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二O一七年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第一节行政措施 (12)第二节经济措施 (12)第三节经济措施 (13)第四节社会措施 (13)第九章附则 (15)附表 (16)第一章总则1、规划目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城乡建设开发格局。
3、节约集约、城乡统筹。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的节约集约用地“五量调节”战略的实施,引导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摘要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摘要【规划编制进展】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
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
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
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一、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一)城市性质: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二)城市发展目标: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三)城市发展布局: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南京市秦淮河整体规划设计

游 理保 规 服 产 策布 发 评分
船 规护 划 务 品 划局 展 价析
项 划规
要开设
战
目
划
素发计
略
专
配规
项
置划
研
究
壹
规划总则
“十里秦淮灯火灿,亭台楼榭绕河堤。笙歌弄酒盈朱雀, 古籍齐珍满乌衣”
规划性质
1.1 规划性质与项目建 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莫愁湖公园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雨花台风景名胜
明孝陵景区
七桥 瓮公
园
1.3 规划依据
➢ 《秦淮河流域2018水资源公报》 ➢ 《秦淮河流域管理条例》限制分析: ➢ 《江苏省河流保护条例》 ➢ 《秦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 ➢ 《江苏省秦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
施方案》 ➢ 《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公示实施办法(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 九秋天地入吟魂”
2.1 宏观区位 分➢ 秦析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
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 杭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对南京市的发 展有着直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苏 锡常都市圈对南京的辐射影响最大。
➢ 秦淮河水上旅游圈的升温,为南京旅游的 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理念,从构建“和谐南京”、“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要求出发,巩固和提升秦淮河 综合整治工程成果,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项目建设内 容,提高沿河人居环境品质,建立自然和谐的综合开发体系。
项目建议 ➢ 在现有的规划设计基础上,提炼秦淮河明朝文化、明城墙、诗词文化、科举文
化、曲艺文化等当地悠久历史特色文化,将文化元素从文字转换升华至游线各 节点设计细节与活动体验内容。 ➢ 以现有范围做商业策划,以历史资源、沿岸景点资源、文化底蕴为重点展示方 式,做秦淮河特色网红水上旅游观光体验、水上旅游产业挖掘、品牌建设等, 避免出现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混乱的现象。 ➢ 增加日游/夜游等模式:明朝风格的生活体验,情景体验和浸入式表演等。 ➢ 打造滨河网红夜游爆点,轻度的灯光水幕+舞台上表演内容+轻微演绎(如秦淮 河明朝文化,明城墙文化等作为背景,进行编制内容的穿插,配上夜景灯光,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秦淮、鼓楼、溧水、高淳四个新区发展政策意见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秦淮、鼓楼、溧水、高淳四个新区发展政策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26•【字号】宁政发[2013]159号•【施行日期】2013.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秦淮、鼓楼、溧水、高淳四个新区发展政策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5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市政府支持秦淮、鼓楼、溧水、高淳四个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5月26日关于加快推进秦淮区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的政策意见为促进秦淮区加快整合资源,推进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发展水平,经研究,制定政策意见如下。
一、支持科学定位完善规划。
按照人文、绿色、智慧、集约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定位,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规划。
支持编制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二、支持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推进新街口、夫子庙、瑞金路、东部地区、南部新城五大功能区建设,提升新街口地区金融商务功能,提升瑞金路和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功能,提升夫子庙老城南文化旅游功能,提升南部新城高档商务商贸和文化服务功能。
三、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宁芜铁路改线工程。
以改善居民出行为重点,加快实施东南片区绕城公路城市化、光华路快速化、石杨路西延等一批城市干道改造工程,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四、支持高端服务业发展。
推进高端商务载体建设,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支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提档升级。
提升太平南路、洪武路、杨公井等地区金融服务、商务商贸等服务业发展业态水平,重点发展秦淮河、夫子庙、老城南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积极推进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进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中航科技城”为重点的研发基地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紫云工程”暨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建设,对园区发行企业债给予支持。
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

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 1310022班 131002217 唐劼南京是我国具有优秀规划传统的城市,六朝古都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
近代,南京曾普编制过七轮总体规划。
建国至07版总规南京编制过七轮规划,尤其是80年版、90年版总体规划,01年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作用。
一、规划期限、范围及总目标规划期限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本着与国家层面规划和省里有关规划要求相衔接的原则,本次规划修编的期限近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对2030年和远景进行规划展望。
规划区范围南京市行政区作为南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
规划层次市域: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
都市区:包括六城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和六合区大部,及溧水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平方千米,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高层次产业承载区,也是南京城乡空间一体化高品质地区。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共同组成,建设用地规模约693平方千米。
二、总体发展目标总目标迈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都会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城市发展规模三、市域布局现状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发展现状1.城乡总体发展速度加快,但城乡之间仍存较大差距全市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较大差距。
2.国家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城乡均等化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南京已进入了城乡发展新阶段07年南京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6.8%,南京未来城市化重点将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城市发展由“以城为重点”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型。
南京市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

过江通道:南京长江三桥、大胜关大桥。
设人才公寓。
>>板桥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综合交通规划图
>>近期规划图
景观体系规划
城镇景观轴线:绿洲东路发展轴、工农河路发展轴、六 号路发展轴。
绿化景观轴线:秦淮新城百里长廊景观轴线、滨江景观 轴、板桥河景观轴线。
城市景观节点:莲花湖节点、三山矶公园节点、工农河 公地公园。
>>景观体系规划图 >>公共设施规划图
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规划
中小学用地:规划共安排小学15所,其中新建11所;安排 中学13所,其中新建10所。
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发展目标:南京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 基地,先进制造业和钢铁产业集中区。
重点发展产业:软件产业,商贸商务业. 产业空间布局: 以中国软件谷升级跨越区为主体的软件业集聚区; 以梅山钢铁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聚区; 以莲花湖地区为中心的商务商贸业集聚区; 以板桥南部工业园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行政办公用地:板桥新城地区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分布 于国际关系学院周边。
商业金融用地:在莲花湖北侧建立新城商业中心。 文化娱乐用地:在莲花湖东侧结合莲花湖设置板桥地区 级文化中心。 体育用地:结合莲花湖设置地区级体育中心。 医疗卫生用地:保留原有梅山医院,结合新城中心规划 建设一所二级综合医院。 教育科研用地:保留现状国际关系学院。新建软件大学。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结合莲花湖南社区中心规划新建一 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 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 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 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 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秦淮区总体规划

现状城乡用地汇总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ha)
建设用地
4375.25
城市建设用
H11
3749.22
地
H
村镇建设用
H14
77.78
地
区域交通设 H2
施用地
60.47
H4 特殊用地 487.78
非建设用地
560.02
E1
水域
308.83
E
E2 农林用地 161.88
其它非建设 E9
用地
89.31
城乡用地
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
A6
社会福利用地
A7
文物古迹用地
A9
宗教用地
Aa
居住社区中心用地
Ak
公建预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3
娱乐康体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Bb
商办混合用地
用地面积 (ha)
1396.51 5.51
1227.19 35.72 113.09 15.00 691.75 21.47 23.29 507.54 1.48 36.23 0.47 22.82 1.41 22.77 54.27 445.28 138.74 47.35 78.24 2.97 0.87 1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