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1.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1.课文朗读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把握作家的总体思路。
2.课文分析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文中写了五种野菜,各具特色和韵味。
写荠菜虽是野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是上席的。
用其可凉拌、包春卷、包馆钝,一句“没有大力钝”.抒发了对家乡的小吃的眷恋和怀念。
然后是介绍枸杞头。
在这里,作者想起了卖枸杞的小女孩,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描写野菜萎蒿时.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萎蒿时水边植物.并以苏东坡的诗文“萎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同时作者不忘写与家人的情谊,别有情趣。
写野菜马齿苋时,围绕马齿苋的吃法,道出了中国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
苑菜一篇则显得别开生面,写出了家乡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和血泪。
先引用秦少游的《以苑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苑菜原来是高邮的特产。
接着谈起了明朝散曲作家王西楼作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谈到的野菜中的灰菜,讲述自己国宾馆外采厌菜的故事。
而文章最后以《野菜谱》中四首诗结尾,则写出了家乡历史的的沧桑,人民的疾苦。
与前面的写情记趣不同,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领略到汪祺散文的别调。
文章的艺术特色:汪曾祺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学,文章的内容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
这篇散文,谈野菜、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都是在平和中娓娓道来。
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详、心态从容。
家乡的野菜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述职报告ppt】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2.学会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故乡野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
故乡野菜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蒲公英: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马齿苋: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芥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韭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补肾壮阳的功效;•茭白: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紫苏: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 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2.1 采摘采摘故乡野菜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地方,避免采摘在路边、工厂附近等污染严重的地方。
采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新鲜的野菜,避免采摘过老、过熟的野菜;•采摘时要轻拔轻扯,避免破坏野菜的根部;•采摘后要及时放入篮子中,避免野菜受到损伤。
2.2 清洗采摘回来的故乡野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避免用手搓揉,避免野菜受到损伤;•清洗时要反复冲洗,直到野菜表面的泥沙全部清除干净;•清洗后要放在干净的盆子里,避免野菜受到二次污染。
2.3 烹饪故乡野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煮、炖、拌等。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烹饪方法:•热锅凉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野菜翻炒,加入适量盐、味精调味;•加入少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煮几分钟即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故乡野菜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教师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故乡的野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第4课-传媒版语文《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备课讲稿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 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习俗。提浙 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 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 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 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 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著名散文 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 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 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 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 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 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 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艺术特点
平淡自然——情感节制,艺术 上力求平淡的境界
闲话风——似在拉家常,随意 地娓娓道来
旁征博引——引用童谣、顾禄 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
作业布置:
1、阅读相关作品,增强 理解。 2、完成相应练习。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 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 左二为周作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 自己的人格矛盾,一个是“流 氓鬼”,一个是“绅士鬼”, 也可以称为“叛徒”与“隐 士”。
重点字音
邻舍(shè) 荠菜(jì) 姊姊(zǐ) 顾禄(lù) 灶陉(xíng) 簪髻(zānjì) 和粉(huò) 弗出(fú) 作供(gòng) 一攒(cuán) 茧果(jiǎn) 艾饺(ài) 嫩茎(jīng) 鸡雏(chú) 间有(jiān) 治痢(lì) 俳句(pái) 乐音(yuè) 姣姣(jiāo) 簇生梢头(cù shāo) 鼠曲草(qū) 韧结结(jié)
八下第一单元故乡的野菜等组文阅读课课件3

• 活动一:对比情思 2.鲁迅《社戏》原文删减部分《社戏》原文 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 戏的两段经历。阅读下面这些文字,体会一 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情思?
• 活动二:赏读语言 • 再读《风俗画卷·乡梦如烟》中的《故乡
的野菜》《故乡的吃食》《榆钱饭》, 边读边体会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 试着体会下面段落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含 蓄隽永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八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3 字里行间品情思
——《故乡的野菜》《故乡的吃食》等整合设计
【学习内容】
丛书:《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吃食》 《榆钱饭》
课外:鲁迅《社戏》原文删减部分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2.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活动一:对比情思 1. 速读《丛书》中《故乡的野菜》《故乡 的吃食》《榆钱饭》三篇文章,概括主要 内容并感受作者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思?
——刘绍棠《榆钱饭》
【作业布置】
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一种故乡的“吃 食”,并写出隐藏在它后面的故时会被大人们悄悄包到饺子里的硬币给硌了
牙,当我们“当啷”一声将硬币吐到桌子上时,我们就长
了一岁。
——迟子建《故乡的吃食》
• 活动二:赏读语言
• 4.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 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 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 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 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 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 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 活动二:赏读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野菜》教案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创作背景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写于1924年2月。
19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为周作人演绎出了许多人生的风雨。
当时的岁月并不能给作家以平和的生活,总让他羁于现实生活,苦于人生多事。
1921年9月,周作人在西山养病后,下山回家。
这时“五四”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他的思想和艺术情趣开始发生变化。
在他的一些诗文小品中,他坦露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悲哀,表述了自己在矛盾中挣扎的苦闷心情。
1923年9月,因为日籍妻子羽太信子的关系,周作人与鲁迅断交,要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
从此,怡怡兄弟,成为参商。
从“五四”高潮过后,周作人思想上充满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并感到走上歧路的矛盾。
在战斗的同时,他又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并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显示出周作人创作风格的开始转变。
显然,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三、主题思想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撰写。
《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作家的思乡之情。
作者一开始便极力地掩盖自己对故乡满怀的深情,紧接着又用理性观照的方式尽力拉开自己与故乡——浙东的距离,然而,在外生活得越久,思乡的情感就越浓烈,故乡的一切为周作人筑起了一个“自救”的精神家园,经过回忆洗涤后的故乡的野菜在作者那平淡无奇的言语中甚至在作者长久以来的心中早已幻化成了美丽、有趣的形象。
《故乡的野菜》从溢出的情感——理性的观照——无言的平淡,为周作人铺设出一条走向平淡冲和的路,那已遥不可及却又清晰可见的故土的一切安抚了他那颗羁于现实的心。
总之,到此结束吧,任何语言只会更加拖累情感的表达,到此作者实现了情感的冷却处理,在平和冲淡中完成了对故乡的野菜的追忆。
四、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之「个性的文学」(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
而个性的文学,则建基于「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思想革命)。
3.推崇晚明的小品散文
由于尊重个性,强调心灵自由,故而十分推崇晚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小品散文,并编选明人小品集。
4.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5.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6.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五、作品赏析
1.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
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
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
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
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
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期间。
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还有杜鹃),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念可见一斑。
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巧化野趣为雅趣
2.简析《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引用的作用
《故乡的野菜》一文主要谈的是野菜,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既有野趣也不乏雅趣,这得益于作者在文中的广泛引用。
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
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如说到黄花麦果时便以日本的“御形”作比较,“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在记叙紫云英时又引用《俳句大辞典》里的有关记载,强调了紫云英的可爱,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