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电容教案(教师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教案名称:电容器的电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理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几何尺寸、介质性质相关。
3.能够计算电容器的电容。
4.掌握电容器的串联与并联规律。
二、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电容器、导线、电源等实验器材。
3.准备实验指导书。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例如“手机充电需要用到电容器吗?电容器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器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2.概念解释: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电容器的构造、作用、单位等。
3.电容公式:介绍电容器的电容与几何尺寸、介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电容公式的推导过程。
4.计算实例:给出一些典型的电容器计算实例,包括平行板电容器、球型电容器等,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并解析结果。
5.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容器的实验操作,包括测量电容器的电容、串联与并联电容器的实验等。
6.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电容器串联与并联的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7.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应用:通过相关应用题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9.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澄清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书面练习评价:评价学生对电容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解答题、计算题等。
3.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包括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分析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4. 能够利用电容器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电容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电容器的电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的分析。
2. 利用电容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引入实例:老师带一块电解电容器和一个带电体向学生展示。
2. 引导学生观察电解电容器的特点和表现出的电容性质。
3.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4. 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器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探究】(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电容器的结构和原理。
2. 给学生展示一个电容器的图示,并解释其中的主要部分。
3. 提问:根据你们的观察和理解,电容器是如何存储电荷的?学生回答。
4. 引导学生讨论:电容器的电容量是什么?它跟什么有关?5. 解释电容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6. 提问:现有一个电容器,它的电容量是100μF,那么它可以存储多少电荷?学生进行计算。
【展示】(20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个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充电过程中电容器内部的变化。
3. 提问:你们能解释电容器充电的原理吗?学生回答。
4. 解释电容器充电过程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5. 给学生展示一个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6.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放电过程中电容器内部的变化。
7. 提问:你们能解释电容器放电的原理吗?学生回答。
【应用】(3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电容器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10分钟)1. 总结电容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电容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强调电容器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五、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电容器的概念和电容的定义,能够计算电容器的电容。
2.掌握电容器和电容的基本性质,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应用。
3.能够解决电容器的串并联问题,掌握电容器的等效电容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验操作的技能。
教学内容:1.电容器的概念和定义2.电容的计算公式和单位3.电容器的串并联4.电容器的等效电容计算方法5.实验操作: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值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示波器、多用电表、电容计、电容器、导线等。
2.实验准备:准备若干个不同电容值的电容器、示波器和多用电表。
教学过程:第一节电容器的概念和定义(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电路中电容器的作用,并引入电容概念。
2.介绍电容器的定义:电容器是一种用于存储电荷的元件,其电容表示了电容器存储电荷的能力。
3.讲解电容的计算公式:C=Q/V(电容等于电荷与电压的比值),解释电容的单位是法拉(F)。
第二节电容器的串并联(20分钟)1.讲解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串并联关系。
2.演示串并联电容器的连接方式和等效电路图。
3.讲解串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计算方法:1/C=1/C1+1/C2+1/C3+...,并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讲解并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计算方法:C=C1+C2+C3+...,并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第三节实验操作: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值(35分钟)1.将实验所需的电容器、示波器和多用电表准备好。
2.演示如何使用示波器和多用电表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值。
3.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测量不同电容值的电容器的实际电容。
4.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节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问题。
2.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电容器的电容计算方法和串并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计算。
3.回顾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巩固学生对电容器的理解。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

精心整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总课时第15课时2017年9月18日↓↓确定的电容器C 确定确定的水容器S 确定即:C 由电容器自身决定即:S 由水容器自身决定[问题]那C 由电容器自身的哪些因素决定?3、平行板电容器[介绍]静电计:测量电势差。
它的金属球接一导体,金属外壳接另一导体,从指针的偏角可测出两导体间的电势差。
[演示]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一板A 固定于铁架台上且与一外壳接地的静电计的金属球连接,手持有绝缘柄的板B ,将B 板接地,用电池组给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将B 靠近A ,静电计指针偏角反映A 、B 两板间电势差。
[现象]指针偏角减小。
[引导学生分析]给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电源不再继续对电容器充电,同时也没有导线将两板相连,电容器也不会放电.即此时,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不变。
[学生分析现象]根据UQ C =,∴Q 不变而U 减小,∴C 增大.即d 越小,C 越大。
[告知学生]精确实验告诉我们,C 和d 成反比。
[演示]减小两板正对面积。
[现象]指针偏角偏大。
[学生分析]由U Q C =,S 越小,U 越大,C 越小。
[告知学生]精密实验表明:C 与S 成正比。
[演示]B 板不动,在两板间插入一块电介质板。
[现象]指针偏角减小。
[学生分析]板间插入电介质,U 减小,由UQ C =,则C 增大。
[告知学生]板间充满某种介质时,C 会变为板间为真空时的若干倍,这一倍数叫这种介质的介电常数,用ε表示。
精确实验表明C 与ε成正比。
课本中给出几种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3[指出]电容器的电容是由两个导体的大小和形状,两个导体的相对位置及极板间的电介质决定的。
[引言]精确实验可得电容器的决定式。
[出示板书]决定式:kdS C πε4=(平行板电容器),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
说明:真空中介电常数1=ε,充满某种介质时,电容变大为真空时的r ε倍,r ε是一个常数,与介质的性质有关,称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所以上式又写为:kdS C r πε4= 4、常用电容器[出示电容器示教板]说明电容器从构造上看,分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
电容器电容教案

电容器电容教案【电容器电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电容器的电容量的计算方法;3. 了解电容器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电容器电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电容器的电容量的计算方法;2. 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方法: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介绍电容器的作用,例如电容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授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介绍电容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容器的电容代表了电容器存储电荷的能力。
然后,教师通过具体实例演示电容的计算方法,例如并联电容和串联电容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电容器的电容量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例如电子设备中的电容器应用、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等,让学生分析电容器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电容计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及作业布置: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2. 学生课堂讨论得分;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电容器的电容计算方法,写出一篇100字的小结。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没有涉及到电容器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和电容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展开。
同时,本节课的实践活动也比较少,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电容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容的定义;2.掌握计算电容值的方法和公式;3.能够解释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电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1.电容器模型和示意图;2.多个电容器;3.连线和电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电容器模型和示意图,引入电容器的概念;2.提问学生对电容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电容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解释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引入电容的计算方法;3.解释电容与电荷量和电压的关系,推导电容的公式。
三、电容值的计算(20分钟)1.指导学生使用电容的公式计算电容值;2.给出多个电容器,让学生计算它们的电容。
四、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5分钟)1.介绍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即通过电场储存和释放电能;2.解释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3.提问学生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应用。
五、小结(10分钟)1.总结课堂内容,回顾电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让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如电解电容器、聚合物电容器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2.给学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电容器电路来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道关于电容器的计算题;2.鼓励学生外出观察使用电容器的场景,并做相关记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电容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容的定义,掌握了计算电容值的方法和公式,同时也了解了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实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教师版)

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3、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我们用相机照相时,光线不足的时候会打开闪光灯,可大家知道闪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下图是一种带有内置闪光灯的照相机,相机内装有容量很大的电容器。
不但相机中含有电容器,生活中的许多电器中也都含有电容器。
电视、电脑、VCD等线路板。
这么多的电器中用到了电容器,电容器是什么样的元件?它的构造、原理和作用有哪些呢?(一)电容器[教师活动] 出示一纸质电容器并将其拆开,请大家观察它的构造。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该元件有两片锡箔(导体),中间是一层薄纸(绝缘)。
课件展现[教师板书]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组成一个电容器。
[教师活动]给学生出示相距10cm的两金属板,平行相对放置,并提出思考问题:这套装置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学生思考后回答:能,两金属板是导体,中间的空气是绝缘物体。
教师总结:这种电容器叫平行板电容器,其中的绝缘物质为电介质。
[教师演示] 按图连接电路,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当S接a和接b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总结] 当S接a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当S接b时,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
教师用课件模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S接a)(S接b)[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总结电容器的充放电规律。
[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结论并板书]1.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将分别带上等量的异号电荷,这个过程叫充电。
2.当用导线把充电后的电容器两极板接通,导线中也有电流通过,两极板上的电荷中和,电容器又不带电了,这一过程叫放电。
注意:我们把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电容器的所带电荷量Q。
[问题讨论] 独立思考后回答下题,可以看书寻找答案。
有电流就有电流做功,会消耗能量,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充电:电源能量电场能放电:电场能其他形式能[类比探究] 水杯可以盛水,可称为水容器。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学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电容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让学生理解电容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电容这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2.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做好演示实验是突破该难点的好办法。
3.本节的一个次重点是利用前面所学的电学知识解释电容器的充放电问题。
导入新课教学任务:介绍与电容有关的物理学史师生活动:1.富兰克林研究闪电时,他把闪电搜集到一个瓶子中,这个瓶子实际上就是电容器,它是由玻璃瓶内外贴有锡箔制成的,它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的一名教授发明的,所以最早叫莱顿瓶。
2.莱顿瓶莱顿瓶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莱斯特;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于1745 年、1746 年几乎同时发明的。
有一次,克莱斯特用传导的方法给装有钉子的玻璃瓶充电。
当他的一只手拿着玻璃瓶,另一只手接触铁钉时,他感到肩膀和手臂受到了一下猛ft。
穆欣布罗克在做电学实验时,看到好不容易使带电体带上的电很快在空气中消失,便想找出一种保存电的办法。
有一次,他用丝线吊起一支枪管来接收从摩擦起电机玻璃球传来的电。
他在枪管的一端吊一根黄铜线,铜线的下端放在一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
穆欣布罗克让助手一只手拿着玻璃瓶,同时自己使劲转动起电机。
助手不慎将另一只手碰到枪管上,感到一阵剧烈的电ft,大喊起来。
穆欣布罗克与助手互换位置,自己一手拿瓶,另一只手去碰枪管,也遭到电ft。
布莱斯特和穆欣布罗克的实验表明,把带电体放在玻璃瓶中可以将电保存起来。
后来人们把这个蓄电的瓶子叫做莱顿瓶。
但是当时克莱斯特并不清楚装有钉子的玻璃瓶为什么能够保存电荷;穆欣布罗克也不知道电荷是保存在瓶子上还是保存在瓶内的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3、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我们用相机照相时,光线不足的时候会打开闪光灯,可大家知道闪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下图是一种带有内置闪光灯的照相机,相机内装有容量很大的电容器。
不但相机中含有电容器,生活中的许多电器中也都含有电容器。
电视、电脑、VCD等线路板。
这么多的电器中用到了电容器,电容器是什么样的元件?它的构造、原理和作用有哪些呢?(一)电容器[教师活动] 出示一纸质电容器并将其拆开,请大家观察它的构造。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该元件有两片锡箔(导体),中间是一层薄纸(绝缘)。
课件展现[教师板书]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组成一个电容器。
[教师活动]给学生出示相距10cm的两金属板,平行相对放置,并提出思考问题:这套装置能否构成一个电容器?学生思考后回答:能,两金属板是导体,中间的空气是绝缘物体。
教师总结:这种电容器叫平行板电容器,其中的绝缘物质为电介质。
[教师演示] 按图连接电路,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当S接a和接b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总结] 当S接a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当S接b时,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
教师用课件模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S接a)(S接b)[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总结电容器的充放电规律。
[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结论并板书]1.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将分别带上等量的异号电荷,这个过程叫充电。
2.当用导线把充电后的电容器两极板接通,导线中也有电流通过,两极板上的电荷中和,电容器又不带电了,这一过程叫放电。
注意:我们把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电容器的所带电荷量Q。
[问题讨论] 独立思考后回答下题,可以看书寻找答案。
有电流就有电流做功,会消耗能量,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充电:电源能量电场能放电:电场能其他形式能[类比探究] 水杯可以盛水,可称为水容器。
水杯存水的本领大小由什么决定,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的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教师板书】(二)电容电容:反映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用C来表示。
[学生活动] 如何分析水杯存储水的本领,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回答下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用水量比深度来判断水杯存水的本领。
[学生活动] 先猜想如何表示电容器的电容,然后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来表示。
[教师总结]可用电容器所带电量与两板间电压的比值来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学生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电容器的电容与容器所带电荷量Q、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关系是怎么得出来的。
思考C与Q、U有关吗,C由Q、U决定吗?学生思考后回答:C不由Q、U这些外界因素决定,因为C由电容自身决定。
[教师板书]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的电容。
比值定义式:C=Q/U,C不由Q、U决定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单位:法拉符号:F 1F=C/V1F=106μF=1012pF[学生活动] 电容器的电容与极板间的电压、极板所带的电荷量无关,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学生活动] 猜想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可能与极板面积、板间的距离、两板间的绝缘物质有关。
[学生活动] 思考用实验如何来探究电容跟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师生总结] 采用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1)介绍静电计: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
使用时把它的金属球跟一个导体相连(或者同时接地),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就可以测出两个导体问的电势差。
(2)实验探究甲、保持极板上的电荷量Q 、S 不变,改变平行板两极板的距离d现象:d ↓ 偏角↓ U ↓ C ↑d ↑ 偏角↑ U ↑ C ↓ 乙、保持极板上的电荷量Q 、d 不变,改变平行板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现象:S ↓ 偏角↑ U ↑ C ↓S ↑ 偏角↓ U ↓ C↑ 丙、保持Q 、S 、d 都不变,两极板间插入绝缘介质现象:插入电介质 偏角↓ ↓ C ↑⑷从理论角度进行定量研究,表明:当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是真空时,kdS C π4=; 当板间充满同一种介质时,电容变大为真空时的r ε倍,即kdS C r πε4= (四)常用电容器[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认识常见电容器,了解它们的构造和特点。
常见电容器:(1)分类方法①按形状分:圆柱形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等。
②按构造分: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半可变电容器等。
可变电容器通常是通过改变正对面积或改变极板间距离来改变电容的。
[学生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电器中的可变电容器都有哪些呢?分别是什么原理呢?电容器的重要参数:(1)击穿电压:电容器两极间电压超过某一数值,电介质被击穿,电容器损坏,这个极限电压为电容器的击穿电压。
电容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应低于击穿电压。
(2)额定电压: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额定电压低于击穿电压.【知识总结】1.平行板电容器(1)基本结构:两块彼此绝缘、互相靠近的平行金属板组成(2)带电特点:两板电荷等量异号,分布在正对两板的内侧(3)板间电场:板间形成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 =U /d ,方向垂直板面C =Q /U 结论 C 与d 反相关C =Q /U 结论 C 与d 正相关 C =Q /U结论 C 与电介质有关2.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3.电容(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2)定义式:C=Q/U.电容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看起来好像C由Q和U来决定,其实C与Q、U无关,C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的,只是比值Q/U可以用来量度电容器的电容.即使电容器不带电,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也不变,其电容仍然为C.(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符号是F. 1 F=1 C/V法拉这个单位太大,实际中常用较小的单位,微法(μF)和皮法(pF)其关系:1 F=106μF =1012pF(4)由C=Q/U可知C=ΔQ/ΔU(5)电荷量Q=CU,带电荷量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即带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提示:①电容器是一种电路元件,而电容是一个物理量,它表征了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②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是一个极板上电荷量的绝对值.③电容C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本章学过的电场强度E、电势φ,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电容C=Q/U,但不能说电容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电容C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Q、U的大小无关.④加在电容器两极上的电压不能超过某一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电介质将被击穿,电容器损坏.这个极限电压称为穿电压.电容器工作时的电压应低于击穿电压.电容器上一般都标明电容器的电容和额定电压.额定电压是指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比击穿电压要低.4.常用电容器(1) 固定电容器:电容固定不变的电容器,常用云母、陶瓷、聚苯乙烯等为电介质,这种电容在使用中不分极性.(2) 电解电容器:也是一种固定电容器,只是用很薄的一层氧化膜作电介质,电容较大.并且,电解电容器的极性是固定的,使用时极性不能接错.(3) 可变电容器:是一种可以改变电容大小的电容器,通常由两组铝片组成,其中一组固定不动的叫定片,另一组可以转动的叫动片.转动时,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电容就随着改变.可变电容器的绝缘物质通常为空气或塑料介质.例1有一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压为3 V,使它的电荷量减少3×l0-4C,于是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降低1/3,此电容器的电容量()μF,电容器原来的带电荷量是()C,若把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量全部放掉,电容器的电容量是()μF.解析:①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量为V V U U 2332)311(=⨯=-=∆,由U Q C ∆∆=有F F C μ15021034=⨯=-②设电容器原来带电荷量为Q ,则Q =CU =1.5×10-4×3=4.5×10-4C.③电容器的电容是由电容器本身因素决定的,与是否带电、带多少电荷量无关,所以电容器放掉全部电荷后,电容仍然是150μF .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当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是真空时,kd S C π4=(2)当两板间充满同一种电介质时, kd S C r πε4=,r ε是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两平行板正对面积S 成正比,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r ε有关,与两极板间距离d 成反比.6.关于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典型问题(1)平行板电容器连接在电源两端时,由于电容器始终接在电源上,因此两板间电势差U 保持不变,电容器的d 、S 、εr 发生变化,将引起电容器的C 、Q 、U 、E 变化. 由kd S C πε4r =可知C 随d 、S 、εr 变化而变化.由Q =CU =kd Sr πε4可知Q 也随着d 、S 、εr 变化而变化.由E=U/d 知,E 随d 的变化而变化.(2)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连接,电容器的带电荷量Q 保持不变,电容器的d 、S 、εr 变化,将引起C 、Q 、U 、E 的变化.由kd S C πε4r =可知C 随d 、S 、εr 变化而变化. 由S kdQ kd S Q C Q U r r εππε44===可知,U 随d 、S 、εr 变化而变化. 由SkQ k S Q Cd Q d U E r r εππε44====可知,E 随S 、εr 变化而变化. 例2当一个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为Q 时,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U ,如果所带电荷量增大为2Q ,则 ( )A .电容器的电容增大为原来的2倍,两极板间电势差保持不变B .电容器的电容减小为原来的1/2倍,两极板间电势差保持不变C .电容器的电容保持不变,两极板间电势差增大为原来的2倍D .电容器的电容保持不变,两极板间电势差减少为原来的1/2倍解析:本题考查对电容器电容定义式的理解,应明确:对某一电容器而言,其电容的大小,决定于它的结构,与其所带的电荷量及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无关.由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不变,故其电容也不变.由电容的定义式C =Q/U 可知,当所带的电荷量增大为2Q 时,两极板间的电压也相应增大为2U ,故本题应选C .点评:电容器的电容是用比值法定义的,本章中学过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电场强度、电势差,以前学过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有:压强、密度等.从中了解在物理学中是怎样来表征事物的某一特性或属性的.例 3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于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两极板的间距加大,电容将增大B .将两极扳平行错开,使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将减小C .在下板的内表面上放置一面积和极板相等、厚度小于极板间距的陶瓷板,电容将增大D .在下板的内表面上放置一面积和极板相等、厚度小于极板间距的铝板,电容将增大 解析:根据kd S C πε4=,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因素有:①正对面积增大,电容增大;②两板间距增大,电容减小;③两板间放入电介质,电容增大;④两板间放入金属板,相当于减小平行板的间距,电容增大.所以选项B 、C 、D 正确.点评: 这是一道关于电容器的电容的基本题,电容器的电容是由本身的结构来决定的.空气的介电常数接近于1,其它各种绝缘体的介电常数都大于1,所以空气电容中插入任何绝缘体,其电容都增大.例4连接在电池两极上的平行板电容器,当两极板间的距离减小时,则 ( )A .电容器的电容C 变大B .电容器极板的带电荷量Q 变大C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变大D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 变大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电容器的有关物理量理解的问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kd S C πε4=,当两极板间的距离d 减小时,C 增大,由于两极板连接在电池两极上,则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保持不变,电容器所带电荷量UC Q =变大,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d U E = 变大.选项A 、B 、D 正确.点评: 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保持不变,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随堂检测】1.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充放电过程中外电路有瞬间电流B.充放电过程中外电路有恒定电流C.充电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D.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逐渐减小2.(2011·玉溪高二检测)对于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两极板的间距加大,电容将增大B.将两极板平行错开,使正对面积减小,电容将减小C.在下板的内表面上放置一面积和极板相等、厚度小于极板间距的陶瓷板,电容将增大D.在下板的内表面上放置一面积和极板相等、厚度小于极板间距的铝板,电容将增大3.某一电容器标注的是“300 V 5 μ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电容器可在300 V以下电压时正常工作B.该电容器只能在300 V电压时正常工作C.电压是200 V时,电容仍是5 μFD.使用时只需考虑工作电压,不必考虑电容器的引出线与电源的哪个极相连4.传感器是一种采集信息的重要器件,如图是由电容器作为传感器来测定压力变化的电路,当待测压力F作用于可动膜片电极上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a到b的电流B.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b到a的电流C.若F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不会出现电流D.若电流表有示数,则说明压力F发生变化5.(2011·南京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板与静电计的指针带的是异种电荷B.甲图中将B板上移,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增大C.乙图中将B板左移,静电计的指针偏角不变D.丙图中将电介质插入两板之间,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减小6.(2011·咸宁高二检测)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Ε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 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则( )A.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B.P 点的电势将降低C.带电油滴在运动过程中的电势能将减少D.电容器的电容减小,极板带电量将减小7.(10分)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间距离为d ,电容为C ,接在电源电压为U 的电源上,充电完成后撤去电源,求:(1)充电后电容器的带电量;(2)若使板间距离增大为2d ,则电容器的电容变为多少?板间电场强度变为多大?8.(10分)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M 、N ,接上直流电源.上极板M 的中央有一小孔A ,在A 的正上方h=20 cm 处的B 点,有一小油滴自由落下.已知小油滴的电量Q=-3.5×10-14 C ,质量m=3.0×10-9 kg.当小油滴即将落到下极板时,速度恰为零.(不计空气阻力,g=10 m/s 2)求:(1)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 ;(2)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3)设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4.0×10-12 F ,则该电容器带电量Q 是多少?答案解析1.【解析】选A 、D.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外电路产生变化的瞬间电流,电容器充放电结束,电流消失,A 对,B 错;充电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能部分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C 错;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逐渐转化为其他能,D 对.2.【解析】选B 、C 、D.由C=r S 4kdεπ知,加大两极板的间距d ,电容将减小,A 错;减小极板的正对面积S ,电容减小,B 对;在极板间放入陶瓷板,增大了介电常数εr ,电容增大,C 对;放入铝板,等效成减小极板间的距离,电容增大,D 正确.3.【解析】选A 、C.每一个电容器都有它的耐压值,电容器可以在耐压值及其以下正常工作,所以选项A 正确,选项B 错误;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电容不变,选项C 正确;有的电容器是有极性的,分正负极,所以选项D 错误.4.【解析】选B 、D.F 向上压膜片电极,使得电容器极板间的正对距离变小,电容变大,电容器和电源相连电压不变,由Q C U =知Q 变大,电源对电容器充电,外电路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瞬时电流,电流表也就有示数了,直到再次充满,B 对,A 、C 错;只要压力F 发生变化,极板间距离就变化,电容也就变化,电流表就有示数,D 对.5.【解析】选B 、D.静电计指针与A 板连为一个导体,带电性质相同,A 错误;根据r S Q C ,C ,4kd Uε==πB 板上移,S 减小,C 减小,Q 不变,U 增大,B 正确.B 板左移,d 增大,C 减小,U 增大,C 错误.插入电介质,εr 增大,电容C 增大,U 减小,D 正确. 6.【解析】选B 、D.上极板向上移动,极板间距离变大,由r S C 4kd ε=π知电容器的电容减小,再由Q C U =可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减小,D 正确;由U E d=知电容器两极板间场强减小,带电油滴合力向下,将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A 错;P 点的电势数值上等于该点与下极板间的电势差,由U=E ·d 知P 点的电势将降低,B 对;由题意知油滴带负电,沿电场方向运动,故电势降低,电势能增加,C 错.7.【解析】(1)由Q C U=知,电容器的带电量Q=CU. (2)由于电容器的电容与极板间的距离成反比,故距离增大为2d ,电容变为原来的一半,即1C 2.又由于充电后撤去电源,电容器带电量不会发生改变,故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压Q 2Q U 2U.C C'===' 由于r r 4kdQS U 2U U 4kQ E 2d 2d d d Sπε'π=====ε,故板间电场强度不变,仍为U E .d = 答案:(1)CU (2)1C 2U d 【方法技巧】 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电容器与电源相连还是断开,(1)若电容器与电源两极相连,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2)若电容器与电源两极断开,则电容器两极板的电量不变,且不论极板上移还是下移,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也不变.8.【解析】由动能定理W=ΔE k 得mg(h+L)=|Q|U U=()mg h L Q+ 代入数据()95145 6 3.010100.20.15U V 3.010 V 3.5103.010E U /d V /m 2.010V /m 0.15--⨯⨯⨯+==⨯⨯⨯===⨯ Q=CU=4.0×10-12×3.0×105 C=1.2×10-6C.答案:(1)2.0×106 V/m 方向竖直向下(2)3.0×105 V (3)1.2×10-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