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Gift-giving-etiquette

In Italy 意大利
• When you are invited to a person's home for dinner, it might be nice to bring flowers or a box of chocolates for your hostess, although it is just as considerate to have the flowers sent the next day. Yellow roses can signify “jealousy.” And in Italy never send chrysanthemums, since they suggest death. 当你受邀至某户人家共进晚餐时,为女主人带上几束 花或者一盒巧克力就可以啦,不过当然你要是第二天再送 花的话,也可算是考虑周到了。 黄玫瑰寓意着“嫉妒”。在意大利人们从来不送菊花, 因为这暗示死亡。
In ralia 澳大利亚
• Australia is known for its friendly informality and lack of pretence. So modest gifts, such as a business diary, a paperweight, or a coffee mug might be presented as a memento of a visit of business meeting. At a trade show, T-shirts, ties, baseball caps, or a pin may be appropriate mementos. Anything more than these types of gifts could cause embarrassment.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ift-Giving Practi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The act of gift-giving carries immense cultural significance worldwide, serving as a mean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 affection, and respect. However, cultural variations shape the etiquette and expectations surrounding this practice, particularl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societies. Here are some key differences:Gif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monetary value of a gift often matters more than its sentimental value. Expensive gifts are commonly given for special occasions or to convey a high level of appreciation. However, 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the focus is less on the cost of a gift but rather on its thoughtfulness, symbolism, and personal meaning.Presentation and Packaging: The presentation of a gift is highly valued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ut the specific standards differ. Westerners tend to emphasize sleek and modern packaging that complements the gift's aesthetic appeal. In contrast, Eastern cultures prioritize traditional and elegant gift wrapping, often using decorative paper, ribbons, and auspicious symbols.Timing and Occasions: Gift-giving in Western cultures is often tied to specific events, such as birthdays, holidays, and anniversaries. In some Eastern societies, however, gifts may be exchanged more frequently outside of these designated occasions, as a way to show appreciation or strengthen relationships.Exchange Etiquette: The exchange of gifts between individuals in Western cultures typically follows a reciprocal pattern, with the recipient expected to return a gift of similar value or thoughtful gesture. In Eastern cultures, this reciprocity may not be as explicit or immediate, and focus is placed more on the act of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building connections.Personalization: Western individuals often give gifts that are tailored to the recipient's interests or needs. In Eastern cultures, gifts may be more generalized and traditional, symbolizing the giver's respect and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回答:东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研究报告

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研究报告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研究报告引言:礼仪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尊重和关怀的方式。
送礼是中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社交现象,但在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送礼行为案例的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送礼行为模式和其背后的动机与含义。
一、中式送礼行为案例研究1. 案例一:敬老爱幼在中国,敬老爱幼是深入人心的传统美德。
当孩子过生日时,家长会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庆祝活动,亲友们通常会给孩子带上小礼物,如玩具或书籍。
这是一种对孩子本人的关心和祝福,也代表对家庭的尊重和支持。
2. 案例二:送红包在中国,人们习惯在传统节日、婚礼或其他重要场合送红包。
红包内含有一定金额的现金,寓意着对对方的祝福和关爱。
这种送礼方式简单且具有实际价值,是一种凭利和情交流的方式。
3. 案例三:馈赠鸡蛋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一些家庭会在亲友来访时馈赠鸡蛋。
鸡蛋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衍,也代表着主人对客人的殷勤和热情款待。
二、西式送礼行为案例研究1. 案例一:送花束在西方国家,送花束是一种常见的礼物。
花束的种类和颜色可能会有特定的意义,比如玫瑰花代表爱情,百合花代表祝福和善意。
这种送礼行为体现了送礼人对接收者的赞美和赠予。
2. 案例二:互换礼物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送礼方式是互换礼物。
例如,圣诞节期间,家庭成员和朋友会相互赠送礼物。
这种方式强调平等和友好的互动,礼物的选择通常会根据接收者的个人兴趣和爱好。
3. 案例三:庆祝酒宴在西方国家,为庆祝生日、毕业、晋升等重要场合,人们经常会举办酒宴。
除了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外,主人还会准备食物和饮料作为款待。
这种送礼行为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招待。
三、中西送礼行为的差异和动机1. 礼物类型的差异中式送礼强调的是象征意义,常常选择寓意吉祥和各种祝福的礼物。
而西式送礼更注重实用性和个人喜好,通常选择对方感兴趣的礼物。
2. 礼物的包装方式在中国,礼物的包装非常重要,人们喜欢将礼物用精美的纸盒或包装纸包装起来,并用彩带系紧。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ift Giv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The act of giving gifts is a universal custom practiced in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customs, and etiquette surrounding gift-giving can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differences l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Eastern Culture.In Eastern cultures, such as China and Japan, gift-giving is an expression of respect, gratitud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Gifts are often given to show appreciation for favors, to maintain connections, and to demonstrate one's loyalty.Importance of face-saving: Preserving one's "face" is a crucial concept in Eastern cultures. Gifts are often chosen to reflect the recipient's status, taste, and preferences.Emphasis on reciprocity: Gift-giving is considered a two-way street. Recipients are expected to reciprocate with a gift of equal or greater value.Ritualized practices: The act of gift-giving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specific rituals, such as the use of both hands to present the gift and the exchange of polite phrases.Western Culture.In Western cultures, gift-giving is primarily seen as a gesture of friendship, affection, or celebration. Gifts are often given on special occasions, such as birthdays, holidays, or anniversaries.Focus on sentimentality: Gifts are often chosen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value or sentimentality to the recipient.Less emphasis on status: While status may still be considered to some extent, it is not as central to gift-giving as it is in Eastern cultures.Simpler rituals: Gift-giving rituals are generally less formalized and may include a simple exchange of gifts without an elaborate ceremony.Other Key Differences.Packaging: In Eastern cultures, the packaging of agift is as important as the gift itself. Gifts are often wrapped beautifully and may include decorative ornaments. In Western cultures, packaging is typically less elaborate.Cost: In Western cultures, gifts are often expected to be within a certain price range, while in Eastern cultures, the cost of a gift may be more flexible.Timing: In Eastern cultures, it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to give a gift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and occasion.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timing of a gift is less crucial.Conclusion.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ift-giving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rooted in their respectivesocietal values and traditions.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can help ensure that gift-giving is a positive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for all parties involved.中文回答:东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以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案为标题的文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送礼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关心和友好的方式。
然而,中西方在送礼文化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不了解并加以解决,可能会引发一些误解和尴尬。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一、了解礼仪差异中西方在送礼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礼仪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直接送给受礼者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一般是先送给受礼者的长辈或者上级,然后由他们转交给受礼者。
因此,如果在西方文化中直接送礼给受礼者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长辈或上级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文化习惯时,尽量遵循对方的礼仪规范,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二、选择合适的礼物中西方对于礼物的选择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根据受礼者的个人喜好来选择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加注重礼尚往来和象征意义。
因此,在选择礼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如果是与西方人交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的礼物,如书籍、照片、纪念品等。
而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如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红包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礼物,可以更好地传递我们的心意和友好。
三、注意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中西方在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是精美的包装,并在特定的场合或时间送给受礼者。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因此,在送礼时,我们需要注意礼物的包装,尽量选择精美的包装,并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送礼。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红色礼盒,并在重要的节日或生日等特殊场合送礼。
通过注意礼物的包装和送礼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的诚意和尊重。
四、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中西方在送礼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中国是非常重视送礼礼仪的,在西方送礼行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对送礼的看法不同,处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
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
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
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
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
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
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
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
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
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
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
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
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
中西方礼仪差异

吻面礼
起源
吻面礼也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法国兴起的。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亲吻脸颊,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亲吻一次。男性 之间通常用吻面礼,而女性之间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文化差异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吻面礼不太常见,而在南欧和拉丁美 洲国家则较为流行。此外,在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吻面 礼通常只用在亲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
在中国,颜色搭配也因文化背景而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颜色,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 ,如婚礼和春节等,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穿红色的服装。而在其他场合,颜色搭配则可能更加多样。
04
言谈举止礼仪
言谈礼仪
1 2 3
交流方式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 而中国人更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中国
在中国,接受礼品时需要表现得谦虚和礼貌 。在收到礼品后,一般不会立即打开,而是 先表示谦虚和推辞,然后在对方的坚持下才 接受。在表达感激之情时,一般会用一些敬
语和谦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06
公共场合礼仪
遵守规则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护,在公共场合会更加注 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人。例如,在公共游泳池 或健身房等场所,西方人会遵守规定,不随意更改衣 物,不赤裸上身等。
文化差异
在中国,握手礼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如商务会谈、政要会晤等。而在 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握 手礼则较为少见。
拥抱礼
起源
文化差异
拥抱礼起源于古代欧洲,是西方国家 常见的见面礼仪之一。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拥抱礼不太常见 ,而在南欧和拉丁美洲国家则较为流 行。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拥抱,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 亲吻一次,有时也会用贴面礼代替。 男性之间通常用拥抱礼,而女性之间 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送礼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的礼物选择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价值追求比较贴近生活,人们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寓意。
例如,在婚礼上,人们习惯送现金、酒和家居用品等实用性较强的礼物。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多考虑对受礼者的兴趣和喜好,追求独特和个性化。
例如,在西方,人们可能会送书籍、音乐、手工艺品等更加注重情感和个性化的礼物。
其次,中西方送礼的时间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节日和重大场合的送礼,例如春节、中秋节和婚礼等。
这些节日和场合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送礼也被视为表达美好祝愿和对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的关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送礼,例如生日、毕业、结婚纪念日等。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加强调对亲密关系的维护和对个体的关注。
再次,中西方送礼的包装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将礼物精心包装,以表达礼物的尊重和对受礼者的关怀。
包装袋和包装纸的颜色、图案以及装饰物的选择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本身的精致和个性,包装的简约性更能突出礼物的特点。
相比之下,西方更注重礼物的精致感和独特性,而不太重视礼物的包装形式。
最后,中西方送礼时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送礼的时候通常用双手递给对方,并在接受礼物时表示感谢和欢迎。
对于收到的礼物,人们也会尽快回赠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接受礼物时表示谢意,并不会立即回赠,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回赠一个同样精致的礼物或以其他方式回报。
综上所述,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礼物选择、送礼时间、包装方式和礼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礼物的实用性、寓意和节日场合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礼物的个性化、感情表达和对亲密关系的维护更为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
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
”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
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
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
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
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的确有点失礼。
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
这就是对等原则。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
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
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
于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
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
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
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
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
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
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
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
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
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是让人看到礼物的实际价值。
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
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
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是泰国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
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
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
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
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
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
同样,在你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的礼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国产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工艺品。
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
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西方人的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的目的上也显露出不小的差异。
中国人送礼,往往目的性很强。
中国人的礼,常常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的。
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是有事相求。
找别人帮忙时,礼物有时会提前送,为的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
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的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
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的无非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是增加请求帮助的份量。
而西方人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
他们的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是在得到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的谢意。
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他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的圆珠笔。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的辛苦劳动。
但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的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的小纪念品仍在一边。
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
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
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是感谢。
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
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尽管中国和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但并不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的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的一面。
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是一种善意的表现。
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让你感到好像很热情,其实,也许他刚才假装没看见你,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你交谈下去。
即便如此,礼节告诉他要作出与你很熟的样子。
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的“你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的务实态度和说话简洁的风格。
同样,西方人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的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
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打开礼物,一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婪的印象,二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的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
因此,礼节告诉他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
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
然而,这个信号有时则需要西方人去慢慢体悟。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和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再者,就不同的行为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心理,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比如说,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
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
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
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
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打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是在乎的,只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
而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
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
在接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你的礼品很感兴趣,对你的送礼行为表示感激。
关于我们的送礼文化,有两件有趣的事是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是我们常常把别人送来的礼物再拿来送人。
过去经济不太发达,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礼物送人。
如果别人送来礼物,就干脆把它再送给第三者。
第三者又如法炮制,送给第四者。
送来送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
有时,送来送去的礼物到达最后一个人的手上时,也许已经过了保质期(如食品)。
二是我们在送礼时,有时没有考虑到受礼人的心态和承受能力。
尤其是在外交场合,相互赠送礼物讲究的是对等,而我们有时却忘记了这条潜规则。
有一次,某个国家的团组访华,在一番送礼仪式后,外方的接待人员找上门来,跟我们急了,因为我们送的礼物档次较高,他们没有准备这么好的礼物回赠,因此感到没面子,不对等。
有时,有些国家并不是经济不发达拿不出钱来,而是他们的经费都有预算,用于礼品的预算少得可怜。
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还大礼的能力。
礼品和纪念品,这是中西送礼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
我们并不是想说某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说,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对不同的文化给予必要的理解。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意都是积极的,人的内心都是善意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各种不同的人类群体对善意所采取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才是面对文化冲突的正确态度所在。
与此同时,剖析自己的文化,并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历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