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看病有误区

合集下载

老年人就医四忌

老年人就医四忌

老年人就医四忌作者:王敏清来源:《祝您健康》1986年第05期老年人,在我国足指60岁以上的人。

然而事实上人体组织器官的衰老已在30岁左右或更早的年岁中逐渐发生。

其主要表现为体内水分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脏器、神经与肌肉组织萎缩及重量下降,各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化,器官的功能呈进行性下降。

但是,各个组织器官衰老的程度并不一致。

例如呼吸系统功能良好的老年人,可能已患冠心瘸。

此外,老年人易罹患的许多疾病如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肺气肿、肿瘤、糖尿病等,一般都起病隐匿,尤其是老年人的感觉较迟钝,疾病表现极不典型。

因此,老年人由于就医不当而发生延误疾病诊疗的情况,临床上屡见不鲜。

在此,提请老年人在看病就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不服老身体备组织器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衰老,其功能也在不断下降,这是自然规律。

许多老年人却常常认为自己年轻时身强力壮,很少得病,因而怀有过强的自信心,不重视体检,得了病也不认真医治,而且还在和年轻人一样地工作与劳动,这样往往会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应当强调,。

老年人应力争每年做一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至少应重点检查心脏、血压和做胸部X光透视。

平日,当出现某些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二忌有病乱投医人得了病,特别是老年人得了病,的确令人心焦。

难怪俗话讲“有病乱投医”,患有不治之症时,则更有“死马当活马治”之说。

但是,不论疾病如何危重,临床上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许多道听途说或感情用事的办法,往往无济于事,它不仅干扰正常的医疗,而且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不良结局。

必须明白,由于每个病人的年龄、体质、病种、病程和治疗反应不同,某种甩于张三有效的治疗,不能完全套用于李四。

何况在传闻中常常有误,更有某些江湖骗子借机从中渔利。

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笔者曾亲眼见到数例危重病人的家属,由于治病心切,四处打听“神医奇药”,当听到某人或某种离奇的医药时,一不问此人的身世来历;二不管该药是否确实有效,至于有无科学依据则更不去考虑。

老年人用药的误区,你知道吗?

老年人用药的误区,你知道吗?

老年人用药的误区,你知道吗?发布时间:2022-10-31T07:13:29.6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左敏[导读]老年人用药的误区,你知道吗?左敏(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大观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宜宾644000)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其中老年人的占比基数尤为显著,随着目前我国已经踏入老龄化社会,加之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单一或者多种合并疾病,且大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使得用药安全成为医学界和社会卫生健康普遍关注的重要事项。

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一部分老年人在服药的过程中,存在着用药不善和盲目用药,以及对用药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等问题,这些情况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作和病情,还会提升其用药安全风险,严重时可导致其出现死亡。

关注老年人用药安全,明确其用药误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那么,常见的老年人用药误区有哪些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进行介绍:1 盲目选择药物所谓的盲目选择药物,大都和老人接触的消息媒介存在着比较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广告媒介,由于大部分老人缺乏甄别力,很容易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或者在街道墙面上受到广告宣传的吸引,出现盲目下单购买的情况。

这些广告中,部分厂家为了牟利,纯粹为了销售而销售,在讲解药物时往往夸大其词,给老年人留下一种“吃了这个药我的病就好了”的错觉,甚至在讲解的时候,一味地宣传新药是如何的神奇,以往的药物疗效都不及本次的推荐药物,以此来诱导老年人下单购买。

此外,由于老年人受到疾病的干扰,容易在治疗的过程中持续出现焦虑等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其呈现出求国外药、求贵药的心理认知,而忽视了药物对自身疾病的适合性。

一些老年人在诊所或者医院开药的时候,对于医师所开的价格较低的药物,往往持怀疑态度,认为价值便宜的药物对自己的治疗是“无效的”,而请求医生重新开贵的药物,认为贵的药绝对比便宜的药疗效更好,尽管价格和疗效存有联系,但这两者的关系并不绝对,因为只有只有对症下药,并建立在安全用药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药物理想的治疗效果。

解读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

解读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

解读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作者:张怡红来源:《祝您健康》2007年第02期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对治疗用药存在一些心理误区,现简析如下。

点名要药当前,各种药品广告很多,不少广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讲药物治病的效果,不谈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特别是老年人,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认为这些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于是便点名要药,或自己到药店买药自服。

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剂量不易把握不说,有时还可能用反了药,比如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用错了药,结果会适得其反。

不按医嘱服药有些老年人是老病号,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病情比较了解,于是就经常不按医嘱用药或病情稍好就停药。

例如:有些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刚达到正常后就减药或停药,而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则应终身服药,随意停药易引起病情恶化或加快病情进展。

临床上很多药物是不能随便减量或突然停服的。

再如,有些人咳嗽较重,便把一瓶咳嗽糖浆一天服完,这样做轻则会引起不良反应,重则可致突然死亡;有些患感染性疾病的老人用了抗生素后病情刚刚缓解,就把药停了,结果不是造成病情复发就是产生耐药性。

不按时服药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即强调服药的时间性。

实际上,进餐前后服药对药物的吸收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降压药一般应在晨间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品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降血脂药宜在睡前服用。

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这些用药规律,随意性较大,这样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仿效用药有些老年患者一听到别人说哪种药好,自己就要用。

殊不知,症状相似的病的种类很多,比如同是偏瘫患者,有的是由脑出血引起的,也有的是由脑缺血(血栓或栓塞)引起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有一个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的问题。

再说,人与人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尽一致的,某种药在别人身上效果好,在自己身上却不一定管用。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见的三个误区。

误解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老人治病“5不要”

老人治病“5不要”

家庭医药 2014.0545老人治病“5不要”□ 高 峰人到老年,器官老化,功能减退,疾病容易来袭。

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用药的场合更多,对药物的需求也更大。

不过在药物的使用上,不少老人容易走极端,要么终日药不离口,把吃药当成第一需要;相反,也有些人不论患了什么病都既不求医,更不用药,盲目相信、夸大食疗的作用。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老年人需要用药,更要正确用药。

1.不要自行加药笔者曾遇见一位老年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嘱其服消渴丸及复方丹参片治疗。

因其还有头痛、腰痛等症,回家后,除服上述两药外,他又自行加服牛黄降压丸、脑得生、壮腰健肾丸、活心丸、六味地黄丸等,且每次只服3粒消渴丸。

4周后症状不见好转,反有加重。

医生嘱其停服其他药,只服消渴丸,且每次增加到5~7粒,视尿糖情况增减用量。

1周后病情开始好转,1个月后病情稳定。

因为该患者糖尿病是主要矛盾,其服消渴丸量不足,且其他药物多系含糖蜜丸所制,服后体内糖量增加,所以不愈。

由此经历,老人也得知个人乱用药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2.不要小病大治有一老者,10天前出现咳嗽,咳白痰、咽喉痒、周身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开了消炎止咳剂,两天后患者自觉好转不显著。

因为听邻居说静脉点滴好得快,复去医院要求静脉点滴,被医生拒绝后,转而到附近一诊所就诊,立刻用先锋霉素静脉点滴一周,并口服麦迪霉素、去痛片、速效伤风胶囊,一周后咳嗽、咯痰好转,但患者颜面及四肢出现浮肿、活动即气促、周身倦怠无力、尿少,验血检查后得知是白细胞减少。

这是一例典型的小病大治。

老年人由于心肾功能减退,抗生素用量要比一般成年人小,且不宜选用肾毒性强的药物,不仅应该尽量避免输液,输液量也要因人而异,更不要选用大量杀伤粒细胞的药物。

3.不要有病不治一退休老人,每日三餐不断酒,麻将终日不离手,长期头痛却不去医院求治,只是自服去痛片止痛。

一日被其家属强送医院就诊,经检查得知此人患有严重高血压病。

老年人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有哪些

老年人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有哪些

老年人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有哪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关注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理念源远流长,方法众多,但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盲目进补很多老年人认为,养生就是要吃各种补品,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

但事实上,中医讲究的是“虚则补之”,如果身体不虚,盲目进补反而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导致各种不适。

比如,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人,过量食用滋补品可能会使血压、血脂进一步升高。

而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合的补品也不一样。

有的人体质偏热,再吃温热的补品,就容易上火;有的人体质偏寒,吃了寒凉的补品,可能会损伤脾胃。

误区二:过度依赖中药中药在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有些老年人把中药当成“万能药”,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腰酸背痛,都自行服用中药。

殊不知,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比如,长期服用何首乌可能会导致肝损伤。

此外,如果没有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自行用药还可能会用错药,加重病情。

误区三:轻信偏方秘方在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偏方秘方,一些老年人对这些偏方秘方深信不疑。

然而,很多偏方秘方并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无法保证。

比如,有些偏方声称可以治愈癌症,但实际上毫无科学依据。

使用这些偏方秘方,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四:过度追求“排毒”“排毒”的概念在养生领域很常见,一些老年人认为通过灌肠、辟谷等方式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达到养生的目的。

但其实,人体本身就有完善的代谢和排泄系统,能够将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

过度的“排毒”方式可能会打乱身体的正常代谢,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而且,一些所谓的“排毒产品”可能还含有泻药成分,长期使用会损伤肠道功能。

误区五:晨练越早越好不少老年人觉得晨练越早空气越新鲜,对身体越好。

但实际上,早晨的气温较低,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了解医疗常识,避免掉入套路就医的误区

了解医疗常识,避免掉入套路就医的误区

了解医疗常识,避免掉入套路就医的误区2023年,医疗科技迅猛发展,医疗行业的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然而,一些人在看病就诊时仍然容易掉入套路就医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医疗常识,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避免掉入套路就医误区的方法。

一、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要时刻保持健康的好习惯,如适度运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合理使用药物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身体问题,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同时也能够减轻治疗的难度。

二、不要轻信“疗效奇效”等诱人误区现在市面上常常有一些低价或者不合理的医疗产品或“疗法”,声称能够迅速治愈疾病,这并不是可靠的,也很可能是一些骗局。

所以,在选择医疗服务时,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医生,听从他们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三、防范医疗诈骗年幼的儿童和老年人群体是医疗欺诈的主要对象,他们更容易上当受骗。

如果您的身体并没有大问题,不要被所谓的“黄牛”推荐医院,也不要轻信网上见到的医疗广告,更加不要按照医生、医药代表或者代销商的意愿医生就医,以免被骗取不必要的治疗费用,或者伤害身体健康。

四、避免过度治疗过度治疗是治疗疾病时的另一个常见误区。

即使在面临严重疾病时,也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过度使用药物或者使用过度复杂的治疗方法。

有时,过度治疗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五、合理使用药物药物的使用必须要以医生的处方为准,新药也不要轻易使用。

另外,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和用量要求都要严格遵守,特别是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

否则,药品的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关注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提高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素养,避免轻信不可信的信息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也不要盲目地去网络搜索和医疗咨询,而应该选择可信赖的医疗专业机构,找到噪音中的信息,学会自我保护和治疗。

只有充分了解医疗常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

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88 期2019 Vol.6 No.88197老年人用药的心理误区刘泽斌,张景星(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优抚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关键词】老年人;用药;心理误区【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8.197.011 未能遵守医嘱进行用药由于部分老年人常年性服用药品,故而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对病情已经充分了解,于是便经常性的未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或者是在自身认为病情稍有好转时便停药。

譬如:部分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在其自身血压刚好达到正常数值后,便将服用的药量减少,甚至还有部分患者会直降停止服药。

然而若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疾病时,此类患者便需要终身进行用药,若是根据自身意愿随便停止服药,便极有可能引起病情恶化,甚至是使得病情进展加快,进而容易发生危险事件,故而在临床中大部分药品是不能够根基自身意愿进行减量,亦或者是突然停止服药。

再譬如:临床中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咳嗽较为严重的情况,其便不遵医嘱在一天之内将整瓶咳嗽糖浆服完,而此种情况轻则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重则可能会发生致死的情况。

另外,还有部分老年人在患有感染性疾病后,在服用了抗生素病情得以改善后,便停止服用药品,而此种情况不仅会使得病情出现复发的情况,还会使得患者产生耐药性,延长病情恢复。

2 未能按时用药若是想要使得药物可以人体中得以完全且快速的被吸收,同时还使得在服药后能够达到相适宜的血药浓度,以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服药时便应该在相应的时间内进行恒定剂量服用药品(强调服用药物的时间性)。

然而在本质上来讲,在进餐前后进行服药,也会对药物吸收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譬如:大部分的降压药均是在早期晨间进行服用,而多数降血脂药品均是夜间睡前服用,一些对于肠胃有刺激性的药品,便应该在三餐后或者是在饭中进行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老年人看病有误区
关于《中老年人看病有误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
患者不愿意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检查,自己点名要药。

这类多为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

他们自认为久病成医,当医生提出根据病情需作必要的检查时,他们常常觉得麻烦,没有必要。

哪里不舒服,拿点药吃,症状减轻了也就算了。

比如,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连测血压也认为多余,以至于长期作一般性头痛治疗。

误区二:
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盲目地给自己下结论,跟着广告走。

这类人多为一些有文化、懂一点医学常识的中老年患者。

他们比较注重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往往会因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了异常或是长了什么东西而整日不思茶饭。

还有一些中老年患者,把药品广告中的适应症硬往自己身上套,一味跟着广告走,千方百计要求医生多用“好药”、“贵药”、“新药”。

有的患者
更是一种药还没用完一个疗程,就要求医生另换新药。

误区三:
依赖和滥用保健品。

众所周知,保健品只能对疾病治疗起辅助作用,况且有的保健品只是“食”字号。

而有些中老年患者明明患有某方面的疾病,却不遵医嘱,一味依赖和滥用保健药品。

误区四:
很少关注自己。

他们即使有病去看医生,也不愿详细述说病情。

有的患者甚至在初诊中已发现有点疑问,需作复查确诊的,也视作儿戏。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认为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么不适感觉,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其结果是小疾酿成大病。

误区五:
习惯经常看医生,有疑病倾向,这类人约占内科门诊病人的10%。

他们总觉得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但经常去看病,说自己想象中的不舒服症状,但经医生检查,一般又没有器质性病变。

因此,他们往往对检查结果不满意,频繁往返医院。

其实,现在
很多医院都开设了心理科,这类中老年病人不妨去看心理医生,对症治疗才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