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优质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二)赏析情感 1.体会表现的友情、思乡念亲、爱国等情怀。 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背景。
五、赏析方法指津
(三)赏析内容 1.写景诗——赏析出画面特征。 2.叙事诗——赏析出情节发展。 3.哲理诗——阐明蕴含的道理。 4.抒情诗——表现诗人的情感。 5.写人状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赏析方法指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
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 错误。如: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 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 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 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 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 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一)理解——理解诗歌的内容。 1.知人论世,熟悉相关背景和作者风格。 2.注意诗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曲。 3.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 4.概括诗歌的大意。 5.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三、考查重点清单
(二)品味——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遣词用语上品味诗歌重点词的妙用。 2.推敲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寄寓的深刻含义。
文言文阅读复习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
知识点详析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点一、 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 读节奏:
古文句子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 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 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谢谢观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6张PPT).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6张PPT).ppt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技巧二:组词推断法 技巧三:对偶揣摩法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技巧五:通假字法
理解 文言实词的含义
常考文言虚词: 之、而、于、以、为、 其、则、虽、乃、何、、与
理解 文言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技巧一:借助语意断句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技巧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技巧五:借助关联词标志断句 技巧六:借助古今不同断句 巧七:借助文学常识断句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 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 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 句”何……之有?”
划分句子节奏
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先通读文章,再仔细理 解需断句的句子意思,看上下文有没有提示。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 乡竟无一人逃散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 一人逃散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中考真题: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对偶揣摩: “殚”与“竭”相对, “竭”,竭尽。
得出答案: “殚”,尽,竭尽 。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课本溯源: 无安牍之劳形。
词类活用: “劳”是劳累,不能带动 词,所以活用为动词。
得出答案: “劳”,使劳累 。
题型 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句子划分节奏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必备《文言文知识》ppt(174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必备《文言文知识》ppt(174页)

诱;吕蒙的知错必改、坦率真诚;鲁肃的由衷赞叹,都刻画得非常真切。
七下
4.口技
考点知识精讲

知识积累
通“座”,座位
1.通假字 满坐 寂然 .
2.古今异义词 (1)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2)微闻 有鼠作作索索 . (3)虽 人有百手 . 的连词 (4)两股 战战, 几欲先走 . . 跑;今义:步行 股, 古义:大腿;今义: 屁股 走, 古义: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4.写作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
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 水声。”等等。文中三次写听众的反应,还有对道具的交代等属侧面描写。
八上
考点知识精讲
5.桃花源记
中考典例精析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便要 还家 . 通“邀”,邀请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 确)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上 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3.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是300年前京城里一次口技表演的真实记录,作者通过对口技表
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思,而且立意很深刻。如谈“学”与“思”关系的第四则,“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不 仅说明了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字数虽少,但表 达的意思却清楚、完整,这说明了语言精练、准确。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 达了深刻的哲理。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共41张PPT) 文言文考点讲解-学习篇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共41张PPT) 文言文考点讲解-学习篇

答题方法
学习类文言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
记叙类:知悉主人公的学习方法, 论述类:理解文意,明确论
明确学习态度
述对象,分析论证过程
熟悉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是
找出作者的论述对象以
借书、抄书而读,还是不断求师, 及关于该论点的分论点和论
刻苦学习。再找出有关主人公读 据,分析相关语句体现出何
书经历的关键性语句,了解其运 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针对训练】
钱文端苦学
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①手,肤
为之坼②。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
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
级,缒③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遂以文字
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高庙南巡,公扶杖迎銮,御制诗至有
数数往来,濙怪其频举,所借书咨询悉记忆。濙大喜曰:“吾架 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因命其子福②同 室而学,三年遂尽其书。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有删改) 【注释】①杨濙(yínɡ):元末隐士。②福:杨福。
刘畅将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一起上传至古文论坛,两文中主 人公的学习态度引发了网友讨论,请你将留言补充完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尊师方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中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共43张)PPT课件

中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共43张)PPT课件

我 吃 饭 (伤心)的(饥饿)的
地点
方式
(在家里)(狼吞虎咽)
(妈妈做的)(香喷喷)的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总结
1.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
2.状语修饰物语
3.主语和宾语是名词
定语+的+名词(主语/宾语)
4.谓语是动词
状语+地+动词(谓语)
宾语
速记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不马虎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
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1.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臣诚恐见欺于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
补语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 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 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在汉语中,在多数情况下,补语一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 点:前面有一个助词“得”
他跑得很快 。
主语 谓语
补语
王冕爱画荷花;他画得非常好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 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 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 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 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 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 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 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 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 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4.作者虚构的目的。 ⑴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⑵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⑶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
5.评价。 答: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 们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程度 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6.小石潭记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 幽深冷寂 的 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 孤凄悲凉 的心绪。
3.结构。
2.《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 雄奇险拔 、 清幽秀丽 的 景色。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山突出 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的特点。写 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长、多 山
山势陡高、江面狭窄。

水大流急、迅猛异常
雄伟险峻 凶险迅疾
奔放美
水 春、冬 清丽奇秀、风景怡人 欢快明朗
清幽美
八(下)
21.与朱元思书(2008年)
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其文以小品书札见称,时人称为“吴均体”。
2.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总领全 文的句子: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
3.结构。
夸张 异水
比喻
视觉 奇山
听觉
清澈 迅疾 山之高(险) 山之幽(美)
秀美 壮美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3.“怒”: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和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八(上)
21.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1.这篇文章是以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 2.结构。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恩惠,感 激
一词多义整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益慕圣贤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讲
一词多义整理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有时朝发白帝
信义著于四海 日中不至,则是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张
一词多义整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会、聚集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
会挽雕弓如满月 终将,一定,必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假字整理
❖ 略无阙处 “阙”通“缺”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曹刿论战》

参与
可以 可以凭借
隔开,中间空 又何间焉 间,时间。
《曹刿论战》
对某事表赞同 可以一战,战则 《曹刿论战》 请从 。
词语
古义
地方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个地方
例句
今齐地/方千里
出处
《邹忌讽 齐王纳谏》

等 间 往往 会计
逃亡 同样
死亡 等待、等等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 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 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 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 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 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感叹,“啊”“呀”;Leabharlann 词尾。 ②介词:“于” “在” “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期盼,可 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 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 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 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以”字的用法: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
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
项是( D )
A. 会理宾解客常大见宴文言会实:适词逢在,文正中赶的上
B. 众含妙义毕。备
毕:全,都
怎么考? C. 几欲先走
D. 满坐寂然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B.
先万帝 钟理不 于解以 我臣 何常卑 加见鄙焉 文言卑鄙加虚::词语虚言报在行文为恶中劣,不道德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 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 家》)
(三)“之”字的用法: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概括
题目设计及分数配置:(15分)
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分) 13.筛选文中的信息。 (3分) 1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6分)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 世家》)
(四)“其”字的用法: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 “它(们)”。例: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 (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石阡县第二初级中学
2018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语文学科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探究答题方法 3.提升答题能力
《鱼我所欲也》 (2010年铜仁市中考)
《出师表》 (2011年铜仁市中考)
《愚公移山》 (2012年铜仁市中考)
《陈涉世家》 (2014年铜仁市中考)
《鱼我所欲也》与《出师表》 (2016铜仁市中考)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C.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常用虚词及用法:于、以、之、
其、而......
(一)“于”字的用法: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未尝 不叹息痛惜于桓、灵也。(《出师表》)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核舟记》 (2013年铜仁市中考)
《醉翁亭记》 (2015年铜仁市中考)
《口技》 (2017年铜仁市中考)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什么?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考查知识点:
1、通假字 2、词的古今义 3、一词多义字 4、词的活用 5、特殊句式
虚词考查及其形式
1.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 群响毕绝
哀转久绝
B. 两股战战
屠自后断其股
C. 撤屏视之
公将鼓之
D. 于厅事之东北角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C. 乡为的身意死而义不和受 用法乡。:通“向”,从前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喝酒用的酒杯(酒杯和酒令) C.佳木秀而繁阴 佳木:好的树木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记述
(五)“而”字的用法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十二章)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 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 语》十二章)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
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 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 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 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 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