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性质以及比的应用练习教学设计
课文《比的意义》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大小、长短、高低等属性。
3.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 比的读写:比的读法与除法的读法相同,比的写法比号写作“:”,比的前项和后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比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比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块橡皮的大小,引入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意义:讲解比的前项和后项,比号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
3. 比的基本性质:讲解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性质。
4. 比的读写: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大小、长短、高低等属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表述比的意义。
2. 评价学生对比的读写能力,能否正确读写比的形式。
3. 评价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能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广泛应用,如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
2. 引导学生探索比的其他性质,如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比的意义性质优秀教案

比的意义性质优秀教案这是比的意义性质优秀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比的意义性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课本43-44页以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弄清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吗?(出示情境图)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国旗长与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小结: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可用除法表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比的意义(1)两个同类量的比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思考:两个数量组成比时,谁比谁,谁在前,谁在后,可以交换位置吗?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补充,深层体会比的意义)(2)两个不同类量的比“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算式:42252÷90 ,依据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问: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含义?(生自由发言,理解“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3)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1)阅读课本自学问题: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求比值?比值可以怎样表示?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小组交流汇报。
比的意义(赛课教案)

比的意义第一章:比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叫做比。
(2) 比的读写:比的前项读作“比”,后项读作“于”,例如3:2 读作“三比二”。
(3) 比的例子:20 比15,3 比5。
1.3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2) 演示: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比的例子,让学生直观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的应用,互相交流、讨论。
(4) 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第二章:比的性质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性质,掌握比的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运算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的大小不变。
(2) 比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法。
(3) 比的例子:20 比15,3 比5。
2.3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比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运算。
(2) 演示: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比的例子,让学生直观理解比的基本运算。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的基本运算,互相交流、讨论。
(4) 总结:强调比的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第三章:比的应用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应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1) 比的应用: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2) 比的例子:购物时商品的优惠活动,烹饪时食材的比例。
3.3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比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比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演示: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比的例子,让学生直观理解比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的应用,互相交流、讨论。
(4) 总结:强调比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比的综合训练4.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的意义》教案优秀5篇

《比的意义》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这5篇《比的意义》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比的意义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
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比的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4.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比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根据课堂所学,自己设计一道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并列出解题步骤。
2.提高题:
(1)课本第45页第4题,分析问题,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2)尝试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比较、水果的重量比较等,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3.拓展题:
(1)查阅资料,了解比在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并整理成一篇短文,与同学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0篇)《比例》教学设计篇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比例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
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师:相机板书:3:5=2.7=4.5?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三、自主探索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案

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与优秀教案第一章:比的意义介绍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 能够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3. 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符号,由两个数的比值组成,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2. 比的书写:比的书写一般先写被比较的数,写比号,写比较的数。
3. 比的比较:通过比较两个比的值,可以判断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比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比的意义。
2. 讲解比的书写规则,让学生练习书写比的形式。
3. 进行比的比较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比的值来判断数的大小。
教学评价:1.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和书写的理解。
2. 通过比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比较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比的性质与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性质,包括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倒数性质。
2. 掌握比的基本运算,包括比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1.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大小不变性质和比的反比性质。
2. 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基本运算包括比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活动:1.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大小不变性质和比的反比性质。
2. 讲解比的基本运算,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比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评价:1. 通过性质和运算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的理解。
2. 通过综合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的运用。
第三章:比例与比例尺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能够正确书写比例的形式。
3. 能够判断两个比例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用来表示两个比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符号,由两个比的比值组成,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2. 比例的书写:比例的书写一般先写第一个比,写冒号,写第二个比。
3. 比例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两个比例的值,可以判断出两个比例的大小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比的意义练习教案

比的意义练习教案第一章:比的概念与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比的运算。
1.2 教学内容:比的概念:比较两个量的大小关系。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1.3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实例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
练习:进行一些比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1.4 教学评价:通过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比的化简与求比值2.1 教学目标:掌握比的化简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比化简为简单的比。
学会求比值,能够将比转化为分数形式。
2.2 教学内容:比的化简:通过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将复杂的比化简为简单的比。
比值的求法: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比值,比值是分数形式。
2.3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比的化简方法和比值的求法,进行示例演示。
练习:进行一些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4 教学评价:通过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比例的概念与性质3.1 教学目标:了解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意义。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比例的运算。
3.2 教学内容: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
3.3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实例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例的意义。
讲解: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比例的运算。
练习:进行一些比例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4 教学评价:通过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比例的化简与求比例值4.1 教学目标:掌握比例的化简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比例化简为简单的比例。
学会求比例值,能够将比例转化为分数形式。
4.2 教学内容:比例的化简:通过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将复杂的比例化简为简单的比例。
比例值的求法:将比例的内项除以外项,得到比例值,比例值是分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性质以及比的应用练习教学设计
The meaning and nature of ratio and the teac hing design of its application
比的意义、性质以及比的应用练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100克盐溶解在1000克水中,盐和水的质量最简整数比是(),盐和盐水的质量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2.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乙数与甲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3.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如果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5,那么甲数是乙数的。
4.苹果的数量是桔子数量的,苹果的数量与桔子数量的最
简整数比是()。
5.苹果的数量比桔子数量多,苹果的数量与桔子数量的最
简整数比是()。
6.苹果的数量比桔子数量少,苹果的数量与桔子数量的最
简整数比是()。
7.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是1∶3,那么它们的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8.两个立方体的棱长之比是2∶3,那么它们的表面积比是(),体积比是()。
9.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共长是14厘米,它们的长
度之比是3∶4。
如果斜边长10厘米,那么斜边上的高是()厘米。
二、应用题。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2.育才小学参加运动会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3,
其中女生72人。
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食品店有白糖和红糖共360千克,红糖的质量是白糖的。
红糖和白糖各有多少千克?
4.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162人,两车间的人数比是5∶7。
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
5.有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00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3∶2。
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6.建筑用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子按5∶4∶3搅拌而成,
某公司建住宅楼需混凝土2400吨,需水泥、沙、石子各多少吨?
思考题
1.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240人,如果从甲队调出的人数
到乙队,那么甲、乙两队人数之比为9∶7。
甲、乙两队原来各有
多少?
2.李红、黄强、张明三人共有108元,李红用自己钱数的,黄强用了自己钱数的,张明用自己钱数的,各买了一本相同的课外读物,那么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