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在一定的语境下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使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希望读者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比较英汉被动句的异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由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is eaten”、“was seen”等。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是由“被”字加上动词的完成式或者动词的结构来构成,例如“被吃掉”、“被看到”等。
这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主动句的转换来实现的,即主语变为被动句中的宾语,而主语则一般由介词“by”或者“被”所引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在句子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被动句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使得主语更加模糊或者省略,常常被用于科学文献、新闻报道以及正式的书面语体中。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也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但是由于汉语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被动句更常用于口语中和书面语体中,用以避免一些语法上的歧义,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无论是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被动句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而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被动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清晰和得体。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多语言上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之一就是句式结构的不同。
在句式的表达上,英语更加注重主动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式。
这样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下文将从主动与被动角度,探讨英汉句式翻译的具体差异。
一、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主动句式强调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例如:“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 这句话中,主语“The teacher”是动作“teaches”的执行者。
而在汉语中,则更偏向于使用被动句式,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例如:“学生被老师教。
” 这句话中,“学生”成为了动作“教”的承受者。
二、主动句式翻译对比差异1. 英汉互译时主动句式的转换英语中的主动句式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需要将动作的执行者转变为动作的承受者。
“Tom eats an apple.” 这句话中,“Tom”是动作“eats”的执行者,但在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将其转变为被动句式:“苹果被汤姆吃了。
” 这样翻译的效果会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影响翻译效果的因素1. 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语言习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被广泛使用,而英语中的主动句式更为常见。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习惯来选取合适的句式表达方式。
2. 句式转换的灵活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求来灵活运用句式转换的方法,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地自然和通顺。
3. 文化差异的考虑在进行英汉句式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文化对表达方式的要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句式转换,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四、翻译实例原句:“The cat caught a mouse.”翻译:“一只猫捉到了一只老鼠。
”2. 汉语被动句式翻译成英语原句:“这封信被他写了。
”翻译:“He wrote this letter.”以上实例展示了在不同语言句式之间进行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主动与被动句式的转换,以确保翻译效果更加准确和自然。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

英汉被动句对比浅析摘要:首先我们应了解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接着我们应对英汉被动句的功能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英汉结构被动句差异和英汉意义被动句的差异,最后引申到中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
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
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
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
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①助动词be 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Don’t be deceived by his book.He was kill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teache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They were made to empty all their suitcase.She likes herself to be praised.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The tea is brewing.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All substance consists of small particles.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The teacher assigned us two exercises to do at home.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How can we escape observation?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
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中,通过中英对比,浅谈英汉被动句构成和使用的差异和功能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被动句功能文化内涵引言: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城代谢的生命源泉。
在英语和汉语中,就表达主动和被动意义来说,英汉语并无实质性区别。
其差异在于表现形式,而形式上的差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被动句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均有被动意义的结构表达形式;差异在于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内在含义及应用范围。
这种差异的形成受制于两种语言本身的结构特点,如英语的“语法型”和汉语的“语义型”特点(徐通锵,1991:264),同时也深受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英语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构成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是“被”字的各种结构形式以及半隐性的“叫、让、给、由”等表述形式。
但是即使在英语这种动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句子,动词主动形式构成被动意义句和表达被动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a)Mike is interested in physics.S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b)The case locks well.The chicken is cooking.(c)Your bicycle needs repairing.This naughty boy wants a smack.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可用以表达被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贫乏。
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达形式的,也有词汇的。
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比“被“字结构更常用,这造成了汉语被动句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更趋复杂。
从英语被动句的汉语翻译看英汉被动表述的差异

从英语被动句的汉语翻译看英汉被动表述的差异【摘要】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
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译汉中表现突出。
本文将着重通过分析英语被动句的汉语翻译,从中探究英汉被动表述的不同。
【关键词】英语;汉语;被动;翻译;差异引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语言表达时若无需或不愿指出动作施事,或意在强调受事时,就可能需要用到被动句。
在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实际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英语被动句全部译成有明显标记的汉语被动句。
如在翻译英语“The wind ow was broken by John”时,汉语可用“窗户是约翰打破的”,“窗户被约翰打破了”,“窗户叫约翰打破了”,“约翰打破了这扇窗户”等多个句子来表述这一意义。
由此可见,英语被动与汉语被动在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
在语言学界,“形合”与“意合”一直是作为阐述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典型表述,这一表述对英汉语言中被动表述的异同分析同样适用。
下文将对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时所用的翻译方法作详细阐述,从翻译实践中分析这两种语言在被动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一、英语被动句汉译常用方法1.直译即直接翻译为汉语中有被动标记的句子。
这类句子都是着重强调受事。
如:1)The newspaper was torn into pieces. 报纸被撕成了碎片。
2)He was killed by a masked man. 他被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杀害了。
3)Some Chinese workers were kidnapped by terrorists in Malaysia. 有些中国工人在马来西亚被恐怖分子绑架了。
4)I was moved by his sincerity. 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从以上翻译中可见,汉语中也有较为明显的被动结构。
英语被动结构为“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而汉语则有“被字句”或带有其他被动标记,如“给、叫、让、受到”等词的句子来表述被动意义。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就类型来讲,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又包括显性被动和半显性被动,比如说“The flower vase was broke by me yesterday.”这就是一个显性被动的句子。
而“The stain of history must be cleared.”则是半显性的被动;意义被动式用主动意义来表达被动意义,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动作意义相对弱一些,比如说“The icecream tastes very go od”、“The building is near completion.”都是主动表被动的句子。
然而,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结构被动句来表示,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并且在汉语的被动句中,意义被动式使用较多,结构被动句使用较少。
汉语中被动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给”、“让”、“叫”、“由”。
例如:他被刀割伤了(He was hurt by a knife.)。
这场大火是由吸烟引起的(The big fire was caused by smoking.)。
2.使用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句,如“受到”“遭到”“挨”“得到”“给予”。
例如:他们在工厂受到欢迎(They are welcomed in the factory)3.意义被动句,例如:这种菜闻起来很香(The dish smells wonderful)英汉被动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V-ed”形式,如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而汉语则借助一些词来体现,如“被”、“给”、“让”、“叫”等,如孩子应该被教育尊重老人。
英语句子主要是在说不出、不愿说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使用被动句,因此,英语被动句中经常都不出现施动者,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总结“被”字句的使用时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中,通过中英对比,浅谈英汉被动句构成和使用的差异和功能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被动句功能文化内涵引言: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城代谢的生命源泉。
在英语和汉语中,就表达主动和被动意义来说,英汉语并无实质性区别。
其差异在于表现形式,而形式上的差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被动句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均有被动意义的结构表达形式;差异在于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内在含义及应用范围。
这种差异的形成受制于两种语言本身的结构特点,如英语的“语法型”和汉语的“语义型”特点(徐通锵,1991:264),同时也深受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英语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构成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是“被”字的各种结构形式以及半隐性的“叫、让、给、由”等表述形式。
但是即使在英语这种动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句子,动词主动形式构成被动意义句和表达被动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a)Mike is interested in physics.S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b)The case locks well.The chicken is cooking.(c)Your bicycle needs repairing.This naughty boy wants a smack.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可用以表达被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贫乏。
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达形式的,也有词汇的。
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比“被“字结构更常用,这造成了汉语被动句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更趋复杂。
例如:“这块表是上星期才买的”、“他很受大家的拥护”、“窗户开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1.英语被动句的形式与意义从结构形式上,英语中被动句式的形式较为单一,其主体是形式被动意义也被动的有标记被动句式,即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助动词be有时态和体的变化,如果有动作的发出者则在句末用by引导出来。
英语中比较常见的是由“get+一ed分词”构成,但是这种构成形式没有“be+一ed”用法正式。
例如:Honey is usually sold in bottles or jars.The cup was broken by my brother.His bills are paid regularly every month.Something must be done immediately.Laser beams can be used to bore metal and other hard materils.另外“It is+-ed”构成的被动句在英语中也经常使用,但是只是少数动词可以用于这种结构,例如estimate,report,say等。
例如:It ls reported that the president was dead three days ago.It is said that anyone who guess the right number will get all the prize money.It is estimated that 200 people died of the war.一般来说,英语中的有标记被动句通常有两种形式:施事(agent)出现和施事不出现。
如:(1)a.The cup was broken.b.The fish was eat—en by the cat.英语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上主动但意义上却表示被动的无标记被动句。
徐盛桓认为,英语中的这类句式可以分为三个小类:(2)a.“S+V+Ad.”型,如:The roust chicken eats wel1.b.“S+V 型,如:The engine hood can’t.c.“S+BE+doinl~”型,如:What’S coming?但是,在英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句只是一种边缘句式,所占分量很小。
例如,“据统计,在劳伦斯小说Lady Chatterley’s Lover中,结构被动句有160句,而意义被动句却只有50句。
另外,与汉语相比,英语被动句的使用还受心理因素、语境因素等的影响。
一般说,在知识性文章中,被动句使用得较多,在纯客观性的一般语体的科技文献和新闻报道中使用得尤其多(Quirk et al.1985)。
2.汉语被动句的形式与意义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式不占主体,占主体的是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式。
汉语被动句的另个一特点就是不占主体的有标记被动句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我被他拉到屋里。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
如:大楼被炸倒了。
课被推迟了。
车子被骑走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
如: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我们被这部电影所吸引了。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
如: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椅子叫他给搬走了。
(5)“被……把”格式。
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
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
主动形式的被动句有如下类型(1)受事+动词结构椅子搬走了。
剧本不容易写。
信写完了。
(2)受事+受/遭/挨/蒙受+动词结构听完报告,我们收到很大的鼓舞。
敌人遭到我们的迎头痛击。
(3)受事+由/归/叫/让+施事+动词结构一切费用都由我负担。
这个费用由她来加以解决。
(4)受事+施事+动词结构书我们已经买了。
他的花招我们也领教了。
(5)“是……的”结构这学校是1960年成立的。
这工作是要我们去做的。
(6)“加以”和“得到”结构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必须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
与英语相比,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更复杂,更多变,而且在使用主动形式被动句时,句法更灵活,限制更少。
被动句的主语常可以省略,或以零出现。
据统计,《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前58页书面材料中,“被”字句只出现过一次,而无标志的被动句却不计其数(王还 1983)。
汉语被动句使用的另一个特点是“被”字句语义的变化。
传统上认为,“被”字句都是叙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即使在早期白话文中亦很普遍。
但是到了现在,这一范围已被突破。
据统计,清末吴研人的《恨海》中的30多个“被字句,只有一句是叙述愉快的事情(王还 1957)。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100多个“被”字句,只有20个是叙述中性事情的(李临定 1980)。
从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中46个“被”字句,13个是叙述中性含义的,5个是叙述如意的事的(宋玉柱 1991)。
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得出,“被”字句叙述不愉快、不如意事情的句子所占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但目前仍占主导地位。
3.英汉被动句的功能分析上述被动句的例句,我们会发现英汉被动句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不同。
英汉被动句动词可以用来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表语、主语等;汉语被动句中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要比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复杂。
由于汉语语序的作用、汉语被动句动词不但在句子中可以作一定的语法成分,而且还能和其他结构构成更为复杂的被动句(熊文华 1983;宋玉柱 1991;龚千炎 1980;李临定 1980)。
主动形式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而在汉语中不受什么限制,表现了汉语语序的灵活多样性,也说明其在汉语中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
另外英语句子结构有时受句末重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被动语态的使用以更适合英语表达习惯(Quirk et al. 1985;陈道明 1989)。
汉语语序中处于句首的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语法成分,这样就把受事、施事、行为三者以线性方式列出,形成汉语句首重心,表述方式更多样。
(刘宓庆 1991;马秉义 1996)。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形式上看,英语被动形式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而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要比汉语少得多。
4.英汉被动句的文化内涵造成这种使用频率差别的原因在于英汉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别。
英汉语的差别如果只粗略地说是语言表述形式上的差别似乎深化不了对该问题的认识。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应用中早已使语言烙上了文化印迹。
而这些印迹体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特点,说明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行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实际上涉及到了语言表达中的文化选择准则。
”(沈锡伦1995)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语义表达和理解策略以意会为主,形式不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
在具体语言运用时,汉语善于融会语句内部各要素的语义关系,抓住意义支点,内外结构形式结合,形成一个意义整体。
这种倾向忽视了对句子承认的细微分析,重视对语句的融会贯通。
这种意合特征具有很大的信息浓缩性,同时也造成语义上的模糊性。
意合特征表现在语句上是汉语语句的主语零形式和大量的无主语句。
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的,主语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听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这也是汉语中主动形式被动句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汉语缺乏形式手段,语句结构必然依赖于语法单位的有序排列。
汉民族很强的有序思维不仅体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也渗透到汉语表述方式中了。
(郭锦桴1993)注重前后序列条理的有序性使汉语形成了不同于英语“尾重心”的“首重心”。
句首的主题化成为语句发展的起点和中心,造成汉语注重意合、请示形式衔接的特点,结果是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述形式丰富灵活,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更常用。
这一特征体现出“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一种主体思维方式。
”汉语缺乏形态区分标志加上主体化的扩大造成了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界限的模糊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语态的表现手法可以容许有新的表现手段,以充实和丰富汉语语态的表述;而英语语态的表达形式以形态手段为主,辅之以词汇手段来表达被动意义。
但是这方面的差异硬不表明汉语比英语或者英语比汉语更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