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案修订稿
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夹竹桃”等生词;(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夹竹桃的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夹竹桃的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词“夹竹桃”的理解;(2)课文中的长句子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图片;3. 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出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2)邀请学生分享对夹竹桃的了解。
2. 学习生词:(1)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2)解释生词“夹竹桃”的意思;(3)让学生组内交流,用生词造句。
3.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进行解释;(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夹竹桃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夹竹桃的特点;(2)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夹竹桃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词;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3. 观察大自然,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夹竹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能力和对夹竹桃特点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对学生反应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评估夹竹桃知识的教学是否全面,是否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夹竹桃》教案范文

《夹竹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夹竹桃》。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夹竹桃的兴趣。
(2)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夹竹桃的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夹竹桃》。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描述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夹竹桃的图片、课文动画等。
2. 教学素材:夹竹桃的实物或图片、生词卡片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种花吗?它叫什么名字?”(2)邀请学生分享对夹竹桃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2)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描述夹竹桃的句子。
(3)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夹竹桃”、“花朵”、“香气”等。
3. 探究夹竹桃的特点:(1)展示夹竹桃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夹竹桃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对夹竹桃的感想和体会。
4. 练习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夹竹桃的特点。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夹竹桃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夹竹桃》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描述能力:评估学生在描述夹竹桃特点时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夹竹桃》教案及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夹竹桃的特点。
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夹竹桃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夹竹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夹竹桃吗?知道它的特点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夹竹桃的文章,看看作者如何描绘这种植物。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a.课文中提到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b.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3.精讲课文(1)分析夹竹桃的特点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夹竹桃特点的句子。
b.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夹竹桃的特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
b.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现夹竹桃的特点。
4.小结与拓展(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夹竹桃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夹竹桃的认识。
5.课堂练习a.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夹竹桃的特点。
b.仿写一段关于夹竹桃的描绘。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夹竹桃》一文,使学生了解了夹竹桃的特点,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种植物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夹竹桃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优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1.在分析课文内容时,部分同学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困难。
2.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同学写作能力较弱,未能很好地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进行创作。
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生字词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夹竹桃(特级教案)

夹竹桃(特级教案)第一章:了解夹竹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基本信息,包括它的种类、特点、生长环境等。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夹竹桃的种类:介绍夹竹桃、柳叶夹竹桃、腺叶夹竹桃等。
2. 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花期、果期等。
3. 夹竹桃的生长环境:气候、土壤、光照等。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
2. 讲解法:讲解夹竹桃的基本信息。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夹竹桃的特点。
2. 讲解夹竹桃的基本信息,包括种类、特点、生长环境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夹竹桃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强调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 绘制一幅夹竹桃的画作,展示自己对夹竹桃的理解。
第二章:夹竹桃的生态习性1. 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生态习性,包括适应性、繁殖方式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夹竹桃的适应性:气候、土壤、光照等。
2. 夹竹桃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夹竹桃的生态习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夹竹桃在实际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案例。
四、教学步骤1. 讲解夹竹桃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讲解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分析各种繁殖方式的优缺点。
3. 分析夹竹桃在实际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案例,强调其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了解夹竹桃在其中的作用。
第三章:夹竹桃的药用价值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药用价值,包括传统药用和现代药用。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夹竹桃的传统药用: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
2. 夹竹桃的现代药用:镇静、抗炎、抗癌等。
1. 讲解法:讲解夹竹桃的药用价值。
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学习课文《夹竹桃》,使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
2.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夹竹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夹竹桃》是一篇描写夹竹桃的散文,通过作者对夹竹桃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夹竹桃的美丽、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掌握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
三、教学准备:1. 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2. 课文朗读音频。
第三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夹竹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夹竹桃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夹竹桃》。
2. 学生通过课文找出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
三、合作交流: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
2. 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
第四章:作业布置一、作业内容:1. 抄写课文《夹竹桃》中的优美句子。
2. 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关于某种植物的观察日记。
二、作业要求:1.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 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第五章:教学评价一、评价内容:1. 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生长习性和文化寓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二、评价方式: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夹竹桃的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反馈与改进:1. 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夹竹桃》是一篇描写家庭、学校生活的短篇故事。
通过讲述主人公与夹竹桃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对家庭、学校的热爱。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小组合作。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使用教学挂图,标注生字词,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运用教学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提问学生对家庭、学校的看法,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例运用。
4.4 分析课文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2024年《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个儿先去感受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读好了吗?文中哪几个小节是直接写夹竹桃的呢?
4、学生汇报:第2、4、5自然段。
5、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品味它……
师:哪些词语反映了它的花期长?(又开出、又长出)
师: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它的花期长,还写出了它的品性“悄悄地一声不响”,它是默默绽放,不张扬,常年不败。
师: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请大家自己读。
指名读;评价。(“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齐读。
生(2)读第二句:(出示句子)
(2)指导学生感受这段话中排比的运用,以磅礴的语言气势,渲染了月下夹竹桃花叶影子扑簌迷离,幻化不定的神奇境界。并要求读出这种幻化无穷的气势。
(3)仿照课文描写幻想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描述月下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充满幻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涵咏中心句,深化主题。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4、小结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在直接写夹竹桃,却对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的作用。
《夹竹桃》教学教案

《夹竹桃》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夹竹桃的基本特点、生长习性和分布区域。
学习夹竹桃的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
掌握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和养护要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夹竹桃的实物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运用实地考察或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小组讨论或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夹竹桃的基本特点夹竹桃的名称由来和植物学分类。
夹竹桃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2.2 夹竹桃的种植技巧土壤选择和排水条件。
光照和温度要求。
适时施肥和浇水的方法。
2.3 夹竹桃的管理方法修剪和整形的技术。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冬季保暖和防寒措施。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夹竹桃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
夹竹桃的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
3.2 教学难点: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和养护要点。
夹竹桃的修剪和整形技术。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夹竹桃的实物或图片。
种植夹竹桃的工具和材料。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4.2 场地准备:准备一个室内或室外的地方,用于观察夹竹桃实物或进行实地考察。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夹竹桃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引导学生观察夹竹桃的外观特征,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5.2 教授新课:讲解夹竹桃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解释夹竹桃的名称由来和植物学分类。
介绍夹竹桃的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包括土壤选择、光照和温度要求、施肥和浇水的正确方法。
5.3 动手操作:分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夹竹桃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夹竹桃的生长情况。
学生动手进行夹竹桃的修剪和整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4 巩固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性学习,探讨夹竹桃的繁殖方式和养护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竹桃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段落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作者奇妙的幻想,感受作
者的喜爱之情。
3、透过文字,感受季羡林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一定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感受季羡林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喜爱的花就是——指读课题。
回忆一下,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
随机板书
2、上堂课,我们品味花影时,初步感受了季羡林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这堂课我们要再次走近夹竹桃,品味它可贵的韧性,奇妙的幻想,进一步感受这位大师语言的魅力。
二、感受“韧性”
1、咱们先来学习写夹竹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划一划,圈一圈,简要地写下自己的体会。
2、分享阅读收获。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
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
①悄悄地,一声不响,呼应“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理解:两个近义词一起连用,可为什么我们读着却不觉得啰嗦呢?默默绽放,不张
扬。
小结:多么谦虚、低调的夹竹桃啊
②又,又,一般写花都说“花开花败”,季老呢(花败花开)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接连不断、生生不息、常年不败、生命力顽强。
小结:这简直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啊!
点评:看似简单的语言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韵味,这就是一种智慧。
③知道“嘟噜”是什么意思吗?(“串”“簇”)这是山东方言,因为季先生祖籍是山东。
季老不用一丛丛、一簇簇,而用一嘟噜,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嘟噜又一嘟噜,在质朴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夹竹桃接连不断地开放,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呀!
指导朗读:读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的可贵韧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
①在——里,在——里,在——里,看不出——特别,也看不出——特别
(理解:无论是季节的交替还是气候的变化,夹竹桃总是迎风吐艳,始终如一。
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顺境中不张扬,逆境中不颓废,这就是“始终如一”)
②迎风吐艳
(从这个“迎”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即使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也傲然怒放,谁继续来说。
(积极乐观、坚韧不拨)对呀,这就是“韧性”。
③无日不
哪个词是说每天为什么不写每天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引读:强调它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指导朗读:读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改变开花的韧性。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
①一直、一直:开花时间长,花开三季,常开不败。
②奉陪:夹竹桃奉陪过哪些花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指读第三段,看看夹竹桃奉陪了多少种花仅仅是14种吗(很多)多到了什么程度?
文中有个词语叫——应有尽有。
除了花多(热闹、热烈),还给你什么感受(
花美),能把这些描写花美的词找出来吗?
你还想起了哪些成语?这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读好这些词语。
文章写的是夹竹桃,可季老却用了整整一段话,浓墨重彩地写了其他的14种花,为什么呢?板书:对比衬托
点评:用百花的热烈张扬衬托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用百花的花开花落对比夹竹桃的生生不息
③无不把“无不”换成“一直”,你们觉得好吗(
不行,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别的花花开一季,它却花开三季! 270多个日子呀,有多少花开了又谢呀!而它就是无不奉陪。
4、难怪作者会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意思就是说()(指名说)。
作者这里没直说,而是用了反问,读起来语气更强烈。
此时此刻,作者对夹竹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喜爱,敬佩)谁来读一读?
5、是啊,这样的韧性在两个双重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的强调下,尤其凸显。
这样的韧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再读第四小节!(配乐朗读第四小节,齐读)
三、品味“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还能引起季老先生的幻想,什么原因让呢?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
①原因之一:花香。
哪句话写了花香袭能换成飘吗?
点评:一字之差,却是智慧的表达。
②原因之二: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看着这样的花影,闻着这样的花香,季老不禁浮想联翩,他把夹竹桃幻想成了什么?
4、为什么说是奇妙的幻想呢多读几遍,体会体会奇妙在哪儿交流
5、同学们知道吗,季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而他的幻想却是那么奇妙有趣,从这里,你发现季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童心未泯,热爱生活,富有想象力,有生活情趣)对,拥有丰富的情感,就像孩子一样率真!
6、率真的人写出了率真的文字,但率真中又不乏睿智。
请再好好读读,发现这三段文字的独特、智慧之处了吗?读读想想,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板书:动静结合,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句式,整齐之中又有变化
先概括,后具体,
7、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文字的秘密,排比的句中既有静态的描绘,也有动态的描述;奇妙的景象在睿智的语言中那么情趣盎然,令人心生欢喜。
8、请三位学生朗读(配乐),我们可以闭上眼睛随着季老一起想象。
哦,多么有趣啊,让我们顺着季老的思绪,展开大胆的想象吧!——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你带来怎样奇妙的幻想?试着写一写。
9、交流。
注意点评时适当地点到学生的语言特点。
10、季老率真而又不乏睿智的描绘让我们领略了月光下夹竹桃的无限美妙,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近夹竹桃,品味了它可贵的韧性,奇妙的幻想,更走近了季羡林这位语言学家,散文学家,领略到了他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之风格。
课后,建议大家去读读他的散文集《二月兰》,进一步欣赏国学大师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阅读季羡林散文集《二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