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背景;2.阅读、分析和解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3.掌握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送别诗的定义:指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别离或离别的情感、思想和情景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的特点:情感真挚、寄意深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节奏优美等。

2.送别诗的分类和示例a. 按对象分类:友人送别、情人分手、毕业离校等;b. 按主题分类:别离、离别、告别等;c. 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解读送别诗的技巧a. 阅读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b. 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c.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4.送别诗的创作技巧a.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b.运用音韵美、形象美和修辞美;c.注意情感真挚和言简意赅。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送别诗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示例诗歌的特征。

2.教师介绍送别诗的分类,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他不同分类的示例。

第三步:诗歌解读1.教师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组解读其他送别诗,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创作实践1.学生分为小组,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并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学生自愿展示他们的创作,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和欣赏送别诗。

四、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估;2.教师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其他名家的送别诗作,扩展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并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播放朴树《送别》,猜想朴树可能想到了什么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诗中离别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触感染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义吗?生:XXX在黄鹤楼送别XXX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XXX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XXX和XXX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XXX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XXX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XXX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XXX 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XXX,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研究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2.读诗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
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
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
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隋朝有一首送别诗也反映了这种习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同时很多送别诗里的景物都有柳树的身影。

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快要走得时候,听见了什么?)
生:和着拍子唱歌的声音。

师:对!古人送别诗喜欢寄情音乐,踏歌而别。

再如:唐朝诗人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师总结:大体来说,古人常用这三种方式送别:饮酒饯别、折柳赠别、唱歌送别。

当然地方不同,习俗不同,如果我们多去学习古诗词,还会发现很多送别方式。


三、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分离是无奈的,面对离别,人们会表达出哪些情感呢?我们看先看下面两首诗——
1、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生熟读这两首诗,思考:1、这两首诗该怎样朗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依依惜别,不忍分离,朋友情深。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就像我们刚才读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和元二就此一别,再也没能见面,所以分别时他们会——
生:依依惜别!
师:他们会——
不忍分离!
师:他们会——
生:难舍难分……
2、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两首诗。

老师在来读读。

有区别吗。

刚才老师朗读这两首诗语气一样吗?一首慷慨大气,一首低沉缠绵。

也就说他们除了共同的对朋友不舍之情,肯定还有其他不同情感在里面。

为什么呢?我们再读这两首诗,找找他们送别朋友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的地点——
生:黄鹤楼。

师:朋友要去的地方——
生:扬州。

师:《送元二使安西》送别的地点——
生:渭城。

师:朋友要去的地方——
生:安西。

师:现在我们要细细研究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了。

黄鹤楼,有谁知道?生:唐代四大名楼之一。

(师补充)名胜古迹,游人如织。

师:扬州?(师补充)扬州自古就商业昌盛、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孟浩然在当时比李白还出名,是李白崇拜的偶像。

这样的文人大才子到了扬州他可能会——
生: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与朋友饮酒对诗……
师:他会过得——
生:开心自在、逍遥快活!
师:李白站在江边,看着朋友乘坐的船越去越远,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尽头,在那茫茫烟波当中,李白仿佛看到朋友到了扬州在和
他的朋友们——
生: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与朋友饮酒对诗……
师:多美的场景啊!这是李白对别后朋友生活得一种畅想,一种向往!虽然离别让人不舍,此时李白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高兴地。

他仿佛也随朋友而去。

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用夸张的手法把千般不舍,万般畅想,都溶在这涛涛的长江水中,显得何等大气!我们再来读这首送别诗。

3、师:同样,我们再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地点。

陕西渭河以北,这里客舍青青,柳色新。

美不美?
生:美!
师:安西,今新疆库车附近。

当时是一个黄沙漫天,满目荒凉、穷山恶水。

环境怎么样?
生:环境差、恶劣。

师:关键是渭城到安西路途非常遥远,即使坐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之久。

王维的朋友元二要孤苦一人,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赶往安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别,元二的心情不轻松,但又不能不去。

王维的心情更不轻松,但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解决。

所以王维把对朋友千般担忧,万众牵挂都化在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酒含着担忧,这酒含着牵挂,这酒含着劝勉,王维把无形的、深挚的惜别愁绪化在一杯又一杯的酒中。

让人会忍不住低吟浅唱(师范唱《阳关三叠》)
4、同学们,发现没有?都是送别诗,虽然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但是,送别的场景不同,离别后朋友生活不同,作者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李白作为诗仙,他的诗风格豪放大气,惯用夸张。

他在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更多是一种畅想,对朋友别后生活的一种向往。

王维被称为诗佛,风格清丽雅致得多。

《送元二使安西》则表达的是一种情深意长的劝勉和牵挂。

四、学以致用。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提出学习要求:小组讨论,你认为这些诗除了表达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之外,还可能会表达出那些情感。

请同学汇报自己的体会。

3、师:“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还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1)、高适的《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生性乐观,即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边塞上,即使穷困得无酒钱的情况下,他是豪放大气、乐观劝慰,,对朋友是一种积极地劝勉鼓励。

(2)、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以明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嘱托朋友,情深意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

我!虽然遭贬,但志气不减,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格调高昂,风格慷慨。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
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五、拓展延伸,总结情感。

1、师:更多的送别诗就是表达离人(即将分离的人)之间的深情友谊、或者难舍难分、怅然若失。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我们分析出送别诗有哪些不同情感呢?(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朋友别后生活的一种向往,畅想。

别后情境的想
(2)、《送元二使安西》对朋友的深情劝勉和体贴牵挂。

(3)、《别董大》。

对朋友是一种积极地劝勉鼓励。

(4)、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借送别以明志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6)、《赠汪伦》朋友情深
(7)、《送杜十四之江南》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师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送别的场景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诗人的性格品性不同,这销魂的滋味也是千滋百味。

正是这千滋百味的送别滋味让送别诗犹如古诗词中一朵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传诵。

齐读下面送别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