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D春节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1
5.(2019安徽模拟)下列三幅图片中的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北宋( D )
图一 宋代大相国寺
图二 河南禹州宋代 图三 《清明上河图》
墓葬歌舞散乐壁画
A.城市的快速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市民生活的丰富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在文学形式上,它
属于( )
A.汉赋 D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12
7.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名作迭起。在明代以后被
誉为“元曲四大家”的是( A )
①马致远 ②关汉卿 ③白朴 ④郑光祖
⑤辛弃疾 ⑥王实甫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1)元曲包括
、
和
,是一种综合性的艺
术。
散曲
杂剧
南戏
(2)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
,其代表作是 《
》。明代
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是汉关卿汉卿、
、窦郑娥光冤祖
和
。
马致远
白朴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4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概况: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 体的通 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地位:《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 和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目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5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24张PPT)

D
)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黄 帝
战 国
汉 《资治通鉴》 五 武 代 帝
1、宋代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 的场所——瓦子、瓦子出现的原因有(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A. ① ③ B.② ③ C.① ② ③ D. ① ②
A
2、下列文学家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有( ①李白 ②苏轼 A. ① ② ③ ④ C. ② ③ ④ ③李清照 ④辛弃疾 B. ① ② ③ D. ① ② ④
瓦子
演出
勾栏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瓦子内说书
斗茶
蹴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斗蟋蟀
卜卦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吹口 哨 ︑ 舞 蹈
吹笛 ︑ 宋元时期杂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 击 节 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 板
技艺。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 广大民众所喜爱。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1.概况:是一种新体诗歌,又称 2.发展:唐朝出现,经五代到 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长短句 ,便于歌唱。
两宋 得到发展,成为宋代
3.词牌:每首词根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常用的词牌
有《念奴娇》《满江红》等。
二、宋词和元曲
4.代表词人: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
(1)苏轼:词风
1都市经济发达。 2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3词灵活多变,利于抒发个人的情愫。 4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诗词表达感情。
二、宋词和元曲
(二)元曲
1.概况:元曲包括 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关汉卿的《 窦娥冤 马致远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36张PPT)

经济发展与繁华的都市生活
城市 发展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市民阶 层扩大
对文化娱乐 多样性需求
内在 动力
城市商业活 动空前活跃
街道宅巷开店 早市夜市不绝
都市生活的便利
物质 基础
物瓦 质子 文 化勾 生栏 活 丰杂 富剧 多表 彩演
感受宋词 朗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 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 歌唱。
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 格式,叫作词牌。
苏轼
宋词的内容变化
辛弃疾
北宋前,大多描写女性伤离 怨别的心境和花前月下的景 色。
从北宋开始,变化较大,风 格多样,内容广泛。
著名词人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研读教材:元曲出现于何时? 包括哪些形式? 有何特点?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 出现了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 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把音乐、舞蹈、 动作、念白融合在一 起,成为一种综合性 的艺术。
著名戏剧家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 剧《窦娥冤》
关汉卿
《窦娥冤》
《• 《窦窦娥娥冤冤》》描写年轻寡妇窦娥遭
早上:在家挂彩灯。 白天:到大相国寺逛庙会,
看皇家乐队演出, 在街上看划旱船表演。 晚上:看灯展。
想一想:这里有猜灯迷活动吗?
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中秋节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元宵节 端午节
2、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01知识管理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其他措施: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盐铁专卖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基础。
知识点4北击匈奴背景:秦末汉初,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汉初由于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
概况:________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此寨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南岗 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 称世界建筑奇观。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薪传不绝,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瑶 族同胞能歌善舞,瑶族“耍歌堂”“长鼓舞”“瑶族婚俗”接连被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瑶族婚俗、排瑶民歌、瑶 族刺绣均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谢观看
——中国网
(1)观察图一,“宣政院辖地”指的是今天哪个地区?根据图 二,概括清朝管辖西藏的措施。
地区:西藏地区。 措施:设立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2)2020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依据材料二,归纳西藏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因。
69周年。 原因:①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平叛;③进行民主改革(或 废除农奴制);④西藏人民的努力(或西藏人民的生产热情); ⑤建立西藏自治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体现了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C )12.“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 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 B )6.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 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
( D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堂笔记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1.1 北方的都市- 北方最早发展的都市是洛阳和长安,宋元时期,河北、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繁荣的都市。
- 远古时期崤山文化形成了九州山川图,成为中国最早的地图。
- 百年间洛阳大集盛行,得益于“交通畅达,水陆兼便”的黄河优势。
- 晋商商业网络十分发达,航海贸易也非常繁荣。
1.2 南方的都市- 南方地势平川,水系发达,加上气候温暖,自然条件较好,城市发展也比较迅速。
- 江南以城市化程度最高,其中苏州嘉兴杭州成为“江南三大阔气”如今仍然影响深远。
- 粤东近闽西,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等城市无论在文化还是商业上都十分繁荣。
1.3 合肥、九江等新兴城市- 合肥在宋、吴两宋时期,是一片荒地,元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都市。
- 九江在元代成为一个州府,后来发展为一个繁荣的都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商人都到九江进行贸易。
二、宋元时期的文化2.1 文化传承- 南北朝时期,避难民心的禅宗、道教、占卜术等在中原地区繁荣发展起来。
- 随着唐太宗的改革,佛道儒三教并行,唐宋时期儒学成为主流,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徐再思、苏东坡等都是儒学代表。
- 宋元时期,文化得到了更为繁荣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的创作和艺术创造。
2.2 杂集文化- 杂集文化是指将不同学科交叉,不同思维方法融合在一起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宋元理学”的一种文化形态。
- 理学界在承袭传统儒学的同时,大胆吸取道家、佛教、纯阳、心法、初学等各种学术思想,形成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理论体系。
- 宋代王安石、欧阳修、周敦颐、程朱理学等人注重人性,元代李时中、偶得、陈致中等人却将关注点从 theermax文化及为主,提倡“窃论”、“尝鉴”、“刍议”等杂集文化。
2.3 经学研究- 宋代的程朱理学和孟子学派,注重祸福哲学,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元政府又是如何管辖西藏地区的?
邻北行省 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北海
澎湖
琉 球
西藏在何时成为我国正式的一个行政区?
西藏在元朝成为我国正式的一个行政区。
岭北行省 琉球是指哪里?
书 省 江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浙 行 省
中 元朝是怎样加强对琉球管辖的?
澎湖巡检司
目的
海
海运,元朝粮运
逐步改由海运为主。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P71议一议:比较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的不同点。
大都
通州
通惠河
渤海
临清
东 线 的 走 向 海 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 如 何? 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 会通河
东
东平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弯取直,抵达大都。
隋朝大运河
意大 利旅行家 马可· 波 罗,在元 世祖时来 华,居住 了十几年。
我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可溯源 到哪个朝代?
岭北行省
今天,我们的故乡南宁市在 中 书 当时属于哪个省管辖? 省
江 浙 行 省
湖广行省
澎湖巡检司
设问:我们该如何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
启发:元朝的行省制度与秦朝的郡县制 有何联系?它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有什么 关系? 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朝郡县制 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 它是秦朝郡县制的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影响深远。 大改革。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 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元世祖重视农业
元朝的经济
水陆交通运输发展 商 业 繁 荣 中外交往频繁
元朝的疆域有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为辽阔?
七年级下历史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探究问题
学生依据教材讲述
小组讨论解决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课后反思】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发现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2)你们能不能从史书中看出当时蒙古高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牧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那么由谁来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呢?
(3)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4)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呢?
【讲授新课】
【课后小结】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组很美丽的草原风情画,象同学们刚才说的一样,有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那么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不能看出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后导入新课
(一)设疑自探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展示出来: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阅读教材66页-67页,第一标题“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完成学案
1.蒙古的兴起:我国北方________高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落。
____世纪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___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①成吉思汗,名叫________,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②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统一______。
3.蒙古政权的建立: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 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㈡.阅读教材67页-69页,第二标题“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学案
1.蒙古政权的扩展:______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____和_____,对_____形成包围之势。
2.元朝建立:________即汗位,于________年定国号为____,此年定都______。
________就是元世祖。
3.南宋的灭亡:________年,南宋灭亡。
4.________继续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
5、元朝的社会经济:元世祖重视________,治理_____;下令开凿运河________和________,还开辟了_____;元大都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来华,
居住了十几年。
6.行省制度的建立:①目的:未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②建立者:______。
③主要内容:在中央设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简称“________”。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____朝。
5.对边疆的管辖: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________院,负责管理____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②加强对________的管辖。
(今天的台湾)㈢.阅读教材69页-70页,第三标题“民族融合的发展”完成学案
1.前提:____朝统一全国。
2.表现: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
②边疆各族包括_____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__等族同汉族融合了。
④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________
3.作用: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_____、_____的发展与融合。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蒙古有什么样的贡献?
2、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3、元世祖在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交往方面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4、元朝建立后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