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ppt课件
艺术欣赏课件

❖ (三)艺术是审美的结晶
❖ 艺术并不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它反映的是富 有审美价值、审美属性的社会生活;艺术家在 创造艺术作品过程中,又集中体现他们的审美 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评价与审美判断;艺术 家的创造活动属于审美创造,对生活是一种艺 术提炼、升华;艺术品、艺术世界能够为人们 的生活提供美的欣赏的对象,为人们带来美的 享受,帮助人们美化心灵、美化生活,提高人 生品位和生活质量。
❖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必然来源于社会生活,反 映社会生活。艺术以特有 的方式认识、反映把握世 界,并以创造性的艺术实 践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关键词
(一)主体性 (二)形象性 (三)审美性 (四)创造性
❖ (一)艺术是最具有主体意识
❖ 艺术家创造倾注全部的自我意识,感知觉、联 想、想象、感情、意志、思想、理智、人格、 意识、潜意识、甚至生理能量等。欣赏者也要 全部投入自我意识,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欣赏、 享受。艺术创作与欣赏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
❖ (四)艺术具有创造性
❖艺术家具有造物主一样的力量,能 够创造全新的艺术世界。
❖艺术最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原发 性和创造性的。
❖艺术不可重复、不可模拟。 ❖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由以上对艺术本质的分析,可以 把握艺术的奥秘,感受艺术的魅力。
1、情感的魅力 2、想象的魅力 3、创造的魅力
❖ 科学(包括自然与社会科学)有科学家的创造 性,但研究过程中必须排除个性爱好兴趣感情 情绪,科学成果具有可测性、可重复性、可实 验(验证)性、普泛性、通用性,科学真理放 之四海而皆准。
❖ (二)艺术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
❖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 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 的图画里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 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 为改善,或大为恶化。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美变化中的自我》
会宁县第一中学· 张泰阳
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服装?为 什么喜欢?
其实不仅仅是服装,随着 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 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 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 准。
1.审美变化与文人画
《 果 熟 来 禽 图 》 北 宋 林 椿 ·
什么是“没骨法”?
画者 骨 以 的 法 用 花 古 。没 山 称 , 进 没 鸟 代 骨水之我行骨画山 花画为们绘法都水 鸟或没可画技有画 ,
《果熟来禽图》北宋·林椿
《枯木竹石图》北宋· 苏轼
这幅《枯木竹石图》和前一幅 《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比较:这 四幅画和《果熟来 禽图》有什么区别?
A.《果熟来禽图》:画面细腻,工 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 情感特征; B.苏轼、吴镇和徐渭的作品则更多 的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性 格,就是主观感受; C.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有强烈的 个人情感在画中,而且还体现出一 种世俗的气息。(如桃子)
小结: 我们通过这些不同时期 的不同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 不同风格的画就可以看出审 美标准的变化。
2.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
·分组讨论:它们的风格和 造型特征。
我 的 素 描列柯的油画《拉奥孔》,他的风格 和造型与雕塑的《拉奥孔》有何区别?
·两组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 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审美标准的变化。
·比较他们自画像的变化与区别?
〃它们分别都是什么时候的 作品?按时间顺序排下来,有 什么总的倾向?
4.
1.
3.
2.
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 格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 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 审美风尚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不 同作品往往体现出艺术家不同审 美标准的变化。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课程内容课程主旨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审美的本质、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学生们的心中培养自我价值观,增强对自我审美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其美感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基于感性和理性的反应,对于美感的体验、判断、享受和表达,是关于美的心理和哲学的研究。
这是人类自身思维、意识的创造和成果。
二、什么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值得人们欣赏、体验、感受、判断、评价的事物或作品。
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它的感性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来自于其形式、色彩、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
三、什么是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用来评价一个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标准。
在美术作品中,可以从题材、构图、色彩、形式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四、怎样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在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时,应该注重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交流中,应该顺应情境,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品味。
学习任务一、了解审美的概念和发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听取老师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审美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对于审美的理解和发展。
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进行感性体验和情感交流,同时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自我表达和品味在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强调个性化、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建立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美学标准。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程讲解、演讲、图像欣赏、小组讨论、答题比赛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成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及课堂分析等方式,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效。
同时,通过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104页PPT

谢谢!
10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鼓掌)PPT课件

自我寻宝:我喜欢我自己,因为…
制作闪光卡(在卡上写出自己优点)
1在卡片上方写上“我喜欢我自己,因为…” 2然后写出自己的各项优点或特长 3写优点时必须实事求是,也可以写自己的进步
请看下视频
生之爱
想一想:
1、看完这视频,你的心情变化是 怎样的? 2、你从视频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在美国一座黑人教 堂的墙上刻着这样 一句话:“在这世 界上你是独一无二 的一个。生下来你 是什么,这是上帝 给你的礼物;你将 成为什么,这是你 给上帝的礼物。”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21
完
22
其实,方丈要小和尚下山去卖石头, 就是希望小和尚能从这次经历中发 现自己的价值。我们每个同学都像 是那块石头,如果你的价值得不到 发现,你就永远默默无闻。而一旦 你发现了自己的闪亮的地方,那你 就是无价之宝。
你们认为这样好看吗?
小眼睛、大颧骨、塌鼻梁、厚嘴 唇、满脸雀斑,一米七八的身材, 微驼背。 但她很出名,是一位世 界名模。
同学们:你觉得这意味着他们三个人都失败了 吗?为什么呢?他们应该得到喝彩吗?
三个人不同的目标:
第一个人想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耐力, 他做到了,他的成绩超过自己的预料。
第二个人想提高以往的成绩,他也达 到了目标。
第三个人,他一辈子都没跑过马拉松, 他的目标就是跑完全程,他也做到了。
我们每个同学要学习的并不是怎样得 到别人的喝彩,而要学着为自己喝彩。 因为每个人一天做得很多事,都是在 别人不在场或者不在意的情况下进行 的。这些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于别 人来说无关轻重,但对自己却非常重 要。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为自己鼓掌)
-----1515班
故事分享《小和尚卖石头》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两件作品有何差异?
1810-1815 (古典主义) 1869 (印象派)
1890 (印象派)
1908(野兽派)
这 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 有什么总的倾向?
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 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
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 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资料 -1
什么是没骨画: 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 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 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 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 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 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 画、没骨花鸟画。
结束
2.静物
《有桃 静物画子 》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 玻 璃 盘 中 的 静 物 》
资料 -3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 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 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 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 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 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玻璃盘中的静物》画面没有 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 三角形的组合。 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 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中山装军装Fra bibliotek西装牛仔服
休闲装
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 哪一种?
为什么选这种?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学PPT课件

2、美的形式也离不开美的内容,内容发展变化 了,形式也要随之发展变化。
3、美的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形式的优劣 影响 以至制约着内容的表达。
4、美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
2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概念
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 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 形式。
.
20
(四)节奏韵律
节奏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在艺术活动中,节奏表现得更为明显,节 奏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共同具有的要素。 音乐的节奏表现为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 舞蹈的节奏表现为形体动作的变化,诗歌 的节奏表现为音韵的律动。节奏还表现在 自然事物中,譬如寒暑易接、四时代序是 时令的节奏;高山低谷,岭脉蜿蜒,这是 地壳的节奏。
(一)整齐一律
指同一形状、同一色彩、同一声 音的反复出现而无变化。这是最初级 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如蔚蓝的天空, 碧绿的湖面(色彩的整齐美);农民 插秧左右前后各成行(形状的整齐 美)。整齐一律,能体现事物井然有 序,并表示出一定的气势,给人规范 和庄重感,但因为缺少变化而显得单 调和呆板。
.
16
(二)比例匀称
比例指一个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 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匀 称”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什么样的 比例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呢?那就是毕达哥 拉斯发现的“黄金分割比”。即宽与长的 比为a:b=(a+b):a。实际上大约五比三。一 般书籍、报纸都采用这种比例。突出的比 例失调,便会产生畸形。
.
17
.
4
(一)色彩:
色彩是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亮的 不同而出现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等颜色现象。它是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因 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 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ppt课件

又有:“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
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
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
奈
览
Hale Waihona Puke 者何。”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达盖尔 1789年11月18日出生于法 国南部的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小镇——耐尔1851年7 月10日在巴黎过早地离开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了人世,享年64岁。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温馨50年代 中山装干部的象征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温馨50年代 列宁服干部的象征
列宁装:最时髦的女装
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 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 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 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 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 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 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 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名称】明徐渭黄甲图轴 【类别】纸本,墨笔 【规格】纵114.6cm,横29.7cm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明徐渭作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审宫美博变化物中馆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精选ppt统一的60年代绿军装青年的最爱1950年代末提出的全民皆兵口号被彻底贯彻到大众着装领域色彩单调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于中华大地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赵佶作。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美术现象---宋徽宗时代的画院体制 画院入学考试非常有意思。 常以唐人诗句命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如“嫩绿枝头红一点”,------------------------------------- ? 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如” “竹锁桥边卖酒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
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
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一
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
“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
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
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
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 拉吉。
统一的60年代 绿军装青年的最爱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1950 年 代 末 提 出的“全民皆 兵”口号被彻 底贯彻到大众 着装领域,色 彩单调,不分 男女,不分职 业的军装盛行 于中华大地。 “十亿人民十 亿兵”的十年 “文革”时期, 洗得发白的绿 军装就是时尚。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 为宗旨,多
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
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
中意境的构造等等。以元代倪瓒为代表发展出
“逸笔草草”与“写胸中逸气”。前者出自
《答张仲藻书》:“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
草草,聊以自娱耳。”而在《题自画墨竹》中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走出灰暗的70年代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追求洋气的80年代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秋裤外穿:今秋Legging
审美趣味定义:
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 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 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 和民族性。
《阿卡迪亚的牧人》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美术作品的评价不是像不像,而 应该是好不好,好的标准是绘画 作品牵系着绘者的情感和心愿, 绘者的神游阻断了创作时的犹豫 和彷徨,揭示着不灭的梦想,这 些都为绘者的心神、未来开启着 无限的可能性。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一、“绘画与形似 见于儿童邻” 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温馨50年代 中山装干部的象征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温馨50年代 列宁服干部的象征
列宁装:最时髦的女装
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 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 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 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 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 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 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 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名称】明徐渭黄甲图轴 【类别】纸本,墨笔 【规格】纵114.6cm,横29.7cm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明徐渭作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审宫美博变化物中馆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吴道子、 阎立本 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元四家 工笔花鸟画代表人物—宋徽 宗 写意花鸟画鼻祖—徐渭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名称】明徐渭黄甲图轴 【类别】纸本,墨笔 【规格】纵114.6cm,横29.7cm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明徐渭作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审宫美博变化物中馆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汉江临眺①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③。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尺幅:横幅?竖轴? 画者视线: 描绘内容: 色彩: 材料: 构图创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 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 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辨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朱耷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石涛
“青藤笔墨人间 宝 数十年来无此道”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郑美变化中的自我
齐白石
“恨不生三百年前 或为诸君磨墨理纸 哪怕是诸君不纳 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 亦快事也”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半生落魄已成瓮,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置野藤中。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赵佶作。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美术现象---宋徽宗时代的画院体制 画院入学考试非常有意思。 常以唐人诗句命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如“嫩绿枝头红一点”,------------------------------------- ? 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如” “竹锁桥边卖酒家”,----------------------------------- ?
又有:“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
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
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
奈
览
者
何
。
”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达盖尔 1789年11月18日出生于法 国南部的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小镇——耐尔1851年7 月10日在巴黎过早地离开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了人世,享年64岁。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解放初期,苏式列宁装是 最时髦的女装,是50年代 干部们的标志性服饰。
工装背带裤是新时尚
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 中国。需要耐磨耐脏的 日常服装。工装与军装 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 际的流行色。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
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
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