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合集下载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它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Ⅰ的活性。

(一)检验原理凝固法。

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使受检血浆凝固,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二)检验方法学1.试剂(1)人脑或兔脑浸出液。

(2)0.025mol/L CaCl2。

2.标本采集与制备于硅化或塑料试管内加入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然后加入受检全血1.8ml (1∶9抗凝)充分混匀,1500r/min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标本检验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和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各0.1ml,37℃温育30秒,加入0.025mol/L氯化钠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不断轻轻倾斜试管,记录液体停止流动所需的时间,重复上述步骤2次,取2次结果的平均值,并以正常参比血浆(20份正常人混合血浆)作为对照。

(三)方法学评价1.未按离心要求导致受检血浆中血小板增多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

2.标本溶血,因红细胞中含有促凝成分,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脂血可导致结果观察困难,故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质量保证1.正常对照因每次使用的组织凝血活酶(兔脑、人脑、胎盘、肺组织等浸出液)的活性不尽相同,且每次检验的条件也各异,故每天均需作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检验周期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延长。

4.调整抗凝剂比例当血细胞比容小于20%或大于50%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按下式调整:抗凝剂量(ml)=(100-HCT)×采血量(ml)×0.00185。

(五)参考范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才有临床病理意义。

PT_APTT_TT

PT_APTT_TT

2.凝血酶时间延长也可见于肝素增多 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 3.凝血酶时间缩短极为罕见,主要见 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 时,此外,较多的是技术原因,如标 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组织液混入 血浆等。
【评价】 1.用凝血酶时间检测了解纤维蛋白 原含量和凝血作用有时也会出现误差。 如低Fg可造成凝血酶时间延长,过高 Fg因抑制纤维蛋白单体交联也会造成 类似结果;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 既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系统有无异常的最常用的筛检试验。 血凝仪测定APTT,其测定速度和结果 的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试管法,并 易于标准化。
血浆凝血酶时间 (TT)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 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为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 TT主要用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减 少或抗凝物质的增多。
【操作】 试管法 1.硅化试管或塑料管中加入 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静 脉采血1.8ml加入上管中,充分混匀, 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 2.将氯化钙凝血活酶溶液、健康人 混合冻干血浆和待测血浆,置37℃水 浴中预温5min。
3.取试管1支,加入健康人混合冻干血 浆0.1ml,37℃水浴预温30s,再加入 预温的25mmol/L氯化钙凝血活酶溶 液0.2ml,混匀,开动秒表计时。
【评价】 试管法为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的手工方法之一,其准确度比仪器法 差,但多次重复测定也可得到较准确 的结果。仪器法测定由半自动或全自 动血凝仪完成,全自动血凝仪的准确 性和精密度高。不同仪器及试剂测定 同一血浆,其PT也有一定差异,但 INR应一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
2.过多的FDP造成的凝固时间延长, 可用鱼精蛋白来纠正;类肝素增多, 则可用爬虫酶时间测定在正常范围 来证实。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参考值范围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参考值范围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参考值范围大家好呀!今天有人问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参考值范围,那我就好好给大家讲讲。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简单来说,就是反映血液凝固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讲,它的参考值范围是 0.8 到 1.2 之间。

比如说,有个病人叫小李,他因为一些疾病来医院检查。

医生给他做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检测。

如果检测结果在 0.8 到 1.2 这个范围内,那通常说明他的凝血功能是比较正常的,没什么大问题。

但要是这个比率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出现了异常。

如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升高,超过了 1.2 ,那可能存在一些情况。

就像有一次,一个叫王大爷的患者,他的这个比率就偏高。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他长期服用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对他的凝血功能产生了影响,导致比率升高。

这时候医生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可能要更换药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凝血功能。

反过来,如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降低,低于 0.8 ,这也不正常。

曾经有个年轻姑娘,因为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来就医。

检查发现她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偏低。

经过详细询问和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有一些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异常,这就导致了比率降低。

医生就需要针对她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治疗计划,来帮助她改善凝血状况。

当然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只是一个指标,不能仅凭这一个指标就确定所有问题。

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来综合判断。

比如,有时候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会影响这个比率,像肝脏疾病、维生素 K 缺乏等。

所以啊,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指标,要全面分析。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的参考值范围是 0.8 到 1.2 ,但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还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判断。

大家要是对自己的检查结果有疑问,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咨询,可别自己瞎琢磨哦!医生会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给大家提供准确的解释和合理的建议的。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1. 实验原理:1.1方法学原理:在确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加温后,加入试剂。

加入试剂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

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中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

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可以做出凝血曲线,通过Percentage Detection Method法求得凝血时间。

1.2方法学溯源:37℃条件下,用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加入一定比例的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凝固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再和正常对照血浆比较。

2. 标本采集:2.1 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2.23.8%(w/v)枸椽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3. 标本存放:1小时内(3000r/min×15min)分离血浆,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4. 标本运输:低温条件下运输.5. 标本拒收的标准: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6. 实验材料:6.1. 凝血酶试剂(Test Thrombin): 每瓶加5ml蒸镏水溶解,未开封试剂2~8℃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复溶试剂2~8℃保存不超过3天,14℃保存10小时6.1.1商标:德灵(DADE BEHRING)6.1.2包装规格:Pack for 10×5ml6.1.3代码:6.1.5成分:6.1.5.1 Test Thrombin 标准牛凝血酶,牛白蛋白,HEPES缓冲液6.2. 清洗液(Cleaning)6.3. 校准质控血浆(Ci-Trol®): 用蒸镏水1ml溶解后放置30分钟,才能使用或分装.复溶后,室温保存2小时,2~8℃4小时.6.3.1 商标:德灵(DADE BEHRING)6.3.2 代码:Level 17. 仪器设备:7.1 仪器名称: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7.2 仪器厂家:日本Sysmex公司7.3 仪器型号:Sysmex CA-15007.4 仪器技术参数:7.4.1 速度: 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7.4.2 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7.4.3 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7.4.4 所需样本量:50μl7.4.5 重复性:CV≤2%7.5 仪器校准程序:7.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型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7.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8. 操作步骤:8.1 检查前准备:8.1.1 清空废液瓶,清空反应杯抛弃槽.8.1.2 添加足够反应杯(不能超出警告线)8.1.3 添加清洁液试剂,清洗用蒸镏水等.8.2 开机先开打印机再开主机,开机后仪器自检,约15分钟,屏幕上方“Not Ready”变为“Ready”,表示仪器预热完成,进入系统准备工作状态,可进行测定.8.3 输入工作清单:从主菜单选,选个样本号→按相应实验项目名称键并同时输入此标本的其他测试项目,若选“凝血三项(PT、APTT、Fbg)”,可按,选完项目后按用↑↓键,同样输入其他标本编号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1-13秒。

测定值在正常对照值3秒内为正常,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
以上为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能够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二、七、九、十活性的指标,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参考值为±、秒。

如果检查者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凝固血液的时间大于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考虑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血液疾病,可通过补充血浆、冷沉淀及补充维生素K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果检查者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小于正常对照值,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患有血栓性的疾病的患者,比如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脑梗塞、深静脉血栓等,治疗可采用抗凝药物,药物可选择双嘧达莫、氯吡格雷、华法林、肝素类抗凝药,或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诊断凝血酶原时间是否正常需结合其他检查和临床表现。

如需获取更多专业信息,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实验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的钙离子后,测其凝固时间为PT。

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因子V、Ⅶ、X及纤维蛋白原的试验,也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

【试剂】1.兔脑粉浸出液取150mg干燥兔脑粉,置于试管中,加生理盐水2.5ml,放入37℃水浴,充分搅拌10min,并置其水浴中备用。

2.0.025mol/L CaCl2溶液。

【操作方法】1.在试管中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或0.1mol/L草酸钠溶液0.2ml,然后加受检血1.8ml混匀,低速离心,分离血浆。

2.取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和兔脑粉浸出液各0.1ml,37℃预温,再加入0.1mlCaCl2溶液37℃预温,立即开动秒表,不断倾斜试管,至液体流动停止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重复操作2~3次,取平均值,并作正常对照。

【参考区间】12~14s(一期法)【质量控制】1.抽血要顺利,抗凝要充分,否则PT延长。

2.采血后宜在1小时内完成,置冰箱保存不能超过4h。

3.试验温度要恒定于37℃±1℃,否则影响结果。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Ⅰ、Ⅱ、Ⅴ、Ⅶ、Ⅹ因子之一或两种以上异常时。

但单一凝血因子异常时,其活性要减少到一定水平,PT才延长。

如因子I要<1000mg/L,Ⅶ<5%,Ⅱ、Ⅶ、Ⅹ要<10%。

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慢性胃肠疾患、阻塞性黄疸)、纤溶亢进、DIC后期、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类等。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PT测定通常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出血性疾病的病情观察和出血及手术时应补何种凝血因子的检查;(2)用于检查肝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因子Ⅱ、Ⅶ、Ⅹ)是否减少,是维生素K缺乏、肝脏病的一项检查指标;(3)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和人工瓣膜使用者,在应用双香豆素等口服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时的监控项目。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组织凝血活酶和 2aC,启动外源凝血途径,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光学浊度法仪器上,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检血浆的PT。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1:PT试剂:兔凝血活酶、氯化钙R2:PT复溶液:缓冲液3.样本要求3.1.采集静脉血,立即按9份血:1份抗凝剂比例与0.109mol/L枸橼酸钠充分混合均匀。

室温3000rpm离心12分钟,上层淡黄色液体为待检的乏血小板血浆。

3.2血浆室温放置,宜在2小时内检测。

3.3血浆若不能及时检测,用塑料吸管分离,-20℃可保存2周。

测定前37℃快速融化,轻微混匀后立即检测。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1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PT:11—15秒。

INR:0.8-1.56.检验结果的解释报告PT秒数(S)和INR,检验结果与各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相关。

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凝血过程包括从因子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因此,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治疗药物(干扰物)、检验操作、检验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应考虑这些因素。

7.2试剂被污染,或者样品杯、吸管等被凝血试剂污染,会导致凝血异常,需严格控制。

7.3仅以时间形势报告PT会因ISI值不同造成结果不可比。

8产品性能指标8.1重复性:用质控血浆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5.0%。

8.2瓶间差:用质控血浆测试,瓶间差应不超过6.0%。

9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 V VII 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总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操作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6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报告。

结论pt测定中操作及报告方式必须规范化,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time,pt),是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凝血途径有关因子是否异常,是筛检凝血功能最基本,最常用的试验之一。

1.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

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v、ⅶ、x的水平。

2.试剂 (1)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液(相当于含2个分子结晶水的枸橼酸钠32g/l)。

(2)凝血活酶试剂:市售商品,应标有isi、批号及有效期。

冻干者应按说明书指定的溶液复溶。

(3)氯化钙(cacl2)溶液:浓度为25mmol/l(目前大部分商品试剂已将凝血活酶、缓冲液与氯化钙液事先混合好,可不必另配cacl2液)。

(4)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有商品供应。

3.仪器 (1)手工法:秒表,保持36.5~38.5℃的恒温水浴箱。

(2)仪器法:各种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严格按各自的说明书操作。

仪器法依测定原理主要有三种:光学法即比浊法、电流法即钩方法和黏度法即磁珠法。

4.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及贮存 (1)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采静脉血液。

采血技术要熟练,不可过多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致使组织液混入血液中。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并不应超过2分钟。

针筒内见到回血即应解开止血带,否则某些凝血及纤溶因子会活化,并可使血细胞比容(hct)升高。

(2)静脉采血1.8ml,加入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溶0.2ml的试管中,充分混匀。

最好用已加有定量枸橼酸钠液的专用硅化真空采血管采血,以保证血与枸橼酸钠液比例准确,防止凝血因子活化,并保持清洁,防止不洁的试管和不合格橡皮塞的污染。

(3)贮血应用清洁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或其他不沾湿的容器,避免接触活化凝血因子。

取得血液后应尽快送到血液检验室。

在运送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

一般要求自采血到测定不得超过4小时,不可久贮。

如在室温中贮存过久,v因子会破坏;另一方面,在4℃贮存过久,会导致第ⅶ因子活化。

实验室在取得血样后应尽快分离血浆并尽快测定。

血液如发现凝固,应弃去不用。

5.标本制备 pt和aftt试验都必须用乏血小板血浆(ppp),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

用浊度法测定终点的自动化凝血仪,溶血和较明显的黄疸及脂血均会影响测定结果,此时可改用手工法或电子机械式(非比浊法)凝血仪测定。

6.测定步骤 (1)手工法①按上述方法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②将氯化钙凝血活酶溶液,健康人混合冻于血浆和待测血浆,置37%水浴中预温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