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玩具的起源与改革
民间玩具

结 果
根据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知道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的游 戏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而 把游戏的起源与玩具的起源结合 在一起进行考察,无疑是正确解 释玩具产生原因的重要途径。
潍坊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 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和京式风筝、津 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 而立。潍坊风筝同中国许 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 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 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的娱乐品。
中国民间四大玩具
九连环
华容道
古人
孔明锁 风筝
还玩具的渊源可 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1958年,考古发现的陕 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墓 葬文化遗址,墓葬区内 有许多儿童的遗骨,这 是死去的原始先民的子 女。在这些小尸骨的周 围有许多陶球和石球, 被认为是当时的儿童玩 具,距今已有6000多年 的历史。类似的玩具在 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发 现。
第二章一历史上的泥塑与玩具--中国民间玩具史

一历史上的泥塑与玩具(一)唐代以前的泥人实物中国民间泥玩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在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彩陶器器皿上带有陶质的雕塑和捏塑的作品。
对此,史岩先生在《中国雕塑史图录》一书中明确指出:“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产物,后世出现的彩陶俑和彩塑造像当即始于此,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具一格的彩塑艺术。
”这些在彩陶器皿上的圆雕式或浮雕式的附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作用。
如马厂型、辛店型陶器上的捏塑造型常位于器物的耳、盖、纽、腹等处,其形象为鸟、兽、人面、人头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甘肃宁定出土的半山型“人头饰器盖”,陶质呈红色,盖纽部为人头形,五官具备,并用黑色描绘须髭和面纹,是一具完整生动的立体人像。
在马厂型彩陶器物上还出现了浮雕式的整体人形。
青海省考古工作队存有两件陶罐,在一件的器身中部有捏塑的浮雕式人形,人的头乳、臂及性器官均塑得明确齐整。
在另一件陶罐的腹壁捏塑有人的乳、脐、抱拢的手臂,中央是性器官,下部是屈蜷的双腿,陶罐的颈部是人的头部、眉、眼、鼻、口毕现,并有两只凸起的大耳朵,这件作品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腹以上施以彩绘。
类似的作品尚有多件。
这些珍贵的遗物说明: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已经具备了“雕”与“塑”的意识,孕育着雕塑艺术的才能。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分支。
有关泥玩具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公元25~220年)安宁临泾人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篇》记载:“或以游遨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
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证实下事实:一是有人取好士做弹丸出售;二是“泥车瓦狗”、“马骑倡俳”都是“戏弄小儿之具”,亦即儿童玩具。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泥玩具、陶玩具已比较普遍。
从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大量汉代的“泥车瓦狗”、“马骑倡俳”之类儿童玩具的实物中,可以看出当时模制工艺与捏塑工艺的水平均已达到相当精致的程序。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传统玩具发展简史-素材

-[
]
• 元代,儿童玩具的种类,形状,还没有太大的变化. 明清的玩具也与宋朝风格十分接近,表现出一种相 承相续的关系,但伴随时代的更递,玩具本身也有不 小的变化.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封建都城,民 间玩具积累深厚,
• 到了清末期,贵族八旗子弟以玩乐为能事,多雇 用民间艺人制作各类玩具,样式杂多,街市上也时有 出售,如兔儿爷,瓷猴,风车,面人,风筝,空钟,琉璃喇叭 等,已是较寻常的玩具了.
传统玩 具发展 史
民间玩具
• 中国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民间玩具俗称“耍货”,是中 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 玩具,是人们用以满足玩的心理需求的器具,即娱 乐活动的器物。 • 它不仅仅是供小孩儿玩的器物。
• 新石器时代的“猪形陶鬲” • 东汉-陶鸡。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汉代的木制玩具今天已不复 见,但在河南省南阳汉画像石「许 阿瞿画像」中, 有三个儿童相为嬉 戏:一童手执鸟形玩具,另一童左手 拉著一架斑鸠小木车,其身後的第 三童则作扬鞭赶车状,却提供了 十分珍贵的资料。
• 唐代丝绸人形玩具。
• 唐代人面哨。
• 宋代《东京梦华录》和《都城纪胜》等书中 都提到玩具行业生产的情况。宋代风俗画家李嵩 在《货郎图》中所绘民间玩具有几十种之多。
• 民国 中国传统玩具是在抗战爆发後逐渐衰落 下去的.民国以来,
• 现代 很多传统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3月31日星期四2022/3/312022/3/312022/3/31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3月2022/3/312022/3/312022/3/313/31/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3/312022/3/31March 31,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玩具的起源与发展

埙的年代久远。一些研究者认为埙可能始于原始人的 狩猎实践,因为它能发出尖锐的笛声,最初可能是原 始人狩猎时唤引猎物所用,以后才演变为吹奏乐器。 相传,“伏羲造埙”,晋代《拾遗记》中说:“庖牺 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 《诗经》中 有“伯乐吹埙,仲氏吹篪”之句。以后,埙作为玩具 在民间流传至今。
原始生产劳动和游戏是玩具的基础。
以球类玩具为例, 我国考古学家曾在原始人生活和居住的遗址中,发 现过大量旧石器时代的球类。
在距今7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遗址中发现有石球,这些石球 制作得非常粗糙,数量也较少。 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出土了 数以千计的石球。这些石球不仅数量明显增多,制作技术 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个音孔埙
八个音孔陶埙
此外,人类原始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道具也可以理解 为“玩具”的原始雏形。 例如,尾巴道具昔葛天氏之乐,三人 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阙。”即:3个人手拿牛尾,活动 脚步跳着舞,口中唱着歌”。 青海省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盆”上绘有结队舞蹈的 人形,人形的后部都有一条短尾。
玩具与工具的关系 工具用于工作,玩具用于游戏
如果将儿童的活动粗略地分为工作(这里的工作指以工具为中 介来追求外部结果的活动)和游戏,因活动态度的不同,儿童 与事物发生着不同的关系。 在追求成果、报偿等外部结果的工作中,儿童按照事物的常规 使用工具,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别人的知识经验,以便尽可 能有效地取得成功; 在游戏中,儿童突破常规寻求不同变式,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在想象和表现中获得愉悦。 工作使人与世界结成一种功利性关系,而游戏使它们结成一种 审美性关系。二者使得人的生活保持整体的平衡。
中国玩具文化的发展简史

中国玩具文化的发展简史玩具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特点中国玩具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原始的玩具,如石球、陶埙、陶哨等。
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
它反映出我国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发展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有些玩具甚至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先驱或启萌。
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成长、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陶冶品德、勇于追求和创造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泥玩具,从考古发掘出的大量汉代"泥车瓦狗"、"马骑倡俳"的文物中就看出当时的模制工艺与捏塑工艺均已达到相当精致的水平。
品种繁多,所创造的形象简炼生动,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后来的雕塑艺术和乐器(如陶埙等音响玩具)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和促进。
棋类玩具中的围棋,汉代开始已传出国外,至唐代被列为琴、棋、书、画人的文化修养四要素之一。
象棋,到宋代形成后,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化棋类游戏玩具之一。
风筝,它集娱乐、健身、竞技、观赏甚至通讯探测等多种功能,又和当代文化艺术及民俗节令密切结合,反映了我国传统玩具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
早在汉代以前,我国采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飞天被创制出来。
它对后来飞机的发明和航空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萌作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据说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就挂着一只中国风筝,上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我国风筝约在12世纪已传到国外。
直到1804年,英国的航空之父乔治·凯利才制造了风筝滑翔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装了发动机,成为世界最早的空中动力飞行器。
七巧板,在19世纪已流传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唐图"、"机巧的中国之谜"。
中国传统玩具

玩具
●四:玩具的分类 玩具的分类 中国民间玩具的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 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民间玩具;功能也比较复杂,一种玩具往往具 备多种功能,这为分类工作增添了一定困难。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对民 间玩具进行多种和多层的划分。目前,民间玩具的分类问题在玩具行业 中及工艺美术界尚无明确的定论。这里介绍几种通常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民间玩具的性能分类 :即以玩具的主要功能或功能特征划 分类别。 1、节令玩具 2、观赏玩具 3、音响玩具 4、益智玩具 5、健身玩具 6、实用玩具
玩具
此外以下三种最具特色: 河南浚县庙会:泥咕咕,一种带哨可吹的泥玩具。 ” 给个咕咕鸡,生子又生孙。“
玩具
河南淮阳人祖庙会:泥泥狗,一种黑底彩绘泥玩具,是避凶纳吉求 子的吉祥物,造型古拙、奇妙,带有神秘的趣味,另外还有许 多奇禽怪兽,如同原始社会林立的图腾。
玩具
玩具
江南庙会:大阿福,江南有名的镇邪祈福的泥塑娃娃。
玩具
玩具
●二:玩具分类 ※按玩具性能分类 音响玩具: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 ▲音响玩具: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和刺激性,适宜孩子玩耍。主要有陶哨、 和刺激性,适宜孩子玩耍。主要有陶哨、 瓷哨、泥哨、哗啷棒、拨浪鼓、小锣鼓、 瓷哨、泥哨、哗啷棒、拨浪鼓、小锣鼓、 手推响车等。 手推响车等。 泥哨、陶哨: 泥哨、陶哨:
玩具
●四:玩具的分类 玩具的分类 (二)按照制作民间玩具的材料分类 1、泥玩具 2、布玩具 3、竹木玩具 4、纸玩具 5、金属玩具 6、食品玩具 7、陶瓷玩具 8、综合玩具
玩具
(三)按照使用对象分类:以民间玩具所服务对象作为划分依据,则可分为
1、低幼儿童玩具 如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等。 2、少年儿童玩具 如空竹、铁环、泥人等等。 3、成人玩具 如骰子、麻将牌、太平玩具
空竹历史发展顺序

空竹历史发展顺序
空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玩具,其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阶段:空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空竹可能是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陀螺或类似的玩具。
据说它最初是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简单玩具,被人们用来娱乐和放松。
2.制作工艺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改良了它的结构和材料,从最初的竹制品到使用铁、铜、木头等更多材料制成的各种版本。
制作技术的改进使得空竹的旋转更加平稳,玩家可以更轻松地控制它。
3.传承与发展:空竹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逐渐扎根,并在各个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
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空竹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有些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竹玩法和技巧。
4.现代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也在现代得到了一些创新,例如材料的更新换代,制作工艺的精进以及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同时,空竹也成为了一种竞技和表演项目,在不同的比赛和展示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总的来说,空竹从最初的简单玩具逐渐演变为具有丰富多样性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品,它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兴趣。
来自民间的玩具

种类繁多
木质玩具的种类繁多,包 括木马、木制小车、拼图 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 童玩耍。
环保耐用
木质玩具采用天然木材制 作,环保健康,同时具有 较好的耐用性,能够陪伴 孩子长时间玩耍。
布艺玩具
柔软舒适
布艺玩具通常采用柔软的布料制 作,触感舒适,适合孩子亲密接
触。
色彩丰富
布艺玩具的色彩丰富多样,能够激 发孩子的视觉和想象力。
民间玩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
民间玩具在传承中华文化、弘 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通过民间玩具,人们可以了解 传统工艺、艺术风格和社会价 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02
民间玩具的种类和特点
木质玩具
制作工艺
木质玩具通常采用天然木 材,经过精心雕刻、打磨 和上色而成,具有独特的 质感和美感。
众消费。
创意无限
纸质玩具可以随意折叠、剪切、 拼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环保意识
纸质玩具可回收再利用,符合环 保意识,有利于保护环境。
03
民间玩具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制作工艺
手工制作
民间玩具大多采用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凝 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技艺。
传统工艺
如木工、泥塑、纸扎等,这些传统工艺在民间玩 具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06
民间玩具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市场现状
传统与现代融合
民间玩具市场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逐渐融入现代元素,满足不 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
地域特色明显
不同地区的民间玩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 化和传统工艺。
品牌意识增强
越来越多的民间玩具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升品质和创意来 提高市场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玩具的起源沿革与象征寓意概说
中国吉祥文化古老而神秘,并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
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吉祥文化的影响,从而以其鲜明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祈求性充实着百姓的生活。
在民间,玩具俗称“耍杂”,专做玩耍娱乐之用,是以娱乐的方式向社会渗透和传播民俗文化意识的精神活动。
许多民间玩具诞生于民俗事像之中,与民间习俗、日常生活分不开的,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上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
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促进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给人以慰籍和温馨,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拜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操和精神。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中国民间玩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1958年,考古发现的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墓葬文化遗址,墓葬区内有许多儿童的遗骨,这是死去的原始先民的子女。
在这些小尸骨的周围有许多陶球和石球,被认为是当时的儿童玩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类似的玩具在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四川清水滩遗址、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等,多处都发现了陶球形的玩具。
这些陶器亦有了如玩具的形态,其中必定包含着原始人游戏冲动的起因或用以娱乐的功能。
再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北天门石家河,辽宁阜新胡头沟等出土的各种陶质小动物,其神情姿态生动可爱,洋溢着无法掩饰的自由创造的激情和自我欢愉的意识,已显示了原始人的自娱心理需要和表达自我意志的趋向。
另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之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
另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谬辱之。
”文献所言虽为帝王之事,却记述了商代民间以泥偶为戏玩的风俗。
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塑、石蝉、石熊、石牛、玉雕人像和动物,这些反映商代先民观念形态的东西,其造型风格和艺术手法与新石器时代遗存及传世民间玩具有着明显的联系。
从大量精巧美观、自然活泼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了对娱乐生活的要求。
根据《战国策》记载,在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由于商业的兴盛和人们生活的富裕,歌舞、弹琴、斗鸡等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虽然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人),但作为娱乐的方式,已经在社会得以显现。
另有风筝起源的雏形“木鸢(用竹木制成的鸟)”和中国民间至今流行的一种“巧环”玩具的前身玉连环,都出现在战国时期。
一切事物的起源,本以使用为先,中国民间玩具也是如此。
《后汉书•王符传》:“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这说明在我国汉代已经出现了专供儿童玩耍的物件。
如山东诸城出土的汉代陶鸟,湖北云梦出土的西汉木马,以及西汉木雕马佣、乐人佣、嬉戏佣等,这些物件虽然不属于现代人眼中的儿童玩具,但说明玩具在汉代已经开始盛行。
据古籍文献记载,东汉的时候,有泥制的弹丸给小孩打弹弓用,又有“泥车瓦狗”和骑马的人物及演戏的人物供孩子们赏玩。
另可以从出土的汉代文物玩具实物陶猪、陶狗、陶鸡、陶船、陶屋、陶井、陶谷仓等极为精巧美观的殉葬物品中得到佐证。
特别是先前的人殉古风,到汉代普遍以偶殉取而代之,体现出玩具不仅具有娱乐功能,也具有使用价值。
到了隋代,玩具用于随葬品逐渐增多,在陕西出土的隋代“李小孩墓”中的陪葬品,有不少鹅、鸡、犬等小型陶制玩具。
这反映了人类希望借助于这些万物有灵的玩具,祖灵佑护死去的人。
人们希望死去的人像在生时一样享用娱乐器具,以排遣阴间的寂寞。
唐宋时代,是中国民间玩具由发展到全盛时期,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玩具得以开发,当时流行的玩物,已非陶佣之属,面塑、瓷塑、丝帛、扎纸、雕木、彩绘等玩具在民间流行甚广,其题材都较以前丰富多彩。
如出土的宋代苏州平江城内的供儿童们磕花饼的烧陶“泥模子”玩具,其中有和尚、仙官、法师、儿童抱球、乌龟、狮子、牡丹、庭院门楼等,十分精美。
当时的玩具,具有了岁时节令的活动现象,许多玩具已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
在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对宋代都城开封民间玩具的叙述: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重阳,前一二日,各以面蒸糕遗送。
又以粉做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冬至,遇大礼之年,预于两月前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卖朴土木粉担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
这一叙述不仅显示出民间玩具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人们借玩具表达节日生活的祥和、充满喜庆的气氛。
宋代最为普及的泥玩具是“磨喝乐”,在农历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小孩子们都买回去“乞巧”。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磨喝乐是一个小胖娃娃,穿着红背心,系着青纱裙子,手里拿着一枝荷花或荷叶,相貌端庄十分可爱。
磨喝乐在当时不仅是普通人家孩子玩耍的主要玩具,也是皇室贵族孩子玩具之一。
磨喝乐这个名字很怪,据前人的考订,认为磨喝乐起源于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摩喉罗迦”,是一种神佛造像的演变;另有说法认为磨喝乐是“罗喉罗”的讹音,罗喉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
这二种都认为“磨喝乐”源于佛教,说明了民间玩具形成发展的文化基础与社会生活中信仰习俗的紧密联系。
元明两代,民间玩具题材渗入到了杂剧故事艺术中,也是风格定型时期,如元代的泥偶玩具引串了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元人孟汉卿作)的剧情,以及《货郎图》(元人王振鹏
绘)故事,对儿童玩具有了一定的具体描绘,而明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各种玩具得到了发扬光大,新涌现的专业化玩具生产不断著称于世,技艺水平显著提高,形制日趋精致,其品类更多地涉及到了吉祥寓意的范围。
如:春牛、空钟、扫晴娘、风鸢、风车、束草人、大阿福、一团和气、泥青牛、罗汉、寿星泥玩等等。
并有许多具有产地特点的玩具得以形成,象陕西凤翔泥偶鬼脸,河南淮阳“泥泥狗”,江苏核雕艺人王叔远的“核舟”,广东吴川的梅录泥人和佛山的“纸朴”,江西景德镇的瓷玩、江苏宜兴的陶玩和广东石湾的“陶公仔”都已形成了特定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间玩具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阶段,其生产格局,风格样式和技术品类已基本完备。
其材质之丰富、行工之熟巧、形制之精美、题材之广泛,均超出了以往的水平,还有许多技艺品类为清代新创,如无锡的“印段镶手”技法,南京的“西洋镜”,苏州的“影戏洋画”、“自走洋人”,北京的“猴戏”、“鬃人”等等。
许多过去附属于祭祀供奉、巫觋方术、人生礼仪、节目庆典等民俗活动的玩具品物,都得到了发展,像捏塑表现神佛和神话故事题材的,有文武财神、蟠桃会、关公、岳飞、武松打虎、二进宫、五虎上将等;纸货则有三星、钟馗、葫芦、酒仙、聚宝盆、太狮图、八仙庆寿及虎、狮、象、麒麟等,竹本玩具有腰篮、锤鱼、花筒、脚盆等;风筝玩具有蜈蚣、鲇鱼、蝴蝶、蜻蜓、金鱼,以及天下太平、三星高照、嫦娥、僧尼会等;布制玩具有布老虎、布绢人、十二生肖等。
可见,中国民间玩具题材大都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属于民俗事像之整体的有机部分。
在中国民俗观念中,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基础,民间玩具作为辟邪除崇的吉祥物,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以偶像来象征变化莫测的神道,通过直观、具体的形式或行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
如《后汉书》记载:“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兴土龙、立土人,如故事”。
所谓“土龙”、“土人”之类的泥偶,是民众通过这一方式祈求上天的神圣象征。
中国南北各地之所以流行老虎、狮子、猴子、雄鸡、五毒、青蛙、麒麟、龟、莲花石榴、葫芦等题材的玩具、在于它们被寓有制鬼御魅、辟邪除秽、护生立子、益寿延年的意义。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较为固定语言结构模式,如“莲生贵子”,“狮子滚绣球”,“马上封侯”,“一团和气“等等,便是信仰观念和功利意愿之意念结构的形式化。
即便玩具的戏耍过程,也具有鲜明的信仰色彩和功利寓意。
像春节的风车、花炮、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艾人,巧粽彩挂、清明节的风筝、中秋节的兔儿爷,都以稳定的物质形态标志着节日的性质。
中国民间玩具艺术的创造动机和内涵意义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借助审美力量和娱乐方式、宣道施教,贯彻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
在民间一种碎布拼制的“春公鸡”小玩具,
是年轻母亲在立春日给孩子缝制的节日饰物。
民间彩塑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称为“阿福”,表示吉祥之意。
端午节做艾馍馍,以面捏猪、羊、牛、鸡、狗、兔等形,以豆做眼,全身贴艾叶花,造型极为有趣。
民间用艾,是取艾可驱病,音又谐爱之意。
虽然民间玩具艺术的本质内涵,最终应该是人们自由的创造意向和审美理想的表露,但从民间玩具发展里程中,这种“娱神娱人”和“礼乐教化”的形式决定了民间玩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温润的人情意味,也具有相对的辟邪除崇和希望借助娱乐品征服自然,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观念情感。