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十大历史事件

明朝十大历史事件明朝是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重大事件的时代,以下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一、明灭元之战:明朝建立后,为了统一中国,明成祖朱棣于1399年发动了明灭元之战。
这场战争历时数年,最终在1402年攻克了北元首都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
二、胡惟庸案件: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枉法诬贤,擅权枉法”等罪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处死,连同其党羽陈宁和涂节等甚至连家人都在其中。
这一案件导致了明朝上下一段时间的恐慌。
三、空印案: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仅因地方上缴纳的税务和文书不相同,在不查明真相的情况下,直接以官员相互勾结的罪名,诛杀了百余位官员。
四、郭恒案:1385年,郭恒因挪用公款涉案金额巨大被诛杀。
这一案件对当时社会经济影响深远。
五、蓝玉案: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蓝玉案,前后共诛杀了15000名开国功臣,开国公李善长和大将王弼皆死于此案。
六、郑和下西洋:在永乐皇帝的命令下,郑和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探索和开发连接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洋路线。
七、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蒙古军队,导致数十万大军崩溃。
这场败仗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八、东厂、西厂的设立:1477年,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朱见济设立东厂。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又设立了西厂。
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明朝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九、嘉靖大礼议:1529年,嘉靖皇帝为了尊崇自己的生父,发起了大礼议。
这场争论导致了明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十、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1628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最终于1644年攻占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以上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这些事件对明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

梳理历史脉络凸显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责任编辑:刘倩投稿邮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离合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的人生离合,除了与家人、朋友的悲欢离合外,更加刻骨铭心的是他自我的离合。
在巅峰与谷底间找到适应的感觉,需要修为的基础和洒脱的心性。
杨慎的一生72年,恰好一分为二,上半辈子36年处在权贵中心的高位上,下半辈子处在罪恨离愁的低位上。
但是假如没有烟瘴之地云南的履历,恐怕难以成就他“明朝第一才子”的称谓。
在云南,大多数时候和场合,杨慎都被人们称为“杨状元”,人们大多谈到的是他一些传奇故事;在四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人们都习惯称杨慎为杨升庵,人们谈到的大多是他的一生成就和他的家史。
所以云南人关注杨慎大多是状元郎在云南的风流倜傥、潇洒旅居;四川人关注的大部分是杨慎显赫的家世、绝世的才华,以及无可企及的成就名声。
明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是杨慎从京城到云南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一生非同一般的分水岭。
作为“大礼议”的首倡者,杨慎因此而遭遇了史上绝无仅有的跌宕起落。
如果是常人,一定是粉身碎骨了;但杨慎却在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风情塑●张继强行走在博南古道上的灵魂——杨慎文化·大理讲坛造下,有了两面传奇:一个是顺风顺水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流倜傥形象,一个是以才立世却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
史籍上的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出生名门望族,少年时期就显现过人天资,24岁高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其殁后7年,穆宗皇帝即位,颁布了《嘉靖遗诏》,赦免杨慎戴罪之身,官复原职,并追赠他为光禄少卿。
杨慎生平著述400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戏曲、史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音乐、宗教、民俗、金石等,后人多有“冠绝前儒”“罕有匹比”“博学鸿文”“学者恨难睹全”和“为古来书最富第一人”等类辞藻冠以其名。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95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猝死,既未留下子嗣又无同父兄弟。
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原则,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联合皇太后、宦官等势力,以武宗“遗诏”宣布新君人选为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遣官迎取入京,嗣皇帝位,是为世宗。
世宗继位后,杨廷和等议尊孝宗为“皇考”,以新君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
世宗不从,借助观政进士张璁等人意见,上本生父母帝、太后尊号,并在“左顺门事件”中逮捕拷讯一批反对派朝臣,其后编成《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
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世宗追尊祖母为“太皇太后”,生父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生母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在奉天殿受百官称贺,遣使颁诏天下。
1“大礼议”风波安定后,世宗“自排廷议,定大礼,遂以制作礼乐自任”,2对祭礼进行多方面改革,最终追封生父庙号为睿宗,并在明堂大礼中尊上帝为“皇天上帝”,以睿宗配享。
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失火被毁,世宗借重建太庙之机,将黄修志提 要:明代嘉靖“大礼议”深刻改变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国家祭祀体系,并引起朝鲜王朝君臣的高度关注。
朝鲜中宗不断遣使庆贺世宗胜利,这有助于缓解其自身的内外危机和王权困境,并促成明鲜关系更为亲密。
与此同时,朝鲜君臣结合本国政争对“大礼议”所做的评论,体现出朝鲜权力结构和士林政治的若干特点。
朝鲜王朝后期,多次出现旁支继承王位的情况,“大礼议”再度成为影响朝鲜政治的历史参照,仁祖“礼讼”几乎是明“大礼议”的朝鲜翻版。
其间,丁若镛等人从礼学角度对“大礼议”做了深入反思。
从“大礼议”角度看,明朝对于朝鲜,既是榜样,又是他者。
关键词:大礼议;朝鲜王朝;士林;王权;礼讼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2.012【东亚历史文化】睿宗正式祔庙,又通过将孝烈皇后祔庙,祧出仁宗,使睿宗成为不祧之宗。
“大礼议”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历史演进,还直接改变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激起当时和后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不断争论,对明朝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姓名郑维纪系别历史系专业历史班级0802学号0890040201 指导教师畅海桦答辩日期成绩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内容摘要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两者均为明朝“国事”之中的“家事”,为什么前者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后者却以失败而告终呢?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述这其中深刻的原因。
【关键词】嘉靖“大礼议”万历“争国本”The Great Ritual "On the Jiajing and Wanli thecontention country thisAbstractJiajing, "Grand Ceremony" and Wanli the contention country this, Both are "family" in the Ming Dynasty "national affairs", Why the former absolute victory, While the latter ended in failure i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ral profound reasons.【Key Words】Jiajing "Grand Ceremony" Wanli "States in this dispute"目录一、嘉靖“大礼议” (1)二、万历“争国本” (1)三、成败之因(一)皇帝个人的性格因素 (1)(二)作为皇帝的职责和权限有所不同 (2)(三)幕僚 (2)(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道德胜于祖训、法律 (3)四、两件事之后的明朝 (3)参考文献 (4)注释 (5)致谢 (5)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学生姓名:郑维纪指导教师:畅海桦一、嘉靖“大礼议”什么是“大礼议”呢?明朝历史上最荒诞的皇帝明武宗荒淫无嗣,生前亦未预立储君。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刘熠璕(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大礼仪是明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对于明中叶的“大礼议”事件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就必须重新认识“大礼仪”事件,必须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找出其发生的根源及产生的影响。
对于“大礼议”事件的最终结果也说明了当时矛盾的严重性。
笔者研究发现大礼仪之争在政治上是正德、嘉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从个人角度看则是杨廷和与明世宗的理念矛盾,“大礼议”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对明中后期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大礼仪;明世宗;内阁;杨廷和;张璁;王阳明“大礼仪”是明朝中叶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三十一岁的荒淫皇帝明武宗死于“豹房”。
因为无子,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坚持下,由武宗的堂弟,年仅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
根据杨廷和拟定的大行皇帝遗诏,明世宗继位后应以其伯父孝宗为父,孝宗之妻张太后为母,以明武宗为亲兄,颇类世俗的“过继”。
按照这个原则,明世宗只能称其本生父母为皇叔母,而不得继其宗祧。
但世宗一立,即欲尊崇所生。
这一举动招致了杨廷和以及所领导下的内阁的不满。
明世宗因而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仪”进行反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从政治,思想,个人三大方面对“大礼议”事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以及对“大礼议”事件产生的影响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
“大礼议”事件在政治上是正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
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大礼仪”事件的前时代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罢丞相,亲自管理六部庶务,政事冗多,为内阁的产生奠立了一个契机。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什么大事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什么大事1541年(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和王宁嫔等人策动“宫变”,诡计勒死朱厚熜,后因宫女因害怕告发未遂,当事者21人被分尸处死,曹端妃也被连累。
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纳变革缩弊、复兴法纪等鼎新办法,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期间,获得朝野上下的反对。
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竟持久不视朝政,由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执掌大权,政治败北,不只“新政”未能完全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呈现深刻危机。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驾崩,时年60岁。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操纵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抱构筑京城外郭城。
最后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工具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凹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因为工期浩荡,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构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富贵市区包入,获得嘉靖帝的许可。
后因用兵屡次,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警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而外城不断没有再筑。
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
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否决,发生了历时三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务,有200多位文武官员遭到分歧赏罚,终究追尊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园的规模扩建,花费白银48万余两。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卒于乾清宫,年60岁。
庙号世宗。
葬北京昌平永陵。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年号隆庆。
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
以海瑞为代表,赦宥了所有谏言诸臣。
从这一刻起,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庆大鼎新的序幕!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覆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展开全数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明朝历史:《万历野获编》【嘉靖初议大礼】【帝社稷】

【定策拜罢迥异】世宗自兴邸入绍,诸宰辅翼戴之功良不可没,如杨新都、蒋全州、毛东莱,世封伯爵,固其宜也。
费铅山时在林下,至上御极后,召还入阁,亦得世袭锦衣指挥使,而梁南海时为次揆,位在蒋上,竟无寸赏,已为可异。
至如驸马崔元,以亲奉金符迎立于邸中,遂进封金山侯,世袭,而梁以辅臣偕奉符以往,独无涓滴及之,又何说耶?若云梁储扈武宗南征,不能力谏,以是为罪,则蒋冕固同侍六飞往还,何得独求多于梁也?盖是时新都受遗,为物清归乡,而梁素不为杨所重,以故世宗以四月念二日登极,梁即以五月五日见逐,盖相新朝仅十余日耳。
其后议礼贵人方献夫、霍韬、彭泽辈,俱南海入也,蓄不平久矣,乘机而发,至指新都为元恶,为逆臣,必削其籍,戍其子,着之丹书而后快,亦新都有以取之。
最后高岱着《鸿猷录》,遂谓镇国朱寿之出,梁以死捍诏,而薛氏《宪章录》又以草敕属之新都,皆方、霍余唾也。
杨廷和去位次年,上念梁储定策迎驾功,荫一子世袭锦衣指挥同知,特命太监戴永往谕意,储力辞,上嘉其让,特允所请,加荫其子中书为玺丞。
时大礼已定,杨以议礼失上意,而毛、蒋亦以传会廷和,相继谢事,上始追录梁旧劳,梁谢疏中自陈无功,词旨抑扬,微露去国之由,且引蒋、毛二辅不受荫为比,而无一语及廷和,其不惬可知矣。
又一年梁殁,上眷之不衰,饰终之典大备。
又一年而《明伦大典》成,新都奉“本当僇市,姑宥为民”之旨,蒋、毛亦闲住,而梁不及也。
乃知祸福吉凶,倚伏无常,非人力可争矣。
【嘉靖初议大礼】世宗欲考兴献帝,其议合得大用者七人,以称大礼用者五人,言大礼用而不终者四人,此王弇州纪之张孚敬传后者也。
然用而不终者其人尚多,今略记于后。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山东历城县堰头巡检方浚,建言欲考献王,其说与张璁同,此宜兴、张、桂偕受赏,竟不见登进;继之者为致仕训导陈云章、革退儒士张少连、教谕王价,亦不闻优擢,后唯云章为霍韬所荐起,升国子博士转太仆寺丞而已,此皆进议最先者。
稍后有南京通政司经历金述者,以官生入仕,与黄绾同,亦疏称张璁之言为是,吏部升为随州知州,致仕去后得起为武昌府同知,至工部员外而止,其位去黄绾远矣。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 大礼议结果为何?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大礼议结果为何?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容挑衅。
不过虽然君权独一,但若是做错了事情,臣子也可以进行规劝。
想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的皇帝,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想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
大臣们不同意,于是就纷纷上奏劝谏,宁死不屈。
有人就说了,这追封父亲为皇考,怎么说也是一件孝事儿啊。
中国古代将“孝”看的那么重要,怎么还会遭到反对呢?主要是这事儿比较特别。
这位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咱们后来的嘉靖帝。
追封皇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
封建皇位的传递,一直以来都是遵从“父死子继”的规矩。
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
朱厚熜不是明朝开国皇帝,那么为何他父亲不是皇帝呢?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朱厚熜的皇位是从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那儿继承来的。
朱厚照就是正德帝,正德帝去世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儿子,朱厚熜被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扶立上位。
朱厚熜上位之后,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考。
但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却认为朱厚熜既然是继承正德帝的帝位,那么就应该认正德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
历史上如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这种小宗入继大宗的先例,都是尊奉正统。
所以朱厚熜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自然就受到了杨廷和等人的阻止。
你说皇帝认自己的父亲有什么问题,这怎么也算是家事吧!所谓皇家无小事,更何况朱厚熜认谁为自己宗法上的父亲,关系到的是太庙祭祀的问题。
对于朱厚熜自己而言,当然也不愿意抛去自己的生父生母,而另外认明孝宗为父亲。
所以因为这个问题,从正德十六年朱厚熜继位开始,就形成了新帝与旧臣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这场新旧势力的交锋,一直持续了三年半,以朱厚熜的胜利而告终。
其生父兴献王追封为明睿宗,太庙祭祀列明武宗之上,王陵规模也升级成后来的明显陵。
为了让自己的生父成为皇帝,朱厚熜先是表示优待杨廷和,又赠给礼部尚书毛澄重金,希望他们能改变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旧臣们之间,群臣认为世宗继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应以武宗之父孝宗为尊,故要求世宗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要认孝宗为嗣父,世宗却只认孝宗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
大礼议所反映的皇统问题,实质反映着明朝中期皇帝(皇权)与大臣势力(阁权)的较量。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
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明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
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
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
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
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
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
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
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
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
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北京即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
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经过嗣统之争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武宗遗诏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
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
以明年为嘉靖元年。
四月廿七,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
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对朱厚熜而言,这等于背弃亲生父亲,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
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
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
奉迎世宗生母礼节之争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
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
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
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
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
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
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
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
以张璁和桂萼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持、奉迎皇帝的“议礼派”,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在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
当时,湖广总督席书曾草拟奏疏,附和张璁、霍韬的意见,称兴献帝宜定号皇考兴献帝,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也上疏,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
但两封奏疏都没能上呈。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世宗将二人的奏疏交付群臣再次集议,杨廷和见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
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此时,颇感群龙无首的礼部尚书汪俊酝酿再一起集体谏诤。
适逢主事侯廷训据宗法作《大礼辨》,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朱厚熜以兴献王为皇考。
朱厚熜不悦,下令更多的官员参与进议论中来。
于是,给事中张翀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郑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邹守益等,也都抗章力论。
状元唐皋也上疏说:“陛下宜考所后以别正统,隆所生以备尊称。
”表面上是在调停,实际上倾向于反对。
因为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大弟子,唐皋是前朝状元,在朝中都属于影响较大的文臣,朱厚熜因此恼羞成怒,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
最后,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
”三月,朱厚熜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张氏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夏氏为庄肃皇后。
左顺门事件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1524年8月11日),朱厚熜诏谕礼部,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
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
”杨廷和之子翰林院修撰杨慎亦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随后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
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
左顺门跪请官员名录六部九卿金献民兵部尚书、秦金户部尚书、赵鉴刑部尚书、赵璜工部尚书、俞琳工部尚书,何孟春吏部左侍郎、朱希周礼部右侍郎、刘玉刑部左侍郎,王时中都御史、张润都御史,汪举寺卿、潘希曾寺卿、张九叙寺卿、吴祺寺卿,张瓒通政使、陈霑通政使,徐文华少卿、张缙少卿、苏民少卿、金瓒少卿,张仲贤府丞,葛禬通政参议,袁宗儒寺丞翰林院贾咏掌詹事府侍郎、丰熙翰林学士、张璧侍讲、杨慎修撰、舒芬修撰、杨维聪修撰、姚涞修撰、张衍庆修撰、王元正编修、许成名编修、刘栋编修、张潮编修、崔桐编修、叶桂章编修、王三锡编修、余承勋编修、陆釴编修、王相编修、应良编修、王思编修,金皋检讨、林时检讨给事中张翀、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谢蕡、毛玉、曹怀、张嵩、王瑄、张、郑一鹏、黄重、李锡、赵汉、陈时明、郑自璧、裴绍宗、韩楷、黄臣、胡纳监察御史王时柯、余翺、叶奇、郑本公、杨枢、刘颍、祁杲、杜民表、杨瑞、张英、刘谦亨、许中、陈克宅、谭缵、刘翀、张录、郭希愈、萧一中、张恂、倪宗岳、王璜、沈教、锺卿密、胡琼、张濂、何鳌、张曰韬、蓝田、张鹏翰、林有孚六部诸司属臣吏部余宽郎中、党承志郎中、刘天民郎中,马理员外郎、徐一鸣员外郎、刘勋员外郎,应大猷主事、李舜臣主事、马冕主事、彭泽主事、张鹍主事,洪伊司务户部黄待显郎中、唐昇郎中、贾继之郎中、杨易郎中、杨淮郎中、胡宗明郎中、栗登郎中、党以平郎中、何岩郎中、马朝卿郎中,申良员外郎、郑漳员外郎、顾可久员外郎、娄志德员外郎,徐嵩主事、张庠主事、高奎主事、安玺主事、王尚志主事、朱藻主事、黄一道主事、陈儒主事、陈腾鸾主事、高登主事、程旦主事、尹嗣忠主事、郭日休主事、李录主事、周诏主事、戴亢主事、缪宗周主事、丘其仁主事、俎琚主事、张希尹主事,金中夫司务,丁律检校礼部余才郎中、汪必东郎中、张郎中、张怀郎中,翁磐员外郎、李文中员外郎、张澯员外郎,张镗主事、丰坊主事、仵瑜主事、丁汝夔主事、臧应奎主事兵部陶滋郎中、贺缙郎中、姚汝皋郎中、刘淑相郎中、万潮郎中,刘漳员外郎、杨仪员外郎、王德明员外郎,汪溱主事、黄嘉宾主事、李春芳主事、卢襄主事、华钥主事、郑晓主事、刘一正主事、郭持平主事、余祯主事、陈赏主事,李可登司务、刘从学司务;刑部相世芳郎中、张峩郎中、詹潮郎中、胡琏郎中、范录郎中、陈力郎中、张大轮郎中、叶应骢郎中、白辙郎中、许路郎中,戴钦员外郎、张俭员外郎、刘士奇员外郎,祁敕主事、赵廷松主事、熊宇主事、何鳌主事、杨濂主事、刘仕主事、萧樟主事、顾铎主事、王国光主事、汪嘉会主事、殷承叙主事、陆铨主事、钱铎主事、方一兰主事;工部赵儒郎中、叶宽郎中、张子衷郎中、汪登郎中、刘玑郎中、江珊郎中,金廷瑞员外郎、范鏓员外郎、庞淳员外郎,伍余福主事、张凤来主事、张羽主事、车纯主事、蒋珙主事、郑骝主事;大理寺毋德纯寺正、蒋同仁寺正,王暐寺副、刘道寺副,陈大纲评事、锺云瑞评事、王光济评事、张徽评事、王天民评事、郑重评事、杜鸾评事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
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
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
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
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
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
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