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送礼习俗的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送礼习俗的差异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什么场合,给什么人,送什么样的礼物上有差异,而且在送礼的方式上也有不同的习俗。
首先,西方人在赠送礼物时注重礼品的包装。
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要用彩色礼品纸包起来,然后用彩带扎起,或用胶条封住。
有的礼物虽然有包装盒,但送礼时还是要再包装一下。
如果送一瓶酒作礼物,最好要酒瓶外面有包装纸的那一类。
圣诞节时赠送给每个人的礼物可以放在一两个大盒子里,里面的小礼物可不必再包装。
有时送礼,还要在礼物上加上个人标记,或缀上姓名首字母组成的交织图案(Initials)。
这样做的一个缺陷是,一旦物品标上了首字母就无法再退换。
因此,在为贵重礼品标上姓名首字母之前,必须确定该礼品是受礼者需要或喜欢的东西,而且式样、颜色和尺寸都合适。
如果送礼者确有把握,标上姓名首字母可以使许多礼物更加美观。
当然,在受礼人接受了礼物之后再标上姓名首字母亦无不可。
如果赠送标有首字母的手帕或其他礼物,对女人要用教名的首字母,对男人则用姓的首字母。
关于礼品的包装和外观,有好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不太重视。
有时,中国的一些礼品是上乘的,但包装却不雅观,这无疑减轻了礼品的含义。
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一些商店,尤其是礼品店,增加了包装服务,这为中国人送礼时重视礼物外观包装起到了促进作用。
客人赠送礼物时,主人应双手接受,握手,并感谢对方。
英语国家的人们接受礼物后习惯于当面打开包装,欣赏一下礼品。
有时送礼人还会对礼品作一些介绍或说明。
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聚会上,主人和客人还愿意一起欣赏大家带来的礼物和写的贺词,人们不注重礼物的轻重,但却注重赠礼者的一番心意。
有人贺词写得幽默生动,常令听者捧腹,还有人专门收集这类贺卡或贺词。
如果礼物是现金或支票,不要当众宣布钱的数目,受礼者说些适当的话并致谢意就可以了。
在一些场合送礼是不必要的,如果有个别人送了,主人可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但不要引起其他客人的注意,因为这样做会使没有带礼品的人感到难堪。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中国是非常重视送礼礼仪的,在西方送礼行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对送礼的看法不同,处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
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
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
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
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
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
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
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
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
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
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
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
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
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
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
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
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
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
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
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
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
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
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
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
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
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Face)定义为每个人都想获得的一种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self-image)。
它体现了个人的欲望或需求,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以自我为取向的形象。
而汉语中的“面子”则是依赖于他人的群体取向。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中西方遵循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礼仪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送礼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尊重的方式,在中西方社交互动中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探讨一些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送礼的目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达感激和尊敬的方式。
在商业交往中,送礼被视为加强人际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手段。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多地强调个人关系和友好的目的。
西方人倾向于重视礼物本身,注重其实用性和质量,并希望让受礼人感到惊喜和满意。
其次,中西方对于礼物的选择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品的价值经常被视为礼物重要性的标志。
一般来说,礼物应该是高质量的、昂贵的和有价值的,以显示送礼人的尊重和慷慨。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礼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受礼人的兴趣爱好和喜好,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尊重和关心。
第三,中西方对于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送礼人会选择华丽的包装方式,以显示对受礼人的尊重。
在交付礼物时,送礼人会用双手捧着礼物,表示对受礼人的重视。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包装并不像中国那样重要。
通常,送礼人会简单地用礼品纸包装礼物,并用手递给受礼人。
最后,中西方在接受礼物后的回应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受礼人通常会推辞几次才接受礼物,以示谦虚。
与此同时,礼物的接受者也会表达感激之情,并主动邀请送礼人分享礼物或参加一起活动。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接受通常更加简单直接。
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回赠礼物作为回应。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送礼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是表达感激和尊重,礼物的选择要考虑价值和质量,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非常重要,受礼人在接受礼物后会谦虚地推辞几次。
而在西方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更加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和友好,礼物的选择更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回赠礼物。
浅谈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区别

浅谈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区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在送礼这个礼仪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由于这些差别,使得各国对礼仪的理解有所不同、对
送礼的习俗也有一定的禁忌。
送礼礼仪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规则,一种语言,也是工具。
是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
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这些不同礼仪文化中,使得中西方的送礼礼仪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发展,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距越来越突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唯一传承千年文化的民族。
所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卧薪尝
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而且中国很注重礼尚往来的送礼习惯,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不管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彼此送礼传答祝福,似乎早已约定成俗。
所以逢年过节,亲朋
好友之间的走动或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派上用场。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太便宜了,不但会丢了面子还会得罪别人。
因为中国人大多数的都是爱面子的,所以送礼的礼物就看的很贵重。
并且中国送礼当礼物送到别人手里时,不能当着送礼人的面把礼物拆了,不然会被看作不尊重人的表现,而且也不能问其价格。
但是也有秉承的礼轻情意重的思想的,在很好的朋友间只要你有一颗爱她的心就够了,礼物是其次,不过我们在送礼的时候。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送礼行为的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送礼行为的差异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礼尚往来,送礼原是一种礼节性的行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衍生出不同的意义。
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送礼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关于送礼也就有利与弊之说,本文就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一下中西方送礼行为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送礼;利与弊1.中国“送礼”行为的缘由及发展中国人喜欢互相之间馈赠礼物,这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礼记》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仁、义、礼、智、信”,“礼”也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见送礼是一种文化,其中蕴含着“礼” 这一传统美德,并非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贪污腐化。
“礼”这一行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除了完成一系列规范的动作之外,还要将自己拥有的有价值的事物如食品珠宝等供献给神灵,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虔诚,并祈求神的庇佑。
“礼”可以通过物品来表现,渐渐的就具有了物质的含义,在战争年代,小国和弱国需要向大国和强国交纳贡品以寻求庇护。
在史书中就有一些不及时纳贡而引发战争的记载。
送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小到同学、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品表达心意,礼物都会派上用场。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也会进行慎重的挑选,按照送礼对象进行挑选,既满足自己送礼的需要,又能使礼物具有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送礼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多注重赠送养生健康一类的礼品。
新型的送礼方式有礼品卡,网上送礼,根据朋友的愿望清单进行送礼等等,这样既节省了挑选礼物的时间,又能让接受者得到自己需要的礼物,可谓一举两得。
2.中西方国家的送礼异同及原因2.1 中西方国家送礼的异同首先不同的国家都有送礼的习惯,每个国家都有约定俗成的送礼文化。
中西方在送礼物方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各种节日的时刻,如圣诞节,西方人会互相赠送礼物,互相表达祝福,而中国人也会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赠送礼物。
浅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总体而言,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
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1.日常寒暄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3.告别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4.夸奖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de)差异其实,中外都有送礼(de)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de)确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是对等原则.然而,东西方文化(de)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de).首先是礼品观念上(de)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de)实质意义,即它(de)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de)东西.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de)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de)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de)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de)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de)标准来定做(de),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de)是还有中国人.中国人注重礼品(de)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de)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de)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de)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de)是让人看到礼物(de)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de)价签,或开上原价(de)小票,为(de)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de)礼物.有些商品(de)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de)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de)价签.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de)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de)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是泰国人送(de).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de)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de)是礼品,而西方人送(de)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de)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de)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de)书.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de)大小.同样,在你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de)礼物,可能性最大(de)是本国产(de)葡萄酒,或其他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de)小工艺品.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de)不是礼物(de)轻重或礼品价格(de)高低,而是礼品(de)纪念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西方人(de)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de)目(de)上也显露出不小(de)差异.中国人送礼,往往目(de)性很强.中国人(de)礼,常常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de).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是有事相求.找别人帮忙时,礼物有时会提前送,为(de)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de)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de)无非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是增加请求帮助(de)份量.而西方人注重(de)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de)象征意义.他们(de)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是在得到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de)谢意.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他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de)圆珠笔.如果按照中国人(de)价值观念,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de)辛苦劳动.但是,一支小小(de)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de)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de).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de)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de)小纪念品仍在一边.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de)反应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de)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de)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de)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de)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de)效果.尽管中国和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de)文化差异,但并不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de)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de)一面.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de)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是一种善意(de)表现.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让你感到好像很热情,其实,也许他刚才假装没看见你,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你交谈下去.即便如此,礼节告诉他要作出与你很熟(de)样子.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de)“你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de)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de)务实态度和说话简洁(de)风格.同样,西方人当面打开别人赠送(de)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de)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de)兴趣,以免损害对方(de)感情.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打开礼物,一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婪(de)印象,二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de)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因此,礼节告诉他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中国人(de)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de)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de)关系.然而,这个信号有时则需要西方人去慢慢体悟.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和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再者,就不同(de)行为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de)心理,只是其外在(de)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比如说,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de)兴趣是一样(de):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de)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de)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de)是极大(de)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de)价值.即使送给对方(de)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定(de)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de)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de),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de)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de)肯定意义.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de)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de)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de)礼品来(de).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打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是在乎(de),只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而西方人(de)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de)礼品采取赞赏(de)态度.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de),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在接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你(de)礼品很感兴趣,对你(de)送礼行为表示感激.关于我们(de)送礼文化,有两件有趣(de)事是我曾经亲身经历(de):一是我们常常把别人送来(de)礼物再拿来送人.过去经济不太发达,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礼物送人.如果别人送来礼物,就干脆把它再送给第三者.第三者又如法炮制,送给第四者.送来送去,自己送出去(de)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有时,送来送去(de)礼物到达最后一个人(de)手上时,也许已经过了保质期(如食品).二是我们在送礼时,有时没有考虑到受礼人(de)心态和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外交场合,相互赠送礼物讲究(de)是对等,而我们有时却忘记了这条潜规则.有一次,某个国家(de)团组访华,在一番送礼仪式后,外方(de)接待人员找上门来,跟我们急了,因为我们送(de)礼物档次较高,他们没有准备这么好(de)礼物回赠,因此感到没面子,不对等.有时,有些国家并不是经济不发达拿不出钱来,而是他们(de)经费都有预算,用于礼品(de)预算少得可怜.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还大礼(de)能力.礼品和纪念品,这是中西送礼文化表现出来(de)差异.我们并不是想说某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de)观念和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说,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de)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在一定(de)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de).我们唯一需要提倡(de)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de)原因,对不同(de)文化给予必要(de)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de)本意都是积极(de),人(de)内心都是善意(de),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de)长期熏陶下,各种不同(de)人类群体对善意所采取(de)不同表现形式.这才是面对文化冲突(de)正确态度所在.与此同时,剖析自己(de)文化,并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历史就是在不同(de)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前进(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我们的地球也被称为地球村。
由于社会的发展,世界正不断缩小。
以前做生意有区域性限制,如今早已冲破国界;以前信息传递耗时,如今媒体遍布、信息迅捷。
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
因此,涉足他种文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阻碍人民自由交流的那堵无形墙也正在日益崩塌。
而交流就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送礼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送礼不仅是拉关系,更是加强往来,增进情谊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文化风俗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送礼文化。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入手,谈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几点粗浅建议,希望能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人们常以送礼来表达情意。
有时候礼物本身并不贵重,却深深表达了送礼人的心意,使受礼人为之感动。
但综观全世界,由于各国的文化风俗不同,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红包是一种装钱的特殊红色小纸袋。
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由父母或朋友送给小孩的礼物。
红色也可以送给没有结婚的亲戚或朋友。
未婚的职员同样也希望从老板那里得到红包。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婚礼或关系亲密的亲人朋友生日时,也会送红包。
红包里的钱可以是几元,也可以是一大笔。
俄国人社交中讲究送礼,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
礼物选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礼物的价格倒在其次。
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礼物,像旅游纪念品就广受欢迎。
去人家里做客或参加聚会,俄国人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
对俄国人来说,直接送钱给他们是一种侮辱。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社会交往中,给主人/女主人赠送一份小礼物是比较得体的做法。
通常,这种礼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装。
其他在生日、周年庆、婚礼、领洗礼等场合赠送的礼物轻重要依你们的关系而定。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人表达关爱。
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
礼物大多数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卡片铺天盖地、漫天飞舞,表达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二、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1.购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
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
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
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
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
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
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
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
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
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
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
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
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
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
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
包装是不大讲究的,一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
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
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
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
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
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
因为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
一般来说,时间贵在及时或超前,如一张小小的贺年卡一定要提前赠送,否则毫无意义。
中国人忌讳别人在刚办完喜事或丧事之后补送礼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
而在赵左荣的《茶与咖啡》中提到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机是你到达或离开时。
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外,不提倡送商业礼物(除非是小礼物)。
而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小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时。
三、提高送礼技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华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人出国留学、游玩、谈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为我们练习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在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会面临着如何进行更好的交流问题。
当我们希望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送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在送礼时就要特别注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送礼技巧。
1.别出心裁。
在礼品馈赠中,最受欢迎的是富有意义的、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品要考虑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而且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
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装,西欧国家喜欢用淡色包装纸。
2.投好避忌。
选择受礼者想要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礼物。
因此,挑选礼品要了解对方的品味爱好,赠送的礼品要有意义,要考虑周全,有的放矢,投其所好,然后又针对性地精心挑选合适的礼品,尽量让受礼者感觉到馈赠者在礼品选择上花了一番心思的,是真诚的。
这是许爱玉在《现代商务礼仪》中提出的观点。
的确,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一些地方风俗、民族禁忌和个人禁忌等,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
比如西方人都推崇3,而忌讳13,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