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之三字经小儿推拿特色手法(1)(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
小儿推拿渐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年),登洲宁海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
通治成人小儿之疾,以成人为主。
李德修(1893一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
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
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效,颇具声望。
1955年在青岛中医院任负责人,专致小儿推拿,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
德修老诊病注意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就能判断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使病家赞叹不已。
临证施术主要以左上肢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一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
更为可赞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徒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迢迢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推拿之所以有特色,就是与其它流派相比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善用独穴、五脏辨证五行取穴、取穴少而每穴操作时间长、具有便于掌握与操作的特定穴等三字经流派主张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不过30几个,临床治疗中,一般每次取穴3~5个,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在他们看来“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风寒感冒,一般采用一窝风,平肝经,清肺经三个穴位。
慢性痢疾用清补大肠独穴即可。
所谓独穴治疗: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拿的时间要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
儿推原则和注意事项及普通感冒推拿手法——《三字经小儿推拿》学习笔记之一

儿推原则和注意事项及普通感冒推拿手法——《三字经小儿推拿》学习笔记之一一、推拿原则:1、三字经小儿推拿只推拿手臂手掌,因为小孩躯干部最接近脏腑,如果力度不对会伤害宝宝;2、离心为清,向心为补;3、要求推拿速度为100~150下每分钟,一般是一岁一个穴位推拿一分钟,比如5岁小孩推拿5分钟,但也不是绝对的,体质好的可适量减少,体质差的可适量增加;4、推拿时要轻而实,快而稳。
要紧贴宝宝皮肤,不能有悬空。
二、注意事项:1、推拿环境要安静、明亮、保暖;推拿的人要安心、静心、专心、专注,不能三心二意;宝宝哭闹时不能推拿2、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能推拿,或者说过饱过饥时不能推拿;3、子时、午时不能推拿。
肝心当令,魂与神宜安宁,不可打扰。
4、推拿部位有骨折或皮肤溃烂时不能推拿;5、推拿时要有推拿介质,用医用滑石粉或者宝宝爽身粉。
三、一般感冒的推拿方法:平肝、清肺、清天河水1、一般感冒的主要症状:发热、流鼻涕、打喷嚏、恶寒怕冷,咽部不红肿、有或无咳嗽、有或无痰、舌苔薄白。
重点是有流鼻涕、打喷嚏、恶寒怕冷、咽部不红肿。
当感冒初起时,邪气在表,及时干预,效果更好。
三字经的推拿是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这是一组常用穴位,是肺脏调理的组合穴。
2、肝穴肝穴位于食指的远端指节的指腹部,对应肝脏。
肝为将军之官,只能清(平),不能补。
除非肝气非常虚弱,才可以用补法。
平时补肝时,用补肾水润肝木。
操作:在食指指腹面,从指根推到指尖,直线推拿。
操作者用食指或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沾上滑石粉,而不是把滑石粉撒在孩子手上。
操作者的手法要轻柔与稳实,不能飘,不能像扫地一样,跳跃式操作。
当孩子比较大,推拿时间长时,可以中间停下来休息一下,接着再操作。
3、肺穴肺穴位于无名指的远端指节的指腹部,对应肺脏。
一般用清法,不能单纯用补法,偶尔会用到清补法。
肺为娇脏,补则气满、胸闷。
肺弱时,一般用补脾土生肺金。
操作:在无名指指腹,从指根推到指尖,直线推拿。
平肝清肺一般是一起操作,也就是操作者左手握住孩子的左手,手心向上,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中指与小指之上,并拢,操作者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指腹,沾上介质,从指根推到指尖。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3)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细心详细心诊察病情,辨证取穴,认真施治,无不生效。
眼翻者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出现两眼窜视,斜视或直视,常见于急慢惊风等症。
上下僵目睛向上下左右斜视或直视转动不活,揉二马揉二马穴,大补肾中水火,有滋阴潜阳之功;捣天心捣小天心穴,此穴在手掌坎宫穴下。
翻上者两眼上视,眼球上翻,捣下良向下捣小天心;翻下者两眼下视,眼球翻下,捣上强向上捣小天心;左捣右眼球右翻,向右捣之;右捣左眼球向右翻,向左捣之;若对眼,向两旁捣之。
阳池穴阳池穴属阳,在手背面手腕下约1寸(小儿约2寸)的前臂凹陷中,头痛良头痛者,取阳池穴左右揉之,以愈为止。
风头痛因外感风寒引起两太阳穴痛者,蜂入洞食、中指入鼻孔,左右旋左右旋转不必拘数。
立无恙可祛风寒,立刻去病。
天河水天河水穴通心、膻中,舌为心之苗,若心火旺盛,此穴能清心火。
口生疮心脾为母子关系,口生疮多因心脾蕴热,推天河水可清热泻火。
遍身热脾生肉,心生火,手心热脾火旺,应清补脾、清天河水主之。
多推良凡有效之穴,多推为好。
中气风皆因内伤而外感风邪,气虚痰生。
男女逆逆推,男推右手,女推左手。
右六腑右手六腑穴属热,去风开郁化痰;男用良男推此穴,立刻见效,愈后不复发。
左三关左手三关穴属热,去风开郁化痰,但必须逆用。
女用强女用左三关有效,治此病男女逆用,方有良效。
独穴疗凡言独穴,不可用二穴,用则有害,互相牵制。
数三万用独穴必须推的时间长,少则不验,但不必拘泥3万数。
多穴推若病情复杂,必须采用多穴,分清主穴配穴,恰当配伍。
约三万治缓症推拿时间要长,并非一次而愈。
遵此法诸病遵此推法。
无不良诸症无不见效,不可妄自更改穴位。
遍身潮遍身潮热而皮肤不滑润,是汗脉未动,分阴阳以两大拇指,从掌根向两旁分推,为分阴阳,能分寒热,平气血。
拿列缺列缺穴在掌根腕踝两侧的凹陷处,用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拿之。
汗出良汗出即愈。
五经穴即五指根纹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肚胀良治腹胀便结效佳。
水入土运水入土自小指根向坎宫推之,土者指脾胃,水者指肾水。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三字经小儿推拿易学简单,吴老师倾心推荐,天下喜欢,不一定非要相见,总计42个穴位送上。
因为三字经流派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如果有和您学习的不一致的地方,请勿喷。
1、脾穴为三字经中少有的补法中的重穴,非常常用。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
一般用补法,遇热证、实证时可用清补。
脾胃有病,必用脾穴;肺系有病,可以培土生金。
可用于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脱肛、喘嗽、口舌生疮、湿疹等。
2、肝穴食指上节指腹,常用清法又叫平肝,小儿肝多有余爱哭爱闹,肝穴非极虚不补(肝虚用补肾代替),一切炎症用平肝。
临床平肝也极常用。
3、心穴(中指指腹,三字经讲究简单易推,一般都是推整个指面),三字经流派心穴临床一般不用(担心会动心火),用的时候也是清补法,就是来回推,叫清补心法,不单纯用补法,也不单纯用清法(用清天河水代替)。
宝宝哭闹神不安的时候可用心穴。
4、肺穴无名指指腹常用清法,肺非极虚不补。
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是肺系、痘疹疾病的基础方。
如果需要补肺,用补脾代替。
呼吸系统疾病用清肺。
5、肾穴小指指腹,肾穴用于虚火,补肾滋阴补肾水,虚火则退,肾穴不用清法。
虚症用补肾。
以上五穴在小儿推拿中称五脏。
6、小肠穴小指外侧,从指跟到之间为清小肠,清小肠利小便,有的人认为清小肠可分清别浊,可以用于腹泻。
需要补的时候只用清补法。
7、大肠穴食指虎口侧面,来回推为清补法,泄泻痢疾,一穴可愈。
用清法可治便秘。
8、胃穴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只用清法,可以清胃热、降胃气,治疗呕吐、积食、口腔问题等。
胃穴不用补法,胃以喜为补,高兴胃口就好。
9、胆穴食指下节掌面,一般不专用,平肝时就一起推过(肝胆相表里)。
10、三焦穴不专用,清肺时一并推之。
11、膀胱穴小指下节侧面,不专用,和小肠穴一起推,利尿。
以上为六腑穴位。
12、板门穴大鱼际中心,板门为脾胃之门,通三焦,虚热实热都能清,主治上吐下泻、胃脘痛、消化不良,揉三万病去如矢(像箭一样)。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一穴良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
幼婴者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各穴量辨病取穴,推数要足。
虚冷补虚冷者为气亏当用补法,热嗽者为痨;血亏当用清补法。
热清当热病当用清法治疗。
大察脉大人应诊脉,察色,脉主何症,色主何脏,理宜详按医理运用四诊八纲,详细辨证。
浮沉者浮主表症,轻手可得,沉主里症,推筋着骨。
表里恙辨明是表症还是里症。
`迟数者三至为迟,迟为冷;六至为数,数为热,以辨别寒热。
三字经小儿推拿

三字经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分好多派别,光山东就有3派。
三字经是其中之一。
何为“三字经”推拿?之所以叫三字经,是因为创始人徐谦光为清朝人(后来李德修将其发扬光大),留下的资料三个字一句,如:“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祥。
”。
其推拿取穴,一般每次只取3~5个穴位。
经常遇到网络上的朋友,一起探讨推拿取穴的时候,对方取穴往往多至七八个,甚至十几个,与我不同。
现介绍一下三字经推拿的基本特点:取穴少,用独穴,只推左上肢肘以下穴位;推拿时间长,手法简练,疗效较高;操作方便,患儿易于接受。
1.取穴少常用穴位30个左右,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5个穴位,尤擅用独穴治病。
其他派是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一病常用10多个穴位。
李先生说:“取穴不宜太多,多则杂而不专。
”他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聚集点。
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淤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
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的能力;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能力;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
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
”2.用独穴所谓独穴治病,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时长,以得效为度。
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
《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
”3.手法简练推拿手法只用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容易掌握,运用方便。
要求推拿时手法熟练,操作正确,精神集中,轻重快慢适当,用力均匀,绵绵不断,扎实稳定,不可飘浮,方可取效。
切不可因其简单易学而马虎从事。
4.推拿时间长在施治时,每穴操作的次数多,主张久推取效。
《推拿三字经》载“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
推拿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是因年龄大小与病情轻重而灵活掌握的。
因为取穴少,所以特别适合初学者。
只要辩证准、取穴对、手法好、时间够,临床疗效是可靠的,有时超过药物治疗。
小儿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一穴良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
幼婴者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各穴量辨病取穴,推数要足。
虚冷补虚冷者为气亏当用补法,热嗽者为痨;血亏当用清补法。
热清当热病当用清法治疗。
大察脉大人应诊脉,察色,脉主何症,色主何脏,理宜详按医理运用四诊八纲,详细辨证。
浮沉者浮主表症,轻手可得,沉主里症,推筋着骨。
表里恙辨明是表症还是里症。
迟数者三至为迟,迟为冷;六至为数,数为热,以辨别寒热。
三字经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解释

推拿基本原则:
1,上火揉手心穴位,受寒凉揉手背穴位,手背均为补阳;舌苔白则按手背穴,舌苔黄则用手心穴;推拿也要根据舌苔;
2,推拿时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手法轻为补,重为泄;慢为补,快为泄;推单数为补,双数为泄如推几遍;向心脏方向推为补,离心推为泄;
3,三字经派推拿,3岁以下,均推左手,3岁以上,男左女右;陈姥姥认为哪手方便推哪手,左右开弓亦可;
4,本身有重病的人,不要给别人推,耗阳气;
5,三字经派不许动心经,中指不能动,掐四缝穴除外;
6,给小孩推拿可以用淀粉、滑石粉、痱子粉,不用油推;刮痧时可用油;
7,有毛病才推拿,没毛病时靠身体自行运转;小孩推拿不可过于频繁,过多调动内气亦
会引起紊乱;捏积有病没病都可以做;
三字经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解释
小儿特定穴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不明,则来回推之平补平泻,揉法之左右同数。
5.惧左手,男女同:无论男女只推左手。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第 10 页
概述
二、揉法介绍
操作:吸定基础上回旋运动为揉法。临床有拇指揉、多指揉、掌根揉和鱼迹
揉等。
技术要领:
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即“肉动皮不动” ;
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
临床运用:
1. 揉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
2.调和阴阳、调理气血,一般左揉主升,右揉主降,作用多偏补,也含有清 补的作用。
汗、醒神、激活神经、抑制癫狂 ;
2.重要的放松手法,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痛;
3.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如拿风池;
4.腹部拿法可减肥助消化。
第一章
第 12 页
概述
四、捣法介绍
操作:节奏性敲击穴位的方法为捣法,可用屈曲的中指 端或食中指指间关节髁击打。
第4 页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第一章
概述
第5 页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腑清灵 易趋康复
第一章
第6 页
概述
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1.轻快:轻指手法力度,快指手法频率:小儿肌肤柔弱、不耐中来, 手法必须轻,因为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到有效几次,就必须快, 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
1.用于弧形或圆形穴位; 2.有运输、运转、输送之意。能平衡起点、终点的关系,如运土入水,运水如 土,能调整水火,或土的偏盛偏衰,总的作用化郁、调整气血阴阳;
3.因其摩擦产热而用于虚寒证,如运丹田。
第一章
第 16 页
概述
七、掐法介绍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端爪甲部掐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逐渐用力切 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用力。 技术要领: 快进快出、垂直施力。 临床运用: 1.急救醒神,如掐人中、掐攒竹、掐合谷、涌泉等; 2.借助其强刺激发汗祛邪,用于外感,如掐耳背高骨; 3.中病即止,严格控制次数,不宜作为常规手法不要掐破皮肤。
代表人物:徐谦光、李德修(1893-1972)、赵鉴秋等。
第一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第3 页
概述
1.取穴少,强调用独穴:多用上肢取穴,常用穴34个,临证取 穴一般3-5个;急症只用1个穴位。取穴少,干扰少,主攻明确, 操作方便,疗效好,患儿易接受。
2.推拿手法简单:归纳起来有推、拿、揉、捣、掐、分、合、 运八个常用手法。
第1 页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之
三字经小儿推拿特色手法
2020年5月22日
第一章
第2 页
概述
三字经流派学术思想
1.“百脉皆汇于掌”:推两掌-调血脉-治百病; 2.抓主诉、用主穴:各型处方都以针对主诉穴位为君,久推、先推; 3.重视纯阳、以清见长:小儿热病、热证最多,它邪致病易于热化, 故普遍用清法。
4.重视脾胃、调中土,长养万物:重视后天脾胃,处处顾护脾胃, 中焦有病脾经多补,久补。虚实同补(实证配合清胃经)。虽有肺 经、肾经,二者少补,若虚继以补土生金、补后天以养先天之法。
3.指揉法多用于点状穴位(三字经派多为指揉)、掌揉多用于腹部、鱼迹揉 多用于头部。
第一章
概述
第 11 页
三、拿法介绍
操作:捏而提起谓之拿。分为拇指与食中指的三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的五指拿。
技术要领:
1.沉肩、垂肘,朝后上方拿起;
2.各指同时用力卡压,快拿快放,节奏感强。
临床运用:
1.本派专用于列缺穴,是一种强烈刺激手法,用于发
操作:医者用两手拇指罗纹面同时从穴位中点向两旁做推动,为分法。 从两边同时向中央推动称合法。
技术要领:
1.两侧用力对称,部位对称,速度均一; 2.轻快而不滞,频率120-200次/分; 3.头面、手腕、背部多用拇指,腹部可用拇指、多指或大鱼际。 临床运用:
分推即“分阴阳”,合推即“合阴阳”,有调节阴阳、气血、寒热之功。 分推多用于起式,二者能分别阴阳、分理气血,激活经络与穴位,还 能消积导滞,化痰行气。
第一章
第 17 页
2.柔和:柔和是一种境界与状态,当寓于各种手法之中,柔和与力 度有关,但不等于轻手法。手法柔和是小儿推拿的基本保障,应当 在反复演练、理解、长期功法训练中获得。
3.平稳:单一手法操作时。力度、频率、幅度基本保持一致;手法 与手法之间转换也不能太突然。
4.着实:着为吸附,实为实在。着实能有效激活经络与穴位,具体 操作为轻而不浮,着而不滞。
技术要领:
1.瞬间作用,快落快起,节奏感强; 2.小儿穴位区太小,应注意部位的固定和击打的准确性。 3.有下捣(离心)、上捣(向心)、左捣(身体左侧)、右捣(身体右侧) 之区别。
临床运用:
作用在于矫筋脉拘急或偏盛,总功用为升降与矫正如急喘、实火、惊悸, 直捣有镇降疗效。
第一章
第 13 页
概述
五、分法、合法介绍
第一章
第7 页
概述
基本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揉、拿、捣、分、合、运、掐法; 同时还有2个穴位并推的情况 。
第一章
第8 页
概述
一、推法介绍
操作:
在穴位上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有规律的,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 推动。
技术要领:
1.拇指、并拢的食、中、无名指紧贴皮肤。沉肩、垂肘、轻快推 动,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2.频率多在200次/分钟左右; 3.要求顺穴位、顺经络、顺纤维、顺趋势。
第一章
概述
第9 页
一、推法介绍
临床应用:
1.用于线性穴位; 2.上推为补、为升、为温,如推三关;下推 为泻、为降、为清,如:退六腑;
3.来回往复为清补; 4.顺纤维为筋伤之理筋手法(三字经派无此 内容)。
注意:力量轻重视患者年龄、体质而定,以 不使皮肤红肿为度。
第一章
第 14 页
概述
五、分法、合法介绍
第一章
第 15 页
概述
六、运法介绍
操作:医者用拇指侧面或食、中、无名指指端罗纹面(可单用或二指并用) 循穴位向一定方向做弧形或环转推动,或半环形推动。如运八卦、运土入水、 或运水入土。
技术要领:
1.弧形或环形轨迹要流畅,不能突然转折、中断、停止; 2.弧形运动可一个方向,也可来回运作; 3.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80-120次/分。 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