以通过评估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来鉴定。

酵母菌发酵法则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并推断化合物对微生物消耗率的减少来评估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方法。

此外,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也是常见的用于评估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实验方法之一。

细胞增殖分析通过计算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来鉴定。

而凋亡分析则是通过测定细胞凋亡的比例和机制来评估其生物活性。

除了实验室中的测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也非常关键。

这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以获得高纯度的化合物,并确定其结构和生物活性。

在分离和纯化的过程中,常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

其中,色谱技术是最基本的纯化方法之一,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和纯化,例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荷质比、分子离子量等来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当天然产物中的化合物被分离并纯化后,质谱技术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和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于天然产物的结构测定,它能够通过测量不同核的共振影响强度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总之,天然产物因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多样性而被广泛研究。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验证研究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验证研究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验证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天然产物,其中不乏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然而,天然产物种类繁多,其化学成分复杂,因此如何从中分离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是现代药物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生物活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1. 分离策略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色谱技术、液液分配和萃取技术等。

以色谱技术为例,硅胶柱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色谱柱。

硅胶柱分离原理是通过化合物在分配相(溶媒加活性态固体)和固定相(硅胶)之间的分配行为达到分离目的。

硅胶柱可以分为正相硅胶柱和反相硅胶柱。

正相硅胶柱适用于亲极性物质的分离,而反相硅胶柱适用于疏水性物质的分离。

萃取技术是将天然产物中的有机物成分和无机离子分离出来的过程,其原理是通过将目标化合物从一种溶剂中转移至另一种溶剂中以实现分离。

常用的萃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等。

2. 活性评价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需要经过生物活性评价,以确定其药用价值。

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评价是通过将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来评估化合物的毒性。

细胞毒性评价有助于确定化合物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2)抗氧化活性氧化反应在生命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然而,氧化过度会引起自由基的过度产生,导致细胞衰老、疾病的发生等。

因此,评价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是很有必要的。

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包括DPPH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清除法等。

(3)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活性评价是对化合物的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评价。

常用的活性评价方法包括MTT法、SRB法等。

(4)抗菌活性天然产物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物质,因此评价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也十分重要。

抗菌活性评价方法包括稀释法、培养皿扩散法等。

3. 例子以黑发石斛为例,黑发石斛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合成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合成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合成天然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所产生的分子。

这些天然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被广泛用于医药、农业和化学等领域。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合成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开发新药、改良农作物、推动化学合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是指对天然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这项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生物筛选通过生物筛选,可以初步评估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

生物筛选主要通过将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与特定的生物目标进行反应,如细菌、病毒、癌细胞等,观察其是否对目标生物产生生物学效应。

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后,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2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是指通过对一系列同类结构的天然产物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揭示其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天然产物的活性部位和结构要素,指导后续的合成优化和药物设计。

1.3 机制研究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机制研究是指对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揭示其生物学效应的发挥途径和分子靶点。

这种研究可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进行。

2. 天然产物的合成天然产物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方法,从简单的起始原料合成目标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或半合成过程。

2.1 全合成全合成是指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合物出发,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逐步构建目标天然产物的结构骨架,最终合成出完整的分子。

全合成通常需要解决反应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合成步骤的优化等问题。

2.2 半合成半合成是指以天然产物为起始物质,通过合成化学的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改良。

半合成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结构改良,提高天然产物的药物活性或稳定性,或者引入新的化学团,赋予其新的功能。

3. 天然产物的应用前景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合成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新药开发许多现代药物都源自于天然产物,如青霉素、紫杉醇等。

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

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

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有机体中提取的可以治疗、预防或缓解疾病的生物化合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相比传统的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具有副作用小、生态环保、疗效稳定等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相对较少且分布较广,因此需要经过筛选和鉴定才能提取并应用。

本文将从筛选和鉴定两个方面对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进行探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辨识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

一、筛选活性成分的方法1.生物筛选法生物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体中的酶、菌或细胞等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检测药物对目标疾病的功效,但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和试验,而且潜在的不可预测性较高。

2.化学筛选法化学筛选法是指通过分离纯化药物化合物并检测其对特定酶或蛋白质的抑制、激活作用以评价其活性。

这种方法优点在于可以对药物化合物进行高精度、高信度检测,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化合物分离和检测。

3.组织培养筛选法组织培养筛选法是指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大量的植物或生物样本中筛选出活性成分。

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分离纯化化合物的时间和成本,但是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对于大分子复合物的筛选效果未必良好。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鉴定活性成分的方法1. 质谱鉴定法质谱鉴定法是指通过质谱仪来检测药物化合物的分子质量、结构等信息,进而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鉴定,优点在于灵敏度高、精度高,对于已知和未知化合物的鉴定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2. 色谱鉴定法色谱鉴定法是指通过色谱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药物化合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分子复合物的检测和鉴定,如蛋白质、多肽等,优点在于选择性好、分离度高、操作简单。

3. 核磁共振鉴定法核磁共振鉴定法是指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药物化合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分子复合物、未知结构的化合物等,但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并且不能检测特定光学异构体。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及应用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及应用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及应用
一、筛选方法
1、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是用来检
测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测量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强弱。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天然产物中的抗氧化剂将DPPH自由基进行清除,从而检测天然产物的抗氧化
活性。

2、FRAP试验:FRAP试验也是一种检测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常用方法,它可以测量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强弱。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天然产物中的抗氧化剂将Fe3+还原为Fe2+,从
而检测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3、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也是一种
检测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常用方法,它可以测量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强弱。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天然产物中的抗氧化剂将ABTS自由基进行清除,从而检测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二、应用
1、食品抗氧化剂: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可以用来制备食品
抗氧化剂,以延缓食品的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医药抗氧化剂: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可以用来制备医药
抗氧化剂,以防止药物氧化变质,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3、保健品抗氧化剂:天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可以用来制备保
健品抗氧化剂,以防止保健品氧化变质,延长保健品的保质期。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健康和美丽越来越重视,因此,在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或使用天然产物的产品,以获得更好的保健和美容效果。

这一趋势的推动,也加速了关于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

什么是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是指天然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所含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基本物质,如黑枸杞中所含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橄榄油中的多酚等。

这些生物活性成分,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提取和加工,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并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提升身心素质。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取天然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天然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以确定具体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人员也使用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等方法,探究其对人体肥胖、肿瘤、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健康保护手段。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在食品行业中,天然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并可以减轻或预防某些疾病。

例如,蓝莓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视力,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在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天然产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起到滋补、美容、延缓衰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保健品和化妆品中。

例如,雪莲花中的多种芳香物质,可以帮助缓解情绪、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并被应用于多种保健品和化妆品中。

总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开发更多的健康保护产品,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和美丽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羽迪2012332870002 12生物制药(1)茶叶中茶多酚的粗提取与含量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熟悉茶多酚的元素组成、结构构成、理化性质。

2、掌握溶剂萃取法粗提取茶多酚的原理与操作。

3、掌握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4、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和应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目前国内外茶多酚粗品的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波浸提方法、微波浸提法等等。

在这些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中,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针对性和使用范围,使用时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

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及实验要求,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法对干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粗提取,即利用茶多酚易溶于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的原理进行液-液萃取。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有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和酒石酸铁比色法,由于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操作比较复杂,且靠肉眼观察颜色判断终点,如果样品溶液颜色较深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

本实验将应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酒石酸铁能与茶多酚生成紫褐色络合物,络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

因此可以用比色方法测定。

该法可避免高锰酸钾滴定法所产生的人为视觉误差。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干燥箱、电子天平、pH计、真空泵、纱布、漏斗、旋转蒸发仪、250ml 容量瓶、50ml 容量瓶、分液漏斗实验材料:干茶叶(市售散装茶即可)实验试剂:硫酸亚铁(FeSO4·7H2O) ,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 ,乙酸乙酯。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溶液的配制酒石酸亚铁溶液制备:称取0.25 g (准确至0.0001)硫酸亚铁,1.25 g酒石酸钾钠(准确至0.0001),用水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低温保存,有效期10天)。

2、干茶叶的预处理将干茶叶洗净、晾干,烘干,最后粉碎。

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

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用剪刀代替粉碎机将干茶叶剪碎,并且用研钵研细,干茶叶量为50. 00g。

3、茶多酚的粗提取与定性检测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30. 00g,加入250mL 90℃接近沸水中搅拌浸提、过滤,先后用25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两次。

合并两次有机相。

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溶剂得黄色粉末状茶多酚。

从外观上看,为黄色粉末状。

物理性能为,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4、茶多酚溶液的配置与含量的测定称取步骤3中提取的茶多酚粉末0.2500g,加水溶解定容至250mL,混匀,即为每毫升含1mg步骤3中提取的茶多酚粉末的溶液。

分别取茶多酚溶液1. 0mL、2. 0mL、3. 0mL、4. 0mL于4个50mL容量瓶中,各加水至10mL,再加酒石酸亚铁溶液10mL,加入pH为7. 5的磷酸缓冲液至刻度,混匀后用1cm比色皿,以空白试剂作参比,于波长540nm处测定吸光度A,计算实验数据,并绘制实验数据表格。

五、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将高山茶叶磨成粉末,加入蒸馏水得混有粉末的深绿色液体,水煮后颜色变黄,变为草绿色。

乙酸乙酯萃取后,上层浅黄色透明溶液,下层墨绿色浑浊液体,两相间的乳化层有大ω—茶多酚的含量(%),A—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T—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V—测定用样品溶液的量(mL),m—样品质量(g)3.913—用1cm比色杯,当吸光度为1.0时,试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3.913(mg/mL)表 1 实验数据汇总5、实验结果检验——绘制茶多酚标准曲线根据步骤4中所得的实验数据,绘制茶多酚标准曲线,斜率R处于0.95-1.05之间方可达到实验要求。

表 2 绘制标准曲线所需数据R=0.813六、注意事项1、磷酸盐缓冲液在常温下容易生长霉菌,放冰箱中保存或临用时现配。

2、茶多酚溶液应保持澄清,若溶解后溶液浑浊应先过滤。

3、实验前需仔细阅读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书及注意事项。

4、若茶多酚标准曲线斜率R不介于0.95-1.05之间,则实验数据无效。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测定方法主要为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利用比色法进行测定,可以有效地避免由视觉产生的误差,加以检验后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但经实验证明,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的茶多酚含量明显偏高。

下表为杭州茶叶研究院用两种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实验结果。

表 3 两种测定方法实验结果的比较陈羽迪2012332870002 12生物制药(1)实验二: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的药理和保健作用。

2、掌握茶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3、掌握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应用: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芦丁是黄酮类化合物之一,且对于紫外光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极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实验首先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芦丁溶液在波长510nm处具有最大吸收的特点,测定标准芦丁溶液的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

用无水乙醇提取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得到茶叶提取液。

取一定量的茶叶提取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测定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

绝大多数的植物中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掌握对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方法,有利于对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测定和纯化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常用方法:1)大孔树脂吸附法因为茶叶黄酮具有糖苷链和多酚结构,有一定的亲水性和极性,利于弱极性和极性树脂对其吸附。

而非极性树脂吸附黄酮的量偏小。

2)微波提取法微波具有试剂用量少、加热均匀、提取批量大、选择性好等优点。

以微波辐射的方式可加快反应速度。

在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来提取生物有效成分。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超声波提取具有节时、节能、节料、提取率高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真空泵,布氏漏斗,250ml容量瓶,试管。

材料:茶叶粉末。

试剂:无水乙醇,芦丁标准品,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铝试剂(以上均为分析纯)。

四、实验操作1)绘制标准曲线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Al(NO3)3—NaNO2分光光度方法,黄酮与铝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钠形成黄酮的铝络合物,生成稳定的黄色。

黄色的深浅与黄酮含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与芦丁标准品作对照,于510 nm 波长处比色定量测定。

本实验中茶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标准品为芦丁。

准确称取于115℃烘干至恒重的芦丁25 mg,用70%的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其浓度为100 μg/mL。

用70%乙醇将芦丁溶液稀释成10种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mL)的溶液5 ml。

分别量取不同浓度的芦丁溶液1mL,同时加人70%乙醇1 mL、5%NaNO2溶液0.3 mL,混匀后静置6 min,加入10%Al(NO3)3溶液0.3 mL,混匀,静置6 min,再加入4%NaOH溶液2 mL,混匀,静置20 min,于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

测得线性回归方程。

2)提取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称取1g茶叶粉末于烧杯中,加入20mL70%乙醇,用保鲜膜封口,置于80℃恒温水浴锅内1h,抽滤后得滤液。

3)量取1mL滤液,加人70%乙醇1 mL、5%NaNO2溶液0.3 mL,混匀后静置6 min,加入10%Al(NO3)3溶液0.3 mL,混匀,静置6 min,再加入4%NaOH溶液2 mL,混匀,静置20 min,于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根据黄酮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值成正比,吸光度值越大,黄酮溶液浓度越大,可测定茶叶提取液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

五、注意事项乙醇浓度,样品和乙醇溶液的固液比(g/mL),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均对总黄酮的提取率和测定浓度产生影响。

各个因素对茶叶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顺序是:乙醇浓度>固液比>温度>时间。

所以实验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样品准确量取,以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用到的乙醇溶液浓度较高,实验时间较长,乙醇溶液要注意密封保存,防止乙醇溶液挥发,浓度减小,导致的对实验的影响。

六.实验现象芦丁稀释为一定浓度梯度的溶液,颜色由无色到黄色,随浓度上升而变深。

茶叶的乙醇溶液抽滤后得草绿色滤液。

经过稀释后接近无色,加入硝酸铝变浅黄绿色。

再加NaOH变橙红色溶液。

R=0.942茶叶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含量实验数据,填于表1中表1 茶叶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平均总黄酮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