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文化艺术

合集下载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
云南白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云南白族的非遗项目:
1. 走秧歌:是白族人民在丰收之际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以跳秧歌为主要表现形式。

走秧歌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元素的综合性文艺表现形式。

2. 手工纺织:白族手工纺织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非遗项目。

白族女性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手工纺织技艺,织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服饰。

3. 手工陶艺:白族手工陶艺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项目。

陶艺制品形态各异,有酒壶、水瓶、盆、碗等。

陶艺品精美绝伦,色泽鲜艳、图案精美、形态丰富多变,深受人们的喜爱。

4. 民间音乐:白族民间音乐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竹笛、芦笙、芦青等乐器为主要表演工具,以古老而又优美的民间歌曲为主要演唱内容。

5. 手工刺绣:白族手工刺绣是一项以线绣布、绸、丝、棉等织物为主要对象的手工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白族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成为了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传统的白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

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精神传承意义。

一、教育价值1. 培养审美能力白族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织锦、剪纸、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无不蕴含着白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独特魅力。

学习和欣赏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对美的品质和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培养艺术素养白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艺术遗产。

通过学习和继承白族民间艺术,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还是精神内涵方面,都可以促进人们的艺术素养的发展。

同时,通过学习和创作,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白族民间艺术中许多形式是集体作品,例如舞蹈、民乐演奏等,需要人们相互配合、合作完成。

学习和创作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有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精神传承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学习和传承白族民间艺术,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验白族文化,而且也可以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下一代了解和感受到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倡导正能量白族民间艺术在表现内容上通常会强调诸如勤劳、孝顺、尊老等美好品质,这些美好品质在白族文化中被视作精神传承的重要部分。

学习和传承白族民间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些美好品质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心态。

3. 推动文化交流白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有本土的特色和独特性,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在互相了解和尊重中相互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白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促进社会教育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表现在各种民间仪式上。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

1. "三会庆礼":这是大理白族最重要的民间仪式之一,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也是白族传统农历新年的结束。

该仪式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家庭平安。

仪式中,人们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手持鲜花和香烛,集会在神庙中举行祈祷仪式。

仪式结束后,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如歌舞、竞技和传统手工艺展示等。

2. "刀杆节":这是大理白族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

节日的核心活动是刀杆比赛,参赛者手持刀杆,在河岸上追逐着鸭子,并试图抓住它们。

据说,能抓住鸭子的人将会得到好运和丰收。

节日还有各种传统表演、游戏和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3. "射水节":这是大理白族的另一个著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庆祝。

节日的核心活动是水战,人们手持水枪、水球等水器具,在街头巷尾相互泼水。

水战被认为是驱赶不幸和祈祷雨水的仪式。

除了水战,节日还有各种传统表演、游戏和民间艺术展览。

4. "大寨竹筒舞":这是大理白族特有的舞蹈形式,通常在节日庆典和婚礼上表演。

舞者手持竹筒,在舞台上转圈、踢腿和跳跃,展示他们的灵活性和舞蹈技巧。

该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身体柔韧性。

5. "拉歌":这是大理白族的一种特殊音乐表演形式,通常在婚礼、祭祀和其他庆典活动中演出。

歌手会用特殊的技巧拉长音节,以表达出浓郁的情感和祝福。

拉歌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

以上只是大理白族民间仪式的一部分。

这些仪式不仅是白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民族和游客了解和体验大理白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性。

白族装饰纹样分类

白族装饰纹样分类

白族装饰纹样分类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四川省。

白族文化独特,其中装饰纹样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白族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白族装饰纹样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几何图案几何图案是白族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们通常由各种形状的线条、点、圆形、三角形等构成,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规律性。

这些几何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刻。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 交叉图案:由两条平行线交叉而成,代表着两个不同元素之间的结合。

2. 菱形图案:由四条相交直线构成,代表着天地四方之间的联系。

3. 六芒星图案:由六个相等大小的三角形组成,代表着六个方向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二、动植物图案动植物图案是白族装饰纹样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类型。

它们通常以各种动植物为主题,如龙、虎、鹰、狮子、葫芦、竹子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寓意深刻,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 龙纹:代表着权利和财富,是白族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之一。

2. 狮子头图案:代表着勇气和力量,是白族文化中最受欢迎的动物图案之一。

3. 葫芦图案:代表着长寿和幸福,是白族文化中最具有吉祥意义的植物图案之一。

三、人物图案人物图案是白族装饰纹样中最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的一种类型。

它们通常以各种人物形象为主题,如武士、舞者、农民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寓意深刻,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 舞蹈图案:代表着欢乐和祝福,是白族文化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人物图案之一。

2. 武士图案:代表着勇气和战斗精神,是白族文化中最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图案之一。

3. 农民图案:代表着勤劳和朴实,是白族文化中最具有民间色彩的人物图案之一。

四、其他图案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白族装饰纹样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以各种符号、标志、器具等为主题,如日月星辰、器皿花卉、符号标记等。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白族三月三节。

在这个节日里,白族人民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欢乐和祈福。

白族三月三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白族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白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者们身穿华丽的衣饰,手持龙、狮等道具,在广场或村落中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狂热的氛围。

舞龙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白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在白族传统信仰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意义。

因此,舞龙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繁荣。

而舞狮则是为了驱邪、化解病患和保护家庭平安。

这些舞蹈在白族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视为重要的习俗和传统。

在节日期间,舞龙舞狮表演通常集合了村落和家庭的力量。

一般而言,舞龙舞狮队伍由数十个舞者组成,他们分别扮演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角色。

龙头通常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舞者担任,他需要驾驭并表演龙头的各种技巧。

龙身则由多名舞者共同负责,他们用手持的竹竿操纵并拉动龙身,给予龙特殊的动态效果。

而龙尾则需要舞者们协同合作,以形成一种连贯和协调的视觉效果。

舞龙舞狮的表演需要舞者们配合默契,充满节奏感和活力。

除了舞龙舞狮,白族三月三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这一天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福。

此外,还有各种民俗游戏和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人们还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进行游行和集体舞蹈,以展示白族的独特文化和美丽风情。

白族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团结、庆祝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通过舞龙舞狮和其他各种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白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和喜庆。

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

总之,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朝的白族文化

清朝的白族文化

清朝的白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中国。

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就是白族。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着重探讨清朝时期白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白族的历史背景白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云南省。

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白族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统一国家,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清朝时期,白族被赋予了一定的自治权,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这使得白族的文化在清朝的文化多样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白族的语言和文字白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白族的语言属于彝语羌语支,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

在清朝时期,白族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太多官方的支持和发展,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

白族的文字系统主要有两种:白文和汉字。

白文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用于记录白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汉字则是白族人进行交流和书写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官方场合和与汉族人交往时更为常用。

这两种文字共同构成了白族的语言文化体系。

三、白族的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和佛教两个方面。

原始宗教是白族最早信仰的宗教形式,主要与自然界、祖先和生活环境有关。

在清朝时期,白族的原始宗教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保护。

一些典籍和传统仪式等被记录下来,使得这一宗教信仰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外,佛教也在清朝时期被广泛传播到了白族地区。

不少白族人开始接受佛教的教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传入使得白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白族的艺术形式白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白族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艺术是白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白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在教育价值和精神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和精神传承展开阐述。

论述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白族民间艺术包括了绘画、刺绣、雕刻、书法、乐器制作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白族刺绣和白族民歌。

白族刺绣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在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们传承了数百年的手工艺术,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白族刺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学习刺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手工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白族刺绣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刺绣作品,从而在艺术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除了刺绣,白族民歌也是白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白族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歌词内容涉及生活、工作、爱情、家乡等各个方面,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白族民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他们对于民族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白族民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白族民歌欣赏和演唱课程,让学生学会演唱白族民歌,通过音乐的形式感受和传承白族文化。

白族民间艺术在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认同感,从而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教育环境。

探讨白族民间艺术的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白族刺绣、白族舞蹈、白族民歌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白族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文化艺术白族在长么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远在新石器时代,占硅先民就会种植水稻、大麦、小麦、豆、麻等多种植物,到南调时修治了“殊为精好”的山田,在苍山玉局峰顶修建了“横渠道”和“高河”水利工程,引十八溪水,“灌因数万顷”。

历法、天文气象、医学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曲人白族学者周思源著的《太和更漏中星表》、清代浪弯何中基的《星象考》、陈洞天的《洞天秘典注》、李星嫁的《奇验书方》、赵予罗的《本草别解》、《救疫奇方》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白族人民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也具有声越的才能,不少遗迹至今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主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大雁塔,虽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

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

白族绘画艺术也是丰富多采购。

公元八九九年张顾、主奉宗所绘的《南馏中兴国史画卷》,千一七二中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的《大理面卷》,是现存的古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名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的高度艺术成就。

曰旗人民还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壁画、版画、雕塑和木刻。

白族在史学上也有丰富的遗产。

早在唐宋时代已有《张氏国史》、《白史》、《国史》等著作出现。

元代则有《白古疆》、《玄峰年运志》等书问世。

这些书籍今虽侠亡,但片断章节还散见于明代著作和碑文中。

明清两代,白族学者对白族掌效普遍进行整理,如朗代杨鼎著有《南谓通记》十卷,黑新翟著《西南列国志》百卷,此外,还有无名氏的《自古通记浅述》、清嚣善庆的《云龙野史》等,这些著述都保存了很多史料。

白族史学者,还编著了许多地方志书,明代有李元阳的《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等,清代张相度套《太和县志》,洱源王澎主编过《道光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六卷,关将正史中有关云南重要史料缉出编成二十一卷的《云南备征志》,对云南史料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洱源由日学者杨琼写过《滇中杂琐》。

清末剑川赵藩编纂了《云南丛书》二百种,《举袭公年谱》四卷、《滇中兵事记》二十卷等。

爱国诗人赵式铭著有《白文考》、《绍文考》、《么些文考》、《汉书传补窿》、《云南光复志》、《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滇冠辨略》等。

周锤藏主持过编写卷跌措策的《新纂云南通志》工作。

草拟有《天南电光集》等。

这些都对云南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白族人民具有悠久文化传统,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艺术。

历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创世纪》、《九隆神话》、《杜朝选》、《段赤城斩解》(又名《蛇骨塔》)及《火烧松明楼》、《望夫云》、《额角庄》、《鸟吊山》、《海西海》、《小黄龙与大黑龙》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胎炙人口。

它们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为白族人民世代传诵。

这些传说故事都具有独特的构思,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解放后经发掘整理,已编出《白族文学史》、《白族民间传说故事集》等,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电影《五朵金花》曾将白族的这些风情活灵活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已为人们所熟悉。

他们所唱的民歌,包括“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一般用三弦、四呐或树叶伴奏。

各地的唱腔和音律都有不同的风格,大理的高吭喊亮,剑川的委婉流畅,洱源西山的优美动人。

但都采用“三七一五”格律,讲求压韵,且一韵到底。

对口山歌和小调,多用吸语唱,称为“汉曲”。

古代白族先民就创造出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蹈歌”,后来发展成为富有地方民族特点的舞蹈,著名的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舞”和“狮子舞”等。

其中“狮子舞”,在南诏时已传人中原,曾在长安皇宫荫德殿中为唐德宗演出。

《南诏奉圣乐》则被列为唐朝是四部乐曲之一,丰富了祖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白族曲艺“大本曲”,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明代,曲调共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演唱时白、汉语夹用,以三弦伴奏,音乐随唱词而变化,曲调悠扬婉转,辅以表情与手势,能表演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已具有戏剧的雏型。

近代著名的歌手是剑川张明德、大理的黑明星、杨汉等老艺人。

解放后,在党曲文艺方针指引下,在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两种传统曲调基础上,形成一个新兴民族剧种——白剧,它的唱词仍采用“三七一五”的民歌形式,唱腔有三十多种。

演唱时以四购、锣鼓伴奏,歌舞结合,具有高亢激越、热烈欢畅的特色。

一九六二年正式成立了大理州白剧团,曾先后编演过《杜朝选》、《火烧磨房》、《寨仪下科》等戏,后来叉到昆明、成都、北京等地演出了《苍山红掏》、《红色三弦》、《望夫云》等大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现在,白剧正以崭新的内容和传统形式反映白族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生活,成为百花园中又一技瑰丽的奇葩。

白族在长么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远在新石器时代,占硅先民就会种植水稻、大麦、小麦、豆、麻等多种植物,到南调时修治了“殊为精好”的山田,在苍山玉局峰顶修建了“横渠道”和“高河”水利工程,引十八溪水,“灌因数万顷”。

历法、天文气象、医学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曲人白族学者周思源著的《太和更漏中星表》、清代浪弯何中基的《星象考》、陈洞天的《洞天秘典注》、李星嫁的《奇验书方》、赵予罗的《本草别解》、《救疫奇方》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白族人民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也具有声越的才能,不少遗迹至今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主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大雁塔,虽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

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

白族绘画艺术也是丰富多采购。

公元八九九年张顾、主奉宗所绘的《南馏中兴国史画卷》,千一七二中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的《大理面卷》,是现存的古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名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的高度艺术成就。

曰旗人民还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壁画、版画、雕塑和木刻。

白族在史学上也有丰富的遗产。

早在唐宋时代已有《张氏国史》、《白史》、《国史》等著作出现。

元代则有《白古疆》、《玄峰年运志》等书问世。

这些书籍今虽侠亡,但片断章节还散见于明代著作和碑文中。

明清两代,白族学者对白族掌效普遍进行整理,如朗代杨鼎著有《南谓通记》十卷,黑新翟著《西南列国志》百卷,此外,还有无名氏的《自古通记浅述》、清嚣善庆的《云龙野史》等,这些著述都保存了很多史料。

白族史学者,还编著了许多地方志书,明代有李元阳的《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等,清代张相度套《太和县志》,洱源王澎主编过《道光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六卷,关将正史中有关云南重要史料缉出编成二十一卷的《云南备征志》,对云南史料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洱源由日学者杨琼写过《滇中杂琐》。

清末剑川赵藩编纂了《云南丛书》二百种,《举袭公年谱》四卷、《滇中兵事记》二十卷等。

爱国诗人赵式铭著有《白文考》、《绍文考》、《么些文考》、《汉书传补窿》、《云南光复志》、《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滇冠辨略》等。

周锤藏主持过编写卷跌措策的《新纂云南通志》工作。

草拟有《天南电光集》等。

这些都对云南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白族人民具有悠久文化传统,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艺术。

历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创世纪》、《九隆神话》、《杜朝选》、《段赤城斩解》(又名《蛇骨塔》)及《火烧松明楼》、《望夫云》、《额角庄》、《鸟吊山》、《海西海》、《小黄龙与大黑龙》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胎炙人口。

它们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为白族人民世代传诵。

这些传说故事都具有独特的构思,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解放后经发掘整理,已编出《白族文学史》、《白族民间传说故事集》等,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电影《五朵金花》曾将白族的这些风情活灵活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已为人们所熟悉。

他们所唱的民歌,包括“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一般用三弦、四呐或树叶伴奏。

各地的唱腔和音律都有不同的风格,大理的高吭喊亮,剑川的委婉流畅,洱源西山的优美动人。

但都采用“三七一五”格律,讲求压韵,且一韵到底。

对口山歌和小调,多用吸语唱,称为“汉曲”。

古代白族先民就创造出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蹈歌”,后来发展成为富有地方民族特点的舞蹈,著名的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舞”和“狮子舞”等。

其中“狮子舞”,在南诏时已传人中原,曾在长安皇宫荫德殿中为唐德宗演出。

《南诏奉圣乐》则被列为唐朝是四部乐曲之一,丰富了祖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白族曲艺“大本曲”,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明代,曲调共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演唱时白、汉语夹用,以三弦伴奏,音乐随唱词而变化,曲调悠扬婉转,辅以表情与手势,能表演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已具有戏剧的雏型。

近代著名的歌手是剑川张明德、大理的黑明星、杨汉等老艺人。

解放后,在党曲文艺方针指引下,在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两种传统曲调基础上,形成一个新兴民族剧种——白剧,它的唱词仍采用“三七一五”的民歌形式,唱腔有三十多种。

演唱时以四购、锣鼓伴奏,歌舞结合,具有高亢激越、热烈欢畅的特色。

一九六二年正式成立了大理州白剧团,曾先后编演过《杜朝选》、《火烧磨房》、《寨仪下科》等戏,后来叉到昆明、成都、北京等地演出了《苍山红掏》、《红色三弦》、《望夫云》等大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现在,白剧正以崭新的内容和传统形式反映白族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生活,成为百花园中又一技瑰丽的奇葩。

大理的市花:杜鹃剑川文化艺术之白族木匠故事2007-09-11 21:57:35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167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木匠故事。

有讲述剑川被称为“木雕之乡”由来的《鲁班传木经》;有深刻反映木匠生活,表现他们与自然、社会作殊死斗争的《雕龙记》;有表现剑川木匠机智勇敢,战胜胜邪恶的《“拉木经”和“压木经”》。

广为流行的还有《二七一两三,莫把剑川人当憨》、《哑人告状》、《木匠翰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