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开疆拓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这些活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开疆拓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因果关系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于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流。
然后引入本课的标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教学设计】《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两次拍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指导学生观察“张骞通西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了解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路线。
2.播放视频,感知张骞通西域的艰辛。
播放图片、设计货物清单结合地图,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内容,养成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
2.学习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丝绸之路的作用。
问题探究法,史料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师搜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实物及图片,感受身边的历史。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导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学习新课:一、开拓丝路——张骞通西域1、展示“张骞通西域图”,引导学生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西域的位置,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呈现“招贤令”,提问学生使者要完成什么任务。
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归纳总结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展示“张骞通西域图”和表格。
介绍汉匈和战关系。
理解汉匈和战的影响。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三单元第四课《汉与匈话渊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知道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措施,理解汉朝对匈奴政策变化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的不同政策,理解国力强弱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感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引出主题)四大美女王昭君----昭君出塞---引出汉匈渊源讲授新课:一、开疆拓土民族关系之一:与匈奴的关系1.秦与匈奴的关系匈奴的兴起: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秦与匈奴的关系: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展示万里长城范围图)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展示图片:白登之围、单于和亲、西汉反击匈奴图、昭君出塞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3、汉朝与匈奴的合战⑴汉初抵御匈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史称白登之围⑵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①原因:汉初国力较弱②政策: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同时,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
这种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
⑶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①原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②政策: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还包括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卫青、霍去病能力杰出等(4)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马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第 13周 第三单元 第四课 课题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

第13周第三单元第四课课题: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使用说明】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以前所学习的内容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并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出来;合作探究部分要求同学们相互合作,学习检测部分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知道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2.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记住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重点)3.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难点)【知识梳理】一、匈奴的兴趣与秦汉的和战1.匈奴是活跃在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首领称“”。
3.比较汉初时期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时期和亲政策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4.试分析汉武帝反击匈奴胜利的原因。
5.昭君出塞1)目的:2)影响:二、张骞通西域1.西域:1)范围: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和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2)概况: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这些国家大部分以为主,少部分以为主。
这里物产丰富,盛产、、等农产品,还产和。
西域北部的一些国家受匈奴控制。
2.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年、公元年。
2)目的:3)人物:、4)结果:第一次: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以及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汉朝和西域各国从此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日趋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开通了之路。
3.年,西汉政府设置了,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这是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1)背景:汉朝和西域沟通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
2)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往西,经过、今天境内,运到,再由西亚转运到。
5.西汉巩固边疆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福建、广东和等当时的聚居区,还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与的联系。
1.汉匈战争是汉武帝一生中最辉煌壮烈的史篇,汉武帝派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哪一地区()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王朝抗衡,基本解决边境上匈奴进扰的是()A汉初“和亲”政策B东汉时期派兵攻打匈奴C汉武帝派兵出击匈奴D张骞出使西域3.西汉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形成了()A和亲之路B丝绸之路C反击匈奴路线D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方式;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认知水平;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开疆拓土的意义和方式;2.对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3.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开疆拓土的意义和方式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开疆拓土的观点和重要性;2.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开疆拓土的意义和方式,介绍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开疆拓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开疆拓土的意义。
第二课时:对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1.导入:通过故事、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方式和内容;2.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介绍对外交流的重要性;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1.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2.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介绍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代表性事件,总结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主动发言、参与讨论等;2.作业评判:安置相关作业,评判学生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理解和掌握水平;3.小组合作评判:评判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认识、团队精神等。
3.4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1课时课件)

③作用: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任务未完成,但西行使人们
•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
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 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
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
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表明: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 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 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 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
(2)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其中第三 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3)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修筑城防,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辽东
全长一万多余里
临洮
2、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单
于
和
白登之围
亲
(1) 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汉高祖时开始)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 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他们利用楚 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 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元前201年 ,刘邦亲率30 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 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 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阏氏,方得解脱。
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西域都护辖区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 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立教学设计

(4)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大漠孤烟直》、《长安十二时辰》等,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感知和理解。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古建筑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理解。
答案: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途经中亚、西亚等地,重要节点包括长安、敦煌、楼兰、撒马尔罕、巴格达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当时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场关于“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模拟辩论赛,讨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示例辩题:“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正方观点认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反方观点认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有时带来了战争和动荡,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较强的历史思维和地理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安史之乱的影响、玄奘西行的背景与意义、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与影响等难点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我在讲解时注重结合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同时,我也在课堂小结环节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教学设计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目标】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3.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4.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以及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5.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6.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7.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8.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教学重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的女主角就是王昭君,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生于唐朝,昭君出塞是为了汉匈和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匈和战。
新课讲授:一、汉匈和战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兴起,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袭扰。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中原王朝和匈奴经过了多次战和。
汉武帝时昭君出塞使得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
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二、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四课《汉与匈话渊源》教学设计
马屿镇一中林月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解读:“讲述”、“说明”、“列举”、“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新版教材的这一内容较之老版教材有所改动,把“汉匈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单独列为一框,让学生在学习秦汉一统的基础上了解那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体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本节课主要讲述汉匈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知道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措施;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影响;了解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的来往。
认识西汉是一个开疆拓土与积极对外交流的王朝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诉汉朝的战和政策,如派卫青霍去病三破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故事,理解汉朝对匈奴政策变化及其对匈奴的影响,通过对比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分析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的不同,理解国力强弱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感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西汉鼎盛时期的疆域图,与秦朝的疆域图,提问:秦汉疆域有何不同?
汉朝面积更大,新疆和甘肃地区属汉朝版图
师:在汉朝时,新疆地区正式归属西汉政府,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了解西汉是怎样使新疆地区归入其版图的。
讲授新课:
(一)精彩历史
1、讲诉《白登山之围》的故事,要求学生说说‘匈奴的兴起史’。
2、展示史记材料
3、思考:秦朝PK匈奴与汉初,有何不同
板书:秦对匈奴的政策,北击匈奴修长城
思考长城的作用
(二)我爱历史故事
提问:此后西汉对匈奴还采取过哪些政策?表现在哪些事件?
教师提示,展出《西汉进攻战争图》,《张骞出使西域图》,《昭君出塞图》
板书:
:汉初战后和亲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破匈奴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之后:昭君出塞
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讲诉这些历史故事
(三)通过板书透析历史
史料解读:
(1)谈昭君出塞对匈奴的贡献。
(2)汉武帝之后和汉初的“和亲”有什么不同呢?
(3)分析为什么会不同?
(3)匈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思考为什么?
(四)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学习
步骤一:1、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要求学生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强调圈出:阳关玉门关,认识其是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
2、要求学生介绍汉武帝以前的西域概况
3、思考,汉武帝为什么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给西汉带来了什么影响?
4、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之一: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步骤二:1、要求学生讲讲东方与西方的物质交流内容,极其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2、随着这条道路的不断开通,后来发展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请说出这商道的名字。
生:丝绸之路
3、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之二: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
步骤三:1、随着这条商路的开发,西汉政府最终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成为西汉的管辖范围。
学习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和意义
2、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三:为新疆地区归属西汉政府创设了条件
(五)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王朝
1、展示:图西汉滇王之印汉倭奴印朝鲜出土的青铜镜
2、师导语:西汉是一个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王朝,以上三个实物材料分别展示了西汉政府与那些区域的交流?生明确:西南地区日本朝鲜
3、说出西汉政府在西南的主要措施。
4、教师点出:与朝鲜和日本与开始于西汉时期
(六)总结归纳
指出哪些历史事件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哪些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
(七)课外延伸—谁创造了历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在碰撞、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为实现与巩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