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简答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心理学家们将迁移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强调了迁移的不同方面。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参考答案】(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
(3)给予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境性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举例分析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
[参考答案]以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为例,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以及记忆、思维等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方面也具有共同的要求,这些共同的成分决定了两种学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正迁移。
由此说明,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而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因此相对而言,不容易产生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006年)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第五章 学习迁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习迁移及分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第四节 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迁移的一般概念
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已经获得的 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简言之,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既可以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可 以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 可以是消极的。 迁移的另一个定义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 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
2.虽然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 移发生的前提,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却是学习者 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 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水下靶子的实验
1908年贾德做了著名的射击水下靶子实验。他以5、6年级学 生作为被试,分两组对比。在射击开始之前,他给一组学生 充分讲解光的折射原理,而对另一组不然。然后开始用镖枪 射击,靶子位于水下 4 英寸处。结果是学过与未学过光折射 原理的学生,其成绩大体相同。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对实验 操作似乎没有起作用。随后改变实验条件,将靶子移到水下 12英寸处。这时两组射击成绩差异明显表露出来。没有学过 光的折射原理的学生表现处极大的混乱,他们无法利用射击 水下 4 英寸靶时的经验,错误持续发生。而另一组学生迅速 适应了水下12英寸的射击条件,成绩不断提高。
骑自行车 骑摩托车
–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 的消极影响。 打羽毛球
(压腕)
打网球
(不压腕)
– 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例如体育训练对学习数学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第五章 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迁移本章导读⏹人类学习的普遍特征:迁移⏹学校教学假设:学生能够用他们在学校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行为方式等去解决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迁移而教”迁移的概述迁移的理论迁移的指导学习的迁移第一节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道理来解释。
例如,掌握英文的人学起法文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学过加法再学乘法就比较容易。
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等,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心理学上都称之为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二、迁移的种类⏹ 迁移在学习中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维度对学习的迁移现象进行分类。
分类BE C G A 内容 顺序效果意识参与程度 影响的领域F D 发生的水平情境的相似性 Go on按迁移的内容,可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认知迁移——指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发生的迁移。
如学习了数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对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方程式的理解。
⏹态度迁移——指一种态度对另一种态度的影响。
如一个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在多次得到数学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后,不仅对数学教师产生了好感,而且喜欢上数学这门课。
⏹技能迁移——可分为认知技能迁移和动作技能迁移。
如一个掌握数学中因式分解技巧的学生,解任何因式分解题都显得游刃有余,这是认知技能的迁移。
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高水平是动作技能的迁移。
back按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与教育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与教育第一节概述一、迁移的概念及种类二、迁移的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二、现代的迁移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促进迁移的教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概述一、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一般地说,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概括来说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我们经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体现了迁移的涵义。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在奥苏伯尔看来,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奥苏伯尔提出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①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够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及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可利用性。
②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原有的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
利用及时纠正、反馈、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增强原有知识观念的稳定性。
③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是指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意识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别。
可辨别性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基础之上的。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pz_填空}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答案】认知|2、(2008年4月)“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体现的迁移种类是()。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答案】B【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3、(2007年10月)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重新解释的学说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D【解析】关系转换理论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他们证明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B.动机C.策略D.技巧【答案】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因此,答案为A。
5、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因此,答案为C。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答案为C。
第五章 学习迁移

概括说的教学意义
◆ 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 系。 ◆ 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会使教学效 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 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
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五、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代表人物
柯勒
观点
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 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 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 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 去,产生学习迁移。
纸下觅食实验
情境一
A B
学会任务(训练次数)
C
食物在哪儿?
B
情境二
食物在B中
被试 小鸡 小孩
实验任务(在哪觅食?)
400~600次 45次
C 70% C 100%
B 30%
结论:被试的反应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
系所规定的。个体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 迁移也就与普遍,而对事物间的关系的发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后的顿 悟基础上的。
迁移是学习结果的扩展或类化的现象。 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 种学科或情境中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二)理解 1、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3、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了比较简单的方法,完成第8题无困难。
分析: 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 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 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二)认知派的理论 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 、想象、思维等认知成分的参与。 1感觉接受阶段 2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 3效应器阶段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认知阶段:理解学习任务,形成目标
表象和目标期望。 (二)分解阶段 (三)联系定位阶段 (四)自动化阶段
一、技能的概念
(三)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2.区别: (1)习惯是实现某种行动的需要,而技能仅仅是
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方式; (2)熟练的技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 成的,而习惯可以在无意中通过简单的重复形成; (3)熟练的技能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 而习惯根据个人对社会的意义,具有好坏之分。
者头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称为知识的心理表 征,简称知识表征(representation) 。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识类型的不同是因为不同 类型的知识在个体头脑中具有不同的心理表征。
新的知识观假设
新的知识观假设: 1 人类后天习得的能力可以视为知识; 2 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与贮存不一样; 3 不同类型知识习得过程与有效学习条件不一样; 4 不同类型知识测量与评价标准不一样。 依据新知识观,人类知识获得具有以下特点: 1 人类的知识意义是通过个体建构获得的。 2 人类知识的获得包含增添与重构两个基本过程。 3 人类知识获得过程是受主体与环境因素所制约。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二)赫尔巴特的三阶段五步骤理论:
三阶段是: 1.感知阶段;
2.记忆阶段;
3.理解阶段。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二)赫尔巴特的三阶段五步骤理论: 五步骤是: 1.准备:先回忆有关的观念; 2.提示: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观念的含义; 3.比较和抽象:通过新旧观念的比较,抽象出共同 要素; 4.概括; 5.应用。
式在头脑中表征,两个系统之间相对独立,但又有 密切的联系。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四)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3)命题说:认为知识以命题的方式表征,命题
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1)命题网络: (2)脚本:各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各过程间的关 系的图式。 (3)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2.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学会骑 自行车
学会骑 三轮车
学会开 电瓶车
学会开 小汽车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3.根据迁移的范围划分 特殊迁移: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
四、知识的保持
(二) 知识的遗忘及原因 1遗忘的种类: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
忘和永久遗忘。 2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3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 ⑵干扰说; ⑶动机说; ⑷提取失败说;
第二节 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的概念
(一)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
为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属 于观念的范畴。 ⑵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的结构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 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 略和简缩。 ⑶活动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掌握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而智力技能则要求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产生式系统 。
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 熟练的英语口语是技能;计算机编程是技能 ;准确的投篮也是技能。
一、技能的概念
(二)技能形成与知识掌握的关系
1区别: ⑴知识掌握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技能形成的关键是熟练
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⑵知识相对静态,容易用语言表达,技能相对动态,不易用语言表达。 ⑶知识的意识控制度高,激活速度慢,往往是有意识的系列搜寻的过程 ;技能的意识控制度低,激活速度快,往往是无意识的平行加工的过程 。 ⑷知识学习速度快,但遗忘也快;技能学习速度慢,但保持较牢。 ⑸知识的贮存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技能的贮存具有模块化的特 点。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二)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的知识:主要指言语方面的信息,回答“
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2.程序性的知识:主要指动作和程序方面的信息, 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三)知识的作用 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 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练法;⑶动作-时间分析法;⑷心理练习法;⑸集 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2克服高原现象:不同的练习曲线。 3提供恰当的反馈
第四节 智力技能
一、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活动定向阶段: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的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一、技能的概念
(二)技能形成与知识掌握的关系
2联系: ⑴技能的形成以掌握必要的知识为条件
。 ⑵技能的形成会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一、技能的概念
(三)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1.联系: 习惯和熟练的技能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
系统。任何习惯离开了自动化的活动动 作系统都无法完成。人在完成习惯性动 作时,意识的调节作用也很低。
二、技能的种类
(二)智力技能 1.定义: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的
方式。 2.分类:一般的智力技能(如观察、记忆的技能) 和特殊的智力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等)。 3.智力技能的五个层次:⑴辨别;⑵具体概念;⑶ 定义概念;⑷规则;⑸高级规则。
二、技能的种类
(三)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1区别: ⑴活动对象不同。动作技能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的,表现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二、结构定向的理论
1原型定向阶段:形成动作或程序的映象,明
确活动方向。 2原型操作阶段:遵循活动的动作序列,逐一 进行。 3原型内化阶段: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操作。
三、知识分类学习论
1意义建构阶段
2变式练习阶段 3自动化阶段
四、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一)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二、技能的种类
(三)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2联系: ⑴动作技能往往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
。 ⑵智力技能往往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调节 者。
第三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理论
认为动作技能形成的本质是由于先前动 作受到强化而形成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系统。
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非特殊迁移: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原 理迁移也可能是态度迁移。 例如:小学生学完加减乘除的法则后可以解决四则 混合运算题目;学习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更好地 掌握不同金属的特性。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4.根据迁移的程度划分 近迁移: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一)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二)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三)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四)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五)在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
平
四、动作技能的培养
(一)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二)示范与讲解 (三)练习与反馈
1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⑴实地练习法;⑵程序训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的定义
1传统的看法: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 2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看法:知识是人通过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主观的,是头脑内部的产物。知识在学习
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 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5.根据不同意识水平划分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的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 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知识的掌握或获得制约知识应用的水平。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四)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心理意象说:认为知识以心理意象的形式在
头脑中储存,意象与知觉同型,如心理扫瞄和心理 旋转的研究;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四)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双重编码说:认为知识以意象与语词两种形
Βιβλιοθήκη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三)信息加工的理论:
1.习得阶段:知识的同化。 2.巩固阶段:知识的保持。
3.提取与应用阶段:知识的同化。
四、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的种类与特征 1记忆的内容分类:⑴形象记忆;⑵语词-逻
辑记忆;⑶情绪记忆;⑷动作记忆 2记忆的时间分类:⑴瞬时记忆;⑵短时记忆 ;⑶长时记忆。 3记忆的目的性分类:⑴有意记忆;⑵无意记 忆 4记忆的意识性分类:⑴外显记忆;⑵内隐记 忆 5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分类:⑴情节记忆;⑵语 义记忆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是形成稳定心理结构的途径。 首先是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
学习迁移: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会对学习
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或学习策略 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就是学习的迁移。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学习 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效果)划分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