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艺的发展历程及传承

合集下载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1. 引言1.1 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简介河南坠子是河南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坠子,是由当地民间艺人在表演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坠子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曲艺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河南坠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富有感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河南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

在当今社会,河南坠子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对河南坠子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了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可以体会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河南地方曲艺形式。

2. 正文2.1 河南坠子的起源河南坠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起初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戏曲剧种。

据传说,河南坠子最早起源于郑州一带,后传入周边地区并逐渐流传开来。

河南坠子的起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河南坠子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河南坠子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河南坠子的起源可以说是因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通过演唱坠子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到一种释放和慰藉的方式。

坠子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表现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传承了河南地区的文化传统,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坠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希望能够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河南坠子的魅力。

2.2 河南坠子的历史发展河南坠子的历史发展始于明清时期,起初是民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后来逐渐演变成专业化的艺术形式。

河南戏曲大全河南坠子

河南戏曲大全河南坠子

河南戏曲大全河南坠子河南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剧种之一,而河南坠子则是河南戏曲中的一种唱腔。

河南坠子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表演风格,成为了河南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河南戏曲大全中,河南坠子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河南坠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的河南坠子又称作“坠腔”,是河南戏曲的主要唱腔之一。

河南坠子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上。

坠子的旋律多变,音域宽广,音调跳跃频繁,富有变化,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而坠子的节奏感强,旋律跌宕起伏,富有激情,能够很好地配合剧情的发展,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在表演风格上,河南坠子以其激情奔放、豪放不羁的特点而著称。

演唱时,要求演员情绪饱满,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同时又要保持声音的音准和音色的美感,这对演员的唱功和表演功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河南坠子的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身段的配合,演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丰满。

河南坠子在河南戏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各种正剧、杂剧中,还独立成曲,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在《三岔口》、《二进宫》、《打金枝》等经典剧目中,坠子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它们通过坠子的演唱,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感情更加丰富,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除了在传统河南戏曲中的应用,如今的河南坠子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一方面,传统的坠子剧目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有新的创作和改编,使得坠子这一形式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些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坠子作品,不仅在剧情和音乐上有所创新,还通过舞美、服装等方面的设计,使得坠子表演更加富有现代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总的来说,河南坠子作为河南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激情奔放的表演风格,成为了河南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在传统剧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为河南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河南坠子会继续发扬光大,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祁剧发展历程

祁剧发展历程

祁剧发展历程
祁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地区,起初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其演出形式以对唱为主,以讲述故事情节和传递道德教育为主要目的。

祁剧的表演艺术形式独特,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南音、梆子、汉调等多种音乐形式的特点。

在20世纪50年代,祁剧开始获得官方的认可和扶持。

由于其表演形式独特而富有传统艺术的特点,祁剧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戏曲剧种。

祁剧的剧目也逐渐增多,从最初的故事传统剧目发展到反映社会现实、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多个题材。

在20世纪80年代,祁剧迎来了一场新的发展浪潮。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口味的变化,祁剧开始注重创新,加强剧本创作和排练工作。

一些著名的祁剧演员也开始走上了国内外的舞台,将祁剧的魅力传播出去。

21世纪以来,祁剧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其他剧种的
艺术元素,不断创新演出形式。

一些创意剧目和现代题材的作品开始在祁剧舞台上亮相,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的关注。

此外,新媒体的兴起也为祁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使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了祁剧。

如今,祁剧已经成为南阳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祁剧的艺术魅力和内涵逐渐被更多人所认可,祁剧演员也开始扮演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角色。

祁剧的未来发展将
更加多元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豫剧研究报告
1.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豫剧家乡焦作市,起初是民间艺人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场上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曲形式。

2. 豫剧的剧种特点:豫剧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闻名,它是一种以河南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豫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和舞蹈等元素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3. 豫剧的剧目和演出形式:豫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魔幻剧、爱情剧等各种题材。

豫剧的演出形式以传统的舞台剧为主,但也有街头表演和电视剧等形式。

4.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豫剧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历了起伏,但在现代豫剧家们积极探索、创新,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豫剧的影响和国际传播:豫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豫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总结: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
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更是一个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豫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

“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洛阳琴书表演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

"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

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

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

" 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

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 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1]传承人物追其本源,河洛大鼓的第一代创始人有段雁、胡南方、李禄、吕六,特别是胡南方,他是偃师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左右,是清末秀才,家境颇为富有,然他抛开仕途,潜心艺术,自编自演,唱腔清越宏亮,书词生动别致,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为河洛大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豫剧表演其第二代传人有张天培,陆明智、叶刺猬、刘林、三代传人有程文和、陈有功、崔坤、张明党、杨二会、吕发君等人。

这是河洛大鼓书最为兴盛的时期。

他们的活动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成熟和完美的阶段,特别是崔坤先生,其表演沉实、生动、唱腔宏亮悦耳,其书词简捷、文雅,特别是对于长篇书目发掘改编和对于各种唱腔、道白的总结、归纳都超出了他的前人。

四代传人有:段阶平、陆四辈、尚继业、张妮、王占标、张新有、牛会玲、李宏民等,其中张妮、尚继业、牛会玲都师承崔坤先生,不论是唱和书目都有极深的功力,李宏民主攻伴奏,是一代著名琴师。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河南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发源地
在河南。

其唱腔以“高腔”为主,又称“河南梆子”,因流行地
区不同而分为豫东调、豫南调、豫西调、豫北调和豫东调等;表
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著称;戏曲服装以素色为主,也有鲜艳
色彩的,称为“红装”。

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各地的唱腔、道白、舞美风格也各有差异。

河南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时在全国有九个省都有其流布地区,其中以河南最为普及。

到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所有剧种中,豫剧是唯一还在全国
流行的剧种。

豫剧剧目有四千多个,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


中《花木兰》《五世请缨》《朝阳沟》等剧目被拍成了电视戏曲片。

豫剧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兰春、常香玉剧团、张振岭剧团、马金
凤剧团、陈素真剧团等。

河南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主要发源于河南。

河南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1 —1 —。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引言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被誉为中国豫剧的发源地。

河南豫剧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一起深入了解河南豫剧。

一、历史渊源河南豫剧起源于明代妞妞儿戏,发展于清代秧歌坛。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河南豫剧逐渐形成并独具特色。

它吸收了京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近代,河南豫剧也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更加注重艺术创新和表现力的提升。

二、表演特点1.语言:河南豫剧以豫剧曲调为基础,配以河南方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角色性格。

2.唱腔:河南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旋律流畅优美,能够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脸谱:豫剧脸谱的设计精美独特,以红、白、黑为主要色调,色彩鲜艳夺目,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

4.服饰:河南豫剧的服饰讲究色彩搭配和细节处理,富有装饰性和舞台感,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5.动作:河南豫剧的动作表演独特而精准,强调身段、折腰、行礼等细节,具有高度的舞台感和表现力。

三、经典剧目1.《庐山谣》:该剧是河南豫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京剧名角李香君从小女儿为搜寻母亲而进京,成为著名戏剧演员的故事。

2.《陈毅元帅挂画》:这部剧是以陈毅元帅的一桩故事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3.《白毛女》: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戏曲,通过白毛女的坚强与努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善良。

四、艺术价值河南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欣赏性的艺术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

河南豫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发掘。

五、推广与保护为了传承和发展河南豫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艺术团体和戏曲院校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研究豫剧。

同时,还可以举办豫剧演出和宣传活动,提高河南豫剧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河南坠子的发展与创新

河南坠子的发展与创新

河南坠子的发展与创新摘要:河南坠子作为一种曲艺表演的艺术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各有创新,称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但当今社会,群众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河南坠子冲击很大,如何应该找回当年的那份辉煌和那么多“粉丝”呢?本文对河南坠子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河南坠子;发展;创新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是由河南、皖北的“道情书”结合“莺歌柳书”、三弦书发展而成。

光绪年间它遍及豫东、豫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约在192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

由于它的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适于表现生活,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很快在南阳“落户生根”,传唱开去。

但是现今社会,电影、电视机已经步入了农村的生活,群众的娱乐方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因不适应社会发展急剧衰落了。

“河南坠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更是面临着前景暗淡、后继无人的困境。

如何找回当年的那份辉煌和那么多“粉丝”呢?本文对河南坠子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一、传承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首先,我们一起探讨河南坠子文化的传承,我认为首先要弄清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文化”。

据专家考证,“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单地说:“化”即“变”也。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涵宽广的多维概念,有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大文化”,“小文化”等之分。

但万变不离其宗。

我认为,“文化”这个“宗”,就是“交错”、“变化”与“创新”。

纵观亿万年历史,无论是物种,还是人种,还是“文化”等等,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传承,都是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的,否则,肯定会自取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 南 曲艺 的发 展 历 程 及 传 承
王 雯
( 河南 艺术 职业 学 院 公 共教 学部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
[ 摘 要] 河南曲艺从 1 9 4 9年新 中国成立至今 , 其发展契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 呈现 出较为清
晰的 历 史性演进 轨迹 。在 民族 性 和现代 性 的建 构历 程 中 , 河 南曲 艺走 上 了一 条 曲折 的 发展 道 路 , 出现 了 明显 的传承 和发 展 问题 。作 为 中国“ 根文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解 决 河 南 曲 艺的 传 承 和发 展 问题 时不 我 待 。河 南 曲艺的传 承和 发展 应建 立在 一个 完整 的教 育体 系之 下 , 在 教 育 中传 承 , 在传 承 中发展 。
距离 , 另 一方 面 为 了使 曲艺 事 业 的 发 展 尽 快 适 应 新 中 国的政 治 文 化 体 制 , 中 央人 民 政 府 决 定 在 全 国范 围内开 展 曲 艺 艺术 改革 。1 9 4 9年 7月 , 中央 人 民政 府文化 部 成 立 了戏 曲改 进 委 员 会 , 1 9 5 1年 5月颁 布 了 《 政 务 院 关 于 戏 曲改 革 工 作 的 指 示 》
( 包括曲艺) 1 3 , 明确指 出要在 曲艺领域 内进行改
人、 改制 、 改 艺 的改 革 工 作 , 以提 高 曲艺 艺 人 的政 治觉悟 , 帮 助他们 树立 主人 翁 意识 , 强化 他 们 为人 民服务 的思 想 。河 南 曲艺 在 政 治 倾 向性 的 驱 使
能配合 国家政策演唱一些概念化 、 雷同化 、 标语化
[ 关键词] 河南曲艺; 民族艺术; 传承; 发展
[ 中图分类 号 ] J 8 2 6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8— 5 7 9 3 ( 2 0 1 3 ) 0 1— 0 0 8 0— 0 3 部分 , 源 源不 断 地 为 河 南 观 众 提 供 了符 合 政 治 审 美要 求 的文 化 艺 术 , 也 成 为 主 流 政 治 进 行 自我 文 化塑 造 的方式 之一 。 随着 国家 政 治形势 的变化 , 极“ 左” 思 潮泛 滥 。
8 0
民间性 、 教化性 和传统 曲艺形式 的悬念性 , 不仅使
河南 曲艺遭 受 了前 所 未 有 的破 坏 , 还 给 河 南 曲 艺 的未 来 发展埋 下 了极 大的 隐患 。
二、 社会 变 革 与 文 化 转 型 期 的 河 南 曲艺 传 承
及发 展
的那代 人开 始 , 如 果 不 是 从 事 曲艺 事 业 的专 门 人 才, 接 触和 了解 曲艺 的人 很少 , 国人 “ 集 体 遗忘 ” 了
多世纪 以来 , 在民族性 和现代性的建构历程中, 河
南 曲艺 走上 了一 条 曲折 的发 展 道 路 , 出现 了 明显 的传 承和发 展 问题 。


政 治化 思潮 下河 南 曲艺的 传承 及发 展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后 , 河 南 曲艺 进 入 了 新
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旧的曲艺与新 的时代产生 了
曲艺艺 术 。
经 济 的繁荣 促进 了广播 电视 等 大众 传 播媒 介
的发展 , 人们 可 以 足 不 出户 通 过 广 播 电视 收 听 收
曲艺 是 中华 民 族 各 种 说 唱 艺 术 的统 称 , 是 由
民间 口头文学 和歌 唱艺 术 经 过 长期 发 展 演 变形 成 的一种 独 特 的艺 术 形 式 。河 南 曲艺 从 1 9 4 9年 新
中国成立至今 , 其发展 契合不 同时期 的社会历史
语境 , 呈现 出较 为 清 晰 的历 史 性 演 进 轨 迹 。半 个
第2 7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河南财政税务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e n a n C o l l e g e o f F i n a n c e& T a x a t i o n
Vo 1 . 2 7. No. 1 Fe b. 201 3
的 曲艺 小段 来 维持 生 存 , 这 极 大地 破 坏 了 曲艺 的
下, 曲艺活动 、 曲艺创作成了政治活动的有机组成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十二 五” 规划课题 ( [ 2 0 1 2 ] 一J K G H A D —0 3 3 0 ) [ 作者简 介] 王雯 ( 1 9 6 7 一) , 女, 河南郑州人 , 河南艺术职业学 院讲师 , 研究方 向为 中文教育 。
对文艺政策调整的“ 反攻倒算” 和对新 中国文艺的 全面否定 , 酿成 了文艺领域 “ 左” 倾思潮肆虐的恶
果 。在 “ 四人 帮 ” 炮制 的“ 根本任务 ” 论、 “ 三 突 出 原则” 和“ 从 路线 出发 ” 等 一 系 列反 现实 主义 论 调 的钳制 下 , 河 南 曲艺蓬 勃 发 展 的局 面 宣 告 终结 j 。 “ 文革 ” 初期 , 河南 曲艺作 为在 群众 中影 响最 大 、 传 播 范 围最 广 的文 艺 形 式 , 首 当其 冲成 了被 “ 革命” 的对 象 。河南 曲艺 界 遭 受 了 所 有 曲艺 团 队 撤 销 光、 所 有 曲艺作 品否定 光 、 所 有 曲艺 演 出场 所 砍光 的“ 三光 ” 浩劫 , 有 名望 的老 艺人 、 艺 术 家也 被 强加 上“ 反动 权威 ” “ 牛鬼蛇神” 等 罪 名批 斗 、 下 放 或遣
返原籍 , 珍贵的艺术资料作为“ 四旧” 被付之一炬 。
从1 9 6 6年 至 1 9 7 6年河 南 曲艺进 入 了长达 1 0年 的 发 展停 滞期 , 曲艺被 边缘 化 ¨ 。在这 种 情 形 下 , 民 间的 曲艺从 业 人 员 纷 纷 转 行 , 专 业 曲 艺 团 体 也 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