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导论-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对比研究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朱涵瑞;杨一帆【摘要】The paper describ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ing causesof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city,explores central axis development prob-lems including disorderly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bad integralcoordination,compares it to central axis of Paris city,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its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new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及形成原因,探讨了中轴线发展中存在的交通组织混乱、整体协调性差等问题,并与巴黎城市中轴线做出对比,提出了未来保护与修复、新建设计与改造的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00)031【总页数】3页(P5-6,7)【关键词】中轴线;保护修复;建议【作者】朱涵瑞;杨一帆【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轴线是人类审美最原初的一种认知,对事物对称美的追求。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中研究了轴线的重要性:“轴线(Axis)、圆形、直角都是几何真理,都是我们眼睛能够量度和认识的印象,否则就是偶然的、不正常的、任意的。
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
”因此,轴线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中意义十分重大,轴线是一座城市的秩序维持者,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是以中轴线为基础展开,城市建设伊始就按照中国古代《考工记》的理想城市形态而演变发展至今。
北京与巴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比较和研究

关键词:北京;巴黎;总体布局;轴线;
城市轮廓线;街道格局 Keywords: Be巧ing;Paris;whole Amngement;
Axes:COntour Line:Street Pattem
引言
北京和巴黎,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 背景和城市性质。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巴黎市分成了20个区.以城岛为中 心,顺时针方向旋转排列;北京则是基本 以中轴线和宣武门大街为界.分为东城、 西城、崇文、宣武四区。
2总体布局比较
2.1旧城布局 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
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 处。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 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市中心 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 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 浮宫),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 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旧城区周围 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 明园: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
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万方数据国外城市规划20049no569王小舟孙颖22新旧城关系北京和巴黎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北京VS巴黎_中法新城发展对比与思考

在政策方面,根据不同重点新城的特
点,制定吸引各类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
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融资政策。在资金方
面,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并行。在土地使
用方面,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建设用
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并规划预留和储备好
中远期发展的用地空间。在基础设施方
面,采取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
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
低房价,增加新城的向心性。
建设;国家拨款资助新城内的城市公共交 存在问题。由图 3 可见,这些后期建设的
自新城建设以来,法国本土 15% 的新 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可获得国家的低 大尺度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公共建筑、居
建筑、49% 的人口增长、44% 的工作岗位 息贷款;新城范围确定之前,国家以合理 住建筑)与远处法国传统的小尺度城市空
E P A F R A N C E 两家国家控股执行新城规 市镇,由市政府负责建设;国家贷款给城 各自的中心找到一个平衡。
划的公司,新企业或地产入住新城时可利 市,还款期长、利率低;社会福利住宅由
第五,城市肌理及建筑。在延续城市
用低价获得土地,降低公司运营成本,降 国家投资建设;城际交通由国家全额投资 脉络和肌理上,早期建设的新城大部分都
根据新城范围内各区域的区位优势、 心的第一位,每年约有 1200 个会议和研讨 图 1 马恩河谷新城区位及范围(绿色部分)
景观优势、历史优势、定位优势等,可以
把马恩河谷区自西向东分成四个区:巴黎
入口区、毛布唯区(val maubuee)、布希 -
兰尼河谷区(v a l d e b u s s y - C v a l d e
6万个市镇相对于法国国土面积每个市镇的面积非常小新城通常覆盖多个市镇为避免每个市镇制定各自的城市规划各自为政保证利益最大化法国政府成立公共规划机构代表国家引导新城的建设协调各市镇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利益并代表国家提供必须的经济技术支持这些机构拥有获得转让规划土地的权利制定规划文件财政报告等权责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

法国巴黎城市轴线发展演变研究摘要:巴黎城市轴线起点位于塞纳河心西岱岛上,是法国的大地原点。
轴线向西延伸9.2公里,止于德方斯新拱门,串联着巴黎的过去与未来,也是巴黎历代城市建设精华的集中展示地。
本文意图将轴线发展演变重置于其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中,提炼不同时期影响轴线发展建设的关键要素,总结轴线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统领作用,并提出轴线塑造要点及设计策略。
一.名城起源——从渔村到王国首都(公元前5000多年~公元15世纪)西岱渔村(公元前5000年~公元3世纪):公元前5000年,塞纳河心的西岱岛上已有古人类的聚落。
高卢人渔猎种植,建起百人规模的小渔村,开启了城市建设步伐。
随着人口聚集及村落拓展,人们跨过塞纳河不断向其北侧扩展建设空间。
罗马营寨城(公元3世纪~9世纪):公元3世纪,在营寨城的基础上建起了“巴丽吉人PARISI”首府。
为了抵挡外族入侵,高卢-罗马人围绕西岱岛建起了历史上第一道城墙,巴黎从此得名。
到3世纪中叶,形成了跨越塞纳河的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是今天巴黎城市重要道路的雏形。
围绕东西、南北两条城市发展轴,形成网格状的传统城市格局,是巴黎城市建设中对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的体现。
王国首都(公元10世纪~16世纪):公元987年,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首都。
12-13世纪间,城墙内的城市越发拥挤并向城墙外扩张,至13世纪末,巴黎人口达到7万人。
城市仍然主要向北侧跨河发展,并保障城市安全建立了罗浮堡垒和巴士底堡垒,并从卢浮堡垒至巴士底堡垒(对称)形成防御型城市轴线。
右岸(塞纳河以北)成为商贸及手工业区、左岸(塞纳河以南)形成科教区。
二.格局初成——从堡垒到欧洲中心(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重塑巴黎(公元16世纪~17世纪):在路易十四时期(1661-1715)国力达到鼎盛,建立起了强大的边疆国防体系,为他全面重构巴黎提供基础。
这一国势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思路。
主政者认为,国家足够强大,不再需要中世纪的防御工事也能保障城市免于外敌,于是在1669年,巴黎拆除所有城墙以林荫步道取而代之,开启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项日益重要的任务。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因此,探究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二、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在历史、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等相关因素,通过系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构建一个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美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设计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最优方案。
三、国内城市设计状况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状况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兴城市涌现了出来,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新的城市不断出现,而且这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得非常好,非常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例如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在景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方面仍有待于提高。
由于历史和人文的原因,许多城市在城市环境空间美观方面存在着瓶颈。
同时,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仍然存在着过于单一的问题,这种单一的设计很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四、国外城市设计状况国外的城市设计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为我国解决城市设计问题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在景观规划方面,许多国外城市注重用绿化进行城市环境美化,比如纽约中央公园、东京上野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等。
这些公园具有丰富的植被、适宜的道路、步行道和周边服务设施,配有各种各样的休闲设施,成为了市民休闲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方面,不少国外城市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设计,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波茨坦广场,每个设计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满足市民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VS巴黎

北京VS巴黎——城市历史遗产与传统风貌保护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历史遗产还是传统风貌,其保护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工具,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又需要以积极的政府作为和广泛的社会共识作为基础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正是在这些方面,巴黎的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北京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北京和巴黎这两座历史城市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虽因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国家政体、历史沿革和地方文化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而形态各异,却因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而常被相提并论,堪称东西方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典型代表。
近代以来,巴黎和北京先后在不同时期开始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面临着如何对待城市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问题,而两座城市对此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取向、所采纳的不同技术路线,也使其各自的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面临了全然不同的发展命运,历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通过对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的妥善保护,并使之与现代生活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共荣,并借此在世界城市竞争中独树一帜;后者却经历了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逐渐消失的痛楚,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其在世界城市竞争中的特色优势。
本文所谓的“城市历史遗产”特指因在历史、考古、美学、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而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历史遗存,特别是已得到官方认定的保护对象,例如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法国的“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历史街区”和“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等等。
所谓的“城市传统风貌”则指一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沉淀形成的,在建筑、景观、空间、肌理等方面的独有特点。
显然,无论是历史遗产还是传统风貌,二者都是城市特色的物质载体。
但因前者的界定相对于后者而言更加明确,故其保护也相对容易落实。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历史遗产还是传统风貌,其保护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工具,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又需要以积极的政府作为和广泛的社会共识作为基础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较 完整地保持 了老城 区的历史风貌 ,又为 经济发展提 供了组织 有序的增长空间 ,但
是郊区各县 之间 ,新城 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现 象仍 然相 当突出。 2 . 堪 培拉。澳大利亚堪培拉 的规划者 是美国的格 呈芬 ,他 尊重并利用原有的 自
验 。最后 提 出城 市轴 线 的作 用 ,为城 市 建设 和 发 展 提 供 思 路 。 关 键词 : 国 内外
峰 高处 可 以看 到其 全 貌 ,又是 人们 在 实
际生 活 中可 以感 受到 的 ,是城 市所 固有 的一种特 性。 广 义的城 市轴线 :与城市 形态 有关 ,
实 轴—— 轴线是 客观 存在 的 , 给人 以 强烈的 空间形 象 , 构 成城市 的肌理 , 每根
轴线都 可 以得 出建 造 建筑 群体 或城 市 发
轴线 以空间延续的方式演绎着巴黎 的文化、
历史和城市建设成就。
第一 ,巴黎城市轴线范围界定 。巴黎 的 中轴线 :凯旋 门——香榭丽舍大街——
协和广场—— 卢浮宫。 第二 ,巴黎城市轴线总体特点 。巴黎 轴线平行于塞那河 ,它充分利用开 阔的水
副教授 ( 北京财 贸职业 学院旅游 系 北京
空间, 是 客观存 在 的 , 能反 映城市 空 间结
构 发展 现 状 。城 市 轴 不仅 在天 空 中或 山
式包括实轴与虚轴 两种 。作 为广义或狭义
的轴线 ,往往 与城市的物质形态相结合。
区,三个角点分别是首都 山国会大厦 、城
市 山首都塔 和政 府大厦。正对国会大厦 以 国会 山和格里芬湖对 岸的伦伯布兰斯 自然 公园 ( 安斯利 山 ) 为端点 的气势恢宏 的景
向空间发展 战略 既保 持 了中心 区 的繁 荣 ,
城市设计导论-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对比研究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城市设计导论——城市轴线教师:谭文勇姓名:张超学号:20131513116 专业:城市规划硕士类别:专业上课时间:2014 年4月至2014 年 5 月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对比研究摘要:文章对典型的东西方城市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轴线做了相应的比较,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两个城市中轴线从形成开始至今的变化,以此来对比中外轴线的差异,并提出自己对于轴线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轴线、北京、巴黎北京和巴黎,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
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城市的城市轴线就体现了布局的异同,是世界上颇具特色的城市轴线。
1 关于轴线1.1 轴线的概念和定义轴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而且现在仍被普遍运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狭义上的轴线指的是中轴线,尤指中国传统城市中统领全城布局的对称轴,《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认为,轴线是建筑群体或一栋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就是狭义上给轴线下的定义;《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指出: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的一条线,形式和空间等要素沿线排列。
作者以为城市的轴线式构图,关注的是轴线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故可理解为均衡与统领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构成的线型结构性要素。
1.2 轴线的作用通过定义,不难发现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就是可以统领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具体而言,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控制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轴线的性状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网状、放射状);②组织城市空间序列——轴线上虚与实的组合与交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序列;③形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城市轴线的构架;④展现城市标志——壮丽的城市空间轴线本身就兼具城市景观与认知地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城市设计导论——城市轴线教师:谭文勇姓名:张超学号:20131513116 专业:城市规划硕士类别:专业上课时间:2014 年4月至2014 年 5 月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对比研究摘要:文章对典型的东西方城市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轴线做了相应的比较,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两个城市中轴线从形成开始至今的变化,以此来对比中外轴线的差异,并提出自己对于轴线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轴线、北京、巴黎北京和巴黎,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
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城市的城市轴线就体现了布局的异同,是世界上颇具特色的城市轴线。
1 关于轴线1.1 轴线的概念和定义轴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而且现在仍被普遍运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狭义上的轴线指的是中轴线,尤指中国传统城市中统领全城布局的对称轴,《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认为,轴线是建筑群体或一栋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就是狭义上给轴线下的定义;《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指出: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的一条线,形式和空间等要素沿线排列。
作者以为城市的轴线式构图,关注的是轴线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故可理解为均衡与统领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构成的线型结构性要素。
1.2 轴线的作用通过定义,不难发现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就是可以统领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具体而言,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控制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轴线的性状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网状、放射状);②组织城市空间序列——轴线上虚与实的组合与交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序列;③形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城市轴线的构架;④展现城市标志——壮丽的城市空间轴线本身就兼具城市景观与认知地标的作用。
2 北京与巴黎城市轴线比较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而非自然堆砌形成。
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进行分析。
2.1 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
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
回顾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有8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最早是在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进行都城规划是在元代,其后经明清两朝修建逐步完善,但轴线式的城市构图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
而巴黎的建都史则长达1200多年。
最初是从塞纳河上的城岛发展起来的, 城岛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居民点主要是出自防卫的要求。
此后城市不断在自发增长中膨胀,仅城墙就经历过六次扩张,只拿破仑时期开始才进行局部改造,拓宽道路开辟轴线。
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北京定都之时就有全面完整的规划。
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布置空间搭配及高低错落全都通过统一考虑,自上而下一次建成。
与此相配合, 城市道路也采取了正向的方格网体系,规制严整、主从有序。
而巴黎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的自发增长, 随着城市的膨胀城墙一共经过6次扩张,城市的街道通过自发成长为网状格局。
从拿破仑时期开始,在旧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拆除城墙修建环路,拓宽道路开辟轴线。
今次探讨的主要是明清两代形成的北京城和到十九世纪为止建设形成的巴黎城市,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是因为到这两个时期两个城市的轴线式城市构图已基本成熟。
2.2 现代演变从演变的角度来看北京自从明清两代定型之后除了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和尚在规划建设之中的北轴线外. 在中轴线上并没有更多的拓展。
相反,原有的城市空间特色和轴线体系却在迅速消失。
作为烘托中轴线的外围城墙及东西对称布置的城门及角楼先后拆除自东四至磁器口和自西四至菜市口两条辅助轴线上的标志物( 牌楼、城门)也荡然无存甚至位于中轴上的前门桥、牌楼及正阳门瓮城也不复存在。
城市固有的特色和原来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巴黎的城市轴线却从无到有处在不断丰富与积累的过程中不但越积越多且代表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如卢浮宫为16 世纪的建筑卢森堡宫建于17世纪, 协和桥属18世纪凯旋门广场与协和广场成于19 世纪,夏约宫已进入20世纪等。
2.3 组织机制由于北京是一次规划建成加上城市所在地形比较平坦, 因而轴线及街道格网均为正向布置布局严整、气势恢宏:。
巴黎则不同,由于城市位于被主要河流一分为二的一片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上,各轴线是在自发形成的不规则城市基础上逐渐改造而成。
因而除了一段不长的正对天文台的卢森堡宫轴线外, 其他包括卢浮宫至德方斯新区的主要轴线在内都不是正向的波旁宫一马德兰教堂轴线与城市主轴是成直角正交外,轴线之间也很少有正交的关系;从平面图上看,这些轴线可说是方向各异、长短不一,既无规律可言,彼此间也看不出有多少对应关系,很多干脆就是孤立的一小段,这和北京那种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2.4 空间形态北京城属于自上而下的一次性规划而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统领全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从南至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皇城大明门(大清门)--御街千步廊--(T形广场)--宫城南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宫城北门玄武门—景山—钟楼—鼓楼。
轴线全长7.5公里贯穿外城、皇城、宫城,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六座宫殿遵循前朝后寝的礼制思想坐落其上,人工堆筑而成的景山,则是位居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既合理利用开挖护城河的土石,也迎合了吉地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
沿轴线两侧布置有城市重要的宗教建筑和行政办公机构:城南中轴线起始处的永定门内左右两侧兴建的天坛、山川坛(先农坛),以及在内城外东、西、北三面分别建的日、月、地坛拱卫皇城(图3-6),表现出崇拜天地、天体的宇宙论、自然观,而天、地、日、月居皇宫四方的象征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基本的宇宙中心论观念;太庙、社稷坛位于端门至午门中轴线两侧紧挨宫城,“左祖右社”的地位更加显要;遵从“左文右武”制度,皇城南门外中轴线左右两侧规则的部署了国家行政机构,东侧有文职六部及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等,西侧是武职五府等,宫城内东堂(文华殿)、西堂(武英殿)、东六宫、西六宫等配殿,都严谨按照礼制要求在中轴线上六大主要宫殿的两边对称排布且建筑的型制、规模等都依礼制要求而建表达其相应的附属地位。
总的来讲,城市的统治机构区域是按照礼制的规划要求以轴线为依托的形态布置在城市的中间位置。
除此之外的城市区域则多为居住建筑,由城墙分割为内城的居住区与外城的居住区。
虽然一墙之隔,但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决然不同。
值得关注的是,内城中布置着许多皇亲国戚居住的王府。
这些王府是内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但是也恪守着礼制,府宅的等级遵循祖制,所有建筑及细节的尺寸都定出了低于皇宫中相应建筑规格的最高标准,它们的位置选择也要避开城市代表皇权的中轴线,分布在内城的东西两侧,以示他们臣服于圣上。
从广场延伸或发散出去的放射性道路轴线,实质上发挥了这条东西向主轴和整个城市体系之间的联结作用。
巴黎的城市中轴线位于塞纳河右岸,自西向东依次为:卢浮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绿化)--小圆形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贵族府邸)--星形广场。
巴黎的城市轴线是基于原有城市空间基础上不断进行规划改造形成的。
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以象征王权的卢浮宫为基准和起点,此后,轴线上又加入星形广场、协和广场和小圆形广场构成了轴线上主要开放性节点。
在奥斯曼规划改造时期又以城岛(罗马古道跨越塞纳河的地方)为基点,开拓了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轴,与东西主轴垂直相交与协和广场出。
这样就构架了统领全巴黎城市空间结构的“十”形轴线体系,将原有的东西向主轴线、岛城、塞纳河联系成有机整体。
不同于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中央建筑群对称布置,巴黎的城市轴线位于右岸西侧,宫殿出于防卫需求临近塞纳河,不追求正南北方位。
又由于建造时间不同,除卢浮宫丢勒里宫建筑群正中坐落在轴线西端,其他宫殿大多零散布置在轴线两侧,不是严格对称布局,它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国王或贵族,可互相转增如爱丽舍宫原为一位伯爵的私人住宅,后来几经辗转到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手中,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
其中既有提供休闲娱乐的商业大街(塞瓦斯托波尔大街及其周围店铺,也有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
与北京城中商业由于避让中央的统治机构而散至四隅不同,巴黎这种居中型商业布局,体现出巴黎对实用性的专著。
和北京一样的是,居住功能填补了右岸剩下的空间,而巴黎的居民也会依据身份等级而分区居住,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分区并没有用高墙进行明确的分隔。
富人居住在城市中心地段,平民所居住的区域则在远离中心的城市边缘,这里地租便宜,只是靠近城墙。
塞纳河的左岸由于远离城市轴线,相对与右岸来说建设的较晚,因此在建设中出现了景观设计和功能划分的思想,主要集中有文化教育和军事两大功能。
巴黎区域划分体现出了两个特点:a)相对于北京来说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并不是按礼制分区b)由功能综合性区域向功能主题区域转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18世纪规划思想的引入,城市逐渐从功能综合型区域向功能主题型区域转变,左岸出现了将军事和文化建筑分别集中布置的方式。
这与古典主义出现,巴黎产生了理性的规划思想有关系。
3 思考通过对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轴线的比较分析,看到了东西方城市轴线在应用上的异同,对于后续城市建设的轴线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北京和巴黎通过轴线组织城市布局,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的特色城市,所以说轴线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适度运用城市轴线的空间设计方法, 有助于在一定的规模层次上整合或建立城市的空间结构, 体现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