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12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2 )表现3.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4.宋词( 3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元曲( 1 )特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2 )著名杂剧家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穿越时空,映入你眼帘的是大相国寺门前人流如潮,商品琳琅满目。

你来到的城市为( B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C.南宋的临安D.元朝的大都2.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端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专门做买卖的场所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3.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3.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
C 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
D 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 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大大加 强了祖国内地与边 疆地区的联系,促 进了青海、西藏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背景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

5个自治区

意义

团 结
共同繁 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
设立不同级别的民 族自治区域和自治 机关。在自治区域 内,由当地民族当 家做主,管理本民 族地方性的内部事 务,行使自治权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确定下来
2.举措及成效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 社会主义社会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返回
此寨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南岗 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 称世界建筑奇观。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薪传不绝,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瑶 族同胞能歌善舞,瑶族“耍歌堂”“长鼓舞”“瑶族婚俗”接连被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瑶族婚俗、排瑶民歌、瑶 族刺绣均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谢观看
——中国网
(1)观察图一,“宣政院辖地”指的是今天哪个地区?根据图 二,概括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
地区:西藏地区。 措施:设立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2)2020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依据材料二,归纳西藏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因。
69周年。 原因:①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平叛;③进行民主改革(或 废除农奴制);④西藏人民的努力(或西藏人民的生产热情); ⑤建立西藏自治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体现了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C )12.“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 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 B )6.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 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
( D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时间5分钟
12、 、古这代节经 课注方济 你重法重 学对的心 会学总习 结南了移哪对些今方天法经和济技建巧设?有何启链体务史示接现于鉴现历现功?实史实能,服的
3、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
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 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 堂中的有效总结。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 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 培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难点突破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 “(西汉时)江南
地广,人们刀耕火
1、七年级上
册第21课,南 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2、对中国经
自然方面(天时) 地理方面(地利) 政治方面(人和)
为经济重心南 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 了解经济 重心南移
融多 经元 济文 高化 度碰 发撞 展交
1 说教材-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手工业的 发展
商业的繁荣
12、 、列理解举宋宋农代代业展的南中发方国农经业济南发、重方展手心经表工南济现业移和的商过业程海的外繁和兴贸盛荣原易 的因史。实。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教学重南点移:过通程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南的移史原因实,理解经
济重心的南主移要。内容
比较抽象,学 生难理解,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第重心南移的原因。难点
十 二 课
说设计 说模式
说说学学情情
说教材
流程
重经 心济 南发 移展
说板书 说评价 说开发
2 说学情
知识
能力
思维
七年级上册第 21课,对南方 经济发展的原 因、表现有了 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 南移有了一定 的知识储备。

202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2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开封(北宋)、临安(南宋)、大都(元朝)
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 中心之一,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
1、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我来说……
(1)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一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里娱乐? (2)在瓦子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3)在瓦子里,你会听到什么? (4)面对东京城内的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
地位。
辛弃疾
宋元时期 的都市和
文化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元曲
特点
把音乐、歌舞、动 作、念白融合在一 起,成为一种综合
型的艺术
代表
关汉卿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 家,代表作《窦娥
冤》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
退 出
角抵
摔跤也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宋史·乐志》记载,“(宴会)第十 九(项表演)用角觝,宴毕”。
斗蟋蟀
卜卦
城市生活剪影
据估计,开封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 多三分之一;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
唐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宋朝则增加到四十多个。 北宋有12%以上的户口居住在城市之内。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词

宋词
词是什么? 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 短,也称为长短句,便于歌唱
出现时期: 唐朝
发展时期: 经五代到两宋
词牌
《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内容:
宋词代表人物及特点
苏轼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课件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 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 了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 民阶层不断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 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
小结 :
经济的发展
都市生活的繁华
宋词元曲的发展
1、北宋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森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 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 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女词人 李清照 的词风 委婉、细腻、清秀 ; 南宋的 辛弃疾 ,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三、元曲 元曲包括 散曲 、 杂剧 和 南戏 。元代最优秀的 戏剧家是 关汉卿 ,他的代表作是 《窦娥冤》 。 “元曲四大家”是指 关汉卿 、 马致远 、 郑光祖 、 白朴

李卫国和他的朋友的一天
大了今远普家,天道逛好还,而逛,记我来开我得要的封又我带朋城来吗着友?我阿
繁华的都 市生活
市民生活 戏剧表演
传统节日
北宋开封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瓦子 勾栏 杂剧 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 端午节
第二站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活动二:
傍晚,宋卫国带着阿普一起去参加了诗 会,感受宋词的魅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 (hān)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苏轼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岳飞
请你用下面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宋代 人一天的生活。
夜市 包子 腊八粥 瓦子 勾栏 驴 四合院 冷饮 羊肉 茶馆
繁荣 开封 临安 大都
市民阶层
散曲
瓦子 春节
杂剧 元宵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能力水平不一,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而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元都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